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促进技术改革贷款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实施资产负债率管理后技术改革信贷的思考_流动资金贷款论文

因势利导促进技术改革贷款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实施资产负债率管理后技术改革信贷的思考_流动资金贷款论文

因势利导推进技改贷款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技改信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改论文,因势利导论文,资产负债论文,信贷论文,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银行在经营货币信用中,为正确平衡和处理资产与负债的关系,优化和处理资产、负债内部结构关系,回避信贷风险,防止超负荷经营,最终提高经济效益而设定的一种管理机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对于加快集约化经营,强化经营的自我约束,促进我行尽快形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就资产业务来讲,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在统一中求得经营效益,是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关键所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也必将改变过去不顾贷款的安全和效益为规模而争规模的做法,因而有利于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但新管理模式的实施,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忧虑,主要是基层行对技改贷款的兴趣大为减弱,可能动摇技改贷款的现有地位及在同业中的市场份额。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之所以最先对技改贷款带来影响,是因为我们对技改贷款的固有认识:一是认为技改贷款期限长、风险大,效益和流动性都不如流动资金贷款;二是基层行对技改贷款的决策权小,而流动资金贷款完全由基层行自主决策,可以满足政府部门的临时要求;三是技改项目一旦上马,又需要增加配套流动资金贷款,加大了经营难度,如果没有流动资金配套又要影响技改贷款的质量,使基层行处于两难境地。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技改贷款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谈点看法。

一、从效益性看技改贷款

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的落脚点,衡量一项业务是否值得开展,很重要的一点是看效益如何。为了弄清技改贷款的效益,我们对嘉兴市工行“八五”期间利息收入情况进行了分析(见下表)。

“九五”期间嘉兴市工行技改贷款利息收入情况表

技改贷款平均余额占各 技改贷款利息收入占全

项贷款平均余额比例

部贷款利息收入的比例

1991年10.25% 8.78%

1992年9.08%

10.04%

1993年10.78% 10.86%

1994年12.64% 13.12%

1995年16.30% 14.68%

“八五”期间 12.10% 12.08%

从情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95年度技改贷款利息收入的比例大大低于其贷款占比,反映了技改贷款效益不如人意,客观上也确有个别技改项目因项目失败造成收息困难,因而难免会给经营者造成技改贷款不如流动资金贷款的不良印象。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很难得出技改贷款效益不如流动资金贷款的结论。整个“八五”期间,技改贷款利息收入的占比与贷款占比基本持平,甚至5 年中有3年的利息收入占比超过了贷款占比, 说明技改贷款也曾在效益上为工行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从安全性看技改贷款

嘉兴市工行1995年末“三项贷款”占期末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5.3%,而技改贷款这一比例为14.4%;但在“三项贷款”中呆滞、呆帐两项贷款的占比,技改贷款高出全部贷款79.3%,达5.2%。应该说, “三项贷款”中逾期贷款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能真实反映资产质量,而呆滞、呆帐两项贷款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资产质量,因而技改贷款资产质量差于流动资金贷款。再从1995年末欠息情况看,技改贷款欠息占全部贷款欠息的22.8%,高于技改贷款占各项贷款18.2%的比例,也反映了技改贷款质量不如流动资金贷款。

从中可以看出,技改贷款风险大,不如流动资金安全,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客观上一是由于技改贷款期限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其风险大于流动资金贷款;二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对效益不理想的项目,银行即使有心抵制,但在强大的政府干预和投资扩张的冲动下,各级银行都感到无能为力,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贷款风险。从主观上分析,我们的风险意识不强,原有的信贷管理体制,既减弱了基层行经营的主动性,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制约和自律机制,量的扩张同样是基层行追求的目标,对一些能增加规模而效益不理想的项目,不可能加以有效制止。

