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非政党制度的特点与发展_英国政党论文

新南非政党制度的特点与发展_英国政党论文

新南非政党制度的特色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非论文,政党论文,特色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南非诞生5年来,在以非国大为主导的民族团结政府领导下, 保持了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这种局面,出现在这个种族冲突曾经最为剧烈的国度,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对照当今民族、种族冲突频繁发生、动乱不已的世界,令人深思。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南非的政党制度独具特色,在过去的5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和经受了实践考验, 并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作出贡献。它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新南非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他国也有借鉴意义。

一.过渡时期的一党主导多党联合执政

在过渡时期,(1994年首次全民大选至1999年第二次全民大选),新南非实行的不是一党制、两党制和一般意义上的多党制,而是以一党为主导的多党联合执政。这一模式的产生既取决于南非的具体历史条件,又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创造。早在新南非诞生前的制宪谈判期间,各方围绕权力归属这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两大政治主导力量国民党和非国大的立场针锋相对。国民党要求实行“权力分享”和白人拥有“政治否决权”,以尽可能维护白人的权益;非国大主张实行“多数统治”,为黑人争得应有的地位。1992年11月非国大实行重大战略转变,由主张立即实行“多数统治”改为同意在一定时期内与白人“分享权力”;国民党也放弃“政治否决权”和无限期“分享权力”的要求。双方的立场逐步接近,终于达成了原则协议,从而为以后建立民族团结政府、实行多党联合执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93年的临时宪法更以法律的形式将这一原则固定下来。临时宪法第四章和第六章规定,南非的全国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注:1997年2月6日,参议院由“全国各省代表委员会”取代。)。国民议会有400名议员, 由选民按比例代表制普选产生。参议院有90名议员,全国9个省各出10名, 按各政党在省议会所拥有议员的比例产生。南非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另设两位副总统,由在国民议会中获得80议席(20%)以上的政党产生,内阁(政府)由总统、副总统及27名部长组成。任何在国民议会中获得20议席(5%)以上的政党都有资格在政府中产生1名部长。部长的人选和具体职位都由总统同副总统及参加政府的政党领袖协商后决定。临时宪法还规定政府的决策过程力求取得意见一致。显然,这些规定表明,中央一级政权的建立和运作所依据的原则不是“胜者独揽一切”的“多数统治”,而是“权力分享”的“多党联合执政”。同样,宪法规定省级政权和基层政权也要贯彻这一原则。根据上述规定,通过1994年的全民大选,在国民议会中,非国大获得252席,国民党82席, 因卡塔自由党43席,自由阵线9席,民主党7席,泛非大5席,非洲基督教民主党2席。在参议院中,非国大占60席,国民党占17席,其余13席由自由阵线、因卡塔自由党和民主党分享。因此,民族团结政府由非国大、国民党和因卡塔自由党3个政党组成。国民议会于1994年5月9 日选举曼德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非国大的姆贝基和国民党的德克勒克分别担任第一和第二副总统。在政府部长中,非国大占18名,国民党占6名, 因卡塔自由党占3名。部长的人选和具体职位都是经过3方提名和协商而确定的。在省级政权中,也是根据1994年大选各党在省议会拥有席位的情况,除国民党和因卡塔自由党分别掌握西开普省和夸祖鲁—纳塔尔省外,其余7省均由非国大掌握,省政府的部长则由在省议会中拥有10 %以上席位的政党按比例分配。通过1995年和1996年的地方选举,非国大也在基层政权中占了优势。事实表明,新南非形成了以非国大为主导、国民党和因卡塔自由党参加的多党联合执政局面。这一模式所以适应过渡时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如前所述,它是根据“权力分享”的原则建立的,本身就是妥协的产物,能够照顾各个政党与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从而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首先是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保持政治上的稳定。

其次,它反映了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在过渡时期各种政治力量中,非国大具有强大和广泛的黑人群众基础,实力最雄厚,威望最高,任何其他政治力量都不能与之相比。国民党作为种族隔离时期的长期执政党,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在白人中拥有传统和深厚的影响,并且得到部分有色人和印度人的支持。因卡塔自由党则以最大的黑人部族祖鲁族为基础,在夸祖鲁-纳塔尔地区拥有压倒优势。这三大政党构成了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力量。其他政党,从左翼到右翼,也各有其不同的地位。这一现实通过第一次全民大选得到确认,并据此建立了民族团结政府,从而为新政权的顺利运作创造了条件。

