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论文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论文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

王佳慧 蒋红军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 :苏联(苏俄)成立距今已经近100年了,苏联解体距今也已经过去27年了,如今我国早已跳出了苏联模式,但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仍热衷于研究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呢?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在1949年后,基本上照抄照搬了苏联模式,以苏联为蓝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甚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或多或少的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今天进一步探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总结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就是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益借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关键词 :苏联解体;原因;启示

1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只仅仅的一两个因素就能把这个庞大的政治帝国击垮的。回顾历史苏俄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领导下建立政权的国家,也是早期的国际共产主义大本营,唯一一个领导世界无产阶级政权国家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超级大国,那么致使如此庞大的政治帝国垮掉的因素不是唯一论,而是之间错综复杂的多元关系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真正把苏联带进深渊的不仅仅有苏联本身的因素,还有一些国际因素,再加上苏联后期领导人缺少锐意改革的勇气和高瞻远瞩的眼光,逐渐地把苏联推入了解体的深渊。于是我们将从苏联面临复杂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以及苏联领导人自身的角度来剖析解体的根源。

1.1 苏联面临的复杂的国内环境

首先在经济方面,1917年沙俄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政权确立的初期,新型政权受到国内叛乱、沙俄旧政权势力反扑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武装干涉等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国内动荡不堪。在此特殊历史背景下新苏维埃政府为安抚国内情绪和统一国民战线推出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饱受压迫和剥削后获得民主与自由的苏俄而言是一场正义的守卫战。随着政权的稳定和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苏俄推出刺激经济复苏的“新经济政策”。再结合特殊情境下的国情下应运而生,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早期社会主义制度的模板。沙俄在面临国内武装叛乱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的情况下,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以此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了能够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国家迅速建成先进的工业国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苏俄迅速掀起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国有化运动。从1921年下半年开始,苏联就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开始逐步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1935年左右苏联初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一个极度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建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家。在随后爆发的二战期间,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越性,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二战后,苏联共产党和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优势,迅速带领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了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不得不说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并为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现成的有益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参战各国都忙于发展国力复苏经济,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下苏俄成功利用二战的胜利和计划经济的优势,在国际上团结和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在国内依靠政府干预,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在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联政府带领下,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一时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成为国际上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甚至以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在市场经济中增加了部分国营计划经济元素,从而增加就业,刺激生产。国际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也是以苏俄为师,以计划经济为基本方针。但是,随着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苏联没能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再加上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一次次错失改革机遇,导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僵化。但是,任何政治制度都是要建立在适应国情的基础之上,每一项政治制度都有它独特的社会阶段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让苏联快速进入工业化,却制约了苏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发展,军事竞备使得苏联原本薄弱的轻工业发展更加疲惫,社会矛盾突出,再加上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领导人的改革失误从“玉米”到“导弹”都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由于在进行迅速工业国有化的进程中,不注重调整轻重工业比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从农民手中夺取得太多,而补偿得太少,牺牲了太多的农民利益而得不到补偿。再加上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严重下降导致了对生活不满的情绪日益增长且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在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战略”发展国民经济,但是由于本已畸形的经济体制缺少明确的改革目标以及必要的配套的具体措施,经济体制改革很快就进入了死胡同。随后,戈尔巴乔夫却将改革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了苏联于1991年12月25日的解体。

其次在政治方面,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上面的政治体制,在建国初期以及战争期间能够迅速集中国家资源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和保卫国家安全发挥自身优势,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深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也逐渐的暴露出来。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权力过度集中,没有形成民主集中制原则,缺乏民主,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滋长腐败,产生脱离群众的危害。“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再者,苏联的终身领导制缺少能上能下,贤者上庸者下的机制,这种弊端长时间侵蚀着本已病入膏肓的苏联肌体。尤其是1985年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共“二十八大”宣布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修改宪法的决定,动摇了苏联的政治体制根基,造成了苏联政治混乱,对苏联的解体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于作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来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最为致命的打击就是苏共“二十八大”宣布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修改宪法的决定。这项决定的推出否定了共产主义领导政权的基本前提,也破灭了苏维埃联共和国联合政权存在的最初愿景。

最后在思想文化方面,自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动十月革命以来,苏联人民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尤其是苏共二十八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明显就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修改了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全盘否定了苏联历史和苏共的领导,造成了苏联人民思想混乱。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没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世界革命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上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重大的突破,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未能将新时代的国情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却从政治体制角度质疑诞生苏维埃新政权的社会主义体制这一国之根本出发,不仅阻碍了理论创新、影响了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对于加入苏俄的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也造成了领导思想上的恐慌因此,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背叛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2 两极对立下的苏联国际环境

二战后,由于西欧受到战争的严重创伤,工业基础和设施几乎毁灭殆尽,苏联也受也受到严重波及,但是由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苏联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下,东欧多个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先后成立了数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能够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苏联召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社会主义政营并与之对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苏联与各东欧国家的联系加强,苏联处处以“老子党”自居,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外交,甚至出兵干涉,显示出了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强权政治。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以经济、科技、军事等手段为措施,甚至直接出兵阿富汗,大搞星球大战,拖垮了本已畸形的苏联经济。

在像苏联这样一个集权和极权的国家或威权的国家里,领导人的性格更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所有人的命运,甚至影响世界人民的命运。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都没能坚持列宁所倡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肆意改变苏共的大政方针,没能形成连续有效的政策。再有苏联领导人缺少必要的民主监督,导致他们后期很容易滋长个人独断专行,甚至是肆意妄为的行为,加剧了苏联的解体从而严重影响了苏联的既定方针,更是对苏联的解体起到催化作用。

1.3 苏联领导人自身的性格

耗时三个月时间,经历了精心的策划、组织、调研和专业研究等环节,《中国家电消费行为大普查白皮书(2018)》于本次会议正式发布。本次调研由国内权威家电零售大数据公司——奥维云网、新浪数码、腾讯数码、北京商报家电数码、中国家电网、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智电网等50多家主流家电圈媒体联合推广,并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的指导下开展。《2018中国家电消费行为大普查白皮书(2018)》的调研范围涵盖了全国1180个县市、覆盖不同消费群体,同时本次调研借力了大数据采集基数,和线下普查联合推动开展。

2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启示

首先,我国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次,我国必须要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指导思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权力高度集中,缺少必要的民主,是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的根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既是对历史经验做出的深刻总结,也对今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7年、2018年抽穗期均遇持续1个月高温,该组合结实率均在80%以上,抗高温性好。2017年9月后,长时间阴雨,其他品种均有倒伏,而该组合未发生倒伏,抗倒伏性强。

最后,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居安思危,坚持和维护党的政治信仰,要在与时俱进、以民为本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评价和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就是要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让人民群众生活真正得到有效改善,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那一次是我第一次去外婆出生的地方,也是唯一一次。从此,没有人再在外婆的面前提“山里老太太”,这是个家里永久的禁忌词汇。不提,也许可以假装遗忘;提起,就是一次残忍的撕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吴恩远.苏联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黄苇町.苏共亡党二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78

作者简介 :王佳慧(1993-),女,硕士在读,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蒋红军(1963-),女,山东招远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讯作者)。

标签:;  ;  ;  ;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深化改革的启示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