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负担研究综述论文_王晶晶,韦颖

学生学习负担研究综述论文_王晶晶,韦颖

摘要:学生学习负担一直以来是学界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话题。文献回顾发现,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集中在学习负担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水平测度和影响效应等方面,而国外学者并此并未展开系统地探讨。另外,从研究对象来看,初中及小学生学习负担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而大学生学习负担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深入挖掘学习负担的形成机制,并对不同学生学习负担进行有效评价,是未来研究可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学习负担;研究综述;研究启示

基金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大学生学习负担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XKJ19BGD044) ;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湘教通[2018]436号,No.727);湖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学习负担形成机制及评价研究”(20192117)。

学生学习负担一直以来是学界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话题。学者们分别对“学习负担”、“学业负担”、“课业负担”等相近概念进行了界定,这些相近概念常常被公众混淆使用。事实上,学习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人类个体以个体经验的方式对人类经验吸纳、加工以认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都是学习。本研究中将对“学习负担”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以发现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不足。

一、国内研究回顾

(1)学习负担相关概念的内涵研究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学者们们基于负担归因从不同视角对学习负担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负担评价方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学习负担是一种主观感受。早在1987年,学者代其平就提出学习负担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每个学生由于其学习能力不同,承受的学习量也不同,因此每个人对学习负担的感受也不一样。这一观点认为学习负担主要受个体因素影响。基于这种观点,学者们对学习负担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对中小学生主观感受的调研。如郑逸农(1998)等通过对高中生的调研显示,同一学校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学习负担存在显著差异。文剑冰(2012)通过梳理文献,对影响学生课业任务主观感受的个体层面变量进行了综述,指出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学背景变量、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学习负担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客观存在的学习负担,并不针对某个具体的承担者,它是教育实施者(如学校)施加到学生身上统一的可以量化的客观物,如规定的学习科目、上课时间、作业及考试等,对学业负担本身不进行价值判断。如邬志辉(1997)提出学生负担是学生为了达到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之目的所应该承担的全部任务与责任。这一观点认为学习负担主要受客观因素影响。根据这种观点,对学习负担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对不同类型、阶段的学生的学习任务及投入的时间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如王绯烨等(2018)利用统计分析的量化方法,探究我国初中学生课外时间分配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韩映雄(2018)基于中小学生作业时间等变量构建了学生学业负担综合指数模型,经调研发现与学习任务紧密相关的作业时间、校内外补习时间和作业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业负担的关键因素。第三种观点认为学业负担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感受。这也是近年来学者们普通接受的观点,本文亦采纳这一观点。肖建彬(2001)指出“学习负担”是人类个体以个体经验的方式,在对人类经验吸纳、加工以认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对认定的目标、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所带来的压力的一种体验,以及为此而消耗的生命;体验是主观的,消耗(生理、心理、时间)则是客观的。顾志跃(2004)认为,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由客观负荷与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的,客观负荷是指学习的时间和数量,主观感受是指对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程度。所以学习负担受到客观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的共同影响。为此,学者提出在分析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具体内容时,应该包括以学习时间和数量为代表的客观负荷,以及对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程度为代表的主观感受两大类。如李虎林(2014)从课业任务、课业压力和学生的身心反应三个维度设计构建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调研分析。宋乃庆等(2015)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例,从课业难度、成绩压力、精力消耗、课内学习任务四个方面构建了学生学习负担测评模式并展开了调研。曹慧东等(2013)等亦基于这一观点对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进行了学习负担的调研,结果发现本科生总体学业负担偏重。

(2)学习负担影响因素研究 学者们总结了影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感受的个体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的人口学背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鲁林岳,2007;毕恩铭,1996;文剑冰,2012)。另有学者总结了影响学生学业负担的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及教育体制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家庭因素中家长的行为方式、评价方式和期望水平等因素的失准会造成学业负担(罗生全等,2014);学校及教育体制因素中教育评价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会对学业负担产生影响(张桂春,2000;程晗,2000;陈传峰,2011;董辉等,2012);社会因素中社会价值观的认知偏差、社会行为的失范脱序、教育功能的社会偏向以及过度诉求均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罗生全等,2014)。