最后,“一党主导多党联合执政”虽是一种特定模式,但仍属于西方政党政治的范畴。西方政党政治在南非有着悠久的历史。南非模仿英国“威斯敏斯特式”的“议会民主”,实行“责任内阁制”,多党并存,通过竞选上台执政,南非人民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当然,种族隔离时期具有鲜明种族主义特征的政党制度同新时期的民主政党制度有性质上的区别,但就制度本身来说,毕竟具有延续和承袭的联系。这样,南非人民就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易于接受和施行。

1996年5月9日,即南非制宪议会通过正式宪法的次日,国民党领袖德克勒克宣布国民党决定在1996年6月30日退出民族团结政府。 不久,国民党又决定退出除西开普省以外的其他各省的政府。国民党退出的公开理由是不满于正式宪法没有规定“权力分享”的条款,但人们认为其真正目的是着眼于1999年的大选,作为反对党存在而增强自己的力量。国民党的退出使多党联合执政的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因卡塔自由党仍留在民族团结政府内。而且,曼德拉在表示尊重国民党选择的同时,指出这一行动表明南非民主日益成熟和正常化。曼德拉通过后来邀请泛非大和民主党参加政府(没有被接受),表达了加强多党合作的愿望。根据规定,正式宪法生效后,民族团结政府仍继续存在,一直到1999年大选。这些情况表明,多党联合执政并没有消失,其原则和精神在整个过渡时期都是适用的。事实上,民族团结政府并没有因为国民党的退出而出现多大波动,胜利地完成了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

二.民族和解精神的贯彻和发扬

总体上说,民族和解精神贯穿于新南非的政党制度之中,不仅成为它的一个鲜明特征,而且是它的一个闪光点。所谓民族和解精神,不是说各个政党之间不存在分歧、争端以至冲突,而是说大家可以从南非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以国家大局为重,在民主和法制的框架内,通过和平的谈判、协商和一定的妥协来寻求问题的解决。这种精神产生于新南非诞生前的制宪谈判过程中,现已经渗透到新南非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条立国之本。曼德拉是这种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他在当选总统以后,把增进民族团结和保持社会安定作为头等大事,强调新南非是南非各族人民所共有,所有南非人,不论其肤色,都要治愈创伤,弥合分歧,通力合作,共同建设。他还签署了《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前国民党领导人德克勒克、因卡塔自由党领袖布特莱齐以及许多政党领导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民族和解作出积极的回应和贡献。新南非政党制度中的民族和解精神主要体现在:第一,“一党主导多党联合执政”的模式本身就是民族和解精神的结晶;第二,各执政党在民族团结政府中基本上做到合作共事,协商解决争端,求同存异,没有因分歧而损害政府的正常运转;最后,各政党遵守宪法和法律,依照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进行活动。例如,在新南非诞生后举行的地方选举和第二次全民大选中,参加的政党很多,但都能遵循选举制度的规定进行竞选和投票,总的来说秩序井然,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和违法事件,且都能接受选举的结果。南非的兰德·阿非里卡大学教授威廉姆·克勒克在评论新南非政治特点时曾经说过:“南非绝大多数政治分析家支持下述看法:南非的对抗是一个建立和考虑各种不同政治选择的健康进程。在这些对抗中,基本动力是达成一致和妥协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因此,寻求合作是南非的支配力量。”(注:南非新闻资料:《展望》,1995年第6 期。)

民族和解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化解矛盾,消弭对立,医治心理创伤,增强凝聚力,从而维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在民族冲突和党派纷争剧烈、战祸频仍的国家尤其重要。安哥拉的内战打了20多年,其间执政党安人运和反对党安盟虽然几度达成协议,直至效法南非成立民族团结政府,但双方的武装冲突至今未能完全止息,国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人民仍在遭受战乱之苦。其主要原因正是缺乏这种民族和解精神。相反,莫桑比克的内战也打了近20年,执政的莫解阵和反政府的莫抵运曾经势不两立,但终于认识到实现民族和解是唯一的选择,通过解除双方武装和1994年第一次全民大选的顺利进行,走上了和平的统一发展的道路。这一明显对比,在一定程度上恰恰说明了南非经验的重大现实意义。

