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市场价格形势的回顾与展望_宏观调控论文

我国当前市场价格形势的回顾与展望_宏观调控论文

当前我国市场物价形势的回顾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形势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是我国实施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1996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指导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把过高的物价涨幅降下来。从1996年市场物价工作来看,要继续集中力量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降低物价上涨幅度,保证市场物价的平稳运行。

一、1995年我国市场物价运行的回顾

1995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增加有效供给,整个市场物价运行状况好于上年。全年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0597.9亿元,增长28.3%左右;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为14.8%,实现了物价调控目标。1995年,市场物价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市场销售增速较快,运行比较平稳,总的来看是正常的

199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597.9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8.3%,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左右。1995年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销售增速较高,运行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1%左右。分月看,各月平均增长速度基本稳定在30%上下,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市场运行平稳。1995年市场商品销售较旺,基本是正常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没有发生大的波动和抢购现象;二是轻工业生产能力强,产销率增加,生产的势头好,在商品销售旺的同时,库存不但没减少,还有较多增加,保持了较强的市场供给能力;三是物价涨势逐月趋缓,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四是经济增速逐步放慢,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发行、信贷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没有出现过热现象。

2.部分重要农产品供求矛盾有所缓和。由于粮食丰收,预计全年产量9100亿斤,比上年增加200亿斤左右。粮食收购较好, 基本可以完成计划。国家对粮食采取了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的政策,有效增加了国内粮源。食油,夏油丰收,产量比去年增长26.3%,总产为历史最好水平,加上收购增加,进口较多(有走私原因),食油供求关系转缓,库存增加,价格回落,预计国家收购、库存量分别增长60%和140%。 生猪,由于国家及时从东北调200万吨玉米入关, 缓和了粮价上升和饲料粮供求紧张的状况,加上国家对生猪收购采取保护价政策,使生猪生产滑坡的局面有所抑制,猪肉供需基本平衡。食糖,生产虽然减产60万吨,供需缺口100万~200万吨,但由于上半年以来料、进料加工等名义进口的100多万吨糖基本没有复出口,而在国内市场销售, 造成国内糖源增加,糖价回落,市场供需矛盾缓解。成品油,总体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销售有所增长。3.购买力增长有所抑制,居民消费心理稳定。由于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银行信贷规模得到控制,货币回笼较好,市场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加上国家控制消费基金措施的实施,居民收入和集团购买力的增长都得到一定抑制。居民消费心理稳定,表现在一方面踊跃购买国库券,另一方面大量增加储蓄。

(二)宏观调控收到明显成效,物价涨幅逐月回落,较好地实现了物价调控目标

1995年,全国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抑制通货膨胀的各项政策措施,普遍建立了物价控制目标责任制,在抑制社会需求过快增长的同时,努力增加有效供给,保证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逐月回落。这表明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已经明显见效,主要表现在:

1.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逐月回落。1995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平均上涨14.8%;从各月物价涨幅来看,分别为:21.2%、19.7%、18.7%、18%、17.6%、16%、14.6%、12.3%、11.4%、10.3%、9.2%和8.3%,呈逐月回落的趋势,与上年年底相比,物价涨幅回落了14.9 个百分点,平均每月回落约1.2个百分点,较好地完成了15%左右的宏观调控目标。

2.从各地物价涨幅来看,天津、海南、广东、北京、安徽、上海等14个省、直辖市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控制在15%以内,计划调控目标完成得较好;但也有10个省、自治区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在16%以上,超过了计划调控目标。

3.从各类物价涨幅来看,粮食、肉禽蛋和蔬菜等食品类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服务收费涨幅最大,涨幅在20~30%左右;机电产品、家用电器、燃料、日用品、化妆品、首饰和文体用品价格相对比稳定。

二、我国价格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前迈出新的步伐

我国1995年价格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鼓励发展棉花生产,缓解供求矛盾,继续提高,提高棉花收购价格。1994年国家提高棉花收购价格以后,对调动棉农植棉、售棉的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1995年由于受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植棉的比较利益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考虑到种棉风险较大,为了调动农民植棉积极性,鼓励和发展棉花生产,缓解棉花供求矛盾,国家决定1995年继续提高棉花收购价格。一是从1995 年9月1 日起, 标准级皮辊棉(三级27 毫米,下同)实际收购价格由每50公斤544元(含原44元价外奖励)提高到700元。二是棉花标准级收购价格每50公斤提到700元后,原国家收购棉花时的价外奖励款44 元通过价格实现,中央财政不再补贴。三是为了进一步理顺棉花价格结构,解决棉花购销中争级争价等问题,维护正常的棉花购销秩序,再提高棉花价格总水平的同时,适当调整棉花等级差价率。4 级以上等级差价率的级差一律调为4%,4级以下等级差价率的级差一律调为10%,25毫米以上长度差价率的级差一律调为4%,其余不动。

