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人类环保之船从这里启航_斯德哥尔摩论文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保之船从这里启航_斯德哥尔摩论文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保之船从这里启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德哥尔摩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2年6月5日,会议在斯德哥尔摩隆重开幕,13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告了人类环境新观念的诞生,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

1972年6月5日,全球环境保护的航船从斯德哥尔摩启航。

33年过去了,让我们重回斯德哥尔摩,去寻找历史的轨迹,去了解这座环保之都的未来航向。

蓝色交通

斯德哥尔摩的“环境工程”是我们了解这座城市未来航向的窗口,而环境工程首先涉及到的是“蓝色交通”。现在,如果你在斯德哥尔摩开车就会感觉到,这个城市对机动车行驶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为了减少城市汽车尾气的污染,在市区收取很高的停车费,提倡人们坐公交车出行。

斯德哥尔摩优美的环境,有口皆碑。这里我们仅借用一段茅盾先生对她的描述:“六月的斯德哥尔摩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最惹人注意的是丁香。紫丁香和白丁香,花朵大而且密,可是不香。郁金香的艳红的花朵也够叫人流连。设想您面对着碧绿的海水,水那边是树木苍翠,野草鲜花的山,山上有些红瓦的小洋房,而在您身后,则是盛开的丁香,紫的白的丁香,在丁香树下是两三簇挺有精神的郁金香……”

然而,在茅盾先生离开斯德哥尔摩后,随着这座古老城市的迅速发展,由于受城市规模小、房屋密集、街道狭窄曲折等因素的制约,斯德哥尔摩也曾经历了一段接近停滞的历史时期。再加上有世界名车“沃尔沃”汽车的生产基地,30年前,汽车尾气和严重的交通堵塞曾引发了激烈的环境保护运动。

在工业时代以前,幸运者和不幸运者的交通速度的差别也就是马的平均速度和人的平均速度的差别:富人骑马,穷人步行。并且这种分化持续了几个世纪,正如法国哲学家保罗·瓦亚里在本世纪初写的那样,“拿破仑并不比尤利西斯移动的更快”。但是在上一个世纪,这种差别已经爆炸性地扩大了。而伴随着这种差距的加大,环境就相应地遭受更多的来自于燃料燃烧的空气污染。步行和自行车实际上不会导致生态损害,除了个人膳食外也不需要什么燃料。对于城市运行来说,公共汽车、地铁和有轨电车,每人每公里使用的能量是私人轿车所用能量的1/8。

斯德哥尔摩面对汽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始着手在城市规划中运用了带形城市和有机分散布局的城市规划原则,开始了“新城市运动”,并借鉴了“田园城市”的概念。

“蓝色交通”工程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缓和城市交通压力,减少SO[,2]的排放,提高城市综合效益。“蓝色交通”工程要求:依靠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的比例要提高;使用可再生燃料的比例要超过5%;交通噪声必须降低;市内交通氮氧化物的排放必须降低到25%;道路交通系统所占用的人均地表面积不允许再增加。

基于此,斯德哥尔摩鼓励市民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为了让市民乐于选择公共交通,他们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地铁到郊区后,直接与地面的小火车连接,运行月票通用。同时乘公交车上班者可以享受到即时服务,公共汽车严格按运行时刻表运行。比如,曾经有一条地铁线路没有能准时开车,结果运输公司为8000名愤怒的乘客报销了出租汽车费。

市民希望交通便利,但同时更希望能呼吸到干净的空气。现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区只允许公共汽车行驶,大部分地区都对瑞典人所说的“肮脏车辆”关闭,老式柴油车不准通行,私人汽车也受到严格限制。因为,市民们曾为此发起过以色彩为标记的运动。蓝色代表清洁。电车和地铁用蓝色,因为他们是以电为动力。在普通汽车方面,蓝色公共汽车使用的是源于可再生资源生产的燃料。

为了实现可再生燃料的比例超过5%而寻找清洁燃料,斯德哥尔摩正在研究一种从菜籽油中提取的燃料。尽管这一燃料的提取非常昂贵,但这种燃料是100 %的蓝色,是可再生的。

为了使依靠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的比例提高,斯德哥尔摩正竭尽全力地鼓励步行、骑自行车,以及在漫长的冬季通过滑雪来往于全国各处。同时,斯德哥尔摩建成了商业区交织着自行车道、宽阔的人行道和步行区的自行车出行系统。

现在的斯德哥尔摩,公共汽车快速地穿越各大街道,汽车和火车站位于城市的中心,人们来来往往不仅靠步行和自行车,甚至还靠爱斯基摩小艇穿过城市的许多沟渠和水道。

统计表明,在斯德哥尔摩170万人口中,上班高峰期间,有3/4的人乘坐的是公共交通工具,其中有50万人出行乘坐火车和地铁,有近50万人乘坐公共汽车。夏天,还有3万人乘渡船上班。

