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病变的磁共振成像扩散成像及平扫图像定量分析的综合量化研究

肝脏病变的磁共振成像扩散成像及平扫图像定量分析的综合量化研究

孙希杰[1]2002年在《肝脏病变的磁共振成像扩散成像及平扫图像定量分析的综合量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测量肝脏不同病变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图像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结合各种病变磁共振平扫图像的T1值、T2值变化规律,综合量化分析肝脏有关病变的磁共振影像特点。 材料和方法 1、对127例磁共振检查中发现的127个病变进行磁共振平扫及扩散成像,其中男105例,女22例,年龄为24-89岁,平均为50.18岁,包括:29例肝细胞癌,24例肝转移瘤,28例肝血管瘤,19例肝囊肿,肝硬化24例,脂肪肝3例。 2、扫描所用磁共振检查设备为美国GE公司Signa Horizon LX1.5T超导磁共振仪。 上腹部常规磁共振检查,采用体部线圈,轴位扫描,常规SE序列T1WI:TR/TE=500ms、300ms/15ms,层厚为8.0mm,间隔2mm,层数为10-15,视野为36cm×36cm,矩阵为256×128,2次采集,成像时间分别为2分39秒和1分43秒;T2WI均采用单次激发的SE—EPI序列:TR/TE=4000ms/30ms、60ms、90ms、120ms,层厚为8.0mm,间隔2mm,层数为10-15,视野为44cm×44cm,矩阵128×192,2次采集,成像时间均为8秒,并结合常规FSE、GRE等序列的冠状位、矢状位综合分析。 MR扩散成像均采用EPI-DWI序列,轴位扫描,层厚为8mm,间隔2mm,层数为10-15,视野为36cm×36cm,矩阵128×128,1次采集,TR为10000ms,TE为90ms,采用4个不同的扩散敏感系数b值(b=0m’/S,100m’/S,500m’/S,1000mVS),扩散方向取 3个方向同时进行,各扫描一次,扫描时问均为40秒。 3、分别测量肝脏各种病变在磁共振平扫图像的TI加权、TZ加权图像信号强度值,代入统计软件Matlabs.3版本及Bloch公式:I尤X[1-PXP(TR/T)」XexP(-TE/TZ),计算* 值、TZ值,综合分析其变化规律。 4、分别测量肝脏各种病变在磁共振扩散成像不同b值图像的信号强度值,代入公式;ADC=(InK低乃高I)/汁高十低),计算出AI)C值,并综合分析其变化规律。 5、使用 SPSS Windowic.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均数结果以/士S表示。各组参数均经过相关1检验,P<().05认为有枯着差异,Pt 0.00认为有非常显着性差异。 结果 1、肝脏各种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肝细胞癌: (0.99士O.26)xl矿’一人ec,肝转移瘤:(1.1了士0.光)X10’。’/see,肝血管瘤:(l.sl士0.42)X 10-’。’/see,肝囊肿:①.11土0.38)X 10’mm’/See,肝硬化:卅 92士0.25)X 10’mm‘/see,脂肪肝:(1.37土0.32)X 10’llllll丫see。 肝囊肿ADC值最高,实体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弥漫性病变(肝硬化、脂肪肝)Am值较低,肝血管瘤介于_二者之仰:统计学分析可知。肝囊肿、肝血管瘤与实体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弥漫性病变(肝硬化、脂肪肝)之问存在显着性差异。 2、肝脏各种病变磁共振平扫图像的平均 TI值和 TZ值分别为:肝细胞癌:843.92土167.75ms和 73.90土14.21ms,肝转移瘤:946.89土186.13ms和76.39土19.76ms,肝血管瘤:1102.33士213.12ms和142.32土 28.51ms,肝囊肿:1516.32士 617.84ms 和 247‘33上112.52ms,肝硬化:909,93士 174.17ms和 59.54士 18.3lins,脂肪肝:493.82士156.87ms和 64.38士14.97ms。 肝囊肿TZ值最高,肝血管瘤次之,实体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弥漫性病变(肝硬化、脂肪肝)较低:统计学分析可知,肝 -3.囊肿、肝血管瘤与其它各种病变TZ值存在显着性差异。 3、b值取0。ysee、100 llllll*see、500 mmysec、1000 mmysee四个值时(叁种 b值差 100,500,1000),ADC值波动范围分别为:肝细胞癌:(0.58-1.31)X mm’/see、(0.61-1.29)X mm‘/see 和 (0.59-1.21)X mm’/see,肝转移瘤:(0.71-1.62)X rum丫see。 (0.72-1.55)X。z/sec 和(0.75-1.31)X。‘/see,肝血管瘤: (.34-2.54)Xmm‘/see、(.38-2.43)Xmmz/sec和门.46-2.14)Xfnln/see,肝囊肿:(2.72-3.83)Xmm‘/see、(.83-3.67)Xfllfll’/see和(2.86-3.53)X mm丫see,肝硬化:(0.76-1.74)X fnm丫see、 (0.78-1.62)X mfn‘/see 和(0.79-1.63)X nun’/see,脂肪肝: (1.05-2.16)Xflllll’/Ce。、(1.09-2.10)Xfnm’/sem和(1.09-2.09)X mm丫see。 扩散成像b值差越大,所测得ADC值的波动范围越小,比较稳定,ADC值越准确;b值差小,所测得ADC值的波动范围大,ADC值偏高。 4、在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四种常见病变病例中,3cm以下病灶在b值差为500的扩散成像图像上,测量信号强度值,代入公式计算ADC值。各种病变ADC值的平均值分别为:肝细胞癌:(().引土0.07)X 10-’。’/See,肝转移瘤:(1.13土0.27)X10’llllll’/see,肝血管瘤:(1.94士0.37)X 10’mm‘/sc。,肝囊肿:(3.26士0.:10)X 1

全显跃[2]2006年在《兔VX2肝癌模型动态量化磁共振灌注成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及意义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arinoma,HCC)为我国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作为磁共振技术的最新成就,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是近年发展的功能成像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诊断和相关病变的基础研究,但其在肝脏方面的实验研究,国内外文献均较少见。 随着病理学观察和研究方法的进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免疫组织化学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常规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免疫组织细胞的化学变化相结合,来共同研究、分析生物体的有关病理变化。 在开展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HCC癌前病变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影像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兔VX2肝癌模型,并在模型的动态成瘤过程中,测量磁共振PWI的动态正性增强的量化指标,与模型的多种病理结果,尤其是肿瘤的VEGF等量化指标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对兔VX2肝癌模型的成瘤过程进行动态磁共振PWI)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及价值,且进一步进行PWI正性增强的量化指标和磁共振平扫、增强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临床肝脏病变影像诊断的理论指导价值,以期为临床肝脏病变的磁共振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切实、有

孙希杰[3]2005年在《兔VX2肝癌模型动态量化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及意义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arinoma, HCC)为我国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死亡率较高。但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作为磁共振技术的最新成就,磁共振扩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 DWI)及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er image, DTI)是近年发展的功能成像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诊断和相关病变的基础研究,但其在肝脏方面的实验研究,国内外文献均较少见。 随着病理学观察和研究方法的进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免疫组织化学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常规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免疫组织细胞的化学变化相结合,来共同研究、分析生物体的有关病理变化。 我们在开展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HCC癌前病变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影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兔VX2肝癌模型,并在模型的动态成瘤过程中,测量扩散成像(DWI)、张量成像(DTI)等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动态量化指标,与模型的多种病理结果、尤其是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等量化指标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对兔VX2肝癌模型的成瘤过程进行动态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及磁共振张量成像(DTI)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及价值,且进一步进行张量成像(DTI)的量化指标、扩散成像(DWI)量化指标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磁共