应该看到,种族因素在新南非政党政治中并未消失。迄今为止,新南非多数政党仍以种族为背景,代表从黑人左翼直到白人右翼的各种利益。清除种族隔离制度在种族关系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是长期的任务。

三.非国大和南非共及南非工会大会的执政联盟

非国大成立于1912年,南非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它们很早就在反对种族主义的共同斗争中结成了战斗联盟,许多共产党人加入非国大并参预领导。1985年南非工会大会成立,支持非国大,也参加到联盟中来,形成了非国大-南非共-南非工会大会的三方政治联盟。该联盟为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和非国大在南非第一次全民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南非诞生后,该联盟成了非国大执政的支柱。议会和政府中都有三方人员,三方领导机构中各方人员也交叉任职,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南非工会大会拥有会员170多万, 是新南非最大的工会组织,非国大政府推行经济政策和计划必须将其作为必要的依靠力量。三方联盟是新南非政党制度在过渡时期运转的一个重要环节,反映了南非的特有国情。

在非国大执政的新时期,三方的地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追求的具体目标也不尽相同。尤其是非国大和南非工会大会,前者站在政府的立场,考虑国家的全面发展;后者作为工会组织,要求维护工人的实际利益。因此,三方在一些政策问题上往往发生分歧。

首先是私有化问题。非国大把国有资产私有化作为促进市场经济和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南非工会大会和南非共则认为这样将会增加失业,损害工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非国大的私有化步伐有所放慢,而南非工会大会也作出一定让步,于1996年9 月宣布支持在政府占有主要股份的条件下出售某些国有资产。但是矛盾并没有解决。曼德拉随后驳斥了南非共副总书记克罗宁对私有化政策的批评。1998年煤矿工人等罢工引发暴力冲突,则被认为是工会成员反对私有化的升级。南非工会大会又要求诸如教育、医疗卫生、电力和水利等社会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关键的服务行业都应继续掌握在国家手中。

其次是劳资关系问题。非国大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减少政府开支,主张控制工资增长的幅度;南非工会大会则主张增加工人工资和缩小工资差距。1998年6月,南非工会大会通过决议, 要求南非大公司中高级领导人的最高工资不得超过蓝领工人最低工资的 8倍。同上述问题上的分歧相关,南非共和南非工会大会对非国大政府1996年6 月提出的“增长、就业和再分配战略”持保留意见。这是继《重建与发展计划》之后又一个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突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南非共和南非工会大会认为,这一战略中加速实行私有化、开放劳动力市场和强化财政控制、精简公务员、压缩开支等做法实际上是在牺牲工人和劳动人民的利益。1998年6月, 南非工会大会总书记希洛瓦公开批评说:“它窒息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继续破坏《重建与发展计划》对通过再分配财富和收入来实现增长的承诺”(注:南非《星报》,1998年6月25日。)。 南非共和南非工会大会还要求重新审议这一战略中所确定的目标。对此,曼德拉在1998年7 月举行的南非共十大会议上发言明确表示:“‘增长、就业和再分配战略’是非国大的基本政策,我们不会改变它”(注:南非《国别报道》,1998年第3季度,第16 页。)。总之,南非共和南非工会大会认为非国大对白人让步过多,对黑人利益照顾不够。几年来,虽然三方联盟的内部分歧日益显露,争执不断,但在现阶段,三方在重建南非、消灭黑人贫困、推进民主等方面仍然有着共同目标,结盟对三方都有利。因此,三方都多次表示要保持和维护联盟。曼德拉曾声称,南非共产党员可以继续留在非国大内。新当选的南非共总书记恩齐曼德在该党十大闭幕词中说,三方联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能够带领国家前进的唯一组织。(注:法新社约翰内斯堡1998年7月5日讯。)人们看到,三方联盟对非国大在南非第二次全民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又一次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非国大和国民党及因卡塔自由党关系的演变