为了降低交通噪声,营造安静的环境,斯德哥尔摩的城市管理机构还规定了,进入市中心区的机动车必须低速行驶。同时,楼宇应为各公寓提供高标准的减低噪音设备。

斯德哥尔摩对这一全新城市发展方案信心十足,并相信它将在未来住宅区开发领域成为世界其他城市的榜样。

实践表明,交通系统对于这个城市至关重要,它对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关键的,同时这个公共交通系统还可以维护城市密度比较高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使城市能够成为人们聚集,进行文化交流的地方。

现在,斯德哥尔摩人已经开始计算污染的代价以及交通拥挤造成的损失。当他们将这些代价计算出来之后,便会发现乘坐使用葡萄酒的公共汽车所付出的代价是低廉的。

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涉及到“环境工程”的方方面面,这些环保产业除了带来洁净的环境外,在国内发展壮大后,又迅速进入邻近的西欧国家抢占市场。现已成为斯德哥尔摩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中期,瑞典政府仅通过国家环保局就给予地方政府及其环保工程补贴了20亿瑞典克朗,占同期政府公共投资的20%以上。

而在斯德哥尔摩开始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的时候,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还未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在政府的政策倾斜与各方面支持下,斯德哥尔摩的环保产业迅速发展。现有数百多家环保企业,经营范围涉及污水处理、废气排放控制、固体垃圾回收与处理等各个方面。环保产业除带来洁净的环境外,还为斯德哥尔摩带来无限的商机。

我们仅从斯德哥尔摩对“环境工程”的要求中就不难看出,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安全产品”工程的实施要求是:鼓励购买“环境友好”化学品;市民购买的食品中,有机产品不应少于15%;新的供水系统中,尽可能避免使用铜材制品;保健服务中禁止使用汞合金等。

“可持续能源消费”工程的实施要求是:化石燃料的消费应减少至20%;区域供暖的燃料中80%应该是可再生能源;城市自身能源消耗应再减少10%等。

“生态规划和管理”工程的实施要求是:自然和文化影响的生物圈的管理,应当是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天然土地和水源地的开发,应当得到相应的自然区域形式的补偿;低于潜在保护现状评价,或栖息物中有受到威胁的物种地区,不允许进行土地和水源开发;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应该降至最少等。

“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实施要求是:住家和商业活动必须承担检测有害废物的责任;能够更有效地在源头分类和收集废物的系统必须在城市中建立;市政垃圾中的营养物必须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等。

“室内环境”工程的实施要求是:所有通风设备必须符合良好的大气质量标准;城市幼儿园、学校和青少年活动场所,必须控制氡气排放;人为的活动和安装工程所引起的噪声必须降低等。

现在,斯德哥尔摩郊区政府正在兴建世界首家环境科学园。该园区吸引了大批环保技术领域专家、风险投资者和大型公司的联手参与。环境科学园预计今年内完工,届时园中的居民和职员可能会超过7000人。环境科学园建立伊始,将主要从事对可持续能源、垃圾管理和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这个园区将成为最新的“绿色”建筑技术的国际样板。

而另一项更加宏伟的新城区建造计划也正在斯德哥尔摩进行。这个计划工程为期10年左右,竣工后将有3万人口在该区生活与工作。该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展示扩展市中心的一种独特方式,即注重水资源,同时把一个破旧的工业港区转变为现代化且有高质素环境的新城区。

该计划的构思包括高标准的环保目标,及创建专门机构以贯彻实施高标准的环保项目。这一计划的负责人表示,新计划标志着全新的城市发展方式,旨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近海区域,实际上就是首都的中心,收回旧工业区的土地,在上面兴建对住户及环境均有利的房屋。环保计划中所包括的环境因素有:慎用土地及增加绿化面积,彻底净化土壤,供应清洁能源及有效使用能源,供应良好的食水及有效净化污水,对废物进行有效分类,提供便利的交通,使用环保建筑材料,降低噪音水平等。

与此同时,大型净化土壤的项目正在进行。由于旧有工业区残留着各种油类、溶剂、油漆残余物及金属对大部分土地造成污染,开发者对所挖掘的每一层土壤均进行仔细检验。在利用能源方面,该地区的暖气主要由燃油厂供给,而燃油厂通过回收可燃废物,及以附近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所生成的热能作为动力,推动热泵生产暖气,并透过区域供热网络分配暖气。此外,在特定的试验建筑区内,将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加热自来水,电力则通过太阳能电池来供应。开发者还将利用世界首创的设备从本地污水中提取沼气,作为家居煮食燃料及汽车燃料。

如今,斯德哥尔摩市不仅是瑞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一大工业城市和第二大港口,商业产值及海港吞吐量占全国的1/5,有60 %的大型企业及金融机构的总部设在这里。此外,斯德哥尔摩还被誉为“欧洲IT之都”,KISTA 高科技园吸引了微软、IBM、诺基亚、惠普以及爱立信等众多信息与通讯领域的高科技公司来此投资并设立研发中心。

纵观斯德哥尔摩环保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轨迹:从最初依赖于其他工业部门,到独立成为专业化部门,再到重新与社会其他产业部门相融合;从开始的认识污染、治理污染到预防污染、彻底消除污染源,再到一切经济活动都对环境无害;从起步时的巨大投入到逐渐形成环保产业,成为新兴的产业。

