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与差异_农产品论文

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与差异_农产品论文

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和差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生产成本论文,差别论文,主要农产品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将成为统一的国际大市场的一部分,资源分配和农产品供求疆界将逐渐淡化。传统的国内农业生产保护政策和以国家为界的市场均衡格局和发展战略将受到冲击。在质量和利润相同的情况下,哪个国家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其农产品,哪个国家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农产品生产成本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本文从成本的角度,比较分析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国际主要竞争者的差距以及成本差距的主要原因。

一.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1.农作物生产成本水平

从总体上讲,中国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的生产成本水平较高。中国每公斤小麦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国的2倍以上(见表1)。每公斤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和阿根廷的1.1-1.2倍,是法国的2倍多。大豆的生产成本大约是主要大豆出口国美国和阿根廷的1.2-1.3倍。中国油料作物(如油菜籽)的生产成本高达2.81元/公斤,是加拿大的3倍多。中国每公斤棉花的生产成本比美国只高5%左右,但如果考虑到棉花的质量差别和收获方式(美国棉花是一次性收获,单产比中国低很多),成本差距要更大一些。在所研究的主要农作物中,只有稻谷在生产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虽然中国籼稻每公斤在产成本高于亚洲主要生产国家(如泰国),但与美国和阿根廷的粳稻生产成本相比,中国粳稻每公斤生产成本较低(1.14元/公斤),比美国(2.04元/公斤)低44%。

表1 1997-98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生产成本水平(元/公斤)的国际

 每公斤产品产出投入的生产成本

单位产品

作物

国家

 化肥农药 机械 土地 活劳动 税收 成本外 其它生产成本

小麦

中国0.29

0.21 0.03

0.46 0.05

0.08 0.18 1.31

美国0.22

0.20 0.26

0.07 0.08

0.00 0.29 1.12

 加拿大0.20

0.17 0.02

0.06 0.00

0.00 0.12 0.56

法国0.04

0.05 0.04

0.06 0.00

0.00 0.12 0.35

 阿根廷 -

 -

 -

 -

 -

 -

 -  0.91

玉米

中国0.22

0.09 0.01

0.43 0.03

0.06 0.10 0.94

美国0.18

0.26 0.21

0.08 0.02

0.00 0.14 0.88

法国0.04

0.07 0.03

0.07 0.00

0.00 0.16 1.76

 阿根廷 -

 -

 -

 -

 -

 -

 -  1.51

大豆

中国0.22

0.20 0.04

0.93 0.10

0.20 0.32 2.03

美国0.25

0.48 0.55

0.14 0.05

0.00 0.30 1.76

 阿根廷 -

 -

 -

 -

 -

 -

 -  1.51

油菜籽 中国0.52

0.17 0.03

1.52 0.14

0.20 0.22 2.81

 加拿大0.38

0.26 0.03

0.08 0.06

0.00 0.11 0.92

籼稻

中国0.16

0.09 0.01

0.43 0.05

0.10 0.16 1.01

泰国0.17

0.14 0.00

0.22 0.00

0.00 0.06 0.59

粳稻

中国0.23

0.18 0.05

0.41 0.05

0.08 0.15 1.14

美国0.35

0.53 0.39

0.18 0.10

0.00 0.49 2.04

资料来源及说明:中国成本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其它国家均来自相应国家的农业部和农业研究单位。中国生产成本为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土地费仅为承包费;美国为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土地费包括保险费;加拿大为1998年阿尔伯塔省春小麦成本数据;法国为1997年成本数据,无税收;加拿大油菜为1998年阿尔伯塔省Argentine和Transgen两个油菜品种的平均数;根阿廷为1995年成本数据。中国籼稻和粳稻为1998年成本数据,泰国为1998年雨季籼稻成本数据。人民币与外汇换算均按官方汇率计算,下同。

构成中国大部分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对照国家的原因很多。

(1)化肥农药费用:每公斤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化肥农药费用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每公斤小麦、玉米、油菜籽和棉花生产成本中,中国的化肥农药费用都高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表1)。中国农作物单产较高,走的是高投入、高成本和高产出的道路。降低物质投入固然是降低生产成本的直接途径,但这样必然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的下降,最终不一定能达到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目的。要减少生产成本中的物质费用,最有效的途径是减低生产资料价格。

