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石:现实的人论文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石:现实的人论文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石:现实的人

张 龙,张 伟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摘 要: 辩证法没有本体则空,本体没有辩证法则亡,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本体论与辩证法的逻辑统一。“物”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通过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基石的考察揭示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物”是能够认识其他物的物,能够创造其他物的物,能够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物——现实的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以人为本的辩证法,是人自身的能动。坚持以人为本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义。

关键词: 应用的形而上学;精神辩证法;现实的人;以人为本

马克思哲学核心是唯物辩证法。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有三种误解:一是作为“应用的形而上学”,将任何存在都划分为好的方面(正题)——坏的方面(反题),去掉坏的方面保留好的方面。这是最粗糙的辩证法,严格来说是伪辩证法。二是将辩证法作“知性”理解视为人思维活动的通则,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导致辩证法成为了外在于本体的方法论,这实际是黑格尔抽象精神辩证法的变种。三是将辩证法作“逻各斯”理解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人与自然对立。以上三种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错误理解根源在于割裂本体论和认识论,遗漏了辩证法中人的因素。在马克思哲学中只存在一个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科学。本文挖掘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石,阐述马克思辩证法中人的核心地位,以图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

一、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伪辩证法:“应用的形而上学”

蒲鲁东将黑格尔的辩证法简括为正题、反题、合题的公式构建经济学发展规律来解释历史。正题是指”好的方面”,反题是指“坏的方面”,将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相加起来就形成概念的内在矛盾。辩证法的任务是形成合题,所谓合题就是驱逐坏的方面保留好的方面。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的辩证法是伪辩证法,是“应用的形而上学”,“既然把任何一种事物都归结为逻辑范畴,任何一个运动、任何一种生产行为都归结为方法,那么由此自然得出一个结论,产品和生产、事物和运动的任何总和都可以归结为应用的形而上学”[1]。马克思之所以说蒲鲁东的辩证法是伪辩证法有三点:

首先,蒲鲁东的范畴是缺乏内在矛盾的外在的机械拼凑。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范畴是具有内在矛盾的范畴,范畴的内在矛盾:正题—反题相互作用使范畴自我运动形成新的范畴(合题)。蒲鲁东的范畴并非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范畴而是蒲鲁东自己模仿黑格尔的辩证法人为机械地外在拼凑。“蒲鲁东先生自己的辩证运动只不过是机械地划分出好、坏两方面而已。”[1]蒲鲁东把好与坏运用自己的思维外在相加在一起构成概念,这种机械的拼凑导致概念是无生命的概念,不能自我运动,不能产生合题。

其次,蒲鲁东切断了范畴的辩证运动。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范畴运动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正题一个是反题,正题和反题不是机械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蕴含在范畴自身之中,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正题与反题不是价值判断而是绝对精神发展过程。正题发展出反题,反题是正题设定的对象化活动,反题对抗正题,正题在与反题对抗运动中形成合题。蒲鲁东将辩证法作为价值判断,理解为保留好的方面——正题,驱除坏的方面——反题,就形成了合题。蒲鲁东完全没有看到正题是形成反题的逻辑前提,反题由正题产生,正题与反题是形成合题的两个逻辑环节,其中反题是形成合题的关键环节。蒲鲁东仅仅是保留范畴好的方面(正题),取消坏的方面也就取消了辩证法的反题,范畴失去自发运动,切断了辩证法的生命。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的辩证法试图登上矛盾体系的顶峰,但是由于他没有把握辩证法的实质,将辩证法作为一堆范畴的外在堆砌,导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超越辩证法最初范畴的正题和反题。马克思指出蒲鲁东机械的概念进行的机械运动没有看到反题才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生命要旨。蒲鲁东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的运动。

