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济南市黎城区红家楼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解读_导学案论文

高中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济南市黎城区红家楼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解读_导学案论文

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高级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济南市论文,之旅论文,高级中学论文,普通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系列的关键链条,上承高等教育,下连九年义务教育。按说,应当深入开展承上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改革成果,并为高校输送素质较高的新生,同时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和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为两大标志的“社会综合症”的严重制约,普通高中教育逐渐演变成了以“大剂量”生硬灌输和残酷“应试训练”为主要标志,以加班加点、牺牲学生自主发展和身心健康为沉痛代价的异化的教育,甚至演变成越来越远离教育本质的恶性竞争。

如何使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济南市历城区教育局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验。

一、选点实验:尝试高中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

山东于2004年普遍推开的普通高中新课改给这块冻土吹来了一股暖流。在强力的行政推动下,普通高中的拓荒者们,经过三年的艰难实践,基本认可了新课改大力倡导的诸如生命教育、建构主义学习、多元智力、合作学习等理念,基本搭起了新课改的课程框架,使用了以“模块”结构为基本特征的新教材,有限度地开设了校本课程,陈旧的教学面貌有所改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旧有基本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改变。许多学校的“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学生毫无选择性可言。课堂上依然充斥着生硬灌输,三年繁重的课程依然赶进度两年完成,文理分科过早在高一进行,不科学的高三总复习依然延续,并且程序化:三轮复习(基本知识复习,专题复习,能力提升),三次模拟高考。诸如选择性、自主性这些根本的东西没有实质性体现,甚至是“新瓶装旧酒”。

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济南市历城区教育局的决策者,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洪家楼高级中学实施“破冰之旅”。然而,洪家楼高级中学领导及教师对此改革动议,既赞成,又有疑虑。赞成的是,高中“痼疾”,弊端多多,危害无穷,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疑虑的是:高中课程密集,教材内容“超重”,教学任务繁重,三年课程压缩在两年之内,教师以“满堂灌”方式“赶进度”尚有困难,让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能否完成教学进度?放开课堂,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对于长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的学生来讲,是否具有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教师,能否驾驭开放的课堂?广泛认可旧有教学模式的家长,是否认可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渴望升学、社会各个方面更多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用老办法追升学率“保险系数”颇高的情况下,采用心里没有底的新办法,能不能保住升学率?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隐忧,教育局领导同学校领导成员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统一认识。他们认为:改革高中教学是“破冰之旅”,尤其是传统课堂教学更是难以打破的“冰疙瘩”,肯定会冒风险。我们改革只要把握住新课改的“神韵”,着力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成绩必然会得到提升,这与注重能力立意的高考并无冲突。

教育局领导的改革热情和决心感染了学校领导和教师,创新的思维,引领的路径,驱散了他们思想的迷雾,他们决心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借鉴已有的经验,于2007年1月在高一全部新生中开展自主学习实验。

二、从教案到导学案:备课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延续了几十年的教案,逐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其基本框架,不外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使用,课外作业的设计等项内容及环节。有些教案,写得很详实,具体到每一句话。有些教案,仅是“提纲”。不管是详细教案,还是提纲式教案,其基本出发点都是立足于教师的“教”,它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设计,重点解决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尤其是高中教案,更是如此。“教什么”“怎样教”的主体是教师自身,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设计和“舞台表演”的“分镜头”。尽管备课也要“备学生”,但充其量只是顾及教师的“授体”而已。

洪家楼高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师认为,由教案到导学案,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两字之差,而是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对学生主体的理解与尊重,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而设计的,重在解决学生“会学”和“学会”的问题。导学案的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洪家楼高级中学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验,基本探索出了体现学科课堂教学共性的导学案框架,其基本构成是:学习目标、预习提纲、展示交流、认知方法和拓展练习等项内容和环节。其基本立足点是“两个基于”:“基于学生,基于课标”。“基于学生”,是指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基于课标”,是指基于课标要求,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确定认知要求。“两个基于”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会学”和“学会”。

导学案是怎样形成的?其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怎样予以保证?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于是,反复问询。得到的回答是:选择“三大角度”、“三个环节”,加以解决。“三大角度”:一是从课标和教材的视角确定导学案,包括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等;二是从教师的角度确定导学案,包括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及教学经验,预设目标、问题等;三是从学生的角度确定导学案,包括问询学生、征求课代表意见及平时观察等。

“三个环节”:一是教师首先编写导学案;二是备课组集体讨论导学案,反复研讨导学目标确定得是否恰当,重点、难点问题确定的是否准确,学生有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向学生提问,以及每节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三是领导审核。

通过“三大角度”、“三个环节”而精心预设的导学案,也不见得完全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当根据现场情景,即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和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新的教学目标能不能即时生成,新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这要看教师的智慧了。

