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的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信用提升机制分析_银行论文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信用增级机制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企业信用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机制论文,博弈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集群是一个社会网络,是由核心企业、非核心企业、组织结构、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等在某一特定区域集中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集群具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技术溢出等优势,因此,吸引着众多中小企业家和各地政府的关注。在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与壮大离不开以银行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大力支持,金融机构与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政府等一起创新信贷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各金融机构之所以乐意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除了与产业集群的特征和治理机制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集群内存在的隐性契约,在这种隐性契约的影响下,通过集群内各相关主体间的动态博弈,产生了中小企业的三个信用增级机制。

一、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知识外溢等优势,它强调的是各中小企业、机构等组织单元在某一地理空间的集中,以及相关联企业、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因此,产业集群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首先,产业集群将各具比较优势的组织单位集中在某一地区。产业集群打破单一产业、单一企业的界限,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将各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彼此间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企业、相关产业机构、协会等民间组织、政府等高度集中在某一地区,全方位挖掘某一地区的各种竞争优势,集中度越高,根植于地方特色的产业则越发达。

其次,产业集群促进其内部各组织单位间互相合作及功能互补。产业集群体现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产业之间的互相合作与功能互补的关系,并且极为关注这些单位的动态发展。将各具比较优势的单位通过空间上的集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达到提高所属集群的竞争力。

再次,产业集群促进集群内中小企业信任机制的升级。具有相似或相同文化背景或制度环境的企业集聚在集群内,各组织单元在平时的互动与联系中所形成的文化、交易的规则等深深地嵌入各组织单元之中,彼此之间互相信任、理解、支持,并使其成为集群内的共同文化,从而升级了集群内各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

二、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产业集群内三个中小企业信用增级机制

1.产业集群治理的融资优势——中小企业信用增级之一

产业集群内有上下游关系的中小企业位于不同的生产环节,或者说是处于不同的价值链端点,为了权衡内部各中小企业主体之间的权利分布,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进行相互博弈,这种博弈不仅追求的是价值链单个环节的绩效最大化,还追求的是整个价值链的整体绩效最大化,从而使以产业集群内的核心企业为风险承担主体的价值链融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信用增级。

产业集群价值链融资是一种基于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与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为风险承担主体,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具有一定实力的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价值链上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特定融资服务。

产业集群价值链融资实行的是1+N模式,其中1代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N代表核心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代表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与经销商的风险链接。核心企业除了要对供应商与经销商的融资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外,对于经销商的融资,由于其是向核心企业购买货物,核心企业还可承担回购担保责任以及未售款承诺;对于供应商的融资,由于其是向核心企业销售货物,核心企业承诺向其定向付款。当供应商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交应收账款证明、购销合同、货物入库单等文件,银行确认这些文件的真实性以及办理应收账款质押手续后发放抵质押贷款。当经销商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交与核心企业签订的购销合同,银行确认其真实性后为经销商办理承兑汇票,专款用于向核心企业支付货款。由此可以看出,在产业集群的价值链融资中,基于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上下游企业的贸易真实性和一体性促进了中小企业的信用增级,同时也增加了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积累。

2.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合作与否的动态博弈——中小企业信用增级之二

从本质上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偏向于合作,不合作的后果就是受到产业集群其他成员的集体制裁,将被排斥在产业集群之外,难以获得诸如价值链融资的便利。产业集群成员存在不可回收的专用性资产,并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其对集群其他成员的一种可信的承诺,为了能在集群内生存与发展,集群成员视专用性资产为一种抵押品,参与集群治理,也就构成了其可持续参与产业集群治理的显示信号,其他成员也做出类似的判别,最终形成一个信任高度发达的社会网络,进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增级。

这也得到了博弈模型的证明。假设有一个能获利的交易活动,任一参与人有两种交易决策,即参与交易与否,以及参与交易后的合作与否。如果参与人不参与交易活动,则其收益为0;若参与交易活动,则其必须投入价值为c的专用性资产,且是一种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此外,如果参与人进行合作交易,则其收益为g-c(g>c),否则,其收益为0。由此得知,理性的参与人倾向于进行合作交易,因为此时收益为g-c且大于0,不参与交易的收益为0,进行不合作交易为0。因此,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都将会分工与合作,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销售核心企业的产品,并且这种因合作所获取的收益将会随着合作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因为生产者可获取的外部性收益来源更为广泛。

产业集群各组织成员,尤其是企业主体通过合作获取更多的外部性收益以及因交易所获取的收益,但是也存在个别企业违反集群共同规范,而一旦这种行为被发现,产业集群的集体制裁机制将发挥作用,通过提高企业主体违反集群共同规范的代价,以建立一个信用持久稳定、交易成本低的产业集群。这一结论同样可以用博弈论的方法加以证明。假设产业集群内有n个企业,相互在市场规则的约束下进行具依赖性的交易活动。在交易中,每个企业每期都进行合作交易的成本为ci,若这n个企业都进行合作交易,则各自每期的收益为gi;倘若互相都贪小便宜,采用不合作态度,则每期交易的收益将减少si,总共为gi-si。此后的市场交易中,每个企业的交易成本为cj,收益为其他交易企业数量(n)的递增函数ks(n)。在产业集群内,市场范围较整个大市场小很多,集体制裁对集群成员的威胁更为可信,实施起来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交易可以重复博弈的情形下,产业集群内各个企业相互合作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为:

其中,θ为收益的贴现率,合作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意味着只要交易成本小于因选择不合作而被其它企业排斥在产业集群外而失去的未来收益的总贴现值,各企业将会进行合作。而被排斥的企业难以再获取产业集群的好处,在此种情况下,各个企业在与本集群中其他企业的相互交易中不被欺骗的激励约束条件为:

在重复博弈的条件下,产业集群的集体制裁机制是共识的可信机制,每个企业在认识到采取不合作的后果后,将会理性地选择合作的决策。在以上两种约束条件下,产业集群的各个企业将会实现共赢的合作博弈。

从以上两个博弈模型分析得知,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自身都会理性地选择合作的策略进行经济活动,各种违约行为发生的概率也较产业集群外企业大为减少,因为一旦违约,集体制裁机制将会发生作用,因此,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信用得到增级。

3.银行与集群内企业信贷交易的动态博弈——中小企业信用增级之三

正是因为第二个中小企业信用增级机制,银行偏向于向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信贷,在这基础上,也产生了中小企业的第三个信用增级机制,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银行在与产业集群外的企业进行信贷博弈时,最终的博弈倾向于不提供贷款,具体可以用简单的银企信贷博弈模型进行证明。考虑一家银行向集群外一家企业提供信贷的情形,企业的行为为按期还贷与否,银行的行为为提供贷款与否、追债与否。博弈过程如下: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决定贷与不贷,如果银行不贷,博弈结束;如果银行决定贷款,企业的行为决定了博弈结果,如果企业按时还款,银行的收益为gb,企业收益为gf;如果企业不按期还贷,银行考虑是否及时追债,因为追债需要成本c;在企业不按期还贷,银行追债的情形下,银行收益为gb-c,企业收益为gf+e;在企业不按期还贷,银行不及时追债的情形下,银行损失了利息i,收益为gb-c-i,企业收益为gf+E,其中E>e。gf+E>gf+e>gf,企业的最佳选择为不按期还贷;而gb>gb-c>gb-c-i,银行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将采取提供小额贷款或者不提供贷款的策略选择,因此,银行与产业集群外企业的信贷博弈的均衡结果倾向于(0,0),即银行不提供贷款。

与产业集群外企业信贷博弈的均衡结果(0,0)不一样的是,产业集群内存在潜在的信任机制,银企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达到双赢的目的。银行与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信贷博弈,前提假设与前一博弈假设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银行及时追债的威慑效应收益t,企业不按时还贷的损失为1。具体体现在银行提供贷款后,企业不及时还贷,而银行及时追债的情形,因为银行及时追债有威慑效应,并且得到意外的收益t,此时银行的总收益为gb-c+t,而此时的企业因不及时还贷导致集群信誉损失1,总收益为gf+e-l;倘若企业仍不及时还贷,银行将付诸于法律,强制要求其还贷,但是需要额外的成本,银行总收益为gb-c+t-,此时企业损失收益b,企业总收益为gf+e-l-b。因为企业存在集群信誉损失1,最终会选择及时还贷的策略,而此时的银行也会乐意为其提供信贷支持,这说明了集群内企业会自觉还贷,还贷概率较集群外企业高。在这种银企的动态博弈下,首先给集群企业贷款的银行会为其他银行起到示范作用,其他企业也纷纷设计更加符合集群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由此,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信用在银行竞相提供信贷的无形助手下得到较大的增级,银行倾向于向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三、意义和影响

从产业集群主要特征以及产业集群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信用增级机制可以看出,各个有业务联系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银行就可以从多角度搜集有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现有)抵押物(范围可以拓展为包括专用性资产在内的信用承诺)的资产情况、规模、信用、资金投资方向、贷款的紧急程度等资料,不仅降低了包含搜寻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还降低了相对于集群外的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出现的概率,进而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收益,降低了贷款风险,从而达到了集群内中小企业和银行的长期合作,也体现了集群内中小企业较集群外中小企业信用高的特点。而且,产业集群为集群内中小企业不仅提供了信用增级机制,还缓解了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之前仅凭人缘、亲缘、血缘等中小企业间的借款方式,扩展为向更多的银行机构借款,故而扩大了借款范围,在中小企业得益于集群各自正效应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基础上,中小企业借款规模也将随着扩大。

因此,产业集群在一种优化集群内各组织单元绩效的框架中,通过内部完善的集群治理机制,增级各中小企业信用的基础上,使得整个产业集群的信用得到乘数倍增级,而且,以增级的信用作为申请贷款的一个重要条件,产业集群对其内部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规模、可获得性以及融资的广度都具有积极影响,从而使中小企业获得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金融支持的可能性得到提升,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标签:;  ;  ;  ;  ;  ;  ;  ;  ;  ;  ;  ;  ;  ;  

基于博弈论的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信用提升机制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