就课堂实践层面来看,教师对数学创造力及其教育所持的观念会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并通过教学任务和策略的选择、对学生的反馈、评价等形式表现出来.多国调查都反映出(职前)数学教师对创造力及创造力教育存在着狭隘观念[32-33].如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在社交上并不受教师欢迎;就数学而言,算法的获得最重要,创造力会分散精力;英语、艺术、科学提供的创造力机会比数学多得多,数学学科培养创造力非常困难;教育体制是抑制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却没有意识到教师也可能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声称重视并鼓励创造性思维的课堂中,教学实践却往往忽视、甚至是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黑格尔以前本体论与认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两个主流。笛卡尔扭转了哲学发展历程,开启了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本体”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本体是最初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原因,是一切存在的原因,“其一为本体即怎是(‘为什么’即皆在求得界说最后或最初的一个‘为什么’,这就指明了一个原因与原理),〈本因〉”[2]。本体是自我规定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根基,是一切原则的原则。对本体的追问,对本体的理论探寻形成了本体论,泰勒斯是第一个本体论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本源”,泰勒斯的“水”是超感性存在的“水”,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原因。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泰勒斯的“水”是对感官存在的离弃,是对具体存在进行的统一把握。在古希腊人看来具体的感性存在放荡不羁、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特殊的存在缺乏独立性不是真实的存在,是一种偶在。泰勒斯认为“水”稀疏与凝聚形成了具体的存在。“水”是“多”样性中的“一”。“一”是真实的存在,“作为真实原则的东西,绝对不能有片面的、特殊的形式”[3]。从泰勒斯开始,哲学远离感性世界走向范畴世界试图寻找普遍性,但是泰勒斯的“水”本原具有明显的缺陷,不足以解释一切存在,例如可以解释事物的湿润性但是不能解释火的热性、土的干性。从泰勒斯之后,哲学不断地修补完善本体,在完善中发展了本体论。本体面临的困境要么不够抽象不足以解释存在普遍性问题,无法从“一”中洞见“多”,要么不具有能动性不足以解释“一”如何衍生“多”。对这两个问题的立场观点的不同阐释形成了各种哲学流派。古希腊对抽象性的把握形成了逻各斯,对能动性的把握形成努斯。逻各斯与努斯是理性哲学中两种典型的理性。前者代表肯定向度的理性,代表客观普遍性,体现为必然性,一切存在皆在逻各斯支配下存在。后者代表否定向度的理性,能动的理性,体现为意志、自由、创造。逻各斯与努斯处于对抗之中。

最后,蒲鲁东的辩证法是无历史的辩证法。黑格尔视人类历史是绝对精神运动的一个阶段。马克思指出蒲鲁东将黑格尔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应用到经济领域非但不能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反而使自己深陷矛盾之中,使辩证法失去生机活力否定历史发展与进步。“既然蒲鲁东先生认为各种观念在辩证运动中不能相互区分,那么他就一笔勾销了运动的影子和影子的运动。”[1]蒲鲁东想构建经济辩证法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但是由于他只是将历史中出现的经济范畴按照自己的思维将范畴分为两类即好的范畴和坏的范畴,然后把好的范畴和坏的范畴重新组合排列镶嵌在黑格尔辩证法的格式表上。这种机械组合的范畴没有内在生命力不能生成合题。为了形成合题他不得不从历史中抽取另一个范畴来合成前两个范畴。结果蒲鲁东构建的历史既非观念的历史,更非现实的历史,而是“他本身矛盾的历史”。在马克思看来他非但未能在辩证法的道路上前进一步,反而将自己深陷于矛盾的深渊无法自拔。蒲鲁东试图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解决矛盾,但是由于他的无能导致他处处被矛盾牵着走。蒲鲁东为了解决矛盾不断自我编织矛盾,蒲鲁东无矛盾的辩证法结果使其自身陷入矛盾,为了使自己摆脱矛盾最后只好用天命来解释自己无法用逻辑概念阐释清楚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用天命解释事实是为现实不合理性做合理性辩护的不合理性。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是历史发展变革既定存在的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否定的能动性。蒲鲁东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应用的形而上学”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破坏,“他希望成为合题,结果只不过是一种合成的错误”[1]。蒲鲁东最终导致辩证法非但不能变革既定存在超越现实,反而使辩证法自身失去生机和活力。蒲鲁东认为奴隶制也有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其好的方面是为美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把奴隶制从美洲废除,那么现代贸易和现代文明将不复存在,为了推进文明进步就要维护奴隶制,推广奴隶制。挽救奴隶制的办法在蒲鲁东看来就是消除其坏的方面。他的伪辩证法最后同现实同流,非但未超越现实反而依附现实,为现实的不合理性做合理性辩护,否定历史发展。

