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_数字图书馆论文

论现阶段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_数字图书馆论文

略论现阶段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数字图书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字图书馆是近几年图书情报界的热门话题,它被认为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各国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不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建设,我国也先后启动了相关的863项目和国家级工程项目,许多区域性项目也正在建设。

然而,目前人们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很乱,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上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对数字化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网上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概念含混不清;对如何建设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在其中能够扮演什么角色,能否很好地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等问题非常盲目。本文以20多年来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经验为基点,就目前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中的所遇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谈几点看法,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1 我国数字图书馆演进与模式

1.1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轨迹与趋势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起步,始于传统图书馆自动化。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传播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经过了第一代功能独立的业务管理模式;第二代面向单个图书馆整体业务过程的局域网络模式;第三代开放式集成化的广域网络模式。在这个进程中,图书馆由功能单一的、以解决图书馆劳动强度为目的的自动化,发展为以解决在物流、人流、信息流和业务流上,能较好地实现图书馆数字化整体运行,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为目的。

当前,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过渡,正成为我国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性跨越的进程,这种趋势正在影响到每一个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促使这一进程的主要原因是,从宏观上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知识交流和传播的方式。网络媒体和电子出版物对图书馆的业务和服务造成巨大冲击,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必须做出调整。从微观上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必须解决数字媒体的收藏、处理和服务问题;要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迁移到互联网上去。以解决图书馆购书经费紧张与书刊滞留并存的问题和更大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直至资源无限而服务无限问题。

1.2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异同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为读者(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相异之处在于,工作中心:前者为馆藏,而后者为网络用户;储藏信息形式:前者为印刷型纸质文献,而后者为数字信息;信息来源载体:前者为公开发行的出版物,而后者为数字化信息载体网上数字化资源;服务对象:前者为到馆读者(用户),而后者为全球网络用户。

1.3 数字图书馆模式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数字图书馆有三种模式:理想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模式和图书馆建立网站提供一般信息和简单数据库查询模式。不同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层次是不同的:理想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是完全脱离实体形态、依赖于网络而存在的数字图书馆高级形式,这种形式支持面向对象的分布式查询的资源库,并且通常支持基于知识内容的检索,具有人性化的人机界面;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过渡模式,大多数脱离不了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传统,涉及的问题就更为复杂。它要解决传统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和网络服务问题;还有一些图书馆仅仅建立一个网页,然后把自己的部分馆藏数字化数据资源通过网站(页)来提供,这种形式实际是网上图书馆。

2 我国数字图书馆进程中的难点问题

2.1 系统管理缺乏整体规划

由于我国图书馆条块分割的体制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环境条件的限制和软硬件发展的局限,导致至今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未能形成既有统一部署,又有具体分工的统一管理局面。系统建设规划与实际运作不协调,馆与馆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业务网络联系。自动化系统所必须的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和应用环境诸条件,均是各馆各自为政、分散决策、自行选型建立起来。主机服务器和数据库系统的规模各异、机型混杂,处理能力也相差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整体性的信息系统,图书馆所面临的系统整合任务非常艰巨。

2.2 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目前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品种少。数据库类型以书目型为主,全文数据库、特色数据库较少;二是质量不高。数据库建库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规范和信息开发计划,在数据的积累方面彼此缺乏交流,导致数据库建设重叠、混乱,质量不一,其利用价值十分有限。

2.3 软硬件问题

就目前而言,尽管第三代图书馆集成系统软件,初步可以解决把图书馆自身、服务网络、用户的活动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并通过广域信息网络促使这个结构体系各个环节的协同与平衡等问题。但是,这种软件系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基于图书馆业务的固定逻辑顺序进行线性管理自动化模式,不能对图书馆业务管理各种事件和变化作出快速的反映;二是不具备网上资源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系统检索功能也十分有限,在因特网上只能实现馆藏数据库的简单检索,不能进行作者、主题、分类号等混合检索,无法实现真正的全文检索,而且响应速度慢;三是软件之间兼容性较差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各商家为了抢占市场,在研制软件的过程中设置了不少障碍,导致各图书馆在应用软件版本升级或迁移过程中深受数据流无法畅通流动的困扰。由于上述问题的局限,图书馆无法达到综合协调,合理搭配,整体优化的效果。如果数字图书馆工程继续套用这种模式,会大大束缚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