范国华[4]2009年在《大鼠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及磁粒子标记BMSCs移植修复肝损伤的MR示踪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篇MR功能成像对大鼠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定量分析的实验研究肝脏弥漫性病变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因形态学改变不明显而成为影像学早期诊断面临的难题,传统的以反映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方法对此类病变难于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非创性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肝组织活检被认为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其临床应用具有许多限度。肝纤维化的早期检测、早期干预有助于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无创性、对慢性肝病出现肝纤维化能进行早期预测、病变程度评价的新的方法。本研究通过CCI4诱导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磁共振功能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波谱成像、灌注成像和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应用)技术,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对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分子弥散、能量代谢、血流灌注和肝细胞功能等多因素病理生理改变进行动态、系统研究,国内外类似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参数及最佳成像序列;分析不同程度、不同分期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表现,探索肝纤维化MR功能成像的量化诊断指标;评价MR功能成像在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第一部分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1.目的:采用SD大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和骨髓基质细胞肝移植MR示踪研究提供不同分期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2.方法:实验组大鼠腹部皮下注射40%CCl4油溶液,剂量为3ml/kg体重,2次/周,首次剂量为5ml/kg体重;10%乙醇溶液作为唯一饮用水。对照组大鼠腹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剂量及用法同实验组,纯净水作为饮用水。注药后第2周开始,每周随机抽取实验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1只,肝脏磁共振功能成像(DWI、MRS、PWI)后4小时内处死大鼠,肝脏取材行HE染色、Masson叁色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光镜下判定肝纤维化分期。3.结果:模型组共有94只大鼠完成实验,死亡46只,死亡率33 %。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慢性肝病症状。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见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胶原及网状纤维增生,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改变。对照组20只全部存活,无相应症状。肝纤维化病理分期:0期28只、1期19只、2期27只、3期25只、4期15只。4.结论:复合因素(CCl4+酒精)能成功地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并且具有成模率高,造模周期短优点,并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应用复合因素可建立不同病理分期的肝纤维化模型,为肝纤维化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大鼠肝纤维化的MR弥散加权成像(DWI)1.目的:通过分析大鼠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DWI信号强度、ADC值和EADC值变化,以探讨应用非创性DWI检测方法对肝脏纤维化早期诊断、量化分析及其分期的价值。2.方法:第一部分在大鼠给药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过程中,每周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1只,进行MR弥散成像: SE-EPI序列,梯度因子b分别取:0s/mm2、300 s/mm2、600 s/mm2、800 s/mm2、1000 s/mm2。根据不同b值拟合得到ADC图、EADC图,测定不同b值弥散成像的信号强度,计算ADC值和EADC值,并与病理分期对照。3.结果:(1)实验组大鼠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DWI信号强度呈增加趋势,各叶纤维化进展不近相同,表现为DWI信号强度不均匀。(2)b=300、600、800、1000 s/mm2时,SNR分别为(x±S):36.30±23.25、28.11±12.48、25.71±11.82和15.23±6.54,图像质量呈下降趋势,b=600、800 s/mm2时优于b=1000 s/mm2(P﹤0.05)。(3)ADC值分析: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平均ADC值分别为[(x±S)×10-3]:(1.542±0.299)×10-3、(1.334±0.268)×10-3、(1.108±0.198)×10-3、(0.978±0.169)×10-3、(0.680±0.260)×10-3 ,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比较有显着性差异;1期与2期、3期、4期比较,2期与4期比较,3期与4期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2期与3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66(p﹤0.001)。(4)EADC值分析: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平均EADC值分别为[(x±S)×10-3]:(0.315±0.068)×10-3、(0.345±0.081)×10-3、(0.411±0.074)×10-3、(0.465±0.056)×10-3、(0.595±0.106)×10-3,呈增高趋势。对照组与2期、3期、4期比较有显着性差异,1期与2期、3期、4期比较,2期与4期比较,3期与4期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与1期比较,2期与3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53 (p﹤0.001)。4.结论:(1)DWI信号强度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增高,各叶纤维化进展不近相同;(2)梯度因子b取600 s/mm2或800 s/mm2时,即可避免灌注对弥散的影响(低b值),又具有较高的信噪比,为肝脏DWI成像较理想的b值取值;(3)ADC值(1-4期)和EADC值(2-4期)均能对肝纤维化进行分期,且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第叁部分大鼠肝纤维化的MR波谱成像(1H-MRS)1.目的:通过分析大鼠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MRS代谢物波峰峰高、波峰下面积及其相互比值的变化,以探讨应用MRS检测方法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量化分析及其分期的价值。2.方法:第一部分在大鼠给药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过程中,每周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1只,采用3D PRESS多体素1H-MRS序列进行MR波谱成像,手动标记波谱图像中不同代谢物,软件自动生成各代谢物的峰高和波峰下面积,分别计算代谢物与脂质的峰高、波峰下面积的比值(Cho/lip、Glx/lip、Lac/lip、Cr/lip)并与病理分期对照。3.结果:对照组大鼠肝脏波谱成像可见5个主要波峰;模型组大鼠脂质峰下降,其余代谢物波峰不同程度增高。代谢物与脂质波峰峰高比值:(1)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Cho/lip比值分别为(x±S):0.052±0.034、0.212±0.225、0.117±0.122、0.403±0.299、0.438±0.295。对照组与3期、4期比较P﹤0.05,对照组与1期、2期比较,1期、2期分别与各组比较P﹥0.05。(2)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Glx/lip比值分别为(x—±S):0.150±0.132、0.406±0.650、0.656±0.551、0.750±0.452、0.763±0.517。对照组与2期、3期、4期比较P﹤0.05,与1期比较P﹥0.05,余各组两两比较P﹥0.05。(3)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Lac/lip比值分别为(x—±S):0.139±0.128、0.262±0.178、0.251±0.344、0.355±0.446、0.233±0.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分期增加有增高趋势。(4)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Cr/lip比值分别为(x±S):0.136±0.274、0.767±0.902、0.638±0.960、0.917±0.576、0.778±0.856。对照组与3期比较P﹤0.05,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代谢物与脂质波峰峰高比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Cho/lip(r=0.503 p﹤0.001)、Glx/lip(r=0.388 p﹤0.05)、Lac/lip(r=0.124 p﹥0.05)、Cr/lip(r=0.235 p﹥0.05)。肝脏主要代谢物与脂质波峰下面积比值:(1)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Cho/lip比值分别为(x±S):0.115±0.133、0.257±0.316、0.167±0.187、0.185±0.328、0.468±0.372。对照组与4期比较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无显着性。(2)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Glx/lip比值分别为(x±S):0.045±0.039、0.540±0.318、0.448±0.364、0.482±0.402、0.531±0.336。