亚里士多德为了解决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二分问题祛除了“是”的否定向度,追逐逻各斯,将逻各斯上升为本体。具体的存在均是逻各斯外化,人尊崇逻各斯,被逻各斯规定,受逻各斯约束。现实世界的真假只有通过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来检验。亚里士多德过于追求同一律将感性存在中的差异彻底清除,导致概念成为没有内容的抽象符号。亚里士多德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解决了理念二分问题,实现了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现实世界是本体(逻各斯)的逻辑运动(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用脱离感性经验的空壳概念和排除否定向度的逻辑构建了“形而上学”体系。他的形而上学体以取消问题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他取消了否定向度的努斯精神,一切都在逻各斯统治之下导致人失去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人被抽象的精神实体束缚失去了人的“自我”发展,失去了历史,世界失去了多样性。

二、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绝对精神

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机构合并上做加法不加门槛,在权力下放上做减法不减责任,打造政府和市场“双强引擎”。

面对外在于人的精神实体束缚,笛卡尔提出了人的主体性,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打破了传统本体论导致的主客二分。从笛卡尔之后到黑格尔哲学终止试图解决世界的主客二分问题。在这一阶段认识论占据主导地位,要么试图废除本体,要么使本体从属于方法。黑格尔将斯宾诺莎的“实体”哲学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构建成“绝对精神”。绝对精神自身包含内在矛盾,按照“正—反—合”的逻辑结构运动。绝对精神里面包含两个环节,一个是肯定环节,另一个是否定环节,两个环节同时共存对抗运动生成宇宙,一切存在都是绝对精神的绝对运动。“对于辩证逻辑来说,存在就是一个贯穿着矛盾的过程,矛盾决定了所有现实的内容和发展。”[5]黑格尔辩证法是绝对精神的“正—反—合”运动,精神的特性是依靠自我而存在,因而它是自由的,它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类历史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一个阶段,在黑格尔看来人类历史是绝对精神不断自我否定的发展过程。

引理 4[7] 假设一个顶点u相邻两个2-点v,w,并且与一个3-圈(u,x,y)相关联,则min{d(x), d(y)}≥4。

马克思在揭露蒲鲁东辩证法的错误以及带来的危害后挖掘了蒲鲁东产生错误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蒲鲁东机械拼凑的范畴不能自发运动的原因是辩证法缺乏本体基础。无根的辩证法成为浮荡在宇宙中的灰尘,为了体现其存在只好依附存在,四处图式存在。马克思认为蒲鲁东的伪辩证法出现固然与蒲鲁东自己的无能分不开,但是同时也暗中暴露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缺陷。马克思认为导致蒲鲁东虚假辩证法的理论根源在于黑格尔 “无人身的理性”——绝对精神。