三、从流动性看技改贷款

为了维护金融业的稳定,防止出现支付困难的局面,《商业银行法》规定,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五。而所谓的流动性资产,按人民银行的规定是指一个月内(含一个月)可变现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人民银行存款、存放同业款、国库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净拆出款、一个月内到期的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其它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的证券。按照这一规定,称得上流动性资产的贷款微乎其微。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嘉兴市分行营业部12亿贷款资产中,真正意义上的流动性资产不到2000 万元, 而这2000万元的形成,并非是搞活现有资产存量而是控制增量的结果。因此也很难说清楚流动资金贷款与技改贷款哪个流动性强。但有一个现象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问题,即每年省分行下达的技改贷款收回数是指令性计划,必须完成,嘉兴市工行“八五”期间,累计收回技改贷款29882万元,平均每年收回5976.4万元,占贷款发放数的35.1%, 占技改贷款平均余额的15.2%。从这一角度讲技改贷款的流动性好于流动资金贷款。

四、从竞争角度看技改贷款

交通、邮电、电力是传统的对公存款大户,也是各行业务竞争的焦点。近年来,这些行业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纷纷投入巨额资金改造现有装备,因而对银行也提出了固定资产贷款需求。由于垄断性行业投资风险小,又无需配套流动资金,对这些行业发放贷款,既可以改善资产结构,又可以赢得存款来源。因此,对这些行业的技改贷款是各行竞争的焦点。

从上述四方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

1.以个别项目的失误来否定和放弃技改信贷工作不免有失偏颇,以某一年度的情况来论证这种观点同样是片面的。全面客观地看待技改贷款不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更有加强技改信贷工作的迫切性。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带来的基层行对技改贷款兴趣的减弱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件好事。一方面反映了基层行经营者的经营思想正向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靠拢;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原有体制的缺陷,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正当其时,也为技改贷款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3.因势利导推进技改贷款增长方式的转变。追求低质量的数量型扩张方式,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严重后果,增加了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难度。实现技改贷款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除了基层行自身开始注重质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原有的技改贷款管理体制不利于地方政府的干预。这是由于地方政府都知道发放技改贷款的权力并不在当地银行,因而地方政府对有待上级行批准的项目虽有心干预,却无能为力。因此,要实现这种转变,技改贷款相对于流动资金贷款难度要小。

4.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平衡”观念问题。长期以来在市分行的管理层普遍存在基层行之间“摆平”的观念,贷款规模的分配也是如此。对于原有经营机制下形成的“平衡”观念,我们不想多加指责,只想指出在强调集约化经营的今天,这种“平衡”观念如果继续延续,就只能减弱集约化经营的应有效果,因此需要转变这种观念。其次,要对技改贷款量的扩张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嘉兴市工行“八五”期间技改贷款由1990年的18261万元, 增长到1995年的71524万元,年均增长31.4%,而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3.1 %,技改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由1990年的8.6%上升到18.2%, 技改贷款的增长大大高于流动资金贷款的增长,这种增长速度和比例是否合理,从银行内部很难回答。为此,我们对全市130户国有工业企业1990 年到1994年资产结构进行了分析,1990年末固定资产净值与流动资产的比例是1:1.68,1994年末这一比例为1:1.47,4年的增量之比为1:1.28, 说明投入一元固定资产需配套1.28元的流动资金。而1995年末我行技改贷款与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比例为1:1.49,“八五”期间的增量之比为1:0.91,说明现有技改贷款与流动资金贷款的比例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资产结构比例。不考虑技改贷款结构的调整,保持现有比例是合理的,但如果考虑结构调整因素,继续向交通、电力、邮电等不需要配套流动资金的行业倾斜,可以再适当提高这一比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比例也不是绝对的,今年技改贷款多一点,明年就应多考虑增加一些项目配套流动资金贷款,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再次,要强化市分行的经营职能,可以考虑技改贷款增量由市分行直接经营。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向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行业倾斜;二是有利于集中力量保重点,支持地方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可以以此为条件,由市分行直接与地方政府谈判,签订协议,以所上项目为财政增加的收入,来活化现有存量中的风险资产,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标签:;  ;  ;  ;  ;  ;  ;  ;  

因势利导促进技术改革贷款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实施资产负债率管理后技术改革信贷的思考_流动资金贷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