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新闻写作”的启示_荆轲刺秦王论文

由“趣味新闻写作”得到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趣味论文,启示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几届清华附中新入校学生中,写作时缺乏“角色意识”的情况较普遍,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如何增强学生写作的“角色意识”?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

      高一上学期,在学习完“新闻单元”和“文言文单元”后,我们从新闻写作“要有立场”的要求中产生灵感:是否可以据此设计某种类型的写作练习,以增强学生写作的“角色意识”?经过研讨,我们决定结合学生喜欢的《荆轲刺秦王》课文,组织大家进行一次“趣味新闻写作”练习。要求如下:

      假设你是一名战国时代的新闻记者,请选择站在秦国、燕国、齐国等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写一则有关荆轲行刺秦王的短新闻。

      一、学生习作问题分析

      阅读学生完成的习作,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角色意识”不强或不善于作“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角色”意识不清晰

      例1:有同学将标题拟为:

      大王脱险,荆卿被杀。

      【分析】该标题表明:写作者在确定立场时出现了角色意识不清晰,从而导致“角色”错位。“大王”是一个有倾向性的称呼,用此称呼似乎表明作者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而同时又对准备刺杀秦王的荆轲使用“荆卿”这一敬称,又似乎表明作者是站在燕国的立场上。题目自相矛盾。

      例2:有同学这样表述:

      今日巳时,燕国使者荆轲假借向秦王献上樊於期将军头颅和燕国都亢地图的名义,行刺秦王……作为一名曾经生活在21世纪现代文明社会的记者,我对此深感震惊……

      【分析】既然说“今日巳时”,显然叙述者是立足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随后又说自己是“曾经生活在21世纪现代文明社会的记者”,导致时空错位。这段文字,将处于现代社会的自己与原本是虚拟的楚国通讯社记者的身份相杂糅,实际上还是一种角色错位。

      2.叙述视角的“错位”

      荆轲行刺秦王未遂

      【秦法社始皇元年4月5日电】由蒙嘉引见,佯装投降欲刺秦王的燕国刺客荆轲,被秦王成功制服,斩杀于大殿之上。秦王天威浩荡,英勇机智,从容化解危机。

      【分析】这则新闻,标题侧重于“荆轲”这一人物,但正文却用被动句式将叙述重点转为“秦王”,给读者造成叙述视角的混乱,本质上是立场的混乱。

      3.人称转换意识薄弱

      荆轲勇闯秦宫刺秦未果

      【楚国复兴社电(实习记者张佳)】……据了解,荆轲与秦舞阳是由燕太子丹亲自挑选去执行这次秘密任务的。荆轲忠烈勇敢,肩负刺杀秦王以推翻秦国残暴统治的重任,他将伟大的视死如归精神与不畏强暴的勇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荆轲那为了正义而抱着必死的决心深入虎穴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现在,所有的诸侯国,都需要荆轲的这种精神。

      相比之下,秦王狼狈无比。他以严酷残暴的手段统治天下,在遭到突然袭击时惊慌失措,显然不具备勇敢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据知情者透露,大王在荆轲被击杀后,头晕目眩,当场昏厥。这是不是也暴露了大王在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上的问题呢?我们还将对事件进行详细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分析】这两段文字总体上都选取了“楚国”立场,作者爱憎态度分明,角色意识明确。但有两处明显的瑕疵。

      瑕疵一:段落一中“所有的诸侯国”显然包含了“秦国”,而作者的本意是指“除秦国之外的诸侯国”,“角色意识”有欠缺。

      瑕疵二:段落二中“知情者……大王……大王”的表述有误,“大王”应该是秦国的“知情者”对本国君王的称呼,此处引用知情者的表述,却是站在楚国的角度,应该将其表述为“秦王”。很显然,作者缺乏“人称转换”的意识。

      课下,我们与存在以上问题的同学分别做了交流,了解到这样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想法:

      ①拟写“例1”标题的同学有如下说法:

      “大王”就是“秦王”。好多文章,还有影视剧里,都是这么称呼秦王的,老师不可能不知道吧!“荆卿”就是“荆轲”,课文里燕太子丹也说过“荆卿岂无意哉”这样的话,他称呼荆轲就是“荆卿”。

      ②写作“例2”文段的同学认为:

      那个记者的身份本来就是假的,我是现代社会的人,我的想法就是现代社会的想法,不能瞎说自己就是古代的人。

      ③写作“例3”文段的同学认为:

      我觉得我写得挺清楚的呀!您看,对“秦王”“荆轲”“蒙嘉”的表述,都很清楚呀?

      ④写作“例4”文段的同学有如下说法:

      那个“知情者”就是秦国人,他称呼秦王的时候就应该称呼“大王”,我引用这个“知情者”的话,是按他的说法叫“大王”的。

      二、教师针对性指导

      通过了解到的这些情况,我们意识到,有必要组织一次课堂研讨,对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转换”意识进行一次专门指导。

      1.明确“角色意识”

      课堂上,我们首先组织学生对本次写作练习的要求做了解读,并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假设你是一名战国时代的新闻记者,你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可不可以带着现代社会的观念“穿越”到古代去?

      问题二:“站在秦国、燕国、齐国等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这一要求对你的社会角色有什么约束?

