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与高师教育学改革_课程目标论文

课程目标与高师教育学改革_课程目标论文

课程目标与高师教育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学论文,课程目标论文,高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11(2002)03-0044-05

一、问题的提出

每当手棒教育学教材,每当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从我们的嘴里讲出的“教育理论”“言不由衷”深感对不起学生。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学的内容、体系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意见、建议,甚至是独到的见解。但我疑惑的是已经进入21世纪,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学依然是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从理论到理论的课本。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具有较高教育教学素养和技能的教师,必须对教育学课程进行整体改革。

高师开设教育学这一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然而从实践上的反馈信息看,教育学开课的质量,即教学效果乃至社会效果则不尽人意,突出表现在不仅多数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就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包括担任此课的教师也不甚满意,尽管一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探索、尝试,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因为这些改革缺乏正确的切入点和主体性,在教育学课程目标内涵尚不明确的前提下,只把着眼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局部改革上,这种没有课程目标指导的、单一的改革不能使教育学摆脱困境。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主要精神值得高校借鉴:改革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强调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改革课程结构门类过多、整齐划一,缺乏统整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改革过分注重经典内容、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的偏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偏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革考试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评价标准的偏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标准多样的评价体系。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对教育学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包括科学界定课程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及考评方式等等,才能真正使教育学走出困境。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育学产生困境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高师教育学课程设置的主导思想不够端正和明确,失之有偏,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转换媒介及机制的研究;2.现行教育学体系,突出特点是大而全。难免造成杂而乱,理论的堆砌,缺乏内在的主线索;3.内容过于陈旧,对中学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等等。由此直接影响了教育学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影响了价值的体现和功能的发挥。

那么,为什么会有上述种种原因存在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学课程目标不明确。因此要想使教育学走出困境,首先要科学界定教育学的课程目标。

二、教育学课程目标是教育学改革的基础

关于高师教育学的困境问题,可以说教育理论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研究和探讨,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概括了教育学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但高师教育学却依然没有走出困境,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从“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教育学的语言”、“教育学的结构”、“教育学的体系”等等各种角度进行研究,可谓是“全方位”的研究,为高师教育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是被教育学教材编写者采纳的并不多,教育学的困境没有任何改观,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我认为要解决教育学存在的问题,有一个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研究:教育学的课程目标。因为“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设计、实施和评价各个活动环节的重要指导原则。对课程改革者来说,课程目标是设计新型课程的首要一环;对教师来说,课程目标是施教的依据;对学生来说,课程目标是引导学习的指南;对一般社会和教育人士来说,课程目标是评估教学质量的准绳。”[1]

现行高师教育学陷于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教育学课程目标不够明确。因此,只有科学界定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才能有望教育学发生转机,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那么教育学的课程目标存在哪些问题呢?一是教育学课程编制不以教育学课程目标为导向,而是以宏观教育目的和学科内容、社会经验为依据,主观随意性较大;二是忽视教育学课程目标对教育学教学的指导和调控功能;三是教育学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楚。美国学者泰勒在《课程编制的具体方法》一文中提出,课程编制的过程有4个步骤:一是确定教育目标;二是选择教育经验即教学内容;三是组织教学内容;四是评价教育效果。建国以来,我国制定了几个本科教学计划,但在这些教学计划中,只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问题作出规定和说明,都强调了贯彻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而一直未提出可操作的具体的课程目标。我国的教育学课程走过的道路是: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现在有的研究者把教学大纲称之课程标准,但现在还没有被认可的教育学的课程标准)——设计目标。“这种后设计出来的目标,很难对课程设计和评价具有指导意义,从而造成课程编定有方向无目标、有改革无评价。”[2]教育学课程目标的确定,对教育学课时的确定、教育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育学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都将产生直接影响。教育学课程目标是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总的指导思想,是高师教育学改革的切入点(生长点)。有了明确而又正确的方向,一切才能朝着“目标”前进,取得应有的成效。

三、教育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内涵

通过教育学教学,使高师生掌握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研究中学教育、教学的能力。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高师生掌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提高高师生对中学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和中学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中学教师所应具备的修养。

3.使高师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并能识别常见的错误的教育思想、观点和做法。

4.培养高师生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5.培养高师生研究中学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兴趣和基本能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激发他们投入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愿望和热情。

四、制定教育学课程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有关教育理论的论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指导教育学课程目标的制定。

2.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为方向,贯彻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努力为市场经济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加强科学性和时代性。在批判继承传统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吸取国内外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经验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揭示本学科研究和发展趋势。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针对性,基础理论紧密结合中学教育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性,落实教学目标,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

5.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认识能力。

6.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课程及其内容作必要的删减或增补。

五、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加强操作性的原则

改革高师教育学课程的主导思想在于加强操作性。所谓加强操作性,就是培养学生对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操作意识,增强操作能力,旨在使教育学理论易于操作,适于操作,以便取得操作的成效。现行教育学课程设置由于过分偏向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操作。表现在主导思想上,只强调其为高师教育理论必修课以增强教育理论基础,而对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操作意识、操作能力及操作方法强调和训练不够。在教学方法方面,只强调理论教学,又偏于理论讲授,而对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不够,甚至忽略,加之在成绩考核方面,只注重考察理论,而缺乏实践能力的检验。因此,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对教育学课的认识方面,由于认为无用而缺乏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只是背几个“药方”,而缺乏独立诊治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这既是教育学的根本失败之处,也是教育学教学对自身的讥讽所在。所以,只有增强操作性,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脱节问题,完成学以致用这一转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学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增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操作能力,不要满足于今天的学会和会学,更重要的是着力于明天的教会、会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出教育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和指导功能。

