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论文_傅艳芳

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论文_傅艳芳

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建德 311600

【摘要】护理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处于接受诊疗护理所需的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救治,争取早日康复。本文对97例交通事故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心理干预;急诊交通事故伤;焦虑忧郁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02-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5-12月急诊收治的交通事故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4周岁;均为急诊入院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无心、肝、肾、脑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排除标准:入院时已昏迷的多发伤患者;急诊入院时伤情较轻,无住院指征的患者。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88例,男103例,女85例,平均年龄45.2岁。其中脑震荡患者42例,多发性软组织挫伤患者26例,胸腹外伤患者58例,骨折62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1例,实验组9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进行急诊常规的处置及护理;实验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因交通事故创伤急诊入院后,患者希望获得最佳的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应以端庄的仪表、沉着稳重的工作态度、精湛专业技术快速投入救治工作。通过良好的语言和行为,使患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1.2.2疾病知识的宣教

责任护士主动讲解创伤后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受伤程度、诊疗方法和疾病的转归以及注意事项等,使患者正确的自我认识,快速适应,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对部分愈合不良、受损可能影响外貌或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心理接受能力,在治疗的同时循序渐进的告知病情,使患者逐步认识伤情,完成身心调节。

1.2.3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倾听其诉说,让患者宣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给予患者以安抚、支持、鼓励,帮助患者疏导负性情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4寻求社会支持系统

患者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疾病后应激支持的保护因素,动员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家人及亲朋探访,使患者感受到关心的重视,获得心理支持,以增强应对危机的信心。

1.2.5认知的干预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伤情,理清思路,指出目前存在的损伤的主要问题,告知现阶段医学的诊疗手段。指导患者提高认知和应对能力,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6对病情进行有效评估

在实施护理干预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急救护理组统计的GCS评分系统,对患者语言能力、睁眼动作和动作反应能力等相关信息进行评估。根据GCS评分的结果,全面的对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评分,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诊治方案,并需要积极的配合医师为患者进行抢救。

1.2.7及时开通绿色通道

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时的将绿色通道进行开通。对出现了创伤的患者,需要在1h之内对其进行急救。在急救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受伤的部位进行分别的处理。例如在出现开放性气胸后,可以及时的在呼气末将病灶封闭。若出现了内脏脱出,避免将内脏回纳。所有患者均要注意进行及时有效的抗菌治疗,避免出现感染。

1.2.8建立静脉通路

创伤患者往往会出现血液大量流失情况,针对这一类患者,可以对其进行扩容液体的治疗。因此,及时的建立静脉通路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可以关注到静脉通路的畅通情况,避免出现输液管阻塞。若已经阻塞,可以对患者实施有效处理,避免由于输液阻塞而导致的皮下肿胀。

1.3观察指标

患者痊愈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对患者焦虑抑郁心理、3d内手术例数、对护理工作的综合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进行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比对照组焦虑抑郁例数少,3d内及早行手术患者较对照组增高,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护理综合满意度较对照组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诊患者往往因忽然遭遇车祸事件致伤残或病痛急诊入院,再加上陌生医疗环境、冰冷的抢救设备,患者因此产生恐惧、焦虑、忧郁、沮丧等一系列持久而强烈的情绪反应,使机体长期处于持续应激状态。

对交通事故致外伤急诊患者,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心理护理,采用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等措施,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得到宣泄,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保证了诊疗护理措施的顺利进行,为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提供良好的基础。

心理干预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及早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心理状态水平;肯定患者已经采用的有效应对技巧;同时积极寻找社会的支持系统,填补常规急诊护理工作中的不足,降低了患者焦虑、忧郁的心理;提高了满意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取得了患者、医院双赢局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贯穿于整个的护理工作中,并渗透到每一项具体的护理行为中,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真实情感,使患者在护理活动中感觉人文的关怀,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对治护工作的配合度,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海林,乔蕾.急诊病人心理护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4):148-148

[2]李改荣.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08)

[3]杨瑞,李亚洁.创伤病人的心理学效应及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2004(07)

[4]鲁细红,辛颖,徐慧雁.急诊创伤的急救与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4(08)

[5]杨秀华,李银燕.严重创伤患者急诊科急救期间的护理对策[J].创伤外科杂志,2013,(6):552-552.

[6]谢彦.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运行中的护理对策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242-243.

论文作者:傅艳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  ;  ;  ;  ;  ;  ;  ;  

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论文_傅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