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小学语文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逐步深化。和其他课程一样,自实验以来,语文课程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语文教育、教学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优化课程改革,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全过程。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引导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旁观,而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三、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心理的写照,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找准关键,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四个落实”:师生人格平等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全面落实,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具体做法如下:
1.为了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正确的定向和导教、导学的作用,我们进行了目标教学,规定每堂课教师都必须向学生展示目标,这样做,一是为了提醒教师为目标而组织教学,二是可以激发学生为达到目标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三是便于学生监督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体现了教学民主。
2.教学中要求教师先放后扶,精讲多练,迁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构建了激情入境,引发兴趣、阅读思考,启发思维、质疑问难,活跃思维、研讨争辩,分清事理、理清思路,掌握新知等方法。这样,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3.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流,信息传递活动。为了在有限的时空内传递更多的信息,我们开展了“小组教学,小组讨论”实验。将课堂的组织形式分为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伙伴学习、独立学习四种。集体学习内容有读课文、思考、集体讨论、练习等。小组学习的内容有组内读课文、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等。伙伴学习的内容有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互批互改作业等。独立学习主要指独立阅读、思考问题、做作业等,这样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获得训练的机会,同时有利于学生间信息的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在集体学习中进发智慧的火花,提高学习质量。
4.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特殊人际交往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力,欢迎学生对教学活动提建议,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爱护学生,呵护学生的理想精神,让学生争辩,让学生质疑,让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是“首席”的身份自居,而更多的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从而让课堂焕发活力,使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