(2)机械费用:同人们想象不同的是,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但每单位产品生产的机械费用却不低。虽然美国的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比我们高的多,但由于美国小麦生产规模大、机械利用率高,单位产品机械费用同我们的基本相似,均在0.20-0.21元/公斤(见表1)。中国其它农作物产品生产的机械费用水平同国外相比总体上讲处于中等水平。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农户的生产规模能得以扩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机械费用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3)土地费用:从理论上讲,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土地费用的支出应当是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料限制,表1中中国的土地费用仅包括集体机动田对个人的土地承包费用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土地转包费用,这同其它国家生产成本中土地费用数据是不可比的。这意味着如果能测算出中国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中国农作物生产成本要比表1中列出的要高。中国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随着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的发育,中国农作物产品生产中土地的机会成本将会不断上升,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最近的农村调查,农村每亩土地(耕地)转包费从200元到400元不等,因此,从这一点讲中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土地费用要高于其它国家,只是在中国目前的农作物产品成本核算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4)活劳动费用:中国是一个劳动力数量富裕的国家,劳动力使用的机会成本要比其它发达国家低。然而与人们观念不同的是,中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费用却占相当大的比例。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棉花和稻谷外,中国每公斤产品活劳动费用都是其它发达国家的6倍以上。其中,中国每公斤油菜籽生产成本中活劳动费用为1.52元/公斤,是加拿大(仅为0.06元/公斤)的19倍!可以说中国许多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活劳动费用太高而导致的。这意味着,如果农业生产规模不扩大,机械化水平不提高,劳动力投入难以减少,那么,单位产品的劳动力费用将会不断上升,这是另一个难以逆转的增长趋势。同时,由于劳动工资总是随经济的发展而上升,这种局面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使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一般来说,中国活劳动投入的优势,只有在机械难以替代人工的农产品生产中才能发挥出来,如棉花、畜产品、蔬菜和水果的生产等。这一点在后面的分析中将得到进一步证实。

(5)税收和成本外支出:成本外支出是中国农作物产品生产中特有的概念,而且从1994年开始征收农林特产税。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每公斤农产品生产成本中的税收与其它国家相当,但如果加上成本外支出,就远大于其它国家。中国的农作物产品生产不但实际负担较重,而且各农作物产品间差异较大,其中棉花的成本外支出最高为每亩67元,其次为稻谷的成本外支出每亩为29元,这两种作物的成本外支出约占总成本的8%左右。对中国农产品的农业税(包括农林特产税)和成本外支出分析,有如下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农作物税负不高,对生产成本影响不大。农业税是按照税法来征收的。根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18%,但农业各税仅占国家总税收的4.3%。另外从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中的农业税的比例均在5%以下。

第二、成本外支出大是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成本外支出包括村提留费、乡统筹费、两工支出和其它成本外支出,这是中国特有而其它国家没有的成本支出。所以降低成本外支出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三、降低农林特产税率,将增加出口创汇能力。中国从1994年起开始征收农业特产税,税率从8%-31%不等。在这些农林特产中有些产品(如园艺产品)是具有出口竞争能力的,因此这些产品农林特产税率的偏高,将降低它们的出口竞争能力。

第四、取消成本外支出,将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比较中国农产品的进口到岸价和扣除成本外支出后的国内市场批发价格,不难发现,在扣除成本外支出后,国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的批发价,虽然高于进口到岸价,但已非常接近,除大豆外,其它产品的价格只有8%-11%的差距。

2.农作物生产成本结构

根据表1可以得到农作物产品成本结构信息。从成本结构看,中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结构与其它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活劳动成本比例较大。中国农作物中的活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依次为:棉花(21%)、小麦(35%)、稻谷(36-38%)、玉米和大豆(46%)以及油菜(54%),而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这6种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成本比例仅为9%左右。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业机械成本比例较大(比中国高出1-2倍),但是劳动力和机械成本两者相加的结果,中国这6种农产品生产成本仍比美国和加拿大高20%以上。同时不难看出,中国活劳动投入成本有增长的趋势(主要是劳动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要减少中国活劳动投入比例有相当大的困难,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作物生产活劳动投入却呈下降的趋势。这样一来,中国农作物产品生产中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就会变成活劳动费用比例太高的劣势。这一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土地经营规模限制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活劳动投入和机械化投入替代过程中,劳动力多的优势实际上已经变成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基本原因之一。