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比较P﹤0.05,余各组之间比较P﹥0.05。(3)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Lac /lip比值分别为(x—±S):0.062±0.069、0.258±0.266、0.277±0.320、0.170±0.314、0.274±0.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分期增加有增高趋势。(4)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Cr/lip比值分别为(x±S):0.109±0.231、0.481±0.614、0.704±0.797、0.465±0.525、0.810±0.706。对照组与4期比较P﹤0.05,与1期、2期、3期比较及余各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代谢物与脂质波峰下面积比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分析:Cho/lip(r=0.282 p﹥0.05)、Glx/lip(r=0.313 p﹤0.05)、Lac/lip(r=0.135 p﹥0.05)、Cr/lip(r=0.267 p﹥0.05)。4.结论:(1)Cho/lip、Glx/lip、Cr/lip波峰峰高比值对肝纤维化分期(Cho/lip对3-4期、Glx/lip对2-4期、Cr/lip对3期)具有一定的价值;代谢物与脂质波峰峰高比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以Cho/lip、Glx/lip较高。(2)Cho/lip、Glx/lip、Cr/lip波峰下面积比值对肝纤维化分期(Cho/lip、Cr/lip对4期;Glx/lip对1~4期)具有一定的价值;代谢物与脂质波峰下面积比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以Glx/lip较高(。3)Lac/lip波峰峰高比值、波峰下面积比值对肝纤维化分期均无意义,但均随分期增加呈增高趋势。第四部分大鼠肝纤维化的MR灌注成像(PWI)1.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PWI的灌注参数变化,以探讨应用PWI检测方法对肝脏纤维化早期诊断、量化分析及其分期的价值。2.方法:第一部分在大鼠给药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过程中,每周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1只,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进行MR灌注成像:经大鼠尾静脉快速团注Gd-BOPTA,剂量为0.2mmol/kg体重,流率2ml/s,连续扫40个动态,覆盖整个肝脏。应用Perfusion软件自动生成肝实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计算相关参数:(1)最大信号下降百分率(SRRmax),(2)到达峰值时间(TTP),(3)平均通过时间(MTT)。分析PWI灌注参数值并与病理肝纤维化分期对照。3.结果:(1)肝实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对照组曲线呈快速下降、达峰值后缓慢恢复,恢复幅度较大,恢复时程较短;模型组曲线下降速度减慢,下降幅度减小,达峰值时间延长,达峰值后恢复幅度较小,恢复时程较长,波峰宽大,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高这种改变更加明显。(2)肝脏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1)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SRRmax值分别为[(x±S)×100%]:0.754±0.073、0.674±0.137、0.632±0.154、0.603±0.201、0.535±0.135。对照组与3期、4期比较P﹤0.05,与1期、2期比较差异无显着性,余各组两两比较P﹥0.05。2)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TTP值分别为[(x±S)s]:14.175±4.845、18.433±7.293、26.789±3.621、31.755±7.308、35.213±6.322。对照组与2期、3期、4期比较P﹤0.05,与1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1期与2期、3期、4期比较,2期与4期比较P﹤0.05;2期与3期比较,3期与4期比较P﹥0.05。3)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MTT值分别为[(x—±S)s]:24.620±5.577、28.945±2.758、32.502±4.268、35.861±4.651、35.203±5.674。对照组与2期、3期、4期比较P﹤0.05, 1期与3期、4期比较P﹤0.05,对照组与1期比较,1期与2期比较,2期与3期、4期比较,3期与4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分析:SRRmax(r=-0.439 p﹤0.05)、TTP(r=0.798 p﹤0.001)、MTT(r=0.647 p﹤0.001)。4.结论:(1)肝纤维化大鼠肝实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呈慢降缓升型,波峰低平宽大;(2)SRRmax、TTP、MTT灌注参数分析有助于肝纤维化分期(SRRmax对3-4期、TTP、MTT对2-4期)。SRRmax、TTP、MTT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以TTP和MTT较高。第五部分大鼠肝纤维化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MR成像1.目的:通过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Gd-BOPTA增强动态观测,分析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各延迟时间点的动态增强表现、强化程度,并与病理分期对照,以探讨应用Gd-BOPTA增强延迟扫描方法对肝脏纤维化早期诊断、定量分析及其分期的价值。2.方法:第一部分在大鼠给药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过程中,每周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1只,进行Gd-BOPTA增强MR扫描:经大鼠尾静脉快速团注Gd-BOPTA,剂量为0.2mmol/kg体重,以TSE-T1WI序列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60min(RER1)、120 min(RER2)、180 min(RER3)时间点延迟扫描,分别测算各不同时间点的信号强度、肝实质相对强化率;观察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大鼠各不同时间点的胆管、血管信号强度变化特点。3.结果:不同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1)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RER1值分别为(x±S):1.436±0.374、1.487±0.477、1.476±0.440、1.489±0.431、1.476±0.436。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有增高趋势。(2)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RER2值分别为(x—±S):1.220±0.370、1.292±0.387、1.344±0.367、1.371±0.388、1.405±0.370。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有增高趋势。(3)对照组与1期、2期、3期、4期肝纤维化RER3值分别为(x±S):0.844±0.275、0.910±0.380、1.041±0.399、1.209±0.299、1.241±0.398。对照组与3期、4期比较P﹤0.05,与1期、2期比较P﹥0.05,肝纤维化各期之间两两比较P﹥0.05。不同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分析:RER1(r=0.039 p﹥0.05)、RER2(r=0.174 p﹥0.05)、RER3(r=0.420 p﹤0.05)。胆管、血管显影情况: MR增强延迟期:肝内血管树T1WI为低信号;胆道树T1WI表现为高信号。实验组大鼠肝脏门静脉树和胆管树分支走行迂曲、粗细变化不规律,胆管树见延迟强化。4.结论:(1)对比剂Gd-BOPTA增强后60min、120 min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对肝纤维化分期无价值,延迟后180 min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对肝纤维化分期(3-4期)具有一定的价值,不能对早期肝纤维化(1-2期)进行分期。(2)肝纤维化大鼠胆管树形态改变、延迟强化,提示肝纤维化时胆系重构、肝细胞功能受损。第二篇磁粒子标记大鼠BMSCs移植修复肝损伤的MR活体示踪实验研究肝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肝病主要的死亡原因,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供肝严重缺乏,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肝脏的细胞移植为病损肝脏的细胞重建和衰竭肝脏的功能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使患者有可能利用自身的骨髓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来修复自体组织的病变和损伤。干细胞移植示踪研究,对动态监测活体内移植细胞的分布、迁移、分化及评估细胞移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干细胞移植示踪技术一直是医学科研中的难题。传统的移植细胞的示踪方法必须在离体状态下通过组织学观察来实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安全无创、敏感有效、适于临床的移植细胞活体示踪技术。MR活体示踪在干细胞的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利用MR敏感的对比剂作为分子探针标记供体移植细胞,移植后对受体进行MRI检测是活体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和分布的新技术。应用MR活体示踪技术研究肝纤维化形成环境中移植的BMSCs分布、迁移规律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大鼠BMSCs的分离、增殖和鉴定,采用Brdu和SPIO双标记大鼠BMSCs,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后,行MR活体动态观测,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以探讨大鼠BMSCs的分离、增殖和鉴定技术,和SPIO作为分子探针标记BMSCs MR活体示踪的可行性,以及MR成像的最佳扫描参数及成像序列,并探讨移植细胞在肝脏纤维化环境中分布、迁移特点及其对肝损伤的修复作用,以及相应的MR信号变化规律,探索临床应用型1.5T MR用于干细胞示踪研究的可行性,为干细胞移植MR活体示踪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第一部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和标记1.