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特征中的取向

论水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特征中的取向

张霞[1]2003年在《论水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特征中的取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从审美的角度,通过中、西绘画(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比较,归纳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并归纳出水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特征中的取向。

王乔乔[2]2017年在《地域视野下的中国水彩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彩画艺术自清朝末年随传教士传入我国,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发展历史。历经萌芽期、成长期、形成期之后,中国水彩画艺术于20世纪70年代末迎来了跃进式的繁荣发展。随着中国民众对水彩艺术接受程度的提高和创作者基数的不断扩大,中国水彩画在创作观念、审美取向以及艺术形式上都取得了全方位的进展。关注的焦点也由原先对技术语言层面的探索转向至民族化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地域文化的介入使得中国水彩艺术的地域风格、创作群体及其创作机制开始形成。本文以中国水彩画艺术为研究对象,以地域空间为研究视野,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艺术风格学、美术地理学、艺术美学、比较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水彩画艺术在地域文化下的发展走向,就其艺术风格及创作机制的形成展开讨论,试图阐明中国水彩画作品的地域风格特征及其美学意涵,以期辨明中国水彩画艺术发展的多元性及其民族性特色。根据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论文共分为叁大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绪论与第1章,主要从史学视阈探讨水彩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嬗变,将论述的焦点聚集于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地域风格与创作群体;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2、3章,按照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从10个水彩画创作区域入手,在时空纵横两条维度上,以地域文化及其地域艺术传统为背景,力图将重点创作者、重要流派的水彩画风格样式置于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立体坐标中,进行地域风格化的美术地理学研究考察,阐明其地域的绘画题材、观念审美、技法语言等,进而解析各区域水彩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征;第叁部分为深入论述部分,包括第4、5章,主要辨析影响中国水彩画艺术地域风格特征形成的因素,探究南北方审美取向的异同,认为在不同审美范式的影响下,中国南北方水彩画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中国水彩画艺术地域风格的形成主要由外部因素与本体因素共同促成,外部因素包括反映其地域空间传统的自然因素,决定其地域文化传统的精神因素与沿袭其地域学术传统的学院与师承因素构成;本体因素中影响力最显着的首先是创作者,其创作个体的性格与其存在群体结构的特殊性是主导原因。与之相对的画种自身本体语言也是影响水彩画风格的重要因素,这其中又包含创作媒材的演进与创作技法的更迭;除此之外,地域艺术文化间存在着交流与互动,在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学术传统又反哺于中国水彩画艺术。最后,在比较分析的方法下,将“妍美”与“雄健”两种代表南北方审美取向的范畴并置类比,阐明中国北方与南方水彩画的审美范式,并进一步探究其风格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总体言之,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创作理论亟待建构,研究力图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水彩画艺术各区域的地理文化背景,并结合典型的艺术作品,总结中国水彩画艺术地域风格化的成因及其审美范式,提出了地域风格研究是开拓中国水彩艺术民族化与多元化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国水彩画艺术主体意识的崛起,一代代水彩画家们努力展现水彩艺术其独立的文化与审美价值,这就必然决定了水彩画艺术的地域风格向多元美学思想的跃进与转化。

郭瑾瑜[3]2010年在《浅论水彩画创作的多元化与本体语言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一个画种之所以独立存在,在于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旨趣,即该画种的本体语言。它包含媒材技法以及其所依赖的文化体系和绘画观念。水彩画的本体语言,是水彩画的独特工具媒材,独特绘画技法以及水彩画的西方文化属性的统一体。叁者的有机结合,焕发了水彩画的魅力。水彩艺术的审美,是不同于其他绘画门类的,它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的审美特征是随着水彩画的表现形式不断地发展而发展的,也随着各民族画家对它的不断创新而越来越丰富多样的。作者接触水彩的时间很短,却一直在努力的探索如何用水彩可以表现出想要表达的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作者围绕水彩画创作中的多元化发展与坚持水彩语言的关系展开论证。

鲁恒心[4]2001年在《论水彩画的审美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水彩画发展到今天 ,无论在表现技法还是表现形式上 ,都已呈现出独立的审美特征与多元化的艺术取向。如果我们偏狭地用某种固有的模式来制约水彩画的艺术形式 ,这既不利于强化水彩本体的艺术内涵 ,也不利于拓展水彩画的外延氛围 ,水彩画走过的历程证实了水彩画是在内涵与外延双重取向的结合中求其存在与发展的 ,多元取向将赋予水彩画新的审美特征。

