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论文_叶成荣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论文_叶成荣

叶成荣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二中 276100

教学是一门艺术,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则更是一门艺术。“问题情境”是“人化”的,需要创设才能生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朽的话题。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新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马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时适时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话题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时,开始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学生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进入《遗传规律》新知识的探索。

二、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难点

针对某些特殊的生物问题,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灵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后,我在课堂中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精细胞?”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信口而答:“4种”。显然,学生学习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得到了这样的一个错误答案。当时我没有评价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而是接着又问:“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细胞过程中,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2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尽管对我这样的设问感到意外,但大多数学生开始回忆相关的知识。有反应快的学生回答:“两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假如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能产生4种精细胞,那么按照上面的理论,这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就能产生8个精细胞了。”至此,学生才幡然醒悟刚才的结论错了,正确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趁热打铁,继续顺势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卵细胞?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精细胞?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动物(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卵细胞?”可见,抓住契机,富有技巧的问题创设,会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问的“矛盾”,不能故弄玄虚。

三、创设求异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应注意问题创设的角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这样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对课本“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一经典实验的学习,在分析完课本实验并得出结论后,可进一步设计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的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①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什么?②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存在误差,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在学生思考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经典实验的过程和理论结果,课本上都有。但实验的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学生很少能留意思考,教材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经过教师的设疑,变成了一个非常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四、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能力

要上好一节生物课,单靠一两个设问是不够的,它需要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的问题创设,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如果将括号内的内容去掉,结果又如何?如果将一个精原细胞改成一个生物体,结果又如何?如果将精原细胞改成卵原细胞,结果又如何?这些条件和设问角度的改变,可以引导学生从减数分裂、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等多角度来分析考虑问题。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做到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总之,通过科学、合理、有效、丰富并充满乐趣的问题情境创设来完成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是新课标理论指导下的新一轮教学创业。学以致用,教以树人,新课标理论的科学内涵正是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唯有充分地进行科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知识的有效传播才能得到更好的实行。

论文作者:叶成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  ;  ;  ;  ;  ;  ;  ;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论文_叶成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