如果说,非国大和南非共及南非工会大会的执政联盟是新南非政党制度在过渡时期运转的重要环节,那么,可以说,非国大和国民党及因卡塔自由党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新南非政党制度在过渡时期运转的基本动向。

早在新南非诞生前的制宪谈判时期,这三大政党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及其变化,特别是1994年大选后,国民党参加了民族团结政府。在参加该政府的两年中,非国大同国民党在很多政府问题上发生分歧,双方关系是冲突与协调兼而有之。1996年国民党退出民族团结政府,同非国大的关系由联合执政变成一个在朝、一个在野。国民党企图以一个反对党的身份,放开手脚,积极从事1999年大选的准备,同非国大相抗衡。当时,德克勒克曾雄心勃勃地宣称,将对国民党实行改造,使之从维护白人利益变成代表所有种族利益的政党,将非国大的支持者争取过来。国民党将向选民们表明,只有该党“才是取代非国大的唯一选择”。但事与愿违。由于改革乏力,内部分歧加深,不断有人退党。1997年5 月国民党“温和派”领袖、曾对制宪谈判作出积极贡献的迈耶退党,对国民党是一大打击。1997年9月, 德克勒克本人宣布辞去党内职务和永远退出政坛,更使国民党雪上加霜。继任者范斯卡尔奎克缺乏足够的领导能力和威望,加上国民党始终未能摆脱“种族隔离时期执政党”的不利影响和历史包袱,力量日衰。1998年底虽改名为“新国民党”,仍无助于挽回颓势,事实上已逐渐失去第一反对党的地位。

令人注目的是,从非国大和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两位人物——曾为特兰斯凯“黑人家园”统治者和民族团结政府副部长的非国大高级人士霍洛米萨和国民党的迈耶走到了一起,于1997年9 月组建名为“联合民主运动”的新政党。由于该党由黑人和白人共同领导,遂成为新南非诞生后建立的第一个多种族政党。分析家认为,该党成立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南非政党的种族模式,从微观上反映出整个国家正在发生的宏观联合进程。具有共同政见的不同种族人士从此有可能组成强大反对派,使南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党民主。该党在成立后虽有所发展,特别是在豪登省和东开普省,但不少人认为其政策无多大新意,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强有力的反对党。

非国大和因卡塔自由党有着长期的历史恩怨。在80年代反对与维护种族隔离制度的激烈斗争中和90年代初制宪谈判时期,双方支持者之间的流血冲突多有发生。因卡塔自由党在制宪谈判中周旋于非国大和国民党之间,曾数次退出谈判并同黑人和白人右翼势力结盟,给谈判带来许多周折和困难;但最终还是参加了1994年大选以及随后成立的民族团结政府。新政府成立后,因卡塔自由党仍坚持在南非建立联邦制和加强地方权力及传统领导人地位等主张,并因此退出制定正式宪法的讨论和不参加通过正式宪法的投票。因卡塔自由党和非国大在夸祖鲁-纳塔尔省支持者之间的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两党还展开对“祖鲁国王”祖韦利蒂尼和传统领导人的争夺。但是,因卡塔自由党在同非国大的关系上掌握一定的分寸,并没有因国民党退出民族团结政府而像有些人预料的那样早晚也要退出,而是继续留在政府中,直到过渡时期结束;同非国大进行和平谈判来解决在夸祖鲁-纳塔尔省的争端;对于国家体制等问题则提出对正式宪法的修改意见。布特莱齐还表示该党愿同非国大进一步改善关系。另一方面,非国大对因卡塔自由党也采取比较高的友好姿态。1997年2、3月间,当曼德拉和姆贝基暂时不在国内时,布特莱齐两次出任代理总统;因卡塔自由党人被任命为驻外使节;姆贝基以非国大主席身份出席1998年7月举行的因卡塔自由党第23届大会并致词, 这被认为是“历史性的”。更为重要的是,非国大多次向因卡塔自由党建议两党合并或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这样可以确保在1999年大选获得2/3多数。布特莱齐虽然也曾表示过支持两党未来实现联合的主张,但最终还是拒绝了。他说,两党虽有某些类似目标,但仍存在很多政策分歧。总的来看,非国大同因卡塔自由党的关系已有改善。

