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分析_升学考试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分析_升学考试论文

中职教育要变中求新——透析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学校招生论文,中职论文,职业论文,要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月,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已徐徐落幕。说起今年的中职招生,不少地方媒体用了诸如“遭遇寒流”、“冷场”等字眼,令业内外人士感到震动。

北京今年“普高热”持续升温,而部分职业高中、技校、成人中专的招生情况却不乐观:职业高中计划招收2万多人,而实际报名人数尚不足计划招生数的1/10。连一些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也出现了生源不足的现象,北京朝阳区劲松职高原计划招生540人,实际却没招满。河南省中招分流的反差也十分明显,全省今年120多万初中毕业生,报考普通中专的不足19万人,郑州市填报中职学校者仅占学生总数的38.7%。安徽省为了解决中职招生不足,采取了“二次招生”的办法,结果却仍不尽如人意。云南省职业高中189所,技工学校83所,由于生源不足,时至开学,招生工作仍在继续。面对中等职业学校严峻的招生形势,人们不禁要问:中职教育真的要从此“冷”下去吗?今后中职发展的出路何在?

继1999年之后,再次出现中职招生生源不足现象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上海、青岛等城市中职招生却是“冷中有热”,形势大好,上海中等职业类学校的近7万名新生已陆续到校报到。该市卢湾区今年的中职学校招生热度升温,今年该区职校的招生任务完成率达到103.1%,居全市领先地位。看来,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有喜有忧,虽然遇到一些问题,但我们还应该给予客观的分析和冷静的思考。

有人认为,社会需求是调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不可忽视这一点。随着人们教育需求的不断高移,如何构架起合理顺畅的教育“立交桥”,使中职与高职教育进一步沟通与衔接,已成为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今年上海市卢湾区职校毕业生报考高校录取率高达79.7%,正是由于人们看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职业学校,为很多在高中升学考试中失利的学生创造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上海的中职教育才在其他地区普遍遇“冷”时,反而被越来越多的考生与家长所接受。

要促进中职教育发展,还要不断探索新的中职教育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前不久,在“百所中华职校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研讨会”上,原华东师大职教研究所的钱景舫教授,针对目前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对中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

职业教育办学应与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相适应,而在我国经济的转制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招生、管理和专业审批等方面,还带有较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长学制、学历化、以职前养成教育为主的职教模式,由于对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反应不够灵活,就日益显现出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弊端。

而与此同时,社会的职业培训需求日益增长,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区的培训需求不断加大,培训市场已基本形成,但中等职业学校介入的还很少。钱教授说,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专业师资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今后职业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抢占培训市场,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又可以拓宽中职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功能的多样化,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方向转变。

在构架职教“立交桥”、改革中职教育模式的同时,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也应有相应的改革办法。教育部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已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意见:要求各地在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中,必须正确处理发展普通高中和发展中职的关系,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初中毕业生分流比例。

并提出了在招生计划、入学条件、招生时间等方面予以放开,允许办学条件好、社会需求旺盛的学校自主招生;

允许愿意接受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而未参加当年统一升学考试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员入学;

允许一些学校和专业提前招生;允许学校根据新生入学情况组织补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春秋两季招生。湖北、青岛等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门一敞再敞。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梯次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层次,其地位作用不容怀疑。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今年7月召开的中职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研讨会上也曾强调: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认识职业教育的作用,要继续坚持初中后分流为主不动摇,坚持积极发展中职教育的方针不动摇。

今后,中职教育要走出低谷,还要作出更多的思考和抉择。

标签:;  ;  

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分析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