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_唐勇

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_唐勇

唐勇

(渠县射洪乡中心学校渠县635200)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课堂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特点,更要遵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一、整合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数学热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二、借助自然现象,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

在教学“可能性”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游戏进入数学课堂。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当游戏活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时,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会更高涨,学习过程所留下的印迹也会更深刻。比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让学生抢答游戏,让学生分清概念的同时,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学生还在津津乐道。

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在小组中,每位学生各有分工,组长可视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经常轮换,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领导者,以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小组每个成员的合作意识和组织才干。比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中,一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擅长画画的让学生把问题中的“云雾山”画出来;擅长规划的学生做好测量的步骤;擅长算的学生算出结果;让擅长讲的学生讲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分工合作把问题解决得透彻生动,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带动其他小组发挥群体优势。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消除畏惧感。

在操作实践中学习。如《解直角三角形》一课,这是一篇“云雾山游记”,为了让学生能把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课堂上积极主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这样既能照顾到不同生活经验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内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听、说、读、做等各项基本活动中,动手实践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的大脑中要千方百计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还原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在的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这个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方案。测量前可以先分好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标好要测量的数据和准备好测量所要用到的工具。第二阶段:验证方案。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以预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时仍以第一阶段分好的小组进行,教师可以在旁指导数据的收集。第三阶段:归纳、小结。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对方案验证的结果做一个评述,可以让每个小组把自己方案和可行性做一个介绍。这里要以数学图形的形式表达,并要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说明。学生想到的方案有:利用同一时刻人长与人影的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树影的长求出树高;利用标杆;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学用的三角尺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同时的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五、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学完之后,结合课本图片中优美的剪纸图案,我们八年级数学组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请你设计一款剪纸,要求有一定意义,可以向家长请教,但必须自己动手,并用一句话表达你的剪纸的含义。学生拿到这个题目后,很动脑筋,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向老人请教,然后买纸,找工具,研究所剪花型,动手剪、刻,忙的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后,我们又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评比,班与班之间的评比,并挑选有代表性的给予奖励。通过这个题目,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国古老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一举两得。

总之,数学教学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就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从而切身学到终身受用的数学。

论文作者:唐勇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7

标签:;  ;  ;  ;  ;  ;  ;  ;  

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_唐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