2.4 数据流流通渠道问题

网络的技术本质是信息交换。在交换技术上,基本问题是数据的有效交流。目前,影响交流的主要技术障碍,一是交换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已经采用Browser/Server与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并用,B/S结构允许用户通过Internet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MARC不再是数据库主要标准,为了保证数据流的交流,SGML、XML、元数据、Z39.50等标准相继推出,这些均需要图书馆员尽快熟悉掌握;二是数据流速度。数据流速度是当前整个网络不畅的瓶颈。除了需要解决带宽问题外,还必须解决中间环节过多问题,这是形成信息传递中间环节阻碍的关键。

2.5 队伍的整体水平偏低

从队伍整体素质来看,图书馆专业人员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同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离数字图书馆人才需求还有相当距离。图书馆现有专业队伍中缺乏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的系统分析与设计人才、数据分析与开发人才、网络设计与管理人才。目前,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各级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无疑将面临严峻考验。

3 应对策略

数字图书馆离不开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在现阶段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从如下关键环节入手。

3.1 用系统论、方法论指导数字图书馆建设

鉴于数年的经验,必须指出,先进技术的引进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应用,更重要的是,它使管理的观念、管理方式、业务操作都发生变化。为此,数字图书馆规划应以系统论、方法论等科学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发挥技术、管理、人的重要因素作用。解决把先进的理念转变成先进的技术,把先进的技术变成先进的方法问题,解决构建管理体系模型时复杂系统的多层面、多集成、多控制等问题。

3.2 过渡时期图书馆定位

定位于面向对象的分布式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在遵循数字图书馆的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体图书馆优势,首先利用数字馆藏进行网络服务为目标,将传统的服务扩展到因特网上,例如提供自动参考咨询、提供分类的知识导航等,随之在网上利用自建、购买、租用等方式汇集各类数字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并通过技术的集成达到目的,不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尽可能采用拿来主义。

3.3 创建基于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求的管理模式

数字图书馆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打基础阶段(目前多数图书馆现状)、数字化资源整台阶段和全面提供服务阶段。现阶段着眼点应放在改变过去构架简单、功能单一的系统管理特点,构建一种开放式、网络化、集成化、基于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求的管理模式上,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3.3.1全面集成化管理机制。集成包括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及方法的集成,各类用户管理的集成,不同管理层次的各类应用系统的集成,各种信息资源的集成,以及各种先进技术、工具的集成,便于图书馆业务剖门之间的优势互补,紧密协作,实现一体化的运作机制。

3.3.2高度开放性的协作协调。在数字图书馆的实施中,高度开放性要求考虑系统结构、软件构件、软件支持工具和信息资源对象的标准化,以及硬件软件接口、网络接口、用户接口和信息资源接口的标准化,为系统管理、维护、升级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提供基础,为信息资源的合理交换、共享和优质服务提供良好的支持,以消除地域、行业、组织、部门、机型、媒体类型的差异,实现图书馆内外及全国范围的协作协调。

3.3.3数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发布。在体系结构方面,利用数字图书馆开发平台,将不同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在元数据方面,以国际主流元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解决了互操作性问题。在系统功能方面,采用JAVA和Servlet技术,实现了资源库检索,完成了资源内容的动态发布。在用户界面和访问管理方面,采用通用模版动态生成页面的方式,实现整个资源库或特色资源的浏览。

3.4 开展数字图书馆案例应用研究

开展案例研究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有助于给人们一种新的、有益的思考和借鉴。案例研究可侧重于:如何将建设数字图书馆与开展管理创新、实行业务流程重组结合起来;如何建立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如何做好数字图书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如何评价数字图书馆应用绩效;如何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如何对数字图书馆应用软件进行选型与实施等问题。