2.为了缓解铁路客运价格偏低和旅客买票难、乘车难的矛盾,支持铁路行业的正常运营,调整铁路客运价格。经国务院批准, 从1995 年10月1日起,调整铁路客运价格。 主要内容是:一是铁路客票基价率从每人公里3.861分提高到5.861分, 加上结构性因素, 平均提价幅度为54%。行李、包裹等相关运价与基价率同幅度调整。二是本着改善运价结构,照顾边远地区和旅客承受能力、贯彻中外旅客同质同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这次重点解决的问题是:适当调整硬坐、软坐、硬卧、软卧席别之间的比价关系,硬坐、软坐、硬卧、软卧的比价关系从现行1.0:1.75:1.8:3.85调整为1.0:2.0:2.2:3.85。三是根据国务院已确定的尽快取消中外旅客多种票价的精神,这次票价调整后,中外旅客实行同一票价。四是在调价的同时,整顿票外收费,取消票外收取的各种订票费、代办手续费、客站建设费和客运附加费等,以保护广大旅客的利益。

3.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宏观调控措施,确保物价上涨幅度比上年有明显回落。坚决控制物价上涨幅度,确保物价上涨幅度有明显回落,这是1995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一年来,各地、各部门为控制物价上涨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并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是普遍建立了物价控制目标责任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抓物价,具体研究部署控制物价工作,建立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蓝子”市长负责制。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如山东省人大通过决议,将物价控制目标作为考核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山西省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全省“四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四大领导班子一起抓;天津市政府制定了“稳定物价,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完善价格调控手段,强化监督检查,取得了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经济稳定发展的结果。全国大部分地区顾全大局,克服困难,为整个物价形势的好转做出了贡献。

二是严格控制新的调价项目出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贯彻落实。如广东省朱森林省长亲自部署,强调物价控制目标口子不能松。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大力发展农业,努力增加农产品供给,是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1995年全国各地明显增大了农业投入,农业生产持续升温,种粮面积增加,“菜篮子”基地建设不断巩固提高。如广东省早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38万亩,丢荒耕地复耕率达90%以上;江苏省常年菜田面积从1994年初的16.5万亩增加到23.4万亩,增长41.8%。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得到改善,从而为稳定物价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是加强对重要商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一是各地积极建立和完善粮食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粮油分级储备制度,并逐步向中小城市推进。如广东省已建立了5.77元粮食风险基金;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6个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其中副食品调节基金7亿多元。 二是严格控制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五是重视市场建设,积极发挥国有商业平抑物价的主导作用。一些大中城市政府在实施“菜篮子”工程中,注重“菜摊子”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如上海市初步形成了以296 家国合菜场、 392 家农贸市场、130多家连锁超级市场组成的布局比较合理、 群众购买比较方便的副食品市场网络,还建立了蔬菜运销公司、配送中心20多家,肉禽产供销一体化企业200多家,减少了中间环节和流通费用。 一些地方采取灵活适度的差率控制、公布参考价等办法,加强了对农贸市场肉菜价格的管理和指导,为稳定市场价格起了积极作用。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对城镇居民的平价口粮供应,加强了对国有粮店议价粮油经营和价格管理。

4.进一步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整顿流通秩序是保持市场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的一项重要任务。1995年流通体制改革主要是继续落实和完善1994年出台的流通体制改革措施,并以粮食、棉花、食油、猪肉、蔬菜、和化肥等6种商品为重点,整顿流通秩序,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确保这些商品价格稳定。

一是粮食部门深化改革,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是指国家定购粮、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收购、进出口、储存、批发、调运和城镇居民基本口粮及农村需救助人口口粮、军粮、救灾救济粮及水库移民口粮的供应,吞吐粮食平抑市场粮价也属于政策性业务。政策性业务以外的经营活动都是商业性经营。

二是继续坚持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收购、统一调拨,不放开棉花价格,不放开棉花市场的政策,切实加强棉花工作,进一步强化市场管理,维护流通秩序,把中央宏观调控下的省长负责制逐步建立起来,并逐步加以完善。

三是进一步完善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坚持原油、成品油资源统一配置,不断完善配置方法;理顺成品油流通渠道,充分发挥现有储运设施的作用;运用经济办法,促进成品油的生产和流通。实行灵活的价格政策,引导资源流向。总的原则是,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出厂价格,同一地区各炼油厂调给同一销区的成品油价格要统一,全国实行大体一致的销售价格;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巩固整顿成果。加快成品油市场整顿进度,强化成品油经营企业审批管理;继续加强进口管理,严厉打击走私活动。

四是对城镇上市的猪肉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销售。同时,加强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管理,有重点地完善和新建了一批骨干市场,加强对蔬菜批零差率的管理和市场价格的指导和监督。

