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析论文_崔建萍

慢性肾盂肾炎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析论文_崔建萍

崔建萍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阿木尔林业局职工医院 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30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盂肾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60例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普通培养、L型培养。结果: 60例标本,培养检出细菌阳性率为78.33%,其中L型占43.33%,伴L型18.33%,细菌型占17.9%。结论:慢性肾盂肾炎感染中主要为细菌L型,加作L 型培养,可以对临床诊断阳性的检出率得以提高。

【关键词】慢性病;肾盂肾炎;微生物学;细菌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304-02

尿细菌培养阳性是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的肯定指标之一。因存在间歇性菌尿现象,对有临床表现而尿培养阴性的病人高度重视,必须反复多次培养获得确实的结果。同时排除肾结核等其他疾病的干扰[1]。病情反复者需要进一步进行抗酸杆菌检查。临床进行普通的培养多为阴性,造成误诊或漏诊,加做L型细菌高渗培养,便阳性检出率提高,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肾盂肾炎患者60例,其中女56例,男4例,年龄20~68岁。因有近期有腰痛、蛋白尿等症状就诊,即往有肾盂肾炎病史。

1.2 方法

取患者晨尿的中段尿,普通培养,轻轻混匀容器中收集的标本,取尿液1μL,可采用无菌微量加样器或者是定量接种环。将取出尿液种于血琼脂和中国蓝(或麦康凯)平板上,培养温度为35~37℃。培养18~24小时[2]。加做L型细菌高渗培养,将标本接种于高盐液体(固体)培养基,置35℃、5%CO2孵箱内培养,同时接种一个血琼脂平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连续观察1~7d,若高盐液体培养基变混浊或高盐固体培养基上长出油煎蛋样微小菌落,而血琼脂培养阴性,则可能是L型细菌。

2.结果

60例标本培养检出细菌47例,阳性率为78.33%。其中普通培养11例,阳性率为18.33%;增加L型培养后检出细菌47例,总阳性率为78.33%,L型的检出率36例,检出率为60.0%。其中L型,26株占43.33%,伴L型,11株,占18.33%;细菌型24株,占17.9%。检出细菌L型中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粪肠球菌5株。

3.讨论

慢性肾盂肾炎以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和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可伴有或者不伴有血尿为主要症状。有时轻度单侧或双侧腰部、肋部不适是部分患者惟一表现。部分可同时伴有间歇性的低热。值得警惕的是相当多的人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部分人其病史没有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史。膀胱肿瘤也表现为尿痛和血尿,但其血尿更为明显,尿中无细菌生长,尿中可带坏死组织[3]。尿液镜检可无异常发现,有时可见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及管型。慢性肾盂肾炎晚期,可有高血压和大量蛋白尿,临床表现类似慢性肾炎,但详细询问病史,既往有泌尿系感染史(尤其是女性),尿中白细胞较多,可有白细胞管型,尿细菌培养阳性。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肾功能的损害多以肾小管的损害为主。尿比重低,PSP试验降低,稀释浓缩功能异常,尿渗透压低,尿/血渗比<2.04。蛋白尿少,定性多在(+)左右,定量一般<2.5g/24h,如有较多蛋白尿则提示肾小球受累。

一般作清洁中段尿培养,以清晨第一次尿液阳性率高。一般认为菌落计数大于105/ml为阳性,小于104/ml为污染所致。但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约50%确属尿感患者,经耻骨上膀胱穿刺尿的菌落数仍低于105/ml。男性通过膀胱穿刺与中段尿标本对比,菌落数大于103/ml反映真性菌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7%,而以大于105/ml菌落数作为检测真性细菌尿则只有62%的敏感性。所以在有症状的尿感患者中,虽然中段尿培养不会大于105菌落数/ml仍应考虑有感染[4]。对有膀胱刺激症状的女性及男性,如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数分别大于104ml及大于103/ml,可作为诊断尿感的标准。另外,菌落计数还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例如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尿感,因该细菌分裂慢且有凝集趋向,故菌落数往往偏低;在抗生素治疗及利尿剂应用期间、尿浓缩功能损害尿液稀释时以及血源性急性肾盂肾炎等,也均可影响尿培养的菌落计数。尿离心后沉淀涂片作革兰氏染色镜检,在尿中含大量细菌(大于105/m1)病例中,90%可找到细菌,一般每高倍镜下细菌数应大于10个才可考虑确诊;直接涂片可确定是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球菌或杆菌引起[5]。本法宜在排尿后1小时内进行。本研究中,60例标本培养检出阳性率为78.33%。其中L型占43.33%,检出细菌L型中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粪肠球菌(5株)。

尿感的确诊只能确立在尿细菌定量培养的基础上。尿液细菌培养阳性时,必须根据细菌数判断是否有泌尿系感染。尿涂片细菌检查其可靠率可达90%以上。对于已经使用抗生素的病例,尿培养结果可为阴性,但尿沉渣革兰染色找细菌仍有可能找到,这样就可以辅助诊断应用抗生素情况下尿细菌培养阴性的尿路感染。另外,应用革兰染色涂片找细菌可以初步确定尿路感染是阳性球菌还是阴性杆菌,作为使用抗菌药物的参考。细菌L型是慢性肾盂肾炎延长病程,重复性疾病的主要原因。采用普通培养检出率较低加做L型培养,可以防止遗漏,提高临床诊断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王颖.慢性肾盂肾炎56例尿液细菌L型培养结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3):130-130.

[2]庞炎.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尿液中L型细菌的检出情况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8):74-75.

[3]李常林,何培华.慢性肾盂肾炎与L型细菌培养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50-50.

[4]王敏,钮博,焦贤春,等.慢性肾盂肾炎尿液细菌学检查与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4,22(2):121-122.

[5]桓新.慢性肾盂肾炎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649-649.

论文作者:崔建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慢性肾盂肾炎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析论文_崔建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