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电场对中国红豆杉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

脉冲电场对中国红豆杉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

叶红[1]2004年在《脉冲电场对中国红豆杉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红豆杉细胞为植物细胞模型,研究了脉冲电场对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不同生长时相的红豆杉细胞在不同时间的脉冲电场(50Hz,10V/m)作用下,其生长和胞内一种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物——云南紫杉烷(Tc)的积累表现出明显差异。对数前期的细胞经30min的电场诱导后,细胞生长没有明显变化但紫杉烷的含量(一种基于细胞干重的产量表达方式)提高了近30%。同时研究还发现,脉冲电场和补糖的组合策略能更有效地促进细胞积累紫杉烷,电场和生物诱导剂甲基茉莉酮酸酯(MJA)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脉冲电场作用后活性氧(包括O_2~-和H_2O_2)的大量增加表明脉冲电场诱发了植物的防御反应,进而引起了胞内紫杉烷含量的提高。脉冲电场作为一个外部刺激或应力,将有希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非生物诱导剂有效地提高植物细胞培养中次生代谢物的积累。

黄琳玲[2]2005年在《蛋白质组学研究脉冲电场诱导对中国红豆杉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前期的工作已发现,生长对数前期的红豆杉细胞在30min的脉冲电场(50Hz,约10V/m)作用下,细胞生长没有明显变化但紫杉烷的含量提高了近30%。本文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脉冲电场作用后48小时中国红豆杉细胞在蛋白表达上的变化。共进行了3次二维电泳重复实验,经过相关因子分析证实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图像分析比较对照组和经过脉冲电场处理的实验组的二维电泳图谱,发现有较明显的差异。从蛋白质分子水平上,说明脉冲电场的刺激对红豆杉细胞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有明显的影响。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ESI MS)对其中部分发生变化的蛋白进行分析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核糖核酸蛋白粒、醛糖差向异构酶和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这叁个蛋白可能是与脉冲电场诱导相关的蛋白。

叶红, 黄琳玲, 陈树德, 钟建江[3]2005年在《脉冲电场对悬浮中国红豆杉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中国红豆杉悬浮细胞为植物细胞的模型,研究了低频脉冲电场对植物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不同生长时相的红豆杉细胞在不同时间的脉冲电场作用下,其生长和紫杉烷积累的情况表现出明显差异.对数前期的细胞经30min的电场诱导后,细胞生长没有明显变化,但紫杉烷的含量提高了近30%.并发现,脉冲电场和补糖的组合策略能更有效地促进细胞积累紫杉烷.