徐齐[5]2011年在《浅谈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与创新发展》文中指出水彩画发展到今天,无论在表现语言还是技法层面上,都已呈现出独立的审美特征与多元化的艺术取向,如果我们偏狭地用某种固有的模式来制约水彩画的艺术形式,这既不利于强化水彩本体语言的艺术内涵,也不利于拓展水彩画的外延氛围,水彩画走过的历程证实了水彩画是在内涵与外延双重取向的结合中求其存在与发展的,多元的创新取向将赋予水彩画新的审美特征。本文共分叁个章节,第一章分别从媒材、技法和画种的文化属性叁个方面分析和界定了水彩画本体语言的基本内涵,并通过对水彩画发展历史的分析得出结论,即水彩画本体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第二章论证了水彩画艺术语言的特点,其中包括洒脱的笔触语言,流动的晕染美,变换的空白之美等。由此而引出坚持与发扬水彩画本体语言的重要性,并指出水彩画本体语言在当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及意义。第叁章为结论部分,论证了在借鉴与融合中要多元拓展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包括要充分发挥和挖掘水彩画的本体语言特色,以及坚持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因此得出,当代水彩画的发展既要坚持其独特的本体语言又要坚持创新发展的方向。

邓海燕[6]2002年在《论水彩画多元化发展与坚持其本体语言的关系及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彩画的本体语言是水彩画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水彩画区别于其他画种赖以独立存在的根本点所在。在当代,艺术的发展呈多元化趋势,水彩画顺应这一潮流,也正朝题材广泛化、风格多元化和表现手段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水彩画的表现力大为拓展,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水彩画在多元化发展中必须防止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倾向,我们既要突破水彩画旧有的模式,又要保持水彩画独特艺术面目,坚持水彩画本体语言。 本文共分五个章节,文章在第一章从媒材、技法和画种的文化属性叁个方面分析和界定了水彩画本体语言的基本内涵,并通过对水彩画发展历史的分析得出结论,即水彩画本体语言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第二章论证了坚持水彩画本体语言的重要性,并指出水彩画本体语言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第叁章为全文重点,通过对当代中国水彩画坛的发展现状的分析,从叁个角度揭示当代中国水彩画坛存在的脱离本体语言的现象:一是片面追求新材料与新技法,抛弃了水彩画传统的媒材与技法体系;二是一味摹仿照片或盲目追求油画效果,失去了水彩画的水分趣味;叁是在民族化的旗帜下,简单将中国画技法和绘画元素移植于水彩画,不符合水彩画的西方文化属性。第四章为结论部分,论证了在当代水彩画的发展既要坚持多元化方向又要坚持其独特的本体语言。第五章是水彩画本体语言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水彩画本体语言,必须帮助学生打好良好的造型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色彩感受能力,这是掌握水彩画本体语言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从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掌握水彩画本体语言:一是熟悉水彩画工具性能与画种特色;二是认识水彩画独特审美旨趣;叁是掌握水彩画常规技法和特殊技法,在技法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写生课的教学;四是系统了解西方写实美术的基本绘画观念和绘画规律。文章的最后阐述了培养学生个人风格的几条主要途径。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季红[7]2000年在《论水彩画的艺术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彩画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画种。早期的水彩画在艺术取向上没有准确的定位 ,是一个依附素描、版画的画种。几百年来 ,经过众多水彩画家的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 ,使其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艺术道路 ,并成为欧洲的叁大画种之一。然而 ,水彩画在我国

参考文献:

[1]. 论水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特征中的取向[D]. 张霞.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2]. 地域视野下的中国水彩画研究[D]. 王乔乔.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3]. 浅论水彩画创作的多元化与本体语言的关系[J]. 郭瑾瑜.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4]. 论水彩画的审美特征[J]. 鲁恒心. 嘉兴学院学报. 2001

[5]. 浅谈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与创新发展[D]. 徐齐. 湖北美术学院. 2011

[6]. 论水彩画多元化发展与坚持其本体语言的关系及教学[D]. 邓海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02

[7]. 论水彩画的艺术特征[J]. 季红. 天中学刊. 2000

标签:;  ;  ;  ;  

论水彩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特征中的取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