在逻各斯与努斯的对抗中自然实体发展到精神实体。柏拉图认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感性世界。感性世界是偶在的不真实的世界。理念世界是通过范畴把握的逻各斯世界,它是世界的本体,具体感性存在是因为分有了理念。只有超越感性进入理念世界才是真实世界。这里面充满抽象的范畴,这些范畴剔除了所有感性存在,是一个永恒静止的王国。人进入理念世界到达了本真之境。善是理念世界的最高原则。在理念世界之外存在现实世界,人只有依靠努斯精神不断摆脱感性束缚进入理念世界才能实现自由进入至善。在柏拉图哲学中,逻各斯与努斯分属于两个领域,处于对立状态。柏拉图认为理念与现实处于矛盾之中,“这种矛盾的,双向度的思想模式,不仅是辩证逻辑的内在形式,也是全部逐渐把握实在的哲学的内在形式。”[7]“S是P”是辩证逻辑的最初表现形式,在辩证逻辑中“是”有双重含义,一个是逻各斯的肯定向度,既S已经是P表示既定存在,同时表示努斯的否定向度,S是P表示S已经超出S自身向P的方向发展。S在理念上已经是P,但是在现实中还是S不是P,S在超越现实走向理念P,这是一个辩证命题。“真正的判断不是从现实自己的角度,而是从展望现实覆灭的角度来判断这种显示的。”[4]

黑格尔将一切存在都置于绝对精神之上,现实的存在是绝对精神矛盾运动的产物。黑格尔将否定性视为逻辑发展的核心环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能动性,但是黑格尔的能动性仅仅是抽象的精神能动性。马克思指出这种抽象的精神能动性产生的仅仅是抽象的人而非现实的人,产生的是抽象的运动而非真实的运用运动,产生思想观念的历史并非具体的历史。与蒲鲁东的缺乏本体根基的伪辩证法不同,黑格尔将辩证法植根于绝对精神(无人身的理性),实现了本体论和辩证法的逻辑统一,具有很强能动性和生命力,但是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能动性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能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由认识论深入到本体论。

评估与监督个人在外语学习效率的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技能,对外语学习成为自主学习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帮助让学习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5]。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估具有回顾和预期的功能,它可以让学习者对过去的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并转化成对未来学习行为的计划。此外,除了自我评估之外,学生评价也必不可少。它可以减轻教师评价学生的繁重的负担,尤其是当班级学生比较多的时候,教师不能始终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首先,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先验范畴的抽象性。马克思指出感性活动是人的认识实践活动,一切范畴都是人的感性活动产物。黑格尔由于抽调全部可经验内容剩下的就是纯粹概念。黑格尔将这种抽象的方法运用在有生命的人或者物上,最终的抽象导致人只是作为一个范畴而存在。有血有肉的感性存在的人在黑格尔的范畴中成了纯粹精神的人——“无人身的理性”。黑格尔将整个世界都构建在抽象的逻辑范畴基础之上,运用这种抽象概念逻辑方法“他们越来越远离物体,而自以为越来越近,以至于深入物体”[1]

其次,批判黑格尔抽象范畴的抽象的运动。运动是主体的运动,是现实的主体进行现实的运动。黑格尔抽象的范畴运动必然导致抽象的运动。黑格尔将具体的运动归结为纯粹的抽象逻辑公式。抽象运动是自我肯定自我,自我设定自身,自我在肯定自我基础上自我设定非我,自我否定自我,自我与非我自行合成回复到自我。黑格尔绝对精神取代了上帝,将一切运动引向神秘主义。马克思指出运动是现实具体存在的可感运动。

所有的存在中存在一个能够认识一切存在的存在,能够创造存在的存在,能够认识自身存在创造自身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人的存在。人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石。黑格尔虽然实现了本体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并非植根于现实。马克思从人类现实活动出发,实现了精神辩证法向唯物辩证法的转变。实现了理论与现实,历史和逻辑的真正统一。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并非思辨哲学中的抽象能动的人,也并非旧唯物主义所倡导的没有生机和活力消极适应自然的物质的人,而是处在具体历史中从事感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知识、美德,追求人的精神存在,柏拉图确立了理性对感性的支配地位,中世纪神学将人的精神发展到神的意志,精神从人的自身的活动中脱离出来成为凌驾于人之上支配人的宗教。黑格尔用绝对精神驱逐了上帝,摒弃一切感性,把人视为绝对精神产物成了没有肉体的灵魂。