李凤岚[4]2009年在《红豆杉紫杉烷13α-,14β-羟基化酶基因调控及茉莉酸甲酯诱导下的蛋白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紫杉醇(taxol)是Wall等首次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树皮中分离得到的一种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迄今为止最具抗癌活性的天然化合物之一。本论文围绕紫杉醇的生物合成过程展开了以下研究:1、紫杉烷13α-,14β-羟基化酶基因调控研究紫杉醇生物合成全过程约20步酶促反应。其中,紫杉烷13a-羟基化酶(简称130H)是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羟化酶。而紫杉烷14p-羟基化酶(简称140H)存在于包括紫杉醇在内的各种C-13氧取代的紫杉烷生物合成分支途径中。如果能够抑制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分支途径,则有可能提高该物质的生物合成产量。应用本试验室构建好的紫杉烷13α-羟基化酶基因正向表达载体、14-p羟基化酶基因反义RNA表达载体、14-p羟基化酶基因RNAi表达载体和几种可能对紫杉醇生物合成产生影响的miRNA表达载体,以曼地亚红豆杉(Taxusxmedia)愈伤组织细胞为材料进行了转化实验,并运用southern blot. RT-PCR、HPLC等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套将转基因方法应用于红豆杉培养细胞的高效、完整的转化体系,对红豆杉愈伤组织细胞的转化成功率达到了100%。并探讨了几种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2)利用14-β羟基化酶基因RNAi表达载体(pZ14aRNAi、pZ14bRNAi)以及14-p羟基化酶基因反义RNA表达载体(pZl4c)进行了转化红豆杉细胞实验。Southern检测初步证实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了植物基因组中;RT-PCR分析结果表明,内参基因β-actin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细胞中表达水平基本一致,而140H基因在转基因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相对非转基因细胞系显着下降。HPLC结果分析显示,转基因的红豆杉细胞与对照相比叁种C-14氧取代紫杉烷(yunnanxane, sinenxan A, sinenxan C)的含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中主要的紫杉烷Sinenxan A含量明显下降,叁种紫杉烷在转基因红豆杉细胞中的总含量呈显着下降趋势。(3)利用pC130H载体转化红豆杉细胞实验。GUS检测,荧光观察及southern blot分析初步证明pC130H载体(13α-羟基化酶基因正向表达载体)成功转化红豆杉细胞。RT-PCR结果表明,内参基因β-act in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细胞中表达水平一致,而13OH基因在转基因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却在对照中未表达。HPLC检测叁种C-14氧取代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总量在转基因细胞中均略微有所下降。(4)其他转化红豆杉细胞的实验。本研究还进行了pC13OH、pZ14a共转化,pC13OH、pZ14b共转化,pC13OH、pZ14c共转化,pC130H、pCO169d共转化,pC13OH、pE415共转化红豆杉细胞的实验.另外,利用构建的几种miRNA表达载体如169d、pROK2-JERFs也对曼地亚红豆杉细胞进行了转化。对转化后的样品进行分析显示,共转化试验及几种niRNA表达载体均未对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产生较大影响。2、茉莉酸甲酯诱导下红豆杉细胞中蛋白质的表达已有的研究表明采用茉莉酸甲酯(MJ)诱导可以有效的提高紫杉醇及紫杉烷类物质在红豆杉细胞中的含量。研究该物质诱导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全面了解茉莉酸甲酯对红豆杉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找到可能与紫杉醇生物合成相关的重要基因或转录因子。本试验利用茉莉酸甲酯诱导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愈伤组织细胞,采用双向电泳技术、质谱技术对茉莉酸甲酯诱导15天后细胞中的蛋白质变化进行了分析,找到2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经过肽质量指纹分析、数据库查询,初步断定CK(对照组)中的219号、231号、156号、127号蛋白分别与actin2(一种细胞骨架蛋白)、enolase(烯醇酶,一种参与糖酵解系统的酶,催化2-磷酸甘油酸失水而生成磷酸烯醇丙酮酸反应的酶)、F1-ATP酶α亚单位、maturase K(一种成熟酶)具有同源性。经过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该四种蛋白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茉莉酸甲酯诱导引起红豆杉细胞的凋亡有关。另外,有10个蛋白与数据库中所有蛋白的同源性都很低,可能代表了中国红豆杉中与茉莉酸甲酯诱导相关的未知蛋白。3、抗凋亡抑制剂DEVD-Capaselll对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DEVD-Capaselll是一种抗细胞凋亡抑制剂,在红豆杉细胞培养基加入该物质则有可能抑制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提高紫杉醇生物合成产量的目的。以曼地亚红豆杉愈伤组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添加200μMMj(茉莉酸甲酯)的6,7-V作为培养基,试验组加入501μM的Ac-DEVD-CMK,分别在继代9天和21天后取样,观察细胞的颜色、生长情况等,并运用HPLC方法对细胞中的紫杉烷成分的种类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MJ诱导后并未在曼地亚红豆杉细胞中检测到紫杉醇的变化,说明本试验中细胞的凋亡并不是主要由于紫杉醇的积累而是由于MJ引发的反应;在细胞生长周期的早期阶段加入Ac-DEVD-CMK,不能阻止Caspase的活性,未能抑制愈伤组织细胞的凋亡。4、未知化合物的鉴定无论是在转基因还是MJ诱导试验过程中,我们均检测到了一种未知化合物,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纯化试验。该物质在HPLC色谱图上的保留时间比紫杉醇的保留时间延迟了大约0.4min。将该物质的二级质谱图与分子量类似的已知化合物的谱图进行比对,没有发现完全吻合的质谱特征。经过HPLC-HRMS分析得到该未知化合物分子量为851.39747,在Xcalibur version2.2软件中计算得到最可能是C46H55O10N6等化合物中的一种。结论:(1)本实验建立了一套高效转基因体系,并应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地抑制了曼地亚红豆杉细胞系中14OH基因的表达,C-14位氧化紫杉烷类含量在转基因细胞系中均有所下降;(2)在采用茉莉酸甲酯(MJ)诱导中国红豆杉愈伤组织细胞的试验中,鉴定了四种并发现了10个可能与茉莉酸甲酯诱导有关的蛋白;(3)抗凋亡抑制剂DEVD-CapaseⅢ未对紫杉醇生物合成产生较大的影响;(4)在实验过程中检测到了一种有可能是未报道的化合物,并进行了初步的纯化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脉冲电场对中国红豆杉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D]. 叶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蛋白质组学研究脉冲电场诱导对中国红豆杉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D]. 黄琳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 脉冲电场对悬浮中国红豆杉细胞的影响[J]. 叶红, 黄琳玲, 陈树德, 钟建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 红豆杉紫杉烷13α-,14β-羟基化酶基因调控及茉莉酸甲酯诱导下的蛋白表达[D]. 李凤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09

标签:;  ;  ;  ;  ;  ;  ;  ;  ;  ;  

脉冲电场对中国红豆杉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