成本外支出比例较大。税收不是影响中国农作物产品成本主要原因,只占总成本的5%以下,与其它国家差异不大。但相比之下,成本外支出对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较大,大部分农作物产品成本外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10%左右。这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截然不同,因为大多数农产品出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农的农产品出口国,它们不但没有成本外支出,而且还有农业产品生产补贴(如法国)。

机械费用和土地费用比例低于其它国家。中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同作物虽有差异,但大致在10%-20%之间。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除了小麦外,其它作物都明显低于对比国家。土地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较低,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列入成本的核算内容。

二.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1.生猪生产成本分析

畜牧业是中国农业生产中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其中养猪业是畜牧业的最大行业。猪肉产量占中国肉类总产量近70%,1998年中国猪肉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35%,美国、荷兰和加拿大是主要的猪肉出口国。

从表2可以看出,1998年中国生猪饲养不管是农户散养还是专业户饲养,每公斤猪肉生产成本均低于美国。中国生猪饲养每公斤生产成本在1998年为8-9元,而美国同期则为11元,中国生猪实际饲养成本比美国要低23%左右,中国大中城市生猪饲养生产成本就更低了,只有美国生猪饲养成本的64%。同荷兰相比,中国的生猪饲养成本也有一定的优势。

表2 1998年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水平(元/公斤)的国际比较

 每公斤产品产出的投入成本

 单位产品

增重1公斤

畜产品 国家

活劳动 仔畜 机械 税收 精料 粗料 其它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

生猪

中国:

 平均

0.99  2.33 0.45 0.04 4.49 0.45 0.36

8.987.3

 农户

  1.62  2.05 0.34 0.05 3.42 0.77 0.26

8.557.1

 专业户

0.68  2.20 0.34 0.00 4.48 0.25 0.51

8.457.0

大中城市:

 平均

  0.71  1.99 0.21 0.01 3.40 0.35 0.43

7.097.1

 专业户

0.52  1.95 0.13 0.01 3.38 0.20 0.33

6.506.4

美国 1.43  0.55 2.64 0.22 4.07 0.11 1.98

11.00

 11.0

荷兰 1.32  0.70 1.14 0.00 4.21 0.09 1.32

8.778.77

肉鸡

中国:

 全国平均  0.28  1.12 0.21 0.00 4.53 0.01 0.77

6.97 -

 专业户

0.27  1.13 0.13 0.00 4.51 0.01 0.53

6.63 -

大中城市: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平均

  0.21  1.06 0.14 0.00 4.96 0.00 0.71

7.08 -

 专业户

0.21  1.04 0.14 0.00 5.01 0.00 0.49

6.96 -

美国  -

 -

-

-  2.57

-

-

5.84 -

荷兰 0.42  1.35 0.78 0.00 3.96 0.00 0.57

7.08 -

鸡蛋

中国:

 平均

  0.18  0.88 0.18 0.00 4.24 0.01 0.41

5.89 -

 专业户

0.22  0.71 0.11 0.00 4.07 0.01 0.27

5.43 -

美国  -

 -

-

-  3.17

-

-

5.20 -

荷兰 0.75  1.23 0.89 0.00 3.50 0.00 0.48

6.86 -

数据来源:中国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美国来自美国农业部数据库,荷兰数据来自Arjan Wisman,Agri-monitor,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Number 1,February,2000。生猪增重成本=[总成本-仔猪成本+仔猪购进重×(仔猪购进价-育肥猪出售价)]/(育肥猪出栏重-仔猪重)。大中城市为中国的大中城市。

根据表2可以计算出各国生猪饲养的成本结构。可以看出在成本结构上各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中国仔猪成本占较大比例(25%以上),美国仔猪成本仅占5%。为此我们进一步调整了成本范围,计算每公斤增重成本。从每公斤增重成本看,中国生猪饲养每公斤增重成本更加明显地低于美国和荷兰,分别低34%和18%。中国的生猪饲养成本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与农作物成本比较的结论迥然不同,中国生猪生产成本低的很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和荷兰等国家生猪生产的活劳动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除了农户饲养外(农户的劳动力成本是被高估的),劳动力成本在中国仅占8%-10%,而美国和荷兰则达13%-15%。