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并利用Brdu和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对大鼠BMSCs进行双标记,为应用MR对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进行活体示踪研究奠定基础。2.方法:取60~90g SD大鼠,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不同传代细胞生长、形态特点,并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原代及不同传代细胞表型。利用Brdu和PLL介导的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对大鼠BMSCs进行双标记。3.结果: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CD90表达阳性的细胞已占到93.1%。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45表达阳性的细胞已从原代的71.2%降低到3.9%。PLL介导的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对大鼠BMSCs标记率达100%。4.结论:传代3的BMSCs可作为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细胞来源。PLL介导的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可高效率地标记大鼠BMSCs。第二部分磁粒子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MR成像实验1.目的:探讨标记细胞不同细胞数量所引起的MR信号强度变化规律,以及磁粒子标记细胞MR示踪最敏感的成像序列,为标记细胞活体内MR示踪奠定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2.方法:用1%的琼脂糖混悬Brdu和SPIO双标记的BMSCs(分别为2×106、1×106、5×105个)和未标记的BMSCs (2×106个),分别置于不同EP管中。行冠状位和轴位TSE序列T1WI、T2WI和FFE-T2WI扫描,测量相同细胞数量不同成像序列以及相同成像序列不同细胞数量的信号强度,并比较MR信号变化率。3.结果:磁粒子标记的各不同数量BMSCs各成像序列MR信号变化率(:1)标记组5×105、1×106、2×106个细胞TSE-T1WI序列MR信号变化率分别为[(x±S)%]:-4.19±0.79、-16.35±1.23、-22.80±1.05。(2))标记组5×105、1×106、2×106个细胞TSE-T2WI序列MR信号变化率分别为[(x—±S)%]:-14.15±1.37、-35.09±1.39、-53.02±1.30。(3)标记组5×105、1×106、2×106个细胞FFE-T2WI序列MR信号变化率分别为[(x±S)%]:-44.98±0.46、-69.38±0.82、-87.24±0.82。同一扫描序列中各标记细胞组之间以及相同标记细胞数量各成像序列之间两两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结论:磁粒子标记BMSCs,细胞浓度相同条件下,以FFE-T2WI序列信号下降最为明显,标记的细胞数量越多,信号改变越明显,呈细胞数量依赖性。FFE-T2WI序列为磁粒子标记细胞MR示踪的理想序列。第叁部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同种异体肝移植1.目的:经门静脉途径和肝内途径进行肝脏的BMSCs移植,探讨两种移植途径的特点,为比较两种移植途径的MR示踪效果及信号变化特点,及了解移植细胞在靶器官的分布、迁移规律奠定基础。2.方法:将第一篇、第一部分中建立的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0只分为4组,1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不含BMSCs的等容生理盐水,其中经门静脉2只,经肝内注射2只);2组:未标BMSCs对照组(移植2×106个未经Brdu和SPIO标记的BMSCs,其中经门静脉2只,经肝内注射2只);3组:经门静脉移植BMSCs标记组(经门静脉移植2×106个经Brdu和SPIO标记的BMSCs,6只);4组:经肝内移植BMSCs标记组(经肝内移植2×106个经Brdu和SPIO标记的BMSCs,6只)。手术暴露门静脉主干和肝脏,以微量注射器抽取相应移植内容,穿刺各组目标,缓慢注入。3.结果:经肝内注射组:手术操作简便,细胞移植顺利。经门静脉移植组:有3只大鼠因腹膜、系膜粘连,门静脉主干分离困难,给移植手术带来一定的难度,其余大鼠移植手术顺利。因实验大鼠均出现门静脉主干不同程度增粗,门静脉主干穿刺均获成功。缓慢注入移植细胞或生理盐水后,大鼠未出现异常反应。手术切口愈合良好。4.结论:经门静脉途径和经肝内注射途径对肝脏进行BMSCs移植,安全、易行。第四部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同种异体肝移植的MR活体示踪研究1.目的:探讨经门静脉途径和经肝内途径移植标记细胞的MR活体示踪效果及信号变化特点,从而了解肝纤维化环境中移植细胞在靶器官的分布、迁移规律及其对肝损伤的修复作用,为移植干细胞MR活体示踪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2.方法:第叁部分移植术后各组大鼠每组随机抽取2只,分别于移植术后2h、3d、7d、2w行TSE序列轴位T2WI-SPAIR、T1WI和FFE-T2WI扫描,对不同序列图像的移植细胞显影效果进行比较;观察各移植组不同时间点的MR信号强度、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规律。于MR扫描后随机抽取每组大鼠各一只处死,取肝脏标本,并取部分大鼠肺和脾脏组织,采用HE染色、含铁血黄素染色、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含铁血黄素染色阳性细胞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在肝、肺、脾脏中的分布。3.结果:(1)MR检查:在各扫描序列中,以FFE-T2WI序列成像效果最佳。1组和2组:移植术后2h、3d、7d、2w不同时间点、各序列MR图像均未见异常信号改变。3组:移植术后2h,肝门区见多发结节状低信号灶,并随时间延长向肝内分散,低信号结节逐渐变小。移植术后2w示踪效果较差。4组:移植术后2h,局部见团状低信号灶,随时间延长范围逐渐扩大,边缘逐渐模糊,移植术后2w低信号区仍较明显。(2)病理组织学检查:1)HE染色:移植术后2h、3d各组肝内坏死、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情况基本类似;移植术后7d、2w,与1组比较,2~4组大鼠肝组织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逐渐好转,以经门静脉移植组明显。2)含铁血黄素染色:1组和2组:移植术后2h、3d、7d、2w,肝脏、肺和脾脏含铁血黄素染色,均未见阳性细胞。3组:移植术后2h含铁血黄素染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肝门部门静脉内,移植术后3d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门静脉小分支、肝窦内、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移植术后7d、2w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损伤较重的肝实质和纤维间隔;各时间点组织学所见与MR成像信号改变一致。同期的肺和脾脏含铁血黄素染色,其内可见少量阳性细胞散在分布。4组:移植术后2h、3d、7d、2w可见含铁血黄素染色阳性细胞密集分布于注射点,随时间延长细胞向周围肝内迁移。各时间点组织学所见与MR成像信号改变一致。同期肺内未见明显阳性细胞,脾脏内可见少量阳性细胞分布。3)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含铁血黄素染色一致。4.结论:(1)FFE-T2WI序列为肝内移植磁粒子标记细胞MR活体示踪的理想序列;(2)经门静脉途径移植BMSCs细胞随时间逐渐向肝内移行,以损伤较重区和纤维间隔分布明显,具有选择性分布特点;移植的部分BMSCs与肝细胞紧密连接,形成规则的肝细胞索,对肝损伤具有修复作用;经门静脉途径移植BMSCs为细胞移植治疗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较理想途径,但MR示踪时间窗较短;经肝内途径移植BMSCs细胞分布局限,MR示踪时间窗较长;(3)MR信号变化规律与组织学证实的移植细胞在靶器官的分布、迁移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MR信号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植细胞在肝内的分布、迁移、增殖和分化状态;(5)临床应用型1.5T MR可用于肝脏干细胞移植的活体示踪研究。结论1.应用复合因素(CCl4+酒精)能成功地建立不同病理分期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2. DWI信号强度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增高;梯度因子600 s/mm2或800 s/mm2为肝脏DWI成像较理想的b值取值;ADC值和EADC值均能对肝纤维化进行分期(ADC值对1-4期;EADC值对2-4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3. Cho/lip、Glx/lip、Cr/lip波峰峰高比值(Cho/lip对3-4期、Glx/lip对2-4期、Cr/lip对3期)及波峰下面积比值(Cho/lip对4期、Glx/lip对1-4期、Cr/lip对4期)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分期价值;Lac/lip波峰峰高及波峰下面积比值对肝纤维化分期均无意义。4.肝纤维化大鼠肝实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慢降缓升型,波峰低平宽大;灌注参数SRRmax(对3-4期)、TTP(对2-4期)、MTT(对2-4期)对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的价值。5. Gd-BOPTA增强后延迟60min、120 min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对肝纤维化分期无价值,延迟180 min时间点肝实质相对强化率对肝纤维化分期(3-4期)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对较早期肝纤维化分期(1-2期)不敏感。6.传代3的BMSCs细胞可作为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细胞来源;SPIO-PLL可高效率标记大鼠BMSCs。7.在体外,FFE-T2WI序列信号下降程度随标记细胞数量增多而增大,示踪效果呈标记细胞数量依赖性。8.在活体,FFE-T2WI序列为磁粒子标记BMSCs肝移植MR示踪的理想序列。9.经门静脉途径肝脏BMSCs细胞移植为细胞移植治疗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较理想途径。10.在肝纤维化环境中,移植的BMSCs随时间逐渐向肝实质和纤维间隔内移行,以损伤较重区和纤维间隔分布明显,具有选择性分布特点;移植的BMSCs能与肝细胞紧密连接,形成规则的肝细胞索,对肝损伤具有修复作用。但经门静脉移植BMSCs MR示踪时间窗较短;经肝内途径移植BMSCs细胞分布局限,MR示踪时间窗较长。11. MR信号变化规律与组织学证实的移植细胞在靶器官的分布、迁移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R信号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植细胞在肝内的分布、迁移、增殖和分化状态。12.临床应用型1.5T MR可用于肝脏干细胞移植的活体示踪研究。