环境教育

尽管环境教育没有列入斯德哥尔摩的“环境工程”之中,但是他们在环境教育上的理念和实践,以及把所期望的环保理想转变成为学校在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具体行动值得借鉴。

斯德哥尔摩市纳卡自然学校,坐落在占地约70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学校依山傍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一所理想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门机构。自1989年起,该校就已经成为斯德哥尔摩市中小学环境教育课外学习基地。纳卡地区的各所学校可以直接与自然学校联系,预定上课时间,然后带领本年级或本班的学生到这里进行体验式环境教育。

为了深入了解自然学校的环境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我们将纳卡一所小学三年级学生在这里的环境课程作一介绍。课程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水生动、植物名称,例如青蛙、蜗牛、藻类以及各种浮游动物与植物,然后,老师按照动物、植物以及食物链等分类标准,将这些生物分类,然后安排户外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带上水桶、镊子、渔网等工具,到保护区的小树林或水池边寻找能发现的所有生物。学生将找到的生物带回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用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观察所捕到的生物,再对照浮游生物图表,确定每个生物的名称。最后每个小组汇报所找到的生物名称,属于哪一种类,其食物链情况如何等问题,填写调查报告。课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广泛收集某类生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特点等信息,完成一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报告。在这样的环境教育课堂上,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孩子们在纯自然的环境中,感受自然的魅力,自觉地接受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据《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

从文化上说,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及文化的净化和创新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斯德哥尔摩,环境教育不仅是写在课程目标中的文字,在学校教学中它更多地表现为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一切资源,水、空气、食品、能源、学校建筑等都成为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学生在观察、体验、参与、学习中,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区生活,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充分体会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

在整个瑞典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一点从课堂教学到校园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同时,他们的环境教育更侧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强调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转化成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念,最终帮助他们形成环保意识,并自觉地表现在平时的行为习惯中。

因为,教育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法制的完善,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人口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的功能。

绿色学校计划最早起源于欧洲的生态学校项目,1996年清洁瑞典基金会与国家教育部门合作,将其引入瑞典的中小学。由于认识到学校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教育部门很快与环保机构联合,制定了绿色学校评价标准,提出达到标准的学校可以获得绿色学校证书和绿色学校奖金。

绿色学校最突出的特点是学校环境与教学方面的“绿化”,其评价标准包括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校园环境、课程教学等各个方面,例如学校管理是否注重减少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校园环境是否有利于全校师生的健康发展?教学活动是否能促进师生对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认识?是否突出了能源、水、生态圈(再循环和堆肥)、森林、健康和生活方式等主题的环境教育内容?绿色学校计划的实施不仅加强了学校与环保机构的联系,促进了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力度,学校也因此获得了知名度和办学基金,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的收获从个人知识、情感与态度的转变,直到最终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

1985年《瑞典教育法》修订,其中将环境教育列入价值观教育目标之中,如“学校活动要与基本的民主价值观相一致”、“学校工作人员鼓励对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尊重和对我们共享的环境的尊重”。

1992年课程改革中又加入了这些环境教育观点:“对复杂的全球环境问题的学习必须与理解和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相结合”、“要增加环境问题、与环境相关的生活质量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要加强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认识”。

1998年瑞典颁布了《学前教育学校课程》,其中对价值观的阐述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应涉及环境和自然保护,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环境。”

而《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学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选择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环境教育要使学生具有一定洞察力,生活中避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确立正确的环境立场,促进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无论是学校老师、学生、社区中的每一个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都应该接受环境教育,自觉保护环境。

因为,教育对于社区建设和发展,可以发挥文化辐射、辅助经济发展、完善社区环境等作用。

环境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市民的环境意识。现在,在斯德哥尔摩市民的眼里没有废弃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因为,几乎所有垃圾在斯德哥尔摩都是可回收的。

相关链接

瑞典非政府组织对环境教育的影响成绩显著,其中瑞典清洁基金会(Keep Sweden Tidy Foundation)作为一家非政府性环保组织,在促进瑞典环境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清洁瑞典基金会成立于1983年,通过举办主题活动资助中小学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和提供环境教育资金(如绿色学校计划、生态学校项目基金)等多种形式,实现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最终目的。

自1990年开始,清洁瑞典基金会开始致力于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发展项目。他们开展了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各个阶段(即1—19岁学生)的环境培训活动,其中最大的一项要算绿色学校计划。

绿色学校计划最早起源于欧洲的生态学校项目,1996年清洁瑞典基金会与国家教育部门合作,将其引入瑞典的中小学。由于认识到学校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教育部门很快与环保机构联合,制定了绿色学校评价标准,提出达到标准的学校可以获得绿色学校证书和绿色学校奖金。

绿色学校最突出的特点是学校环境与教学方面的“绿化”,其评价标准包括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校园环境、课程教学等各个方面,例如学校管理是否注重减少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校园环境是否有利于全校师生的健康发展?教学活动是否能促进师生对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认识等,绿色学校计划的实施,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的收获从个人知识、情感与态度的转变,直到最终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

标签:;  ;  ;  ;  ;  ;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保之船从这里启航_斯德哥尔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