从饲养方式上看,中国大中城市生猪饲养成本更低,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农户散养的活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20%,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其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采用的活劳动计价方式在农户散养和专业户饲养之间没有区别。这同实际情况有出入,因为农户散养投入的劳动多为家务劳动余下的劳动时间,其劳动机会成本几乎等于零。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农户散养成本还要进一步降低10%左右。

那么,为什么如此具有优势的生猪饲养行业,中国的猪肉出口却赶不上加拿大、欧盟和美国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被许多国家认定为疫区。大力发展畜牧业来改变生产结构,如果没有解决好动物卫生检疫和疾病防治监测等问题,增加的畜产品若不能促进出口增加,那么,畜产品生产的扩大可能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2.禽、蛋生产成本分析

禽肉和禽蛋生产在中国畜产品生产中占据第二位,因此,禽肉和禽蛋生产成本的高低对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禽、蛋生产成本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在成本水平上,中国禽产品生产成本与美国和荷兰没有大的差异,高于美国但低于荷兰。第二,在成本结构上,最重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饲料消耗占成本的比例上,从表2可以算出,中国禽产品生产精饲料成本比例较大,大约在65%-70%左右,而美国仅为44%、荷兰是56%。第三,中国禽肉和禽蛋生产的饲料转化率较低,如荷兰1999年禽蛋生产饲料的转化率为2左右,而中国在2.5-3之间。

3.主要结论

中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的总体水平较低,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其基本原因是:第一,中国畜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成本比例较低;第二,劳动力和机械替代相对困难(相对农作物而言)使中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第三,如果提高饲料转化系数,降低饲料成本,畜产品生产成本会更低一些;第四,相对于农作物生产,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比例较少;第五,中国粮食生产成本较高,对中国畜产品生产成本有较大的影响,亦即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可望使中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继续下降;第六,畜产品是非耕地占用型产品,相对来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中国畜产品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

三.水果和蔬菜价格及成本的国际比较

由于难以获得较完整的国外水果和蔬菜生产成本资料,因此对水果和蔬菜采用了两种比较分析方法。一是对主要水果和蔬菜国内外价格进行比较;二是从以上产品中选出一种(柑桔)对其生产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园艺作物是除水稻和畜产品之外的中国另一重要的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园艺作物产品的国内价格一般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20%到70%(表3)。对水果来讲,除香蕉之外(其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20%-30%),国内市场批发价格比出口离岸价格低的程度依次为梨(30%-50%),桔柑(30%左右)和苹果(表3)。

表3 水果和蔬菜国内市场批发价格与出口离岸价及价格的名义保护率

 国内水果批发价

 国内蔬菜批发价

 苹果

桔柑

香蕉土豆

萝卜

蕃茄

国内批发价(元/吨)

1995 4671

2110

2570 33701100

880

 2030

1998 3087

2190

1840 3270980

630

 1490

出口离岸价(元/吨)

1995 3472

3529

4206

0 1620

2618

2543

1998 3138

2369

2574 27781148   2236

1873

 名义保护率(%)

1995  35   -40

-39 -32

-66

-20

1998  -2

 -8   -29

18 -15   -72   -20

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8年1999;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近年来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海关进出口数据等。名义保护率=[(国内批发价-出口离岸价)/出口离岸价]×100。

中国大部分蔬菜价格也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大蒜、洋葱、鲜姜都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国内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50%-100%。萝卜、土豆和蕃茄的价格也远低于其出口离岸价。在1995-1998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大约在20%到70%之间(表3)。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园艺作物产品价格较低的原因,下面我们以柑桔为例,对形成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生产成本)进行分析。表4列出了中国和美国柑桔生产成本水平及相应成本项目。抛开产品的质量问题,中国的柑桔生产成本要低于美国,大约是美国的生产成本的30%。

表4 柑桔生产成本(元/公斤)的国际比较

 每公斤产品产出投入的生产成本

 单位产品

年份 国家

 化肥农药 机械 土地 活劳动 税收 成本外 其它 生产成本

1997 中国

0.19  0.02 0.00  0.29  0.03  0.01  0.08  0.62

美国

0.04  1.06 0.00  0.52  0.14  0.00  0.17  1.93

1998 中国

0.27  0.03 0.03  0.34  0.05  0.03  0.08  0.84

美国

0.05  1.17 0.00  0.79  0.17  0.00  0.21  2.38

资料来源:美国来自1999San Joaquin Valley Orange Cost and Return Study,UC Cooperative Extension。美国1997年成本为加州南海岸成本数据;美国1998年成本为加州圣地亚哥成本数据。

