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的催化剂:1666年伦敦大火论文

社会变革的催化剂:1666年伦敦大火论文

社会变革的催化剂:1666年伦敦大火

任志腾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摘 要】 在中世纪到近现代社会模式变革期间,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1666年的伦敦大火虽对社会发展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本就激化的社会矛盾迸发出来。本文试图在灾后城区重建、金融革命两方面入手,阐明三者间的联系。切实突出英国上下是如何以1666年的伦敦大火为契机推动了社会变革这个主题。

【关键词】 伦敦大火;城市建设;金融革命

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转型期,在外与“海上马车夫”荷兰争夺殖民地展开连年战争;国内的议会派与王党军的斗争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此时的伦敦城虽为英国的政治及文化中心,但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配套。炼油厂排放的废气与工业煤烟的味道充斥着整个城市;人们直接饮用水源自污浊不堪的泰晤士河;占社会绝大多数的贫民挤在低矮潮湿的棚屋。本世纪伦敦曾发生过数次火灾,对民众生活造成不少影响,不管在城区规划方面还是火灾灾祸防患方面,市政当局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收效牵强。伊丽莎白一世和查理一世在位期间都颁布了一系列的文告管理城市建筑及城市规划,但却没有取得明显有效的成果。1665年伦敦大瘟疫影响范围甚众,近约六分之一的伦敦民众在瘟疫中丧生,这场疫病不仅反映了当时医疗水平,更影射出伦敦的环境状况及城区规划问题。即便如此,市政当局并无太大动作,迫使伦敦城内的权贵迁往郊区甚至更远的地方。1666年的大火承接瘟疫又给予伦敦城重创,使得市政当局必须重视起来之前搁置的市区规划的提议。如此一来,本为祸患的大火变成为重建伦敦的契机。

一、伦敦大火概述

1666年的伦敦大火从9月2号肆虐到5号,持续了四天,虽受难人不足10人,却使13200余户住宅和87座教堂化为灰烬,7万多居民无家可归。据佩皮斯日记记载,火灾发源于普丁巷的皇室烘焙坊,烤箱未处置得当点燃了柴薪造成此次事故。火灾发生后周围邻居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试图扑灭大火,由于当时英国建筑多为木制且建筑密度大,在大风的作用下大火便一发不可收拾,吞噬了六分之一的伦敦。

这场事故的主角托马斯·里法纳是伦敦城内的一名普通的商人,不久前他与海军食品供应办公室签署了一份提供甜品的合同,这也是他主要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店铺也出售面包和馅饼给日常顾客。他的面包店位于普丁巷,这个小巷从小伊斯法林一直延伸到泰晤士街的短街。他和女儿及仆人一起住在商店的楼上。在9月1日晚上关门后,托马斯检查了他的烤箱,准备了第二天工作所需要的柴薪、熄灭了烧剩的炭火后便上床睡觉了,大约午夜时分,他的女儿汉娜又检查了一次烤箱。凌晨时分男仆下楼的时候闻到了烟味,他急忙冲上楼通知其他人,然而火势太大以至他们不能从正门逃生。遂决定从窗户爬出去,沿着排水沟爬到邻居家的屋顶上。他们尽可能的大声呼叫乞求周围人的帮助,最后汉娜被火烧伤、女仆在大火中丧生,仅有托马斯和男仆完好无损。随后教堂的钟发出低沉的声音,提醒公众注意紧急情况。

起初大家也并不在意这场意外,像往常一般疏散人员、报告地方官员、围堵街道,救火员从泰晤士河取水,用桶子传递灭火,邻近的教堂也安置一些机器以控制火势的增长。可是,这一次事情出现了差错。当火势增强,情况紧急到必须将周围的房屋拆掉以阻止火势蔓延时,市长托马斯·布拉德沃斯(Thomas Bludworth)由于担心重建所需要的花费,不理会大家对火势蔓延的担忧,说一个女人撒泡尿就可以把这场火浇灭。住在东边八条街外的佩皮斯一早也探察过火灾,同样认为情况并不严重,又回去睡觉了。然而到了早晨,他从伦敦塔顶看到火势已经越过布丁巷,开始进攻周围的街道时,才感到害怕。当9月2日黎明时分到来时,大家才明白大火的严重程度。