5.继续加大价格管理的力度。一是加大反暴利工作的力度。1995年年初,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发布的《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这一规定从行为和效果两方面对暴利做出了原则性规定。这是一个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制止不正当价格行为和暴利现象的重要法规。一年来,许多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精心组织实施,对规范价格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改善投资环境和安定人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加强农村价格管理。近一年多来,农村物价涨幅明显高于城市,农村物价管理成为价格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转变观念,把“支农、促农、兴农、为民服务”作为农村物价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物价管理网络,包括稳定各级物价机构,创造条件建立乡镇物价管理组织和群众性物价监督组织等;适应形势要求,集中力量抓好乡镇以下物价管理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管理,管理的重点是大宗农副产品、农资、农电、涉农收费、“米袋子”和“菜篮子”价格。三是加快价格立法步伐,为了改变价格立法滞后的局面。

三、我国当前市场物价运行趋势及展望

总的来看,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将出现紧运行与软起飞并存、机遇和风险同在的局面。如调控得当,宏观经济可能在继续收缩中保持适度增长,市场物价涨幅将继续保持回落的态势。

(一)市场物价良性运行的有利因素

1.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取得进展,市场运行的体制环境有一定改善。1995年,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继续完善了宏观领域的几项重大改革: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展开,并陆续出台了有关的配套政策;二是与企业改革直接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三是继续完善新税制,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加快国有银行的改革步伐;四是加强了对证券、期货市场交易的规范和监督管理;五是粮食、棉花、化肥和原油、成品油等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明确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粮食事权,对粮油市场实行中央和省两级总量调控,粮食购销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这些改革,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1996年市场正常运行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1995年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物价涨幅逐月回落,居民消费心理稳定,从而为1996年市场物价的平稳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改善,为市场物价的正常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如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京九铁路全线铺通,为我国开辟了一条新的贯穿南北的运输大通道,这对缓解我国运输紧张状况,带动沿线资源开发,推动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4.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储备处于较高水平,外汇市场汇率稳定。

(二)市场物价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很大。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仍然过大, 货币供应量仍在高位运行,总需求膨胀的危险依然存在。

2.1995年通货膨胀虽然初步被抑制,但其基础是相当脆弱的,不稳固的,物价涨幅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是行政手段的作用,例如在某些范围内实行了价格管制而阻碍了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的运行,在某些地区中恢复了具有传统计划色彩的“暗补”而放弃了有利于市场发挥作用的“明补”,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垄断性经营等。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平衡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家宏观调控的实力还存在不足,如粮食、棉花等重要商品储备和库存减少较多,应付市场波动的能力有限等。

3.从1995年市场物价走势来看,虽然同比物价涨幅不断回落,但月环比价格还是上升的趋势。据我们对9月份35 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粮油价格虽然基本保持平稳,但肉蛋菜等副食品价格在8月份回升的基础上继续全面上涨,和上月相比,猪肉上涨3%,鲜蛋上涨9.8%,鲜菜价格继续呈季节性上涨, 由于一些地方相继提高了自来水、学杂费、液化石油气等服务收费标准,服务收费水平有一定上升。

4.部分重要商品的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粮食,虽然1995年总产量是增加的,但部分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为了平抑粮价和由于部分粮食品种的不足,1995年来国家动用300亿斤储备, 专项储备已出现大幅度下降,调控能力减弱;由于国际粮价大幅度上涨,进口有一定难度,总的来看,粮食供求还存在一定缺口。生猪,由于粮价持续上升,养猪收益减少,严重影响生猪生产的稳定性。食糖,1995年走私糖较多,造成对国内生产的冲击。化肥、尿素、二铵等优质化肥比较紧张。

5.流通秩序仍然较乱,国合商业企业改革滞后。流通渠道过乱,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地区封锁严重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食油、食糖、成品油等重要商品走私增多,严重干扰了国内市场的流通秩序。国合商业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三)1996年市场物价运行态势的展望

1996 年市场物价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对于1996年宏观调控,目前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片面强调控制通货膨胀,继续加大宏观调控的紧缩力度;二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放松宏观调控的紧缩力度;三是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目前的宏观调控力度。

我们认为,根据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争取第三种可能是可取的。这是因为:如果继续加大宏观调控的紧缩力度,在目前企业已经普遍资金偏紧、经营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势必加剧企业的困难,造成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幅度回落,不仅物价降不下来,还会形成“滞胀”的局面;反过来,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放松宏观调控力度,在经济总量尚不稳固、通货膨胀压力还很大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物价的大幅度反弹。

根据目前市场销售趋势,如果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1996年市场销售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部分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求将得到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25000亿元左右,增长速度将超过20%;物价涨幅将出现明显回落,预计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10%左右。

标签:;  ;  ;  ;  ;  ;  ;  ;  ;  ;  ;  ;  ;  

我国当前市场价格形势的回顾与展望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