2.突出师范性的原则

高师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因而,高师无论在办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乃至具体的教育教学各环节都应紧密围绕这一目标严格体现师范性。作为高师必修课教育理论基础课——教育学,在这一点上尤为必要。教育学以突出师范性为特点,教育学的教学以增强师范性——未来的合格的教师的师范意识,提高师范能力加强师范修养为宗旨。现行的教育学教学也强调贯彻师范性,但是主导思想的不够明确,加之课程设置的弊端,使得这种强调只停留在要求上,局限于在理论上,而教育学由于以操作为核心,以实践为主导思想,以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因此,教育学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在价值和社会效用的最大限度的一致和呼应,通过教育学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同时还通过系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教育目的、意义及教育功能、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牢固专业思想,从而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认识的端正,有助于师范意识的增强、师范能力训练的自觉。教育学在加强师范能力训练方面表现为,不只是教给学生结论式的理论、原则、原理,而是通过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的紧密配合从教育现象分析入手,发现规律,根据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概括和推导出教育教学原则,并掌握原则的实践条件及原则指导下的操作方法,这样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不仅解决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怎么做、如何做的问题。把规律、原则、操作有机统一起来。作为教育学的学习主体——未来的人民教师,在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强化角色意识,以师德要求规范自己,不断加强师范修养,同师范能力的增强同等重要。一个不注重自身修养的人,很难为人师表,也无从谈起教书育人,因此,教育学注重师范意识、师范能力、师范修养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注重训练的一体化、整体化,还力求解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师职业的爱,对教育实践的专,解决对教育理论的懂、信、用,只有这样,教育学的师范性才能深刻体现,师范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3.突出教育实践的过程、方法、关系以及完整的教育实践构成的原则

教育学在结构体系上,应该把教育学划分为导论、主体论、过程论、方法论、沟通论五大部分,并且以人为主体,以过程为线索,以方法为媒介,以沟通为纽带,形成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统一体系。

教育学导论的特征:不是满足于泛泛地介绍学科的研究对象、地位、意义,而是着重以教育系统自身及与外系统的相互关系分析入手,导出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推导出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并由此导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教育学学习的必要性,由于得出这一结论是通过系统地分析、论证得出的,是联系历史、现实周围的客观实在得出的,因而,具有较高的信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导论才真正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不只是形式的导入,既在内容上导入又在学习意识上导入,而是实质的导入,为正论部分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基础。

教育学主体论的特征:(1)是以地位主体的双重性,关系主体的辨证性为特点,从各自地位讲,教师、学生都是主体,从二者关系讲,教师与学生二者在主体特征方面具有相对性。(2)不仅从理论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着重解决主体意识的培养,主体职责的范围,主体能力的增强,以及主体职能的实现,从而保证实践中主体的真正确立,实现理论上主体的确认与实践中主体确立的统一。

教育学过程论的特征:(1)注重过程的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把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统筹起来加以分析和掌握,既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质所在,又要看到它们之间共性和内在的联系,这种结构体系有助于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协调和一体化,以及教师集育、教、管职能为一体,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管教管导、育管结合。(2)注重过程与规律,原则间的内在联系无论是教育规律、教学规律,还是管理规律都相应地体现在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规律只有在过程中、在联系中得以体现,因此,也必须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探索规律把握规律。在对规律认识、掌握的基础上学习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原则。这样就把过程、规律、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育学方法论的特征:(1)注重方法的交叉性和通用性。所谓方法的交叉性、通用性是指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之间的运用没有严格的区分,他们之间既有区分的一面,同时又有联系、交叉的一面。(2)注重方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辨证关系,也就是处理好有法与无定法之间的关系。(3)注意方法的创新和引进。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万能之法,随着条件的变化方法必然随之变化。因注重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研究方法创新需要的时机、条件以及一种新方法如何引进于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之中并尽可能发挥其效能。

教育学沟通论的特征:(1)注重沟通的多维性,既包括学校内部的沟通,也包括学校与外部的沟通,校内沟通既包括学校系统内部职能部门子系统间的沟通,也包括人员间的沟通,更重要的是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及领导间、教师间、学生间的交叉沟通。外部沟通主要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2)注重沟通的情感性。沟通既有认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共鸣。情感的参与、注入,有助于认识的加深和强化,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催化剂,学校系统内外部的合力就易于增强。(3)注重沟通的艺术性,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教育这种艺术性的发挥,往往体现在协调校内外各种人际关系的沟通之中,在沟通中体现语言的艺术、交往的艺术、激发的艺术、批评的艺术,使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科学与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

4.课程教学与中学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原则

以往的教育学教学由于只注重课堂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措施和条件,使得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的验证,不免给学生带来教条、乏味之感。而教育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注重课堂教学与中学教育教学见习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验证的统一,这种结合,既为学生把所学教育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尽早地了解中学,增强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尽快适应中学教育需要提供了重要途径。由于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到见习学校熟悉教育教学情况,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增强角色意识,因而有利于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奠定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除此以外,教育学在教学方法上,以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问题诊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分析讨论法为特点,以增强教育学的直观性、实践性。

总之,高师教育学的整体改革要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适于实践,利于实践,指导实践为目的。强调理论与实践二者高度统一,力求教育实践理论化,教育理论实践化。

标签:;  ;  ;  ;  ;  

课程目标与高师教育学改革_课程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