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庄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

吴家庄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

一、对吴家庄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唐杰[1](2014)在《查日扣水电站坝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及渗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拟建的查日扣水电站位于玉树县西南部的子曲河下游,属澜沧江二级水系,坝址区主要分布上三叠统结扎群碳酸盐岩,发育有溶孔、溶隙及小型溶洞。在水库蓄水以后可能沿着岩体中岩溶通道发生水库渗漏,从而影响水库效益正常发挥,甚至还可能威胁大坝安全。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及工程前期地质勘探资料,从坝址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入手,论述坝址区岩溶发育形态、规模及空间展布特征,探讨岩溶发育规律;并结合钻孔压水实验,分析坝址区岩体渗透特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岩溶发育特征与岩体透水性的相关性;阐述坝址区可能存在的渗漏方式及渗漏通道(坝基渗漏、绕坝渗漏),采用水文地质学方法对不同工程部位的渗漏量进行估算;运用VisualMODFLOW软件,建立坝址区地下水渗流的三维数值模型,对地下水的渗流场及渗漏量进行分析预测,同时根据在不同防渗帷幕深度情况下渗漏量的变化,提出防渗帷幕建议深度。本文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果:1)坝址区地表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含水介质透水性分析表明:坝址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水;勘探深度范围内主体为中等弱透水性岩体,左岸岩体的透水性相对较弱,以弱透水性岩体最为发育,河床和右岸岩体透水性相对较强,除弱透水性岩体以外,还存在较高比例的中等透水性岩体。2)坝址区岩溶发育形态、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受岩性、构造的控制;岩溶发育具有不均匀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垂直分带的现象,钻孔岩溶的最优分布高程范围为38503860m和39003930m。3)通过对坝址区水动力条件及渗漏通道条件分析,并利用理论计算公式初步计算各渗漏通道的渗漏量,其中坝基渗漏量为18365.3m3/d,绕坝渗漏量总和为6966.25m3/d,坝址区渗漏总量约为25331.55m3/d。4)建立坝址区地下水渗流场三维数值模型,按照天然条件、蓄水条件和蓄水+防渗帷幕三种不同工况,对研究区的地下水渗流场进行模拟。分别计算几个重点渗漏部位的渗漏量,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设置防渗帷幕以后,坝址区渗漏总量减小明显,当防渗帷幕增加到80m以后渗漏量变化较小。5)通过对坝址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含水介质渗透性、岩溶发育特征及不同工况渗流场的模拟成果分析,认为查日扣水电站坝址区岩体渗透性及岩溶发育程度总体较弱,坝址发生大规模渗漏的可能性较小,但为了留有足够的安全裕度,对坝址区主要渗漏部位仍应采取防渗措施。

任蕊[2](2012)在《天山南麓大石峡水电工程岩溶渗漏分析》文中指出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水库蓄水抬高的水头有可能驱使库水通过一些地下通道向邻区或下游发生渗漏,降低水库蓄水能力,从而影响水库正常效益的发挥。拟建大石峡水电站工程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与乌什县境内的阿克苏河一级支流库玛拉克河上,最大坝高250m,最大水头225m。坝址区位于大石峡峡谷出口处河段,库坝区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灰岩,由于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易发生大规模的渗漏,有必要对库坝区安全性和稳定性条件进行研究。库玛拉克河流域位于典型的西北干旱气候区,现阶段对西北地区大型工程的岩溶问题研究较少,本文对大石峡库坝区的岩溶发育规律进行探讨,有利于干旱地区岩溶的研究。本文从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出发,通过22个平硐调查和70个钻孔资料的整理,分析了岩溶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水动力特征,查明地表和地下岩溶发育程度及规模,对可溶岩溶蚀的主要分布规律做出总结,评价岩溶介质的空间渗透性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地下岩溶通道和不同渗漏模式进行分析,再利用Modflow软件进行库区数值模拟,计算出单薄山脊可能渗漏部位的危险性及渗漏量,从而更进一步评价库坝区渗漏的情况。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研究区的基本地质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对库区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2)着重研究库坝区的岩溶发育特征,库坝区岩溶发育类型主要以小规模的溶管、溶洞为主;水平上主要分布在大坝位置沿河而上约700m的河段内,纵向宽约650m的范围内,垂向上溶蚀主要发育在右岸1510m、1700m高程,左岸1560m高程附近;库坝区的溶蚀现象主要为Ⅲ级(溶孔、方解石晶洞),对防渗的影响小。(3)潜在渗漏通道的渗漏模式为裂隙性渗漏,分析结构面发育程度及空间组合规律,对研究区岩体钻孔压水试验资料进行成果分析,库坝区岩石渗透能力较弱,吕荣值一般小于20Lu。总结出库坝区可溶岩岩体在水平和垂向上渗透性能的空间展布情况,渗透性沿地形展布,埋深越大,渗透性越弱,为模型概化提供依据。(4)对库坝区存在的渗漏通道及水动力条件进行分析。初步计算各渗漏通道的渗漏量,其中左岸库首单薄山脊在不加防渗帷幕的情况下渗漏量最大,达到2128m3/d,坝基渗漏量为420m3/d,左、右岸坝肩渗漏量为630m3/d。(5)运用Modflow软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按照天然条件、水库蓄水和水库蓄水+加防渗帷幕三种不同工况,对研究区的地下水渗流场进行模拟。分别对几个可能的重点渗漏部位渗漏量进行计算,左岸库首单薄山脊渗漏量为3523.395m3/d;坝基处的渗漏量为1088.933m3/d;左岸坝肩的渗漏量为499.1182m3/d;右岸坝肩渗漏量为465.7903m3/d。在加上防渗帷幕后,主要渗漏通道渗漏量为:左岸库首单薄山脊1913.525m3/d;坝基351.2941m3/d;左岸坝肩174.9472m3/d;右岸坝肩340.1415m3/d。(6)通过上述库坝区岩溶发育特征、岩体的渗透特性以及不同工况下库区渗流场的模拟分析结果,认为大石峡水电站库区岩溶发育程度较低,岩体的渗透性较弱,发生大规模渗漏的可能性较小,对工程的影响不大。但由计算结果看出主要渗漏通道的渗漏量仍然较大,对渗漏的重要部位采取防渗措施,确保水库的正常安全运行。

