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结构第三次转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_国内宏观论文

香港经济结构第三次转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_国内宏观论文

香港经济结构第三次转型中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几个问题论文,中要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的经济结构自5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目前能否通过第三次经济转型成功地实现产业升级,保持竞争优势,将是决定香港“九七”政权回归后能否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香港经济结构的第三次转型

自5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结构经历了以下三次重大转型:

第一次(50年代初至60年代未)从转口贸易转向工业化。香港开埠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转口港,以单一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一直维持到50年代初。1950年的侵朝战争和对华禁运,使转口贸易一落千丈,但香港很快走上工业化道路,逐步建立起以制衣、纺织、塑胶、电子及电器为主的出口加工工业。经济结构变为以制造业和港产品出口为主导。

第二次(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从以制造业和港产品出口为主导转向经济多元化。在制造业和港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金融业、运输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迅速兴起,转口贸易再度蓬勃,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经过这次转型,香港初步奠定了作为国际贸易、金融、航运、信息和旅游中心的地位。

第三次(80年代初至今)从经济多元化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这一时期,制造业大规模向我国内地转移,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断削弱,而服务业则在我国内地及亚太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下获得巨大发展,并成为经济结构的主导。

目前香港进行的第三次经济结构转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服务业中四大类行业在香港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1987年至1994年、批发、零售、进出口、饮食及酒店业所占比重由23.8%升至27%,居第一位;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由19.2%升至26.1%,居第二位;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由14.6%升至15.6%,居第三位;运输、仓库及通讯业由9.2%升至9.7%,居第五位。这四大类行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4%,居绝对优势地位。

二是香港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国际转口港地位明显加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提高;香港已成为跨国公司的亚太营运中心;服务出口收益可观,如1980—1994年,服务出口年均增幅为16.6%,每年均为香港带来巨大外汇收益。1990—1994年,无形贸易盈余分别为546.3亿港元、602.7亿港元、751.1亿港元、925.8亿港元和1014.3亿港元,足以抵销各年有形贸易逆差。

三是制造业的基础地位虽在削弱,但在香港经济中仍具较重要地位。制造业占香港生产总值比重的最高峰是1970年的32.9%,在各产业部门中高居首位,到1994年逐渐退居第六位,所占比重不足10%。但制造业与香港的银行、保险、运输、货仓等服务业仍有密切联系,仍不失为其重要基础之一。制造业仍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一个行业。到1995年6月,制造业从业人数为39.78万人,是仅次于批发及进出口贸易业(60.97万人)的第二大行业。制造业的发展同香港的就业水平和整体消费有着重要的关系,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仍具较重要地位。

二、香港经济结构第三次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三次转型使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这一转变为香港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比较优势。然而,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香港经济结构面临以下问题:

1.失业率升高和就业不足。由于部分厂商把劳动密集和低技术的生产程序移往香港以外,导致从事这类工作的工人失业或就业不足。过去由于服务性行业蓬勃发展,创造了足够的就业机会,容许由制造业流失的工人转职。但从1995年开始,香港的经济发展放缓,服务业吸收制造业流失工人的效率不如以前,以致整体失业率有上升趋势,改变了前几年香港全民就业和劳工短缺的状况,失业率一度达到3.6%。

2.我国内地对香港转口港的利用程度下降。我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迅速发展,对香港服务业的需求总量虽逐年上升,但对某些行业的依赖程度则在降低,尤以转口贸易突出。我国内地产品经港转口值的增幅已由1988年的56.1%降至1995年的16.6%。由于内地直接贸易能力不断增强,港口设施发展迅速,预测今后我国内地对香港转口港的利用程度还会下降。