三、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石:现实的人

最后,批判黑格尔抽象范畴进行抽象的运动产生的抽象历史。黑格尔认为在世的存在不会消灭,只会以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低级向高级螺旋运动,后者对前者进行扬弃,将前者包含在自身之中。世界上曾经发生的一切和正在发生的一切最终都存在于自己的思维之中,黑格尔的历史是观念运动的历史。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历史观完全忽视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现实的生产生活被黑格尔的历史排斥在外,成为处于世界某处超越世界的东西。黑格尔将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到最后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因此,在黑格尔的历史看到的只是历史上发生的个别重大历史事件,看到的只是意识形态的斗争史,看到的只是宗教和法的历史。马克思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能动性的基础上批判蒲鲁东哲学范畴的机械性、切断了范畴的辩证运动、缺失历史性的三大缺陷,同时在深入批判黑格尔辩证法植根于绝对精神所导致抽象范畴、抽象范畴的抽象运用、抽象运动产生抽象历史的三大问题基础上阐述了唯物辩证法。

不再犹豫,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已学会当机立断,就算那条蜀道再难,我相信,我必能用那把“果断”之剑,杀向青天之上那个叫“成功”的终点!

法国唯物主义注重人的感性,驱逐形而上学的人。伏尔泰指出人与动物同样感受存在,灵魂只是人的一种极端可笑的虚荣心,到目前为止灵魂究竟是什么没人能够说清楚,没人知道灵魂是什么。“对于我来说,唯一证明了的是:这就是成为人的这种动物与成为畜生的那种动物之间的某种共同的东西。”[6]拉美特利认为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并不比动物高级,只是面粉团子经过发酵变形而已。人与动物具有同样的感情,动物与人一样具有善恶感恩之心。自然创造动物,赋予每个动物自身能够承受的粗浅不一的自然法则以实现快乐幸福。拉美特利指出人不能对无限有丝毫的认识,追求神是为了一个不可能认识的东西自寻烦恼,即使认识了神也不能使人更幸福。

法国唯物主义视人与动物无差别。费尔巴哈在此基础上把“人”向前推进了一步,费尔巴哈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意识能够超越自身所属的种的界限,具有无限意识。动物只能意识维持自身存在限度的存在——本能——“存在的界限就是意识的界限”[6]。人能够直观超越自身界限的存在。费尔巴哈认为宇宙星辰是人的感受对象。人对自然的感受形成自然宗教,人与人之间通过感受爱形成基督教。“人”是基督教的秘密,宗教的历史就是人自我感受的历史。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人是置于自然之中对自然直观的人,费尔巴哈仅仅把人当作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导致费尔巴哈的历史处于人类之外,有的仅仅是自然界的变化历史。他去探寻人的历史脱离了唯物主义,把人的历史归结为宗教的历史——人感受意识的历史。“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13]马克思指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对人类历史的考察从人开始。马克思所指的人并非离群索居处于固定状态不变的人,也非抽象精神的人,而是处在具体社会现实之中有血有肉的精神存在。全部人类历史就是现实的人从事生产生活的历史。现实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之中的人。现实的人即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条件,现实的人为了维持肉体存在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人在生产生存资料的同时使自然朝向有利于人生存的方向存在——人化自然。人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发展了自身,自身的发展引起了新的需求,这种新的需求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现实的人是有限的存在,现实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生产出满足自身需求的所有存在。现实的人为了实现人的存在而共同生产生活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但是这种共同的生产活动是现实的人为了维持其存在被迫参与的活动,不是现实的人的自愿活动。这种联合性的生产力量是在现实的人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超越现实的人的力量。生产力非但不受现实的个人的支配,反而支配现实的人。生产力与现实的人形成了矛盾,现实的人是片面的生产,社会生产力是全面的生产。每个现实的个人都是在既定生产力创造的既定存在下进行的局部生产,这样的局部生产是一种片面生产,人在这样的生产中体现出缺失与不自由。具有感性能动性的现实的人只有实现对生产力的全部占有才能摆脱生产力的控制实现自身的发展。现实的人通过交往来实现对生产力的占有。现实的人在既定存在中通过交往发展自身,自身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交往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束缚人的存在。生产力的能动性即现实的个人的感性能动性打破旧的交往关系产生符合自身需求的新的交往关系,“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14]。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入手解开了历史的辩证运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对人的关注。现实的人是真正的人。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现实的人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人类发展史,人在历史之中生产存在的同时生产自身、发展自身、实现了人和自然的统一,真正实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四、以人为本的辩证法