徐平[3](2007)在《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库盆渗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抽水蓄能电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水电站,是电力系统最理想的调峰电源。抽水蓄电站库盆蓄水渗漏问题不仅关系到电站的运行效益更影响到电站生产的安全性。本文运用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对抽水蓄能电站库盆渗漏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分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库盆所处位置地质体的渗透特性和库盆蓄水对该地区地质体和地下水的影响。以江西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为例介绍了环境地质情况,分析了电站选址区域的地质条件。(2)论述示踪试验的应用原理,分析了根据示踪试验接受到的示踪剂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判断客观存在的库盆渗漏通道,并对渗漏通道进行定性的描述。应用示踪试验对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的库盆渗漏情况进行论证并估算上下水库岩体裂隙通道的当量渗透系数值。(3)研究岩体裂隙结构面根据产状分类的方法,介绍计算岩体裂隙渗透系数的原理。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洪屏抽水能电站的库盆处岩体裂隙结构面进行分类,分析岩体裂隙的渗透性。(4)研究抽水蓄能电站蓄水期间地质体的渗漏模型,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渗漏量的计算方法和蓄水后地下水位的估算方法。以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计算库盆蓄水期间和蓄水后库底的渗漏量。

刘爱军,艾莉莉[4](2000)在《对吴家庄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本文结合吴家庄水库的设计 ,提出了在覆盖层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是 :当坝体及坝基产生较大变形时 ,如何防止面板及周边缝、板间缝止水设施的破坏 ,对解决该问题的主要设计思想进行了阐述