国民党在种族隔离时期作为执政党,同因卡塔自由党有过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后来都参加了民族团结政府,在夸祖鲁-纳塔尔省进行过“非正式的合作”,但双方始终未能建立正式联盟。

面对1999年大选临近,国民党、因卡塔自由党与其他在野反对党如民主党、联合民主运动、自由阵线等结成广泛联盟以共同对抗非国大的企图也未能成功。联合民主运动提出解散各反对党组建新的反对派阵营和国民党提出各反对党在平等基础上结成由“领袖委员会”领导的联盟等建议,都未被采纳。而且,白人政党之间的分歧还在加深,互相攻讦。与国民党力量减弱相比,民主党不断壮大,接纳国民党人投奔,公开声称要取代国民党的第一反对党的地位。

综观过渡时期非国大和国民党及因卡塔自由党之间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两个特点:1.由于国民党的衰退和非国大与因卡塔自由党接近,原来的三党格局及其影响都在发生变化;2.国民党和因卡塔自由党之间以及它们和其他反对党未能形成联合力量,各自为战,甚至互相争斗,从而更加分散,无力与非国大较量。上述特点产生的结果是,非国大“一党独大”的趋势进一步发展。

五.实现“多数统治”

1999年6月2日举行的南非第二次全民大选和随后建立的新一届政权机构,标志着为期5 年的“权力分享”时期的结束和进入“多数统治”的新时期,即由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的政党一党组阁执政,所谓“胜者独揽一切”。这是新南非政党制度的重大发展。

这次大选,被认为是“自由和公正”的。大选结果,非国大取得了意料之中的压倒性胜利,继续成为执政党。非国大获得66.36 %的选票,同时在全国9省选举中赢得7省的多数。民主党得票率为9.55%,跃居为第一反对党。在国民议会的400个席位中,非国大占266席,比上届增加14席;民主党38席,比上届增加31席;因卡塔自由党34席,比上届减少9席;新国民党28席,比上届减少54席。国民议会中共有13 个政党获得席位,比上届的7个政党增加了6个。但非国大更为强大,反对党的力量重新组合且更加分散。姆贝基总统领导的新内阁中,非国大副主席祖马被任命为副总统,内阁27个部,除因卡塔自由党的 3个部长留任外,其余部长均由非国大成员担任。从形式上看,虽然因卡塔自由党仍参加执政,但这出于非国大的主动意向,并不改变“多数统治”的实质。

从“权力分享”到“多数统治”是新南非政党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首先,如前所述,“权力分享”是南非特殊历史条件决定的,本身就具有临时性和过渡性。其次,新南非的宪法对此已作出明确规定,且确定过渡时期的时限是5年。最后, “多数统治”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种模式,作为一种制度,被西方认为是民主化正常和成熟的表现。 5年来,民主化在新南非的诸方面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这次大选的和平与有序,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实行“多数统治”的条件已经具备。

在这次大选前,反对党普遍关切非国大能否获得2/3多数,从而可以自行决定修改宪法,使南非出现非国大一党专制的局面。现在这种忧虑打消了。大选表明,中间力量取胜,极端势力遭到抛弃,南非人民最渴求的是稳定和发展。以姆贝基为首的新政府反映了人民这种愿望。姆贝基在就职以来的重要讲话中,把减少犯罪、促进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作为当务之急,强调消灭贫困,号召进一步实现种族和解、加速国家建设。人们认为,新政府的组成和政策体现了稳定性与持续性,让因卡塔自由党人继续留任也是着眼于和平与稳定。新政府在大政方针上将与上届政府保持基本一致,并继续加强与各政党的协商与合作。另一方面,最大的反对党民主党也作出保证,将按“有原则的”和“积极的”反对派立场行事;新国民党表示将从事“建设性的”政策讨论;因卡塔自由党则声称,留在政府中并不轻松,但这是一个正确决定。它将为南非和议会的最大利益服务。因此可以预料,新南非的政党制度将以“多数统治”的形式,在民主和法治范围内和平而稳定地正常运转。

标签:;  ;  ;  ;  ;  ;  ;  

新南非政党制度的特点与发展_英国政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