黄梦娜[5]2018年在《磁共振不同扩散模型对小肝癌和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价值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80%的HCC发生于具有肝硬化背景的患者。HCC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发现的阶段,早发现并给予相关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或者射频治疗等),能显着提高其生存率以及预后。因此,早期发现肝硬化背景下的小肝癌病灶并与肝硬化结节相鉴别至关重要。在临床实际中,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病例有限,穿刺较难取得完整的病理信息。因此,肝硬化背景下的结节性病灶的非侵入性影像学评价及诊断尤为重要。磁共振成像除具有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等优势,还能通过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病变的评价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是表征活体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方法,反映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可能对肝硬化背景下的结节性病灶的鉴别提供辅助信息。随着扩散成像的发展,更准确的不同扩散模型成像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关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是一种双指数模型,反映组织扩散特性的同时还能提供微循环灌注的信息。扩散峰度模型能量化组织内非高斯分布的水分子扩散特性,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复杂程度,并得到更多的量化指标。既往已有IVIM和DKI在肝脏病变的应用研究主要是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评价,具体对小肝癌和肝硬化结节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单指数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扩散峰度成像对小肝癌和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上述叁种扩散模型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最终纳入57例患者共70个病灶,分为小肝癌组、肝硬化结节组,小肝癌组31例(39个病灶),其中结中结病灶3个;肝硬化结节组26例(31个病灶,包括肝硬化退变结节和不典型增生结节)。所有纳入患者在MRI表现上均有不同程度肝硬化的背景,以上两组病例无重迭患者,且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证实或符合临床诊断并经随访6个月以上证实。采用西门子Prisma 3.0T磁共振扫描系统,18通道体部专用相控阵线圈。增强扫描使用的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或钆塞酸二钠注射液。检查前患者禁食水6小时,并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包括全肝。所有患者均行肝脏常规MRI平扫序列:冠状位屏气T2WI、横轴位压脂T2WI、T1WI、DWI(b=50、800s/mm~2),IVIM-DWI(b=0、20、l00、150、200、300、400、500、600、800、1000、1200s/mm~2)、DKI(b=0,1000,2000s/mm~2),以及横轴位TWIST-VIBE动态增强扫描序列以及延迟相冠位T1WI压脂序列。所有图像均由一位高年资医师阅片,而后由一名研究生根据阅片结果在叁种扩散参数图像上选取感兴趣区,进行数据测量和记录。对于多发(≥3个)肝硬化结节的患者,选取其中1-2个较明显的病灶作为纳入对象。DWI图像分析及测量得到ADC平均值。IVIM图像分析及测量得到平均D值、D*值和f值。DKI图像分析及测量得到平均MD值、平均MK值和平均FA值。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小肝癌和肝硬化结节两组间平均ADC值、D值、D*值、f值、MD值、MK值、FA值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对肝脏两组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并确定各个参数的最佳诊断阈值,并通过曲线下面积比较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得到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联合诊断两组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小肝癌组病灶中,T1WI多呈低信号,T2WI上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DWI高b值扩散多受限,动脉期所有病灶不同程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信号多减低。肝硬化结节组病灶中,T1WI多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DWI高b值扩散均不受限,且1例病灶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余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未见明显强化。小肝癌的平均ADC值、D值、D*值、MD值分别为(1.00±0.25)×10~(-3)mm~2/s、(0.89±0.21)×10~(-3)mm~2/s、(45.15±41.40)×10~(-3)mm~2/s、(1.22±0.34)×10~(-3)mm~2/s,肝硬化结节的上述参数分别为(1.23±0.17)×10~(-3)mm~2/s、(1.15±0.17)×10~(-3)mm~2/s、(82.56±41.85)×10~(-3)mm~2/s、(1.51±0.38)×10~(-3)mm~2/s,小肝癌组的以上参数均显着低于肝硬化结节组。小肝癌和肝硬化结节的平均MK值分别为0.83±0.24、0.68±0.16,前者平均MK值显着高于后者。平均f值、FA值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ADC值、D值、D*值、MD值、MK值对两组病变具有鉴别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856、0.774、0.710、0.696;鉴别诊断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09×10~(-3)mm~2/s、0.94×10~(-3)mm~2/s、67.16×10~(-3)mm~2/s、1.46×10~(-3)mm~2/s、0.65,相应的敏感度分别为93.5%,93.5%,71%,54.8%、76.9%,特异度分别为79.5%、66.7%、74.4%、79.5%、54.8%。联合ADC值、D值、D*值、MD值、MK值5个参数的诊断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4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8%、82.1%。结论单指数DWI的ADC值,IVIM的D值,D*值,DKI的MD值、MK值对鉴别小肝癌和肝硬化结节均有价值,其中D值的诊断效能较高,叁个扩散模型联合诊断的效能优于单个模型。

卞读军[6]2007年在《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最佳成像技术及其对肝脏局灶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一.肝脏磁共振扩散成像最佳成像技术的探讨目的:探讨肝脏最佳磁共振扩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材料与方法:2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其他参数不变条件下分别用不同扫描线圈,SE-EPI序列不同b值、TR值,NEX,分别行肝脏DWI扫描,以mADC值、eADC值、质量指数、信噪比为指标,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TR值逐渐增大时,图像的mADC值,eADC值,SNR与质量指数的变化均很小(P>0.05);(2)body线圈,随着b值逐渐增大肝脏mADC值逐渐减小,eADC值逐渐增大,信噪比与质量指数逐渐降低,均变化显着(P<0.05);(3)Gplex线圈,随着b值的增大,mADC值逐渐减小(P<0.05),eADC值逐渐增大(P>0.05),信噪比与质量指数逐渐降低(P>0.05);(4)NEX增大时,图像的信噪比与质量指数以及肝脏mADC值变化均很小(P>0.05),但扫描时间明显增加;(4)BODY线圈与GPFLEX线圈比较,线圈不同,并不明显影响测值的准确性,尽管BODY线圈SNR低于GPFLEX线圈,但质量指数却略高于GPFLEX线圈。结论:b逐渐值大,图像信噪比与质量指数逐渐变差,mADC值逐渐减小,eADC值逐渐增大。GPFLEX线圈信噪比优于BODY线圈,而BODY线圈图像质量指数略高于GPFLEX线圈。两线圈都可用于肝扩散成像,在1.5T磁共振中,BODY线圈或GPFLEX线圈、b值500、层厚8mm、层距1.5mm、TR值4000,1次NEX,单次呼吸屏气能获得适合的DWI图像。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局灶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癌30例,肝血管瘤12例,肝囊肿13例,正常肝36例,行常规MRI检查加DWI,b值取500 s/mm~2,利用MRI工作站软件Functool 2.6.6i,扫描的图像得到mADC图及eADC图,测出mADC、eADC及瘤肝mADC比值及瘤肝eADC比值等指标,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mADC值在不同组间的比较:正常肝低于肝囊肿(P<0.05)与肝血管瘤(P<0.05)而高于原发性肝癌(P<0.05);肝囊肿高于肝血管瘤(P<0.05)与原发性肝癌(P<0.05);肝血管瘤高于肝细胞癌(P<0.05)。2.eADC值在不同组间的比较:正常肝高于肝囊肿(P<0.05),而低于肝血管瘤(P<0.05)与原发性肝癌(P<0.05);肝囊肿低于肝血管瘤(P<0.05)与原发性肝癌(P<0.05);肝血管瘤低于肝细胞癌(P<0.05)。3.瘤肝ADC比值在不同组间的比较:肝囊肿高于肝血管瘤(P<0.05)与原发性肝癌(P<0.05);肝血管瘤高于原发性肝癌(P<0.05)。4.瘤肝EADC比值在不同组间比较:肝囊肿低于肝血管瘤(P<0.05)与原发性肝癌(P<0.05);肝血管瘤高于肝细胞癌,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DWI有利于显示肝脏病变,综合运用mADC和eADC等指标可进一步提高鉴别诊断的正确率。