3.5 数据库建设实施步骤

我国各系统图书馆的颇具特色的馆藏为图书馆建设高品质的名牌数据库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各系统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规划应在特色化、单一性上做文章,而在实施时,则要加大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全面优化与重组以及合作开发的管理力度,形成文献信息资源收集、加工、分析、提炼、产出的规模效应,使各级图书馆通过网络共同建立并享有一个或多个颇具规模的数据库群,达到对用户提供高效跨库无缝连接的信息服务的目的。

3.6 解决数据流通渠道问题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建立畅通的流通渠道,要依赖于各级领导的强力推进和科学管理,整体理顺业务路径,倡导扁平化与立体式的有机结合,采用后发优势,利用863在数字图书馆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让数据流在各种系统——无论是技术系统还是应用系统中,直接畅通地流动,完成物流—信息流—增值—服务问题。

3.7 解决应用软件问题

互联网只是信息社会、信息经济的底层应用平台,它并不是应用本身。我们在设计图书馆网络管理或进行规划决策时,都必须考虑怎样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为我所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应用者的最大难题是它的动态变化性。今天所选择的最佳方法,到明天可能就会被淘汰。我们面临的一大任务就是如何顺应变化,保持先进技术有效利用的可持续性。就应用软件而言,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该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3.7.1统一性。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把技术支持和数据库建设实行统一标准的理念体现于系统集成软件中去。尽管技术复杂,然而有一点是确定的,即数字图书馆到读者的界面肯定是浏览器,数字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复杂的信息类型和信息服务转换成这样一种结构,统一成相对一致的界面,提供给读者。图书馆业务工作界面也要强调统一,使各级图书馆不仅可以方便地在网上发布馆藏数据库资源,互通有无、联合作业,而且减少了网络和数据库发生故障的环节和出现差错的可能性,有效地保证了网络化作业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3.7.2易操作性。一般对一个上网图书馆而言,有经验的系统维护员是必不可少的。而图书馆现状是缺少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特别是区、县(包括县级市)图书馆,不少馆几乎是空白。所以,在现阶段图书馆还需要有简单易用的应用软件版本。

3.7.3先进性与可发展性。应用软件达到统一和易用仅仅是第一步,实践证明应用软件具有灵活的组合功能和软件单元可以复用是最具生命力的方法。灵活的组合功能以体现面向用户需求为主旨,而不是让用户机械地去适应固定的系统逻辑。系统应能依据用户的可变需求,提供灵活的服务。该系统可以灵活组装所需的系统部件,实现各类实用的系统结构,例如,客户/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结构,客户/应用服务器+数据仓库结构,客户/智能应用服务器+知识库结构等,便于建造不同的应用系统;可复用软件单元方法是指从本图书馆的软件单元对象库或其他网络信息资源中动态灵活地选取合适的软件单元,组装成所需要的新系统。该方法可以对现有系统进行分析和单元提取,将软件单元加入软件单元对象库,然后按照新模式对系统进行再造工程。并且支持应用系统的重构、部件代换和优化,便于应用系统的维护、管理、升级和创新,达到既能包容、改造原有系统,提高图书馆的动态调控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快速应变能力。此方法还适用于图书馆数据库的集成、重构和组配。可以将数据仓库或知识库中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集成或组装成新的数据产品提供出来。

3.8 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队伍

当前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再造。对于图书馆发展来说,引进人才的确非常重要,图书馆应该根据数字图书馆发展需要,及时引进关键人才,确保关键岗位的实力。但是,当前更重要的还是抓图书馆的人才主体,即:对现有人员的培养和再造。要建立图书馆正规的培训机制。这种培训机制要贴近实际,以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发展为目的,有计划、有层次,重在培养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理论研究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相应的业务工作;另一方面是重视图书馆整体队伍建设和人员结构合理性。要注重整体综合水平的提高。人员构成不仅要有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运行的模式和特点,能熟练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员,而且要有了解信息网络管理程序和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和决策理论的管理人员。

标签:;  ;  

论现阶段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