这一天之中,火势越来越大。以布丁巷为中心,火焰分两路,一股往北到鱼街山丘并向旧市区蔓延;一股往下窜到泰晤士河畔。火沿着河岸慢慢前进,袭击伦敦大桥河口的圣马格努斯教堂(St.Magnus the Martyr),在牧师还措手不及的时候,就把教堂里的金银盘子都烧掉了。火势继续沿着河岸往西前进,直到抵达泰晤士街,这是沿海城市的中心地带,仓库里储藏着贸易商的财富。储藏在干燥木结构里,所有海事国家的必备用品,如麻油、焦油、煤炭、稻草、树脂、沥青,成堆成批都被饥渴的火焰吞噬了。第二天,火继续它的路线往中心挺进,从鱼街山丘转而向北,沿恩典堂街往利德霍尔市场。当城市变成火炉的时候,市民们开始担心自身的安全:高官只想保存自己的性命;中产阶级过度惊慌,不知所措;穷人则趁火打劫。此刻救火的念头已完全被逃亡的心思所取代,天还没亮,街道和公路上挤满人,有的奔跑,有的骑马,有的搭车,用尽一切方法把物品带走。直至火灾结束,伦敦人在炼狱前游荡。他们因无助而愤怒,不久就变得疯狂。民众聚集在城墙外的安全地区,任由家园和财产被火吞没。

近日,勃艮第葡萄酒行业协会(BIVB)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组织了三场关于夏布利风土气候(Chablis Climats)的研讨会。近百名葡萄酒业内人士参与了这场探索夏布利2014、2015、2016年份风味的深度之旅。在勃艮第葡萄酒的专业讲师齐绍仁、徐伟和蔡颖姬的带领下,与会的业内人士品鉴了来自夏布利一级园、特级园的7款佳酿。此次活动是讲师和各位与会者畅意交流的盛会,也使得业内人士更加深入地了解夏布利的风土气候。

1666年的大火促使了伦敦城的重建,重建伦敦又反作用于金融领域,建立了现代金融制度,一个完备的金融制度不仅为英国商人进行商业贸易活动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的环境,而且还为英国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充足动力。英国此次“金融革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英国保险业的完善;一为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上述四大问题,在广大农村中学普遍严重存在着,导致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均分和优秀率大大低于城市中学生。这问题摆在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前,希望引起语文教师和有关方面的关注。我们期待农村中考语文也能取得灿烂辉煌的成绩。

二、火后城区重建

两位君主的小打小闹并未使伦敦城区在本质上有任何改观。1666年的伦敦大火扭转了这一局面,重建后的城市焕然一新。灾后市政府着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评估损失,为此,格雷欣学院设了简略的记录卷册,每户户主前来登记原有房屋的所有权状。所有的重建工作,必须先彻底检查其临近灾区,否则不准动工。在组织必要的土地管理的时候,对城市建设的新想法也在逐步形成,出发点是希望伦敦可以如伊芙琳所言,从火里再生为“更灿烂的凤凰”。伊芙琳的巴洛式首都是以旧城区为中心来改造的,他在研究旧城区地图的时候,了解到城市布局和交通网络需要改变,城市平面图的设计要根据理性和几何,“要实施起来没有任何疑问,可以在美感、宽敞和富丽堂皇这几方面,远远超越世界其他城市”。为此,他严格对城市中的空间及地势进行测绘,把上坡的高度、河岸及河流的形状一一在地图中标记了出来。其目的是建城时将部分地区填补起来,以减少“城市的深谷、坑洞和陡坡,使贸易、马车、客车和路上的行人更为便利”。伊芙琳的设计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在街道规划上,他心目中的大道是像路易十四当时在法国设计的那般。他认为街道不仅仅是城市内外货物、人员和金钱的流动场所,也是炫耀和展示的地方。因此,他规划的主要大道将不会少于“宽度100英尺,最窄的地方也不会少于30英尺,他们的路口、高度按比列而定。”;第二,在教区规划方面他打算用规划教区的界限、安置地方教堂的方式来解决人口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每座新教堂及其他主要建筑均需采用现代建筑风格,用石块建造并以雕塑和其他装饰物来点缀;第三强调泰晤士河的重要性。因为贸易大城市欢迎世界各地来往的物资,港口将成为新标。新皇家交易中心将是交通和生意来往最繁荣的地方,他矗立在河岸的中央,而沿岸原有的老旧木结构仓库、商店、乱七八糟的台阶和危险的机器,会被壮观的码头取代,从而将国家的财富快速运输上岸。