三、由灌输教学到“思维超市”: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

(一)大胆地改变原有课堂死板的、僵化的空间构成,代之以不拘一格、生动活泼的空间构成

教师走下讲台,台上台下的“经纬分明”不存在了;一面黑板的状况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三面黑板和两人共用的一块块小黑板;固定的“插秧式”课桌排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随时可以拼接的“模方”式排列;尤其是课桌上的一道道“书墙”不见了,学生们当堂用不着的教科书和其他资料都整齐地排放在贴墙而立被间隔开来的书橱里。这种空间构成状态,在小学、初中教室里已不少见,然而在高中课堂敢于进行这种空间布置,却很少见,实乃大胆尝试。

课堂的空间构成是由课堂教学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空间构成。洪家楼高级中学的课堂空间新构成,标志着该校的课堂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二)大胆地改变封闭、孤立的个体学习方式,代之以分组合作学习方式

也许是高考竞争太惨烈的缘故,也许是现在的很多孩子自私,很多高中学生成了个人奋斗的“单枪匹马”,同伴之间相互封闭,甚至连正确答案都不肯告诉同伴,学习资料不愿借给同伴。合作教学、合作学习是此次基础教育新课改大力倡导的新理念和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洪家楼高级中学在借鉴杜郎口中学分组合作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该校的分组不是静态的分组,而是动态的分组。具体分法是:各科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 6人一组,并做出本学科对应的座次表,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科变换座位,要求变而不乱,公共自习由班主任制定座次表。6人一组,人员少,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板书、讨论、展示的机会。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6名学生按成绩划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适当搭配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并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由于各小组都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从而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全面发展。

(三)大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一三一”自主学习模式

前“一”为一节导学案预习课。主要任务是:针对高中课程难度大的问题,专门为学生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围绕导学案进行预习。为此,学校调整了课程表,将上午第五节、下午第四节及晚自习改为第二天所上科目的预习课,以保证导学案的有效实施。“三”是“讨论展示”三环节:讨论交流(15分钟),点拨引领(10分钟),巩固拓展(15分钟)。“讨论交流”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点拨引领”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要言不繁、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巩固拓展”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巩固拓展相关知识与能力。后“一”是一周或一单元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检测过关。包括测试后的及时反馈,对弱科生进行面批,学生互评等。

“一三一”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及其价值,在于体现了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根本性转变,从“教什么”到“学什么”的转变,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转变;教师从“当演员”到“当导演”的转变,学生从“当观众”到“当演员”的转变。它尊重生命和生命个体,并创造“场域”,让一个个生命体亲历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通过自我释放“能量”,体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幸福。

为深入了解“一三一”自主学习模式实施的具体情况和效果,我们曾走进各科课堂感受“课堂革命”。比如,该校张函老师执教的高一八班数学课“集合的运算”。54名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6人一组按照“自由分析讨论——制定解决方案——教师指导——当堂检测”的顺序学习。教室的前后左右都有黑板,找到解题思路的小组可派代表“爬黑板”写下解题步骤,由教师批改。

“按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第一名到第九名分别为1至9小组的组长”。第一小组的组长陈允美告诉笔者,课堂进行到第25分钟的时候,她所在的小组已经解出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集合运算题。组员王霞说:“谁先解出难题谁就指导其他组员,实在无法解决还可和其他小组交流。”这里的课堂不再只有老师的声音,学生们可以自由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授课教师告诉笔者,刚开始“革命”时,学生自由讨论时还有聊天的,不过很快就都沉浸在思维碰撞中了。

第八小组的王建(化名)数学成绩比较差,上次期中考试没有及格。课堂进行到第28分钟时,他正在思考导学案最后一道运算题。“如果是以往的授课,到这个时间我可能就跟不上了。因为有些知识还没弄明白,老师就已经讲下一节了。要是碰巧同桌也不会,那这个知识盲点就‘存’起来了,直到考试时丢分。”据了解,小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学科的成绩排名来划分。“很简单的道理,语文好的学生数学成绩不一定好。每个小组都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差的,男女比例也恰当。”学校老师介绍说。

四、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一)突破了传统课堂

以教材、教案为基本载体,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以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要标志的传统课堂教学,之所以长期存在并被广泛认同,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和被认同的理由。日益完善的知识传承,从传承的角度来讲,具有综合、归纳、提炼、概括、便捷、高效的优势。正由于这种优势及其蕴涵的某些合理性,使得传统课堂成了难以触动的“古老城堡”。许多教育大家想触动它,终因其强大而不敢触动,只是作些改良。出人意料的是,高中课堂这个顽固的“古老城堡”,被历城洪家楼高级中学一群不起眼的闯关者触动了。新的空间组合代替了旧的组合,导学案代替了教案,要言点繁代替了系统的知识传承,自主学习代替了被动学习,人本化代替了“物化”、“机械化”。各种教育要素和教育主体正在重新组合和磨合,向着新的和谐迈进。

