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以深圳市龙城高中为例_媒介素养论文

中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策略——以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市论文,高级中学论文,为例论文,素养论文,媒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2)09-0028-04

媒介改变世界,媒介素养教育星火燎原。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仍然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盲区”[1],目标不清楚,内容不明确,主体缺位,形式单一,以课程形式系统教学的很少。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学校不仅要“从组织、制度、机制建构入手,家庭、社会、学校一起联动,观念、举措、实践三者到位”[1],而且要文化、活动、课程三管齐下。近年来,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一些成效。

一、中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最早把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国内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卜卫教授认为:“媒介教育应该被定义为‘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2]笔者认同这一定义,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一种针对公民的、旨在提高媒介素养的教育活动。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策略、方法是什么,这是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必须回答的问题。目前普遍认可的是,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媒介素养。但提高媒介素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这方面论述较少。有人认为是将公民培养成“主动的媒体公民”[3]。有人比较强调媒介教育的社会价值,希望通过个人媒介素养的提高而监督、净化媒介,从而达到“实现社会公正民主”的终极目的。也有人认为应该两者兼容,“既要培养受众个体的自由和利益诉求的主动性,同时也必须考虑国家社会层面的需要,做到‘赋权’与‘适应’兼容”[4]。笔者认为,这两个目标虽可兼顾,但核心还是人,人是终极目的。至于“主动的媒体公民”有什么特征,或者具有媒介素养的公民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应有二级、三级目标,这就需要对媒介素养的内涵进行全面梳理。

什么是媒介素养?目前国内外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很多,多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是一种关于媒介的知识储备,是一种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是一种掌握媒介、使用媒介的技巧,是一种解读、鉴别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批判、驾驭媒介的观念。卜卫认为:“媒体教育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有效利用传媒发展自己。”[2]卜卫提出的这个教育内容关键词是“了解”“使用”“判断”“创造和传播”“利用”等,主要是知识和能力维度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的二级目标除了媒介知识与能力之外,还应包括媒介使用方法、媒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媒介使用方法是媒介使用的自我管理问题,它强调知识建构和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个体的情境体验和感受、思想和方法,对青少年尤其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映的是动机、兴趣、态度、信念、价值观、行为倾向、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变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媒介文化建设的自身要求,是新媒体时代公民素养提升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课题。

所有好的媒介传播都力图追寻隐含于事实信息之中的意义信息,传播主题往往指向人类最敏感的情感神经,深入探求信息体现出的精神高度和普世价值,如个人不断超越自我、弘扬生命价值的人格精神,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遵守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等。与此相对应,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够引导公民主动追寻媒介文本里蕴含的精神价值。无论接收媒介信息还是创造传播信息,都要对信息“先问真假,再分善恶,再辨利害”,要在确认信息价值的基础上判断其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在求真的基础上判断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求善、求美,丰富情感,提升境界。

人的追求除了知识追求、能力追求外,更重要的是价值追求。因此,媒介素养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让公民成为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而且要成为自主自觉的批判者,成为独立的、能动的、负责任的媒介使用者和创造者。“自觉”不仅需要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还需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

当然,知识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分割的,在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或多或少总会引发情感波动、态度转变、价值观重建。但只有明确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时,师生才会有意识地进行深层思考和深度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落实。

基于此,笔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至少包括三个层级(见表1)。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自主自觉公民,二级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媒介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媒介能力目标包括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辨别、质疑、评估),利用媒介学习和提高自我的能力,建设性创造多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恰当传播和预估传播效果的能力等。媒介方法目标包括媒介使用过程、习惯、时空控制、方式方法等。媒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乐于探究媒介传播中人的精神价值和普遍意义;在媒介影响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责任自觉,行为自律,成为具有良好的媒介伦理道德的公民;等等。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也主要从这些方面进行选择,重点进行媒介知识教育、媒介能力教育、媒介方法和技术教育、媒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等,目的在于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了解并辨识不同媒体的特点,提高分析、辨识、评估、鉴赏媒体信息的能力,成为媒介信息的批判接收者和独立思想者;掌握一定的媒体运用方法和制作技术,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进行学习和传达信息,成为熟练的媒体驾驭者和传播沟通者;能够在探寻新闻的信息价值基础上积极探寻其审美价值,实现主体情感对科学认知的超越,成为有思想、有品味、有责任感的良好公民。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文化、活动、课程三管齐下,系统推进

当前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中小学的校园媒体建设相当落后,没有校园刊物,没有校园电视、网络,这与日新月异的媒体发展很不相称;二是有些学校尽管媒体齐备,但未能有效整合,如校报常为没有稿件发愁、网站不能及时更新、电视难得有自己的节目、对手机等新媒体使用缺乏有效引导等;三是较少组织和开展学生的媒体学习、交流、比赛活动;四是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化举步维艰,虽然部分学科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但多是随机的、零碎的,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如何有效推进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笔者认为,纵向方面,小学、中学、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制订不同目标,确定不同的教育重点,各司其职,循序渐进。横向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必须文化、活动、课程三管齐下,系统推进。