3.香港服务业的发展面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竞争。新加坡在与香港争夺东南亚服务业市场的竞争中已占优势。在贸易方面,新加坡已成为东南亚国家的重要转口港,使东南亚国家外贸通过香港的转口业务相应减少。据统计,1980—1993年,除我国内地以外的各地商品经港对印尼、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转口值占当地进口总值的比重,分别从3.3%、1.6%、1.2%、0.6%下降为0.7%、1.3%、0.9%和0.5%。在金融方面,新加坡利用提供离岸金融税务优惠、减免所得税等措施,吸引海外金融机构,与香港争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在某些方面领先于香港。

4.港府对高新技术开发投入不足,香港制造业升级缺乏后劲。香港制造业大量北移内地后,为香港制造业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但由于港府推行所谓“积极不干预政策”既无政策上的优惠与扶持,也无人才战略的配合,使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始终未能填补制造业北移后形成的产业空缺,导致香港工业同亚洲其他三“小龙”的差距越来越大。据港府工业署统计,在过去5年里,港府投资在工业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金合计10亿港元,平均每年为2亿港元。1996年度公布的财政预算也不过2.3亿港元,仅占香港生产总值的0.025%,大大低于亚洲其他小龙对科研资金的投入。如新加坡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香港的一半,但政府对研究发展的投入却高于香港6—7倍,1996年预算为1.7亿美元(约13亿港元)。正是由于港府对科技研究开发的支持不足,加之香港厂商缺乏长远投资的意欲,使香港制造业向以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内容的产业升级缺乏后劲。

5.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目前香港的基础设施已不足以满足服务业发展的需要。香港的启德机场使用已经饱和,在九号、十号货柜码头兴建遥遥无期的情况下,1996年香港的货柜码头使用也将饱和。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香港虽展开了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其中的主要项目,如新机场和新码头的发展计划,却因英方采取不合作态度而拖延。同时,与我国内地连接的陆路交通系统也没有协调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将影响服务业的发展。

三、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针对香港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诸种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劳工的培训工作。在经济转型期间,一方面出现失业现象,另一方面又出现劳工短缺现象,这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的淘汰并不能担当起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而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加强对劳工的培训。1992年成立的雇员再培训局,为转职工人提供再训练,是为工商界提供合适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雇员再培训局至今已有6万多人完成再培训课程,当中多达7成学员已成功转业,这有利于逐步改善香港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率升高和就业不足的状况。

2.拓展新领域,保持和提高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虽然我国内地对香港转口港的利用程度在下降,但可拓展新的领域,开展转运贸易和离岸贸易,以保持和提高香港国家贸易中心地位。据专家预测,到1997年,仅内地经港转运的集装箱将达280万个,2000年将达470万个,由此可见,香港的转运贸易潜力是很大的。随着转运贸易的发展,离岸贸易也日益增长。据估算,香港1994年的离岸贸易总值已达6550亿港元,由于开拓了新的领域,目前香港所扮演的角色,应由转口港演变为指挥总部中心,负责管理我国内地与世界各地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贸易,并提供全面的服务贸易。

3.港府应采取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港府应借鉴新加坡的经验,调整其“积极不干预政策”,采取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新产业的发展。虽然1996年港府财政司在预算报告中提出了协助工业界发展香港高科技工业的四项措施,即建立科技项目;发展第二工业科技中心;发展第四个工业村;资助私营机构研究香港较长远的工业发展前景,但还不够,还应加大政府每年对于科技的投入。目前香港的财政盈余已达1500多亿港元,完全有条件提供各种适当的优惠政策措施,把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落到实处。

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长期保持香港的竞争优势,必须扩充和加强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香港机场核心计划,新机场将于1998年落成启用,届时将每年处理300万公吨货物,比现时的150万公吨增加一倍。香港应加速新码头的建设,尽快把九号、十号、十一号码头的兴建落到实处。除此之外,香港还可借助1996年9月1日开通的京九铁路的运力,将货运服务范围扩大至华中,并且通过武汉或九江伸延到长江流域。要继续发挥1995年成立的中港大型基建协调委员会在两地交通网络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以满足香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标签:;  ;  ;  ;  

香港经济结构第三次转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