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论文_陈林涛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论文_陈林涛

马尔康陈林涛诊所 6240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2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加疏肝宁胃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96%、对照组为78.87%(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理改善有效率为95.77%、对照组为83.10%(P<0.05);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为94.83%、对照组为77.9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状态。

【关键词】西医;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疏肝宁胃汤

慢性胃炎病因复杂、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也是临床医生颇为棘手的问题。西医多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抑菌消炎,但在分子水平上并不能发生明显逆转[1],因此容易复发。中医可以从止痛、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患者抑郁情志等多方面进行调节,从而逆转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理改变,但抑菌杀菌作用较慢。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临床效果。我院对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诊所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观察组71例中,男性39例,女性32例,年龄33~74岁,平均(45.38±3.41)岁,病程11个月~19年,平均(7.485±1.63)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7例;对照组71例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33~73岁,平均(45.81±3.32)岁,病程10个月~18年,平均(8.01±1. 46)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山东鲁抗医药集团)20 mg,2次/d;口服阿莫西林(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0.5g,2次/d;克拉霉素(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044)0.5g,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疏肝宁胃汤治疗,方剂为黄芪、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20 g,党参、枳壳、茯苓、当归、半夏 各15 g,延胡索、干姜、莪术各10 g,三七粉、甘草 各6 g。随症加减:抑郁者加合欢皮,严重腹胀者加大腹皮、厚朴,嗳气频繁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水煎服,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

1.3疗效判定

中医症状积分,采用0-3分计分法,对中医证候胃脘疼痛、腹胀痞满、纳呆少食、嘈杂泛酸根据无症状、轻、中、重度分别计为0、1、2、3分。显效[2]: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症状积分改善≥80%,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50% ≤症状积分改善<8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病理检査疗效判定[3],显效:实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上述病理情况减轻1个级度,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71例中,显效46例(64.79%),有效20例(28.17%),无效5例(7.04%),总有效66例(92.96%);对照组71例中,显效34例(47.89%),有效22例(30.99%),无效15例(21.13%),总有效56例(78.87%)。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P<0.05)。

2.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疼痛、腹胀痞满、纳呆少食、嘈杂泛酸积分减少值分别为(3.87±0.73)、(3.42±0.62)(3.13±0.58)、(3.24±0.44)分,对照组分别为(1.86±0.52)、(1.74±0.35)、(1.63±0.46)、(1.48±0.31)分,观察组症状积分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97,19.883,17.074,27.553,P<0.05)。

2.3两组病理改善情况

观察组71例中,显效48例(67.61%),有效20例(28.17%),无效3例(4.23%),总有效68例(95.77%);对照组71例中,显效35例(49.30%),有效24例(33.80%),无效12例(16.90%),总有效59例(83.10%)。观察组病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P<0.05)。

2.4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

观察组58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为94.83%(3/55),对照组为77.97%(46/5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P<0.05)。

3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处理、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等,但对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的治疗存在局限性[3]。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调、外邪犯胃、七情失和以致胃气受损、升降失和、气不行血、壅滞而成病[4]。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所用疏肝宁胃汤方剂中黄芪补气升阳、清热燥湿、白芍养血止痛,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消痛散结、清热解毒,党参健脾益气、生津养血,枳壳行气解郁;茯苓健脾祛湿,当归活血祛瘀止痛,半夏理气健脾,延胡索、干姜温中散寒,莪术消积止痛、行气破血,三七粉散瘀止血,甘草补中益气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气、祛湿散寒、缓急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芪、党参、枳壳具有改善胃肠运动、抑制细菌、促进胃黏膜修复、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5],白芍可减缓慢性胃炎患者的炎症状态,蒲公英具有杀菌作用,半夏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延胡索缓解疼痛、促进胃肠收缩节律,三七、当归可促进血液循环及胃黏膜的再生。诸药合用,具有改善胃黏膜供血、恢复胃肠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但中药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较弱。奥美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旋杆菌。中西药联合使用,可起到消除幽门螺旋杆菌、改善胃部血液循环、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等作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减少值、病理改善有效率、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也说明了中西医合用治疗慢性胃炎的优势。

总之,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状态,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促进患者胃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宋淑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 报,2015,30(9):1348-1350.

[2]李琛,余晓娟.针刺配合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75例[J].陕西中医,2017,38(1):112-113.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60-3064

[4]魏玮,杨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及中医药治疗优势[J].中医杂志,2016,57(1):36-40.

[5]高奎亮,李吉彦,解建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医治疗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4):363-366.

作者简介:陈林涛,男,1975年10月18日,马尔康,大学专科,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马尔康陈林涛诊所。

论文作者:陈林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论文_陈林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