(3)学习负担评价研究 基于学习负担内涵界定的不同视角,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负担进行了评价。基于上述观点一,学者调研发现同一学校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学习负担存在显著差异(郑逸农,1998)。基于观点二,有学者利用统计分析的量化方法,探究我国初中学生课外时间分配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韩映雄,2018)。另有学者调研发现与学习任务紧密相关的作业时间、校内外补习时间和作业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业负担的关键因素(王绯烨等,201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于观点三,有学者认为在评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时应考虑客观负担和主观负担两方面内容,如有学者在调研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时重点考虑了课业任务、课业压力和学生的身心反应等三方面因素(李虎林,2014);另有学者则从课业难度、成绩压力、精力消耗、课内学习任务四个方面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测评模型(宋乃庆等,2015;陈丽华,2017);还有学者论证了学习态度在小学生客观课业负担对主观课业负担的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方丹等,2018)。

(4)学习负担应对策略研究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应对研究自新中国成立开始从未停止过,尤其是1992年以来,针对减负问题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日益增多。学者们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反思(余文森,1998;张桂春,2000;程晗,2000;李佳等,2011;周鸿,2012;吴敏等,2018)。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缓解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具体对策,如可借鉴学习负担改革的国际经验(马德益,2006),把中小学生校外学习与教育服务纳入监管体系等(鲁林岳,2007)。还有学者认为“学”是学业负担产生之内源,教师的“教”才是“正本清源”之关键(全晓洁,2017),因此要提升学校教学效能和学生学习效能等(罗生全,2018)。

二、国外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在探究学生学习负担问题时多立足于学业压力、家庭作业和课业负担的影响三个方面。学者经总结认为学生学业压力主要有来自同伴的压力、来自父母期望的压力、来自学校的压力以及挫折压力等( West et al.,1982) 。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业压力的重要来源,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以及考试评价活动等与青少年学生在校感知压力关系密切(Oakes,1989; Murberg&Bru,2004; Putwain,2009 ) 。另外,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展了以家庭作业为切入点的学生课业负担研究。颇具影响力的是哈里斯·库珀教授(1989)实施的针对美国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问题的调查,探讨了家庭作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另外也有学者通过调研质疑了家庭作业的意义(Bennett&Kalish,2007) 。在学习负担的影响方面,Deshler(2001)研究发现较大的学习负担使得合理的时间管理和学习策略成为必要;Sansgiry(2006)论证了药学博士生课业负担感对考试焦虑有显著正向影响,调研也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学业负担感存在显著差异。

三、研究述评

国外针对学生学习负担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已有研究范围较为局限,且多以描述分析为主。就国内而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是研究的重点,而高校大学生学习负担问题并未引起重视。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学习负担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根据这三种观点,学者们设计了不同的学习负担评价体系对中小学生学业或课业负担进行评价,但尚无学者对高校学生学习负担进行过系统评价。大学生学习负担问题是未来研究可重点探讨的方向,同时大学生学习负担所具有群体异质性也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代其平.不应片面提倡减轻学业负担[J].教育评论,1987,(5):62-63.

[2]郑逸农.高中生的学业负担与教育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1998(7):44-46.

[3]文剑冰.课业负担的个体层面变量研究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24-31.

[4]胡惠闵,王小平.国内学界对学业负担的理解—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6):18-23.

[5]王绯烨,刘方.从课外时间分配看学生学业负担—我国初中学生学业负担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10:32-39.

[6]韩映雄.学生学业负担指数模型构建与应用[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0):20-26.

[7]肖建彬.学习负担:涵义、类型及其合理性原理[J].教育研究,2001,(5):53-56.

[8]顾志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中小学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导读[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15-16.

[9]李虎林.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指标体系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4,(14): 27-32.

[10]罗嗣凤.普通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3.

[11]宋乃庆,杨欣,王定华.学生课业负担测评模型的构建研究—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2015,41(3):75-82.

[12]方丹,曹榕等.小学生客观课业负担对主观课业负担的影响:学习态度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2) :77-83

[13]罗生全,李红梅.学业负担的社会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 2014,(24):45-51.

[14]张灵,黄学军.也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差异性假设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2):12-15.

[32]Sujit S.?Sansgiry,??Kavita?Sail.Effect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urse Load on Test Anxiety[J].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2006,70(2):20-27.

[33] Deshler DD, Schumaker JB, et al. Ensuring content-area learning by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J].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2001,(16):96-108.

作者简介:王晶晶(1987—),女,湖南株洲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韦颖 (1997—) ,女,广西河池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教育。

论文作者:王晶晶,韦颖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学生学习负担研究综述论文_王晶晶,韦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