(二)提高了学生能力

改革伊始,学校及教师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学生不适应课堂的巨大变革而导致整体学习质量的下降;二是担心对自主学习适应性较差的一部分中下学生同适应性较强的少数优生之间继续拉大距离,造成新的两极分化。实施课堂改革两个多月,该校参加改革实验的400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区期末统考。考试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统考成绩同入学成绩相比,稳中有升。尤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些中游学生的考试成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提高幅度较大。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说明旨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课堂革命”同考试改革的大方向是并行不悖的。学生的头脑灵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基础打牢了,应对考试的能力必然增强,成绩也必然提升。相当数量的中下游学生在“合作团队”中得到帮扶和鼓励,在自由参与式学习中找回了自信,自身潜能得以挖掘和释放,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其考试成绩明显提升自在情理之中。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革命,摒弃了旧轨道,开辟了新轨道,抛弃了旧模式,构建了新模式;舍弃了教师的旧角色,设计了新角色。对于习惯旧轨道、谙熟旧模式、常扮老角色的大多数教师来讲,无疑是一场艰难的转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导学案,善于即时生成新的导学目标,善于进行点拨引领,善于组织调控开放的课堂。这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可喜的是,洪家楼高级中学的老师们勇于开拓,奋然前行,在前进中学会前进,在改革中学会改革,在实验中学会实验。他们发挥团队精神,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举办论坛,相互倾听,平等对话,驾驭新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胡静老师是一名教龄 17年的资深教师。她说:实施传统教学,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即使不写教案,课也可以讲得很好。但现在学校废除了教案,改成了导学案,自己每节课之前都要精心准备,还要从网上找一些课件和资料,并要列入导学案,让学生举一反三。这种更为系统化、条理化的工作,给老师提出了新挑战。她还说,原来站在讲台上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现在讲课时间少了,课堂上跟学生的情感交流多了。此外学生学习中发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细节,也给自己带来了新碰撞。教师要驾驭自主学习的课堂,必须在专业发展方面尽快跃上新境界。

五、洪家楼高级中学教改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洪家楼高级中学的教学改革刚刚起步,仅仅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但在破解难题方面有了某些突破,其改革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改革自身,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思考。

(一)在高中学段完全可以实施深层次改革

多年来,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在内的许多人士对基础教育链条的教育教学改革总是秉承一种先易后难的观点和思路。认为在现存“应试制度”的框架内,小学和初中距高考相对较远,受制约相对较弱,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难度较小,许多改革只在小学、初中两个学段进行,而对高中改革则视为“险峻地带”,鲜有“攻坚之举”,致使本应进行系统改革的基础教育,改到初中学段便戛然而止,高中教育成了横在初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一道难以触动的“隔离墙”。历城洪家楼高级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告诉我们,“隔离墙”完全可以破除,关键是敢不敢攻坚,能不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当下的很多高中人士,既不满现状,又不敢冒风险,犹豫观望,徘徊不前,能不能像洪家楼高中那样勇敢地向前迈一步?他们的实践已经证明,前进一步,海阔天空;止步不前,弊端难除。

(二)为高中教学改革创设宽松环境

许多高中为何不敢进行深层次改革?关键是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其最大压力,莫过于掺杂着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片面政绩观等因素的升学率,有些地方给学校硬性规定高考指标,不达标者,校长就地免职,超标者,加官晋级。这种导向和评价标准,只能引发恶性竞争,助长旁门左道,促使学校变本加厉地折磨孩子,于国家、于民族、于个人,有百弊而无一利。要让学校投入改革,必须解除其改革的后顾之忧,减少人为的风险压力,像历城区教育局领导那样为学校排忧解难,共同开启破冰之船。

(三)切实关注高中学生的生存状态

一言以蔽之,高中学生的生存状态很恶劣,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大都在12个小时以上。学习环境单调、枯燥,火药味十足。读至高三,进入临战状态。校园是挂着充满“奋战”、“攻坚”、“最后冲刺”之类字眼的标语,教室里挂着“高考倒计时牌”,孩子的神经紧张到极点,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国家教育部最新的体质检测结果表明,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量等数据持续下降,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76%。许多中学生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或“恐惧”(2006年11月8日《中国教育报》)。洪家楼高级中学的“课堂革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幸福感,其身心负担必然会有所缓解。

(四)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高中教育处于矛盾焦点、风口浪尖,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进行单项的、局部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现行高中运作的许多潜规则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如提前一年结束功课,高一文理分科,无休止地加班加点,歧视、淘汰学习弱势群体,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分量过重,人情风干扰。还有高考制度改革严重滞后,评价片面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综合治理。

历城洪家楼高级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堪称破冰之旅,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破解。比如,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应该有不同模式;教师研究学法的能力亟待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提高,如何测评等。我们相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这样的方向是正确的。只要沿着教学改革的路子坚定地走下去,肯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性进展。

标签:;  ;  ;  

高中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济南市黎城区红家楼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解读_导学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