王皓[7]2016年在《磁共振、双源CT评价兔肝纤维化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兔肝纤维化模型进行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双源CT灌注成像(CTP)及双能量扫描,探讨它们对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并寻找判断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方法:1)新西兰大白兔70只,实验组60只,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10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分别在第4、6、8、10、12周取实验组8-10只及对照组2只行MRI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双源CT灌注成像及双能量扫描;3)MRI扩散加权成像,分别测量ADClow、ADChigh、ADC10b及ADCperf值;4)MRI灌注加权成像观察并记录峰值时间、信号上升最大斜率、信号下降最大斜率;5)CT灌注图像采集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rterial liver perfusion,AL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nous perfusion,PVP)、肝总灌注量(total hepatic perfusion,TH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及ΔH值;6)采集血液进行肝纤维化检测;7)所有动物扫描完4小时处死,进行肝纤维化分期的病理学检测。比较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时各参数的变化,分析各参数与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ADCperf和ADC10b值依次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DCperf预测S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曲线下面积最大。ADC10b预测S1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曲线下面积最大。肝脏ADCperf值和ADC10b值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20及-0.685,提示ADCperf值和ADC10b值具有定量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能力;2)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肝实质灌注曲线的峰值时间逐渐递增,信号上升最大斜率、信号下降最大斜率逐渐递减。肝实质峰值时间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863。肝实质信号上升最大斜率和下降最大斜率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67及-0.878。ROC曲线显示,峰值时间预测S3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信号上升最大斜率和信号下降最大斜率预测S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曲线下面积最大;3)HPI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逐渐升高,PVP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减低。PVP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HPI与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9及0.652。ROC曲线显示,PVP预测S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诊断效能最佳,HPI预测S2期及以上肝纤维化时诊断效能最佳。双能量扫描,ΔH与肝纤维化分期无统计学意义;4)HA、PCⅢ、Ⅳ-C和LN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血清学指标HA、Ⅳ-C与肝纤维化程度关系较为密切,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5、0.62。结论:1)ADCperf能够反映肝纤维化各期血流灌注改变;2)肝脏MR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分期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反映肝纤维化各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3)CT灌注成像,HPI和PVP能够反映肝纤维化各期灌注变化;4)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对肝纤维化进行评价。

王启苑[8]2013年在《磁共振功能成像(DWI,DTI)及铁定量评估在大鼠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大鼠肝纤维化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与病理对照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DWI对大鼠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其分期的价值。方法:CCl4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大鼠30只及对照组12只进行DWI,测算b值为600s/mm2、800s/mm2时的ADC值。成模大鼠按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分组,不同b值的ADC值比较,以及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ADC值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及SNK法多重比较。结果:(1)模型组大鼠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DWI信号强度呈增加趋势。(2)随着纤维化分期的增大,ADC值呈下降趋势。(3)b值为600s/mm2时,对照组、肝纤维化0期~4期的ADC值分别为:(1.326±0.133)×10-3mm2/s、(1.123±0.130)×10-3mm2/s、(1.145±0.120)×10-3mm2/s、(1.081±0.122)×10-3mm2/s、(1.016±0.102)×10-3mm2/s、(0.958±0.186)×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期与4期比较(t=2.402,P=0.019)、1期与3期比较(t=2.493,P=0.015)、1期与4期比较(t=2.785,P=0.007)、2期与4期比较(t=2.063,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期与3期比较(t=1.563,P=0.123)、3期与4期比较(t=0.980,P=0.331),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628(P<0.001)。(4)b值为800s/mm2时,对照组、肝纤维化0期-4期的ADC值分别为:(1.283±0.117)×10-3mm2/s、(1.005±0.125)×10-3mm2/s、(1.120±0.132)×10-3mm2/s、(1.002±0.113)×10-3mm2/s、(0.944±0.085)×10-3mm2/s、(0.872±0.148)×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期与4期比较(t=2.179,P=0.035)、1期与2期比较(t=2.565,P=0.013)、1期与3期比较(t=3.822,P<0.001)、1期与4期比较(t=4.133,P<0.001)、2期与4期比较(t=2.424,P=0.018),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期与3期比较(t=1.555,P=0.125)、3期与4期比较(t=1.346,P=0.182),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664(P<0.001)。结论:(1)DWI信号强度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增高。(2)随着纤维化分期的增大,ADC值呈下降趋势。(3)梯度因子b取600s/mm2或800s/mm2时,ADC值能对肝纤维化进行分期,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b=800s/mm2具有更为精确的区分能力。第二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大鼠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定量分析的初步探讨目的:探讨磁共振DTI对大鼠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其分期的价值。方法:CCl4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大鼠30只及对照组9只行6个方向的Low-DTI及15个方向的Medium-DTI检查,得到FA值及ADC值。成模大鼠按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分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FA值及ADC值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及SNK法多重比较。结果:(1)模型组大鼠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FA值增大。(2)随着纤维化分期的增加,ADC值呈下降趋势。(3)对Low-DTI后处理,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的FA值分别为:(0.330±0.035)×10-3mm2/s、(0.360±0.030)×10-3mm2/s、(0.390±0.019)×10-3mm2/s、(0.400±0.031)×10-3mm2/s、(0.460±0.061)×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2期、3期、4期分别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4期比较(t=0.259,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1期比较(t=1.771,P=0.084)、2期与3期比较(t=0.818,P=0.350)、2期与4期比较(t=1.710,P=0.095)、3期与4期比较(t=1.634,P=0.110)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52(P<0.001)。