“人的生命活动是辩证法的根基和内容。”[7]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人发展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人只有在社会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在未来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拒斥一切凌驾于人之上的绝对律令和形式教条。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现实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逻辑,是勾连形而下的人与形而上的人实现自由自觉统一的人。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实现人的发展,首先,要坚持物质存在和精神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发展人的物质生活,使处于社会之中的每个人都能维持其肉体存在。人的肉体存在是人自我发展的基础,脱离物质存在发展人会导致人的抽象化。脱离辩证法来理解唯物论势必使人失去能动性,使人从社会退回到自然界,使人沦为物。在发展人的物质存在同时发展人的精神存在,发展人的精神能动性,使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相统一,避免在发展中由于物质与精神断裂而出现片面人。其次,在人的物质存在和精神能动基础上坚持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人在自身物质存在实现后,精神能动性必然会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形成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只具有自我意识的现实的人面对自我之外的虚空势必意识到无法实现自我,为了实现自我只有与其他具有自我意识的现实的个人进行交往,在交往中通过对象化活动确认自我存在。现实的人是存在绝对差异的人,随着交往程度的加深,人的绝对差异碰撞相互作用形成社会意识。自我意识只有意识到意识差异才能在社会意识中实现统一。最后,坚持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在现实社会交往中更具理性化,但是极端理性化压抑了人的内心情感。被压抑的情感得不到释放导致人的感性和理性失衡促使人的精神破碎。“马克思所谓的‘现实的人’不仅是实践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还是实践过程中情感产生的载体和情感的体验者。‘现实的人’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体,缺失了其中任何方面都不可能是完整的存在,更不可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完成的人。”[8]未来发展人不再仅仅追求物质解放,精神解放,对情感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情感解放是现实的人的现实要求。

本文以袁家村铁矿的露天矿山为例,对其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该矿区的边坡安全稳定模拟情况,从而为该矿安全稳定生产奠定基础。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不是束缚人的教条而是以人为本的感性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人存在的辩证法不是抽象的方法论,是现实的历史辩证法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辩证法,是现实的人生机活力发展的辩证法不是庸俗唯物主义。人,既非抽象精神的人也非消极适应存在缺失能动性的物质人,而是在特定社会境遇中从事活动的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关于人自身发展的辩证法,理解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0,225,228,236,219,158,204.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7.

[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08.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1,120.

[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M].程志民,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03.

[6]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5,468.

[7]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94.

[8]欧阳康,熊治东.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情感意蕴及其当代意义[J].世界哲学,2018,(04):28.

The Cornerstone of Marxist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Realistic Man

ZHANG Long,ZHANG We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6,China)

Abstract: Dialectics is meaningless without noumena,which,likewise,become lifeless without the former.Marxist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is the logical unity of ontology and dialectics.By investigating the cornerstone of Marxist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this paper reveals that “matter”,the noumenon of Marxist dialectics,is the realistic man who is not only capable of cognizing and creating other matters,but also cognizing and developing man himself.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s people-oriented and reflects the conscious initiative role of human beings.Adhering to people-orientation is the core principle of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Key words: applied metaphysics;spiritual dialectics;realistic man;people-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 B0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51(2019)05-0137-08

DOI: 10.13950/j.cnki.jlu.2019.05.018

收稿日期: 2019-07-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问题研究”(18BKS120);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民主体论:马克思群众史观及其中国化研究”(L18CZX003)

作者简介: 张龙(1980—),男,满族,辽宁盘锦人,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张伟(1956—),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曲筱鸥

标签:;  ;  ;  ;  ;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石:现实的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