中国柑桔生产具有优势,其基本原因有:第一,美国活劳动费用比例不比中国的少。第二,尽管美国柑桔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活劳动费用相对也较多。第三,中国柑桔生产的成本外支出比例相对较少。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园艺作物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农作物,机械化难以大幅度替代劳动力的投入。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柑桔质量远远低于美国。美国柑桔是有机产品,农药使用量几乎等于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机水果的需求越来越多。农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是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基本衡量指标,而且是能否达到出口质量标准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是增强水果和蔬菜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四.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国际比较分析的主要结果可归纳为: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容易的农产品生产,中国不具有生产竞争优势;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困难的农产品生产,即我们常说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具有生产竞争优势;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中国不具有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粮食、油菜、糖料和一些地区的棉花等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对照国家,没有什么比较优势;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生产成本低于对照国家,比较优势较明显。总的来讲,中国大多数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两个原因是:第一,生产规模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力费用较高;第二,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高。

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增加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防御国外农产品冲击中国不具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市场和生产,减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是入世后我们农业生产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些问题,根据本文的成本研究结果,并结合近期对中国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黄季焜和马恒运,2000),提出今后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目标:(1)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国际竞争能力;(2)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出口潜力;(3)发展优势行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4)加速流通体制改革,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围绕以上目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是提高农产品价格竞争能力的基础。农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价格高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低,不仅反映农产品生产的单位费用的支出问题,而且还反映整个农业生产的水平。那么,就中国目前情况如何才能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呢?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价格和质量。中国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已普遍高于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而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首先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在投入生产成本一样的情况下,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单产,就意味着农产品生产的每公斤成本的下降,从而为降低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供基础的条件。

扩大经营规模,减少活劳动成本。中国种植业规模小,劳动力投入成本大,是大部分农作物生产成本高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目前农户农作物生产的平均耕地经营规模仅有0.4公顷,与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如美国和加拿大)的耕地经营规模(从几百到上千公顷)相差甚远。这意味着单位农产品(如每公斤产品)在物化生产成本(如化肥和农药等)相同的情况下,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生产的农产品其劳动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10%左右)大大低于中国的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40%-60%)。中国要提高种植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除了通过科技提高产量外,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将难以解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活劳动再生产费用会越来越高,从而使中国农产品生产中活劳动成本越来越高。而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农产品的成本构成基本上固定下来了,成本中活劳动费用比例基本上稳定不变,但中国却有增加的趋势。

扩大种植业经营规模,是减少中国农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比例的有效途径,但就目前情况下,无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那么如何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规模可以分为横向规模(如简单的土地集中等)和纵向规模(纵向的联合,如产业化等)。目前条件下,扩大中国种植业经营规模较优好的选择是走纵向规模的道路,加强种植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扩大种植的社会化服务规模。

取消或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外支出。中国农产品生产尽管名义上的税负不足5%,减少税收对降低成本影响不大,虽然特产税的减少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农业生产成本外支出是一项较重的实际负担。根据本报告的计算,中国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外支出,大约占每公斤生产成本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如大豆)。成本外支出占总成本10%的比例是根据官方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计算的,我们不排除有低估的可能性,目前中国农产品生产中成本外支出的比例可能还要大一些。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行业的科技改造,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和价格。现在大部分化肥、农药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国际市场价格都低于国内市场价格,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化肥和农药等生产企业都将受到国际市场的不同程度冲击。因此,无论从保护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还是提前对农业生产资料国际产品的冲击做出应对,国内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都应当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生产和流通效益,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减少农作物生产成本。

提高畜产品的饲料转化率,适当进口饲料粮,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中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只有劳动密集型而又不利于机械化(相对而言)的畜产品及果品(主要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对照国家,具有生产优势,而且从中国畜产品生产成本结构看,畜产品生产中饲料的消耗占有较大的比例,远远高于美国和荷兰,同时从技术上看中国畜产品生产的饲料转化率也低于发达国家的饲料转化率。如果能提高饲料的转化率、降低畜产品生产的饲料成本,将大大降低中国畜产品生产成本,中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将发挥的更加明显。