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ADC值分别为:(1.420±0.210)×10-3mm2/s、(1.240±0.147)×10-3mm2/s、(1.230±0.890)×10-3mm2/s、(1.180±0.110)×10-3mm2/s、(0.970±0.114)×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4期比较(t=3.547,P=0.01)、2期与4期比较(t=3.329,P=0.02),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2期比较(t=0.197,P=0.843)1期与3期比较(t=0.955,P=0.348)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654(P<0.001)。(4)对Medium-DTI后处理,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的FA值分别为:(0.380±0.033)×10-3mm2/s (0.420±0.025)×10-3mm2/s、(0.430±0.019)×10-3mm2/s、(0.460±0.017)×10-3mm2/s、(0.500±0.057)×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FA值不同分期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3期比较(t=4.889,P=0.002)、2期与3期比较(t=4.250,P=0.006)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2期比较(t=1.000,P=0.979)、2期与4期比较(t=3.000,P=0.221)、3期与4期比较(t=1.583,P=0.824)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A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96(P<0.001)。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ADC值分别为:(1.600±0.218)×10-3mm2/s、(1.250±0.117)×10-3mm2/s、(1.360±0.116)×10-3mm2/s、(1.220±0.122)×10-3mm2/s、(1.060±0.073)×10-3mm2/s。对照组与模型组1期、3期、4期分别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4期比较(t=4.152,P=0.010)、2期与4期比较(t=6.404,P<0.01),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2期比较(t=2.157,P=0.079)、1期与3期比较(t=0.673,P=0.999)、2期与3期比较(t=2.736,P=0.130),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681(P<0.001)。结论:(1)FA值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增高。(2)随着纤维化分期的增加,ADC值呈下降趋势。(3)DTI的FA值和ADC值对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的价值,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Medium-DTI较Low-DTI更佳。第叁部分磁共振多回波序列R2*值评估大鼠肝纤维化铁沉积的实验研究目的:采用磁共振多回波序列R2*值评价肝脏铁含量的可行性,并探讨铁沉积在大鼠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CCl4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大鼠31只及对照组12只进行磁共振8m-FFE、16m-FFE成像,并得到R2*值。对肝脏标本行铁定量检测,与多回波R2*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成模大鼠按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分组,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不同分期组间R2*值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及SNK法多重比较。结果:(1)多回波R2*值与肝铁定量存在线性相关性,8m-FFE及16m-FFE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903。(2)随着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增加,肝脏内铁含量增加,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的铁定量值分别为(0.20±0.054)mg/g、(0.23±0.044)mg/g、(0.26±0.041)mg/g、(0.27±0.034)mg/g、(0.34±0.024)mg/g。(3)8m-FFE成像,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的R2*值分别为:21.66±2.018、22.71±2.26、26.57±2.454、28.02±2.142、29.78±2.297。对照组与肝纤维化2期、3期、4期分别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2期比较(t=4.026,P<0.01)、1期与3期比较(t=5.634,P<0.01)、1期与4期比较(t=6.647,P<0.01)、2期与4期比较(t=3.133,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1期比较(t=1.046,P=0.301)、2期与3期比较(t=1.611,P=0.114)、3期与4期比较(t=1.747,P=0.087),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96(P<0.001)。(4)16m-FFE成像,对照组、肝纤维化1期~4期的R2*值分别为:21.69±2.55、24.27±2.21、26.74±2.45、28.02±2.405、30.95±2.70。对照组与肝纤维化各组间分别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其他纤维化分期组间比较P值均<0.05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期与4期比较(t=3.7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期与3期比较(t=1.313,P=0.196)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分析:r=0.784(P<0.001)。结论:(1)多回波R2*值与肝铁定量存在线性相关性。(2)随着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增加,肝脏内铁含量增加。(3)多回波R2*值分析有助于肝纤维化诊断,与肝纤维化分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姚秀忠[9]2010年在《高场(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3.0T磁共振上,分析评价不同DWI序列对于正常胰腺的伪影、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 SNR)、及ADC值的情况,分析评价不同DWI序列对于胰腺癌的对比度(Contrast, C)、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 CNR)及ADC值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在3.0T磁共振上,15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T1WI、频率饱和脂肪抑制T2WI、MRCP、DWI及LAVE平扫,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术前行常规T1WI、频率饱和脂肪抑制T2WI、MRCP、DWI、叁维LAVE及增强叁维LAVA扫描,DWI序列均基于SE-EPI序列及b值为0和600s/mm2,包括X、Y、Z叁轴弥散梯度憋气DWI (Breath-hold DWI with MPG Pulses in X、Y、Z Direction, BH600ALL)、Z轴弥散梯度憋气DWI (Breath-hold DWI with MPG Pulses in Z Direction, BH600SI)、呼吸门控DWI (Respiratory-triggered DWI with MPG Pulses in X、Y、Z Direction, TRIG600ALL)、呼吸门控翻转恢复脂肪抑制DWI(Respiratory-triggered DWI with MPG Pulses in X、Y、Z Direction and inversion recovery for fat saturation, TRIG600ALL+BS)、自由呼吸翻转恢复脂肪抑制DWI(Free-breathing DWI with MPG Pulses in X、Y、Z Direction and inversion recovery for fat saturation, FB600ALL+BS)及憋气翻转恢复脂肪抑制DWI (Breath-hold DWI with MPG Pulses in X、Y、Z direction and inversion recovery for fat saturation, BH600ALL+BS),统计学比较分析不同DWI序列正常胰腺伪影、SNR及ADC值和胰腺癌的C、CNR及ADC值。结果1、正常胰腺不同DWI序列上可见到鱼尾纹状、滤泡状、胡椒盐状及图像断层或缺如伪影,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01, TRIG600+BS序列伪影评分最低,胰腺轮廓清晰,呈均匀低信号, FB600+BS胰腺轮廓模糊,TRIG600胰腺多呈不均匀高信号,憋气背景抑制DWI伪影评分最高。2、正常胰腺在BH600ALL、BH600SI、TRIG600、TRIG600+BS、FB600+BS和BH600+BS六个DWI序列上的SNR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TRIG600序列的SNR最高,BH600+BS序列最低;在不同DWI序列中,胰头、胰体及胰尾的SNR逐渐增加,胰头与胰尾的SNR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TRIG600+BS和TRIG600序列中胰腺的SNR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胰头、胰体及胰尾距离体表表面线圈的生理位置。