      针对“问题一”的研讨:总体看来,同学们对“记者”的身份并无异议,但对于“穿越”到古代去可不可以“带着现代社会的观点”发生了争议。

      有同学坚持认为:我们就是现代社会的人,虚拟的身份改变不了我们现在的思想。有同学提醒:既然回到了战国时代,就应该设身处地,按照当时的思想观念想问题。有同学强调:应该对题目要求中“你是”两个字做重点解读。这两个字表明,记者身份就是一个虚拟的古代的身份,不能带有现代社会的印记。

      经过讨论,同学们达成共识:就这个题目来说,我们应该做一名纯粹生活在战国时代的记者,不能有现代社会人的印记,不能让现代社会的生活观念乃至生活场景出现。

      针对“问题二”的“交锋”:让我们有些意外的是,同学们对“选择站在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居然也有争议。有同学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人,比如张仪、商鞅等,“国家观念”很淡漠,作为当时的一名记者,虽然身在此国,也可以选择彼国“立场”。有同学则持反对意见。

      经过反复争论,同学们明确了这项要求:“选择站在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这一要求的意义在于——你选择一个诸侯国,就必须从这个诸侯国的处境想问题,确定立场。也就是说,要以这个诸侯国的记者身份来观察、思考、表述。

      2.按角色原则修改文章

      我们将例1、例3作为研讨例文,要求学生按角色进行修改。

      对“例1”所提供的标题,同学们提出以下三种修改方案:

      方案一,站在燕国的立场上,将题目确定为:

      荆卿慷慨赴难,秦王侥幸逃脱。

      【理由】“慷慨”与“侥幸”两个词语,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能显示作者明确的“角色意识”。

      方案二,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将题目确定为:

      我王临危不乱,贼人行刺被杀。

      【理由】“我王”这个称呼显示作者选取的是“秦国”立场,称呼荆轲为“贼人”则显示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对荆轲的蔑视。

      方案三,站在齐国的立场上,将题目确定为:

      荆轲刺秦未果,秦王侥幸脱险。

      【理由】因为面对秦国的威胁,齐国的立场倾向于同情荆轲,使用“侥幸”一词,正是要体现这种倾向性。

      对“例3”的学生习作,同学们发表了如下看法:

      有同学说,虽然从文段中“秦王天威浩荡,英勇机智,从容化解危机”这句话来看,作者选取的是秦国立场,但是从文字表达的感情色彩上却看不出来。

      有同学建议,“秦王”“荆轲”“蒙嘉”三个称呼都比较“中性”,能不能在选取称呼的时候区分一下感情色彩?

      有同学认为,这则新闻的标题虽然对事情交代得清楚,但是读起来味道不足,感觉不过瘾。

      针对同学们的意见,我们抓住学生多次提及的“感情色彩”的问题,进一步引导:“用什么方式才能让感情色彩更鲜明?”

      有同学回答:可以用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词语,对人物称呼进行修饰。于是,我们乘势指导:在选定写作立场后,对人物的称呼应该选取具有不同感情色彩的修饰语,以显示写作者的爱憎好恶。假如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可以给秦王、荆轲、蒙嘉加什么样的修饰语呢?

      同学们呼应:站在秦国的立场上,秦王修改为“我王”;荆轲是敌对的一方,可以给他加一个比如“奸贼”“贼子”“狂徒”修饰语;蒙嘉相当于一个叛徒,可以给他加一个“奸人”“叛徒”“逆臣”等修饰语。

      结合以上讨论意见,写作者对所写的新闻稿做了修改:

      贼子荆轲行刺我王未遂

      【秦法社始皇元年4月5日电】由奸人蒙嘉引见,佯装投降欲刺我王的燕国刺客荆轲,被我王成功制服,斩杀于大殿之上。我王天威浩荡,英勇机智,从容化解危机。

      教师简评:选文将“秦王”修改为“我王”,将“荆轲”修饰为“贼子荆轲”,将“蒙嘉”修饰为“奸人蒙嘉”,使得新闻稿立场鲜明,读来情感色彩浓厚,饶有趣味。

      三、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这次的“趣味新闻”写作教学活动,给我们两点启示。

      1.角色意识是重要的写作元素

      此次“趣味新闻”写作练习,严格限定了学生选取的“角色”,这对学生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转换意识”具有很高的要求。课堂研讨聚焦于以下几个要点:写作时注意自己所选取的立场,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在转述别人的话语时要注意叙述者身份的转变,使用具有色彩倾向性的修饰语以明确传达自己的情感;选取对人物适当的称谓也是显示作者立场的重要手段。

      

      2.读写结合可以开发丰富的写作学习资源

      以前我们虽然关注“读写结合”,但至于怎样结合,一直没有寻找到特别有效的手段。此次写作练习是一次读写结合的有益尝试,或可视作一次提高学生“读写转换”能力的练习。

      此次“新闻写作”练习,将阅读《荆轲刺秦王》课文与新闻写作相结合,促成了一次由读到写又由写促读的活动。此次练习,原本无意于证实读与写的辩证联系,但要求学生必须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内容进行再次加工,可算是一次促进读与写有效接轨的有益尝试:学生所写,直接来源于所读;学生所读,直接适用于所写;对所读内容需要再加工,使之再生于所写;所写较所读必有新变化,必有新创造。

      通过这次写作练习,我们意识到,写作对阅读具有促进作用,使得阅读活动走向深入,让阅读质量得到提升。在读者需要加强对阅读对象认识的客观需求推动下,阅读促进着写作者认识的飞跃和创作的冲动,也推进着阅读本身;而写作实践实际上也在不断改变着阅读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进而推动写作本身。

      读与写的相互转化,有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学生在写作这则趣味新闻的过程中,多次重读《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并将阅读的结果再次作用于写作实践,从而促进了学生在读与写之间多次完成信息的转换,最终形成一篇成熟的作品。而这其中是否还隐藏着什么特殊的规律,尚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探索。

标签:;  ;  ;  ;  

“有趣新闻写作”的启示_荆轲刺秦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