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伦理思想与企业文化创新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和谐伦理思想与企业文化创新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和谐伦理思想与企业文化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论文,伦理论文,和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它以无形的巨大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深地积淀在我们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然而,中国企业与今天的市场竞争不相适应的恰恰是文化体系。可以说,有相当多的企业都没有能够建立一套与现代商业竞争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体系。有的企业虽然提出了一些企业精神、价值理念,但往往缺乏务实精神,使之成为摆设,成为空洞的说教,或者流于形式;有的企业虽然规章制度严明,但企业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从而导致企业缺乏活力、死气沉沉或一盘散沙。《第二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础已经变成信息、知识、主意和文化。这就是说,文化竞争已成为当今经济竞争的核心,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的。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如果仅靠产权利益和物质利益为纽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是一种无形的、能动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对外扩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地自我优化和创新文化价值理念,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呢?笔者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谐的文化氛围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企业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有二层意思:一是指事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在和谐的状态中,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力量均衡,不偏不移,相辅相成。二是指新事物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由对立、冲突、斗争、走向同一、趋于融合、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动态过程。这两个层次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的“和同之辩”。西周末年的史伯提出了:“和则生物,同则不断”的观点,他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一观点,揭示了一条重要的辩证思维规律。“同”与“和”是有区别的:“同”是指无差别性的单一事物,是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因此,“同”只是事物的量的增加,而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不与另一事物相和,就不能产生出新事物,事物的发展也就停止了。“和”则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各种不同事物相结合而达到的和谐平衡状态,因此,“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它是百物构成的法则。春秋齐国政治家晏婴也提出了“和”与“同”的区别,认为“同”就是在清水中加清水,依然无味,只有五味相“和”,才能产生美味佳肴;奏乐也是如此,它需要清浊、大小、长短、快慢等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的音乐。因此,“和”则相生相依,“同”则相克相斥。“和”包含了差别与对立,革新与发展的辩证思想。盲从附和、墨守成规只会停滞、倒退乃至消亡。

儒家伦理思想中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相处,是和谐思想在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中的进一步扩展。早在我国的《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相处的记载。强调以家族为本位,在父、母、兄、弟、子五种关系上教导人们的行为。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并且突出了“人和”的基础性地位。孟子的这种“和为贵”的思想认识主要强调了“人和”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所谓“人和”就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形成和睦有序的良好人事环境。和谐、亲睦的人事环境,是人们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人和”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所倡导的理想境界,也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企业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和谐是企业文化的终极价值目标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文化都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世界不同民族的企业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兼容并蓄,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纵观中外优秀企业文化,其共同的显著特点就是中西合璧,它们既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注重创新、注重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又继承和发扬了东方儒家文化传统中,注重伦理、注重和谐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以和谐和效率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因此,和谐是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的终极精神价值。比如:台湾胡德平先生在新加坡创办的“三德”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发展中,就成为全球小有名气的企业,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0~25%。“三德”公司之所以有如此强的竞争力,靠的就是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三德文化”所形成的有效合力,其文化的核心价值有三:忠孝传家;仁义为人;勤俭持家。这“三德”即是公司名称的内涵,也是企业的灵魂。“家和万事兴”这个充满儒家伦理色彩的理念,已成为三德公司全体员工共同的座右铭。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它所倡导的也是一种大家庭式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强调企业内部的统一、和谐,注重沟通与团结合作。如从经理到员工都直呼其名;充分听取员工意见;以一定的形式祝贺员工生日等等,让员工充满享受企业如家庭般的温暖。注重精神价值的高度和谐在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公司更是被推崇备至。松下电器公司是日本第一家有精神价值观的企业,它提出的:“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善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让、顺应同化、感激报恩”为内容的松下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松下公司的精神支柱,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导向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松下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日本1984年经济白皮书写道:“在当前政府为建立日本产业所做的努力中,应该把哪些条件列为首要的呢?可能即不是资本,也不是法律和规章,因为这二者本身是死的东西,是完全无效的。使资本和法规运转起来的是精神……因此,如果就有效性确定这三个因素的份量,则精神应占十分之五,法规占十分之四,而资本只占十分之一”。可见,精神价值是使企业设备、技术、结构和制度运转起来的活的因素,而创造和谐则是中外优秀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