哀悼之情很快就被重建的精神取代,伦敦就要再次站起来,而且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伦敦的城区建设在伊丽莎白一世和查理一世在位期间便一直进行着。其所颁布的文告都是在现有城区基础上略微改造,并未触及其根本。为防止人口膨胀和瘟疫,伊丽莎白一世共颁布了两条建筑文告。1580年7月7日,发布了第一条全面禁止伦敦所有新建筑的文告。其体内容为:禁止在伦敦市和伦敦城门三英里以内的新地基上建造房屋,以及禁止房主把房屋隔成小间接纳房客,还要求强行拆除非法建筑。1602年6月2日,发布了第二条建筑文告,要求官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违规建筑,规定臣民在伦敦城和伦敦城区周围三英里之内必须遵守九条命令:不准新建房屋、不准把房屋再分割为单间、七年里内搭建的棚屋和未完工的建筑须全部拆除等,违反者交星室法庭处置。查理一世在伦敦城市建设方面,延续上一代统治者的方针。1652年5月2日,他颁布了在位期间最全面、持续时间最长的建筑文告,禁止伦敦城门二英里以内和威斯敏斯特城附近建造新房;制定了建筑工程和原材料的标准,在墙的厚度、门的高度、地下室的深度、窗户的尺寸比例、砖的制造以及砖的质量方面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1660年7月24日颁布了伦敦建设的第二个文告:禁止伦敦城门三英里以内建造新房屋,如果新建地基得到批准,必须用砖建房,并且王室规定了砖的价格,目的是为了降低建造房屋的成本。这两个文告颁发的背景与伊丽莎白在位期间的情况差不多,伦敦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增多、住房短缺、瘟疫仍然是影响着伦敦发展的三大顽症。他们均期冀通过严格的建造标准为个人绝对统治增加合法性,忽视了城区改造的真正内核。

1667年2月议会通过了《重建法案》,这份法案规定了大都会的形态,决定哪里的街道应该拓宽,以改善交通和货物的流通,把市容市貌和城市结构变得整齐有规律,但是重建的责任则归私人承担。至此一个现代化的伦敦城市初具模型。

三、大火与金融革命

大火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与当时的建筑风格、灭火措施及天气状况密不可分。当时的伦敦正由处于国家首都向国家化大都市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区规划却没有与人口同步增长,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下层贫民被迫挤在阴暗潮湿的棚屋。此次大火几乎将伦敦城夷为平地,这便迫使市政官员谋划城市的未来,伦敦的重建工作从此刻起着手进行。

借温州地区灵活的市场机制,凭借着“越苦越累越有干劲”的气势,林孝国带领国威一路向前,迅速成长为中国裁切设备研制领域的领军企业,并获得了多个成绩抑或殊荣,如国内最早生产中高端液压切纸机的民营企业、最早推出符合欧洲CE标准的程控切纸机并将其成功推向欧美市场、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等等。据介绍,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万家企业使用的是国威的设备。

欧洲人独特的海外探险精神促进了航海大发现,与此同时孕育出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海事保险便为其中一个。以海事保险为主导的英国保险业明显不够完善,火灾频发使人们认识到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以保障财产免遭侵害。从17世纪上半叶到伦敦大火前,预防火灾、设立火灾保险的建议不断被提及,又数次被搁置。1635年到1638年间枢密院上书希望在伦敦各行政区设立消防设备及巡夜人员的建议虽被采纳,但由于内战的缘故不了了之。直至1666年的大火吞噬了大半个伦敦城后人们才将设立火灾保险提上日程,民众们这种观念的加强在客观上也减少了商人们设立此种保险的顾虑。1680年,通过对各方面细节的慎重探讨,著名的投资商人尼古拉斯·巴本与几位合伙人在伦敦交易所附近创立了“火灾保险公司”,即凤凰火灾保险公司——这标志着继海事保险之后另一种全新的保险制度在英国成立。此刻民众还沉浸在火后惊恐中,这一种全新的投保形式一经成立,立刻吸引了4000余人投保。在利益的驱使下,其余商人纷纷进军保险业,新的险种不断出现,各类保险细则逐渐出台,英国保险制度日趋完善。保险普及程度的大幅提高,也进一步提升了英国人进行新的商业拓展的信心,同时也为伦敦乃至英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现代银行业在英国的出现。