(一)繁荣校园媒体文化,让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校园媒体文化熏陶下提高素养

校园媒体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媒介教育课堂,是学生日日浸润的隐性课程。从广义上讲,校园媒体文化是以校园媒体为载体构建和传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及其创造过程,包括媒体传播平台、媒体传播制度与环境、媒体文化产品及创造与传播过程、师生媒体文化活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等。从狭义上讲,校园媒体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媒体构建和传播的精神文化,其核心是媒体创造和传播的文化作品。本文在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时所用的文化概念主要是指后者,强调学校要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净化校园媒体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媒介作品,使学生在良好的媒体环境中健康成长。

与大众传媒相比,校园媒体是以师生和家长为主要传播对象的非商业化媒介,是校园信息的传播工具,也是校园文化的精神产品。它与学生零距离的天然优势,使其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更具针对性、亲和力;它的非商业性和教育性定位使其鄙弃低俗文化,自觉传播和追求高雅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独特、纯洁、优质的媒介文化服务和实践平台。

龙城高级中学有校刊、校报、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电子白板、宣传橱窗等十余种校园媒体,学校加强媒体融合,要求纸质媒体文库化、视频和网络互融化;构建校园媒体传播联动机制,对于重要事件或中心工作统筹规划,信息共享,实现了信息传播全方位。同时,学校积极培育媒体队伍,每种媒体安排若干实习学生,每班聘请一名学生通讯员;加强媒体信息收集与引导,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积极关注校内外贴吧动态,及时了解、研究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主动引导舆论热点,有针对性地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网上不实言论主动进行引导,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使网络真正成为学校与师生交流思想、化解矛盾、增进信任的纽带和桥梁。此外,学校不断加强特色媒体和品牌栏目建设,丰富校园媒体文化产品,构建学生精神家园,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提高媒介素养。丰富的校园媒体成为学生的朋友,高雅的校园媒介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超越“低水平的满足”。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提高能力

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习得知识和能力,还能提供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品悟蕴含于知识中的内在文化和精神财富。媒介素养不仅要在良好的媒体氛围中熏陶,而且要在多种活动中感受、发现、体验,在活动中学习、获得和内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内外媒介活动,对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尤为必要。

学校组织学生成立媒体社团,如龙韵新闻社、瀚海文学社、闪客社(电脑爱好者社团)等,每周组织社团活动;加强媒介知识教育,定期举办小记者培训、主持人培训、摄影摄像培训等,为学生提供实际采访和制作节目的机会。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文学社员到校内外媒体参观实习,组织小记者团进行主题采访报道,组织摄影爱好者进行校园摄影比赛和路边天文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网络时代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等系列主题班会。此外,学校重视和引导班级文化建设,鼓励班级创办报刊、网站、博客等;组织开展系列媒体文化活动,进行特定主题的设计、编导、拍摄和制作比赛;加强与校外媒体的联系,邀请校外专家走进校园。媒体队伍的成长为学校媒体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开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养自主自觉的批判者

许多国家将“媒体教育”纳入课程,在初中阶段实施融入各科课程的“媒体教育”,在高中阶段独立开设“媒体研究”“媒体批判”等正式课程。目前,国内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笔者认为,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和年级的特点开发不同要求的课程,在小学或初中开设独立或综合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高中与语文、政治课融合,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综合课程。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学校既要着眼于学生媒体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也要着眼于为学生建构完满的精神生活。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不能一概用“科学世界”的解释框架来叙述,而应纳入到学生的生活情境加以阐述;不能仅仅求科学之真,更要求道德之善、人性之美。用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文本虽然来自媒体,但不能是简单的媒体文本,必须选择既有信息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优秀文本,它不仅应该包括关于媒体的特定事实、观点法则,媒介涉及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还应该能够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信息的意义价值,引发人们对自身进行价值追寻,有利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建构精神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最需要也是最缺乏的媒介素养是独立的信息分析、辨别、批判、评价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宜依赖视图或技术,而应以文字为中心,通过深入阅读、研讨、比较、评鉴逐步提高。

高中媒介素养课程要与学科高考有机结合。龙城高级中学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开设了“时评读写”课程,既有利于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同时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锦上添花。“时评读写”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思考社会生活;提高快速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增强独立分析、批判等理性思维能力;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高一年级以“时评阅读”为主,引导学生关注媒体重要事件和热点新闻,收集整理时评专题素材,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批判意识;高二年级以“时评写作”为主,阅读时事和时评,探究作者的思想和思维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质疑能力,提高批判、评议水平;高三年级则将时评与议论文写作教学进一步结合,要求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思想观点,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做一个思想者。学校还适时开展“媒体与流行文化”“媒体正义与暴力”“媒体伦理与隐私”等专题报告,让学生视野开阔、情感丰富、思想深刻。

标签:;  ;  ;  ;  ;  ;  

中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以深圳市龙城高中为例_媒介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