三、建构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否有活力是维持企业活力的关键所在。因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改造与创新的过程。创造和谐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实质就在于引导企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改进自己,追求一种内外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境界。因此,建构和创造和谐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创造一种整体与个体的高度和谐和相互融洽的良好的内部环境。这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企业内部关系的和谐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领导与员工关系的和谐;二是员工与员工关系的和谐。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就要坚持利益原则与人性原则相结合。和谐的利益原则要求企业建立一种利益均衡的分配制度,处理好内部员工的利益关系,做到互利互惠并以利益共同体为轴心,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和竞争力。和谐的企业文化更为倡导的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宽容谦让及上下平等的人性化原则。这种对人性的尊重和信任,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使离散的、各思所想的精神力量聚合为积极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使企业员工产生一种同企业荣辱与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内聚力。这种道德的特殊力量,将有助于全面激发和培养企业精神。

和谐所体现的对人性的尊重和信任,主要表现在:一是授权管理。任何一件事,只有亲身参与才有责任感。授权管理就是充分信任员工让员工自己作出决策,自己决定采用什么办法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种管理要着眼于目标,给员工以充分的自由,并使员工对如何达到目标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这样才能增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化员工对自身工作及对企业的责任感。二是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就是企业员工对企业机构的状况,运作程序及决策过程,有知晓了解、参与评论的权利。就是从“象牙塔”式的封闭管理转向“玻璃屋”式的开方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管理的透明度,尤其是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过程,参与企业管理。民主管理不仅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亲善感、向心力和忠诚态度,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创造企业内部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及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企业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就是要以人为本,将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看待,尊重员工的人格、价值,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这是企业员工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及积极热情地参与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情感投资是和谐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润滑剂,企业领导要十分重视和懂得怎样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员工,从而得到员工对你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这就是中国俗语所讲的“人心换人心”。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如何巧妙的使用激励也是创造内部和谐的重要方式。可采用以下的激励方式:融通式激励手段,可以使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建立一种融通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特别需要从上级那里得到尊重和友谊,当下级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定会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工作。而信息交流可以增强上下级间的相互依赖和了解程度。这种交流,下属员工可以掌握领导心理,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减少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上级也可以从中了解员工的能力与才干,获得知人善任的效果。发问式激励是指在分配工作和任务时,不要仅仅把员工当作完成任务的对象发号施令,否则员工会产生逆反心理,大大阻碍员工的进取心。如果采用发问式激励,如“你看完成这项任务有什么困难吗?”员工都乐意接受,这种激励充满了对员工人格的尊重。影响式激励是指上级要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以领导者的行为带动员工的行为,以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影响员工。期望式激励是指一个员工在达到自己预期的成绩后,他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而一旦发生某种过失,最害怕的莫过于别人的冷漠。因此,企业领导在评功时,给员工的激励要得法,宣传要适度,论过时,也要实事求是,以激发其补短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二)和谐的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义利统一的原则。这就是说企业应与社会利益和谐一致。一般来讲,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义与利是统一的,义利两有,应是企业盈利中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责任。义利统一也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相生相长的。但也有矛盾,当着一方损害对方的利益、甚至生存时,义与利就会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对抗。在这种冲突和对立中,企业应能超越一己私利,把社会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上甚至牺牲企业利益,把奉献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从长远来看,企业如果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最终必然丧失信誉,失去顾客的信赖和支持,最终失掉整个市场。即使侥幸偶有所得,也绝不会长期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事实上,严格恪守企业道德,坚持义利统一,是企业成功的必然之路,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和社会地位,而且还获得了高额的经济效益和无形资产。海尔企业文化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真善美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真善美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应成为企业的追求目标。企业要为社会提供真善美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企业要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性,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但市场竞争又是一种理性的、有规则的竞争,这一规则就是公平竞争。它要求企业通过正当手段来实现对利益的追求,这就是要以质量取胜、信誉取胜、信息取胜、开拓取胜,以此保证竞争的和谐有序。企业如果以次充好、缺尺少寸、压价倾销、强卖索买等,这不仅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原则,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这是一种非和谐的不正当竞争,因此,在企业的竞争中,抑恶扬善、弘扬正气,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和谐企业文化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如宝钢就把“至真、至善、至美”作为企业的品质价值目标。

(四)树立和谐竞争的新理念。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谐的竞争是一种创新竞争,是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支持下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理念。它要求企业能够独辟蹊径,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以新求胜、以变求胜、以异求胜。如“小天鹅”的“末日管理”其实质就是一种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管理,否则“小天鹅”没有明天,从此来激发全体员工的危机感,振奋精神。日立公司的“城、和、开拓者精神”;佳能公司的“忘了技术开发就不配称为佳能”;百事可乐的“胜利是最重要”;美国商用机器公司的“IBM”就是最佳服务的象征”等, 追求的都是一种独具特色具有个性的企业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树立创新的竞争观念是和谐竞争的重要保证,创新竞争是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加速器,也是企业维持自身活力的关键所在。

标签:;  ;  ;  ;  

和谐伦理思想与企业文化创新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