心律失常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王培

心律失常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王培

长沙市第一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 要】目的:讨论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88例急诊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手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平均每组各44例患者。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入心律失常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效果方面,常规组中有效率为79.54%;护理组有效率为95.45%。并且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方面,常规组满意率为77.27%;护理组满意率为97.27%。护理组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常规组。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心律失常护理干预;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疾病种常见的疾病种类之一。无特定发病人群。该疾病是指长期严重的心肌缺血而导致部分的心肌出现坏死的情况。临床中常见的症状为胸骨后疼痛、白细胞增多、发热等,影响患者的健康,严重的还能引发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现象,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该病在初期会出现心绞痛,如果治疗及时,可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大量的临床证实,急诊介入治疗是治疗该疾病最有效办法,但是该治疗方法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所以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治疗的关键。为了研究心律失常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特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88例急诊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88例急诊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28至81岁,平均年龄(42.1±3.4)岁,其中后壁心肌梗死的有23例,下壁心肌梗死15 例,前壁心肌梗死 24 例,侧壁心肌梗死 26 例。根据护理手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平均每组各44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对待本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1.2.2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入心律失常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2.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将手术时的注意事项及相关问题告知患者及家属。由于患者对手术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告知手术治疗的优点,耐心的与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多多鼓励患者,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疼痛护理,由于患者会出现疼痛情况,所以护理人员应采用音乐、电视等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其疼痛感,对于严重疼痛的患者,可予以适当的止疼片进行治疗。(3)手术前准备,应协助患者排空膀胱。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在进入手术室前,相应的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信息再次进行核对,对所需的手术物品进行清点,检查手术时相应的器械,确定无误后将患者推入手术室。

1.2.2.2术中护理,(1)护理人员应全程陪伴患者进行手术,并了解手术时所需导管的型号,及时准确的协助主治医师进行手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准备好抢救用药及设备,如患者在手术时 出现突发状况,应立即采用抢救措施进行抢救,如除颤、建立临时起搏器等。(3)适当的予以患者进行吸氧,可减轻心肌缺氧的情况。(4)患者方面,手术过程中应严密的观测患者的具体情况,保障静脉通道的顺畅,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神志等情况进行观察。特别是闭塞冠脉血管开通后,如出现异常情况,应以及通知主刀医师。

1.2.2.3术后护理,(1)术后应密切的关注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关注患者的尿量情况,如果在术后出现小便困难的情况,应对患者留置导尿管。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观察,查看是否有血肿、渗血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补液治疗[2]。(2)饮食方面,术后应让患者以清淡、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禁止使用油炸、生冷、辛辣的食物。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及蔬菜,避免刺激性食物对患者造成的影响。(3)环境方面,术后应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洁与安静,注意室内的空气流通,保证室内的温度适宜,对患者的生活用品应及时的消毒,并叮嘱患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伤口受到感染。对患者居住的患者保持安静,保障患者有充足的睡眠。(4)术后恢复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鼓励患者应下床进行走动,适当的进行锻炼,帮助身体功能的恢复。要注意在初期不宜过度进行锻炼,逐渐的增加锻炼时间和锻炼力度,来帮助恢复[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态度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软件分析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效果的对比,常规组中显效的为24例,有效的为11例,无效的为9例,有效率为79.54%;护理组的44例患者中有效的为30例,有效的为12例,无效的为2例,有效率为95.45%。对比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对比,常规组的患者中非常满意的为18例,满意的为16例,不满意的10例,满意率为77.27%;护理组中非常满意的为35例,满意的为8例,不满意的为1例,满意率为97.27%。对比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的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虽然在临床治疗中,急诊介入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该治疗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疗,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4]。

根据本文研究可得出,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手术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测;在手术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方面及锻炼方面进行指导等。以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5]。

综上所述,对于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了医患纠纷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3(2):51

[2]唐艳,张娟娟,孙兆娜,等.强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3,9(41):48-50

[3]郭春花,郭宣佐.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4,6(5):46-47.

[4]覃继红.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3):1419.

[5]张丽华.80 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意义[J].中外医疗,2013,32(36):164-165.

论文作者:王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心律失常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王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