17世纪英国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为400万英镑,对外为与荷兰争夺商品倾销市场连年开战,对内镇压议会军,英国财政拮据根本就不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资金支持。大火使整个伦敦城几近毁灭,重建伦敦所需的巨额资金无疑又成为王室身上的千斤重担。由于查理二世无力偿还重建伦敦所需的贷款,使得王室信誉大幅缩水,民间借贷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依赖国家信誉的全新借贷机制应运而生,这便是现今英格兰银行的雏形。1693年,以威廉·伯德森为首的一批伦敦商人向议会呈递了建立英格兰银行的提案。经讨论,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并开始为政府提供贷款。步入18世纪,英国战争经费不断增多,政府不断向英格兰银行贷款,使其地位不断增高,为得到更多的贷款议会不得向其低头,给予英格兰银行更多的优惠政策。1710年,英格兰银行成为国家彩票销售款项唯一接受银行。1715年,英格兰银行又获得从国家财务部发放国债的业务,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家财政的联系。随着时间的发展,英格兰银行最终由一家私人银行演变为国家银行,日后更成为各国纷纷效仿的国家银行模式。英格兰银行对英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与传统的收税方式相比,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借贷模式有助于更加高效地筹集到重建伦敦所需的巨额资金,在一定意义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而且使英国有能力承受连年战争所带来的军需开支。其次,英格兰银行的出现促进了现代金融信贷业在英国发展。英格兰银行打破了高利贷对英国信贷业的垄断,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银行业在英国的发展。最后,英格兰银行与各地银行交织在一起编绘为一张资金交汇流通的网络,为18世纪工业革命在英国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伦敦大火对英国来说即是灾难,也是契机。大火几近摧毁整个伦敦城,灾后重建不仅加重人们的负担,也使岌岌可危的王室更加窘迫。但与此同时,这也是英国社会经济的新转折点。一场大火使得纠缠数个世纪之久的鼠疫就此消除,新建的城区富丽堂皇、街道宽敞、楼宇错落有序,一个崭新的“现代化”伦敦成为西欧的翘楚。“金融革命”使得英国保险业日趋完善,英格兰银行也应运而生。新型融资形式的高效和保险制度带来的安全感使国家和个人都有条件、有信心投入到新一轮的发展之中。在此基础上,英国加强了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联系,这不仅为国内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为18世纪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厚的资金源泉,而且促进了海外一大批城市纷纷效仿伦敦城区建设模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伦敦重建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不仅影响了近代英国自身的历史发展,甚至对世界历史的格局和进程也产生了诸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2 两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膀胱残余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膀胱顺应性显著大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参 考 文 献]

[1]Jonathan Cape Ltd.The Rebuilding of London afterthe Great Fire[M].Oxford:Alden Press.1940.

[2]Michael Cooper.A More Beautiful City—Robert Hooke and the Rebuilding of London after the Great Fire[M].Phoenix Mill,Sutton Publishing Limited.2003.

[3]Susan Abernethy.The Great Fire of London[M].1666.

[4]Phyllis Deane.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5]George Allen.The Plague and The Fire[M].London,1962.

[6]Alan Marshall.The Great Fire 1666 and the conspiracy?mentalitiè?in Restoration England[M].

[7]Peter Borsay.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wn[M],London:longman,1990.

[8]Moshe Buchinsky and Ben Polak.Emergence of a Nation Capital Market in England,1710-188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93,53.

[9]Frances E.Dolan.Ashes and “The Archive”:The London Fire of 1666、Partisanship and Proof[J],Journal of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tudies.2001,31.

[10]Avital Lahav.The Royaltie of Sight:The Plans For Rebuilding London After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G],2014.

[11]Zmir.Culpability & Credibility: A true and faithful Account of the Fire of London[J],2016.12

[12][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闫克文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13][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4][美]彼得·N·斯特恩斯.世界历史上的西方文明[M].李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5][法]弗朗索瓦·基佐.欧洲文明史[M].钱磊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9.

[16][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 D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9)01-0093-03

【作者简介】 任志腾(1995-),男,山西省河津人,河北大学世界史硕士在读。

□编 辑/尹一凡

标签:;  ;  ;  ;  

社会变革的催化剂:1666年伦敦大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