二、对吴家庄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吴家庄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查日扣水电站坝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及渗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发育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岩溶渗漏评价研究现状
        1.2.3 岩溶渗漏防治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环境
        2.1.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2 区域地层岩性
        2.1.3 区域地质构造
        2.1.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1.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坝址岩溶水环境及岩体渗透性分析
    3.1 坝址区地层含水性
    3.2 河谷地下水动力类型及特征
        3.2.1 坝址地下水埋藏特征及流场特征
        3.2.2 河谷地下水动力条件及类型
    3.3 岩溶水补径排条件
    3.4 地下水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3.4.1 地下水出露特征
        3.4.2 坝址区水化学特征
        3.4.3 坝址区水化学同位素特征
    3.5 坝址岩体渗透特征
        3.5.1 坝址岩体钻孔透水率统计特征
        3.5.2 坝址岩体透水率空间变化特征
第4章 坝址区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4.1 岩溶发育的形态类型
    4.2 岩溶空间分布特征
    4.3 坝区岩溶发育强度
        4.3.1 岩溶发育程度分级依据
        4.3.2 坝址钻孔线溶蚀率特征
        4.3.3 坝址钻孔线溶蚀率与透水率的对应关系
        4.3.4 坝址区岩溶发育强度综合评价
    4.4 坝址区岩溶发育规律
第5章 坝址区岩溶渗漏分析
    5.1 渗漏的基本条件分析
        5.1.1 坝区渗漏水动力条件分析
        5.1.2 坝区渗漏通道条件分析
    5.2 岩溶渗漏的可能途径与方式
    5.3 渗漏量计算
        5.3.1 计算边界的确定与参数选取
        5.3.2 渗漏量计算
第6章 坝址区渗流场三维数值模拟预测分析
    6.1 物理模型的建立
        6.1.1 模型范围的确定
        6.1.2 模型边界条件概化
        6.1.3 模型空间离散
    6.2 数值模型建立
        6.2.1 模型时间离散
        6.2.2 模型参数选取
    6.3 模拟方案及模型校验
        6.3.1 模拟方案
        6.3.2 模型校验
    6.4 地下水渗流场模拟结果分析
        6.4.1 地下水天然渗流场特征分析
        6.4.2 水库蓄水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场特征分析
        6.4.3 水库蓄水并加设防渗帷幕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场模拟分析
    6.5 水库渗漏量评价
        6.5.1 数值模型渗漏量计算
        6.5.2 坝址区渗漏总体评价
    6.6 防渗帷幕建议深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天山南麓大石峡水电工程岩溶渗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水库的建设与发展
        1.2.2 岩溶水库渗漏的研究
        1.2.3 水库防渗的研究
        1.2.4 西北岩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坝址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貌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地质条件
    2.2 坝址区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
        2.2.3 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
        2.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库坝区岩溶发育特征
    3.1 溶蚀空间类型及分级
    3.2 岩溶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平硐揭露岩溶
        3.2.2 钻孔揭露岩溶
        3.2.3 岩溶空间分布规律
    3.3 岩溶的规模及发育程度
        3.3.1 岩溶的发育规模
        3.3.2 岩溶的发育程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库坝区渗漏地质分析
    4.1 渗漏基本条件和模式
        4.1.1 渗漏的基本条件
        4.1.2 渗漏模式分析
    4.2 潜在渗漏通道分析
        4.2.1 左岸库首单薄山脊渗漏
        4.2.2 坝基渗漏
        4.2.3 左、右坝肩渗漏
    4.3 可能渗漏通道的渗漏量计算
        4.3.1 渗透系数确定
        4.3.2 左岸库首单薄山脊渗漏量的计算
        4.3.3 坝基渗漏量计算
        4.3.4 左、右岸坝肩处渗漏量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库坝区岩溶渗漏三维数值模拟预测分析
    5.1 模型的建立
        5.1.1 模拟范围的确定
        5.1.2 模型空间离散
        5.1.3 模型计算单元与边界条件概化
        5.1.4 参数的选取
    5.2 模拟方案及模型校核
        5.2.1 模拟方案
        5.2.2 模型校验
    5.3 不同工况下的模拟对比分析
        5.3.1 天然渗流场分析
        5.3.2 水库蓄水条件下渗流场分析
        5.3.3 水库蓄水+防渗帷幕工况下地下渗流场分析
    5.4 渗漏量预测与评价
    5.5 合理的防渗措施与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库盆渗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抽水蓄能电站简介
    1.2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洪屏抽水蓄能电站概况及地质条件分析
    2.1 洪屏抽水蓄能电站概况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上水库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第三章 库盆岩土体及渗漏条件分析
    3.1 地质体渗透介质特性分析
    3.2 岩体裂隙渗透性分析
    3.3 库盆渗漏的结构构造特征
    3.4 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库盆透性分析
第四章 库盆渗漏通道探测方法
    4.1 示踪试验
    4.2 示踪剂曲线型态分析
    4.3 根据示踪试验结构估算导水带渗透系数
    4.4 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示踪试验分析
第五章 抽水蓄能电站库盆渗漏模型研究
    5.1 库盆渗漏模型研究
    5.2 库盆蓄水渗漏对地下厂房的影响
    5.3 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库底渗漏量计算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对吴家庄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问题的提出
3 主要设计思想
4 主要技术措施探讨
    4.1 查明地基特性, 控制地基变形
    4.2 采取合理的地基防渗措施, 降低渗漏损失
    4.3 选择合理的止水型式以适应变形
5 结束语

四、对吴家庄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查日扣水电站坝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及渗漏研究[D]. 唐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2]天山南麓大石峡水电工程岩溶渗漏分析[D]. 任蕊.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3]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库盆渗漏研究[D]. 徐平. 河海大学, 2007(05)
  • [4]对吴家庄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J]. 刘爱军,艾莉莉. 山西水利科技, 2000(S2)

标签:;  ;  

吴家庄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