增加进口在国际市场上较为便宜的饲料粮,降低畜产品生产成本,对促进畜产品出口有利。即是说,中国如果适当地进口一部分便宜的饲料粮,那么,畜产品的生产成本会更低一些,同时也可以减轻种植业对耕地的压力,对于地力的恢复有重要的意义,而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畜牧产品生产有别于种植业,因为它不占有耕地(或占有耕地较少),劳动力机会成本较低的国家走的多是农户散养的饲养方式路子,劳动力机会成本(或工资)较高的走的是机械化大规模饲养方式路子。畜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与资金相对成本差异。中国劳动力丰富、资金相对缺乏,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出成本低、价值大、不占或少占耕地的畜产品,是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必须考虑的选择之一。

适当降低人民币汇率,降低农产品的相对成本。汇率的高低对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低有重要影响。如果采用世界银行估算的人民币值对美元的真实有效汇率计算,中国许多农产品价格保护率将从负值变为正值,同时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无形中就会降下来。虽然人民币的价值是否高估还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但中国加入WTO后,若能对人民币与外汇的比价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提高中国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所有可贸易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出口创汇潜力

如果农产品成本是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基础,那么农产品质量就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能否得到实现和发挥的关键,因为大部分农产品是食物产品,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食物质量的要求要胜过对价格的要求,而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可以弥补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竞争力低的弱势。中国畜产品和水果等生产的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是有竞争力,但出口量较少,其主要因之一是产品质量较低。

改变农业科技的投资方向,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更新换代。改良现有农产品品质,培育开发新的优质农产品,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研和技术。建议国家设立优质农产品专项科技基金,专门从事农产品品种质量的改良,栽培技术的提高,以及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一些产前和产后的各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逐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服务水平。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内科技资源的同时,要主动、积极地引进国外优良的农产品品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利用国外科技资源,结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速国内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的更新换代速度。

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当前中国的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也是关键之处是调品种结构,调品质结构。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及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不但包括品种的更新(包括从国外引进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还要包括提高农作物栽培技术、产后加工、包装营销等。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测体系。现代市场竞争更多地表现在产品质量的竞争上,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上,中国农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就必须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来检验和监测市场上农产品的品质和标准,使优质优价得到贯彻和实行,为产品更新换代的实现提供制度和市场的保障。

3.发展优势行业,扶持优势产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以往的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于增加农产品生产总量,对优势产品和优势行业的发展扶持的较少。从未来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中国未来农业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将主要依赖于优势农产品和优势行业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和行业生产将逐渐下降。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未来农业发展的目标应当是扶持优势产品、优势行业和优势地区的发展。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解决好利益分享的基础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有利于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同时,它能促使农民生产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通过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支持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可以切实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劳动密集型优势产品和优势行业,增加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近几年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中国主要是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较少。同时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是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解决中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可行途径之一。

中国的粮棉油生产在保证国内粮棉油的供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这些产品在价格和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已逐渐衰弱,他们很难成为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优势行业。中国的粮食作物中,只有稻谷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畜产品、蔬菜和水果等产品生产将是中国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行业,应给以充分的重视。

4.加快流通体制改革,降低农产品市场价格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农产品的最终价格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的高低,而且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费用对农产品最终价格的形成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从我们的计算结果看,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批发价格和农民出售或收购价格差额较大,说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费用太高或超额利润存在。根据我们的计算,中国棉花流通费用最高,市场批发价格比生产者出售或收购价格高25%-30%,其次是玉米(为20%-30%),其它依次是大豆(15%-25%)和油菜(10%左右)。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能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费用,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产品价格的竞争能力仍有较大的潜力。

加速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开拓农产品市场。对于农产品市场,尤其是粮棉市场,当前应尽快打破行业部门的界限,提高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农产品统一大市场,为农产品的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扶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集散和辐射面广、商品容量大、服务功能全和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应培养和健全市场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允许农产品生产企业直接经营农产品的进出口,保证流通渠道的畅通。加强与国内外贸易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产品出口,降低市场流通费用。同时,应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等级、包装和质量认证体系,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和树立企业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标签:;  ;  ;  ;  

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与差异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