3、正常胰腺在BH600ALL、BH600SI、TRIG600、TRIG600+BS和FB600+BS五个DWI序列中的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 FB600+BS序列上胰腺ADC值最高,BH600SI序列上胰腺ADC值最低;各序列胰腺各部位的ADC值统计学有明显差异, P值均小于0.05,其中胰头的ADC值最低,与胰尾的ADC值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值均小于0.05。4、胰腺癌在BH600ALL、BH600SI、TRIG600、TRIG600+BS和FB600+BS五个DWI序列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CRN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01,其中,TRIG600中胰腺癌的CNR最高,但与TRIG600+BS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序列中胰腺癌的C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01,其中,TRIG600+BS上胰腺癌的C最高,统计学上高于TRIG600(p=0.036)。5、在BH600ALL、BH600SI、TRIG600、TRIG600+BS和FB600+BS五个DWI序列中, Kruskal-Wallis test显示各序列之间的胰腺癌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值为0.095。方差分析显示BH600ALL和BH600SI的胰腺癌、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而TRIG600、TRIG600+BS和FB600+BS显示的胰腺癌、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ADC值统计学有差异,p值分别为0.010、0.000002及0.000006;其中胰腺癌的ADC值统计学上均低于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的ADC值,p值均小于0.05,而邻近胰腺与远端炎症之间的ADC值统计学无差异。结论在3.0T MR仪上,TRIG600+BS中胰腺呈均匀一致低信号,轮廓清晰,图像质量优于其它五个DWI序列,尽管其胰腺的SNR低于TRIG600,但足以满足图像的观察,而后者显示胰腺的信号强度不如前者均匀,且为高信号;另外,TRIG600+BS能准确的反映胰头、胰体及胰尾距离线圈的生理位置,胰头、胰体及胰尾的ADC值不均衡体现了胰腺不规则线性器官的特点。TRIG600+BS中胰腺癌的C及CNR高,显示病灶与胰腺的对比、轮廓及清晰度优于其它序列,测量的ADC值也能够更好的反映胰腺癌、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的组织病理状态。目的在3.0T磁共振上,与常规憋气弥散加权成像相对照,分析评价呼吸门控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在胰腺肿块性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在3.0T磁共振上,15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T1WI、频率饱和脂肪抑制T2WI、MRCP、DWI及叁维LAVE平扫;30例胰腺癌、9例肿块型胰腺炎、9例实性假乳头状瘤及10例神经内分泌肿瘤,除5例肿块型胰腺炎经治疗后随访证实外,其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在接受手术或其它治疗前行常规T1WI、频率饱和脂肪抑制T2WI、MRCP、DWI及叁维LAVE平扫及增强扫描,DWI序列均基于SE-EPI序列,包括X、Y、Z叁轴弥散梯度憋气DWI和呼吸门控背景抑制DWI序列,b值为600 s/mm2。比较分析评价两个DWI序列正常胰腺及各种病变组织的ADC值,数据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进行数据转换或者非参数检验,应用ROC曲线分析比较两个DWI序列在不同肿块中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在BH600ALL序列上,Kruskal-Wallis Test显示不同组织的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正常胰腺、慢性胰腺炎及实性假乳头状瘤,Games-Howell Test两两检验显示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统计学有差异(p=0.019),而正常胰腺与胰腺癌及肿块型胰腺炎之间的ADC值无统计学差异;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实性假乳头状瘤ADC值无统计学差异;实性假乳头状瘤的ADC值统计学上低于胰腺癌(p=0.001)及正常胰腺(p=0.029),而与肿块型胰腺炎无统计学差异;神经内分泌肿瘤与正常胰腺、胰腺癌及肿块型胰腺炎均无统计学差异。2、在TRIG600+BS DWI序列上,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织的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肿块型胰腺炎及实性假乳头状瘤。LSD两两检验显示肿块型胰腺炎、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的ADC值叁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01;实性假乳头状瘤的ADC值统计学上低于神经内分泌肿瘤(p=0.000018);实性假乳头状瘤的ADC值统计学上均低于胰腺癌(p=0.000003)及正常胰腺(p=0.000000),而与肿块型胰腺炎无统计学差异。神经内分泌肿瘤的ADC值统计学上低于正常胰腺(p=0.036)而高于肿块型胰腺炎(p=0.000930),而与胰腺癌无统计学差异。3、成组t检验显示BH600ALL与TRIG600+BS两种DWI序列之间的ADC值无统计学差异,配对t检验显示仅正常胰腺组织的ADC值在BH600ALL中统计学上低于TRIG600+BS序列(p<0.001),其它组织两种序列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显示通过两种DWI序列的ADC值鉴别胰腺癌及实性假乳头状瘤时,BH600ALL与TRIG600+BS序列的ADC值置信区间多重迭,与曲线下面积0.5均有统计学差异;在鉴别肿块型胰腺炎时,TRIG600+BS序列的ADC值曲线下面积与0.5有统计学差异(p=0.005),而BH600ALL序列的ADC值曲线下面积与0.5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鉴别神经内分泌肿瘤时,BH600ALL与TRIG600+BS序列ADC值曲线下面积均与0.5无统计学差异。对于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及实性假乳头状瘤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BH600ALL与TRIG600+BS序列的置信区间均多重迭,与曲线下面积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与BH600ALL相比较,TRIG600+BS DWI序列的ADC值更加稳定,能够更好的反映正常胰腺及胰腺肿块的组织病理生理特征,有助于胰腺肿块的诊断与鉴别。目的:分析评价3.0T磁共振PWI血管功能参数在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名正常志愿者及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了基于T1对比的LAVA胰腺PWI扫描,在造影剂团注之前,应用小翻转角的LAVA序列进行组织的T1校准,时间分辨率为30s,空间分辨率为224×224,重建为512×512。应用两室模型分别测量胰腺癌、邻近胰腺组织(癌灶近端胰腺)、远端炎症区及正常胰腺组织(胰头、胰体及胰尾)的灌注参数Ktrans、Kep及Ve,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不同组织灌注参数。结果:20例正常志愿者15例扫描成功,25例胰腺癌患者18例扫描成功。正常胰腺的胰头、胰体及胰尾之间的Ktrans、Kep及Ve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各种组织中,Ktrans和Kep有高度的一致性,由高到低皆为邻近胰腺(3.769±2.67和5.636±5.64 min-1)、正常胰腺(2.688±1.469和4.278±3.23 min-1)、胰腺癌(1.663±1.25和2.526±3.55min-1)及远端炎症(1.162±0.94和1.700±1.90min-1),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组织之间的Ktrans和Kep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075和0.006,LSD两两比较分析显示胰腺癌的Ktrans (p值分别为0.011及0.002)和Kep(p值分别为0.013及0.021)统计学均低于正常胰腺及邻近胰腺组织,而胰腺癌与远端炎症的Ktrans和Kep均无统计学差异,远端炎症区的Ktrans (p值分别为0.000073及0.000335)和Kep (p值分别为0.006及0.009)与邻近胰腺及正常胰腺均有统计学均有差异;Ve由高到低依次为胰腺癌(0.896±0.10)、邻近胰腺(0.824±0.15)、远端炎症(0.787±0.20)及正常胰腺(0.599±0.25),非参数Kruskal-Wallis Test示p值为0.007,Games-Howell Test两两比较分析显示胰腺癌的Ve值统计学上高于正常胰腺(p=0.002),余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3.0T磁共振上,T1对比PWI功能参数可以评价胰腺癌肿瘤血管功能。与正常胰腺相比,胰腺癌血管通透性参数Ktrans和Kep较低,而血管外细胞外间质容积参数Ve较高。目的:应用3.0T磁共振1H-MRS探查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的代谢特征。材料与方法:在3.0T磁共振上,平均年龄匹配的28个正常志愿者的胰头与25个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癌进行呼吸门控1H-MRS检查,单体素定位通过横轴位、冠状位及失状位呼吸门控T2WI成像完成。所有波谱资料应用SAGE软件后处理。位于4.7ppm的非水抑制的内参水作为参照物进行其它代谢物的相对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正常胰腺与胰腺癌的不同代谢物峰下面积之比。结果:在正常胰头及胰头癌的1H-MRS谱线上,主要观察到4个波峰:位于5.4-5.6ppm的脂肪酸峰、位于4.7ppm的残余水峰、位于3.2ppm的胆碱代谢产物峰,以及位于1.3ppm的(次)甲基脂类代谢物。正常胰腺的脂水(非抑制水)峰下面积比(6.754×10-3±0.007)与胆碱内参水峰下面积比(1.897×10-3±0.002)统计学上高于胰腺癌(3.162×10-3±0.004,p=0.039;0.544×10-3±0.001,p=0.000013);正常胰腺的脂肪酸与脂类代谢物峰下面积比(40.349×10-3±0.057)统计学上小于胰腺癌(102.904×10-3±0.140,p=0.028);正常胰腺与胰腺癌的脂肪酸与内参水峰下面积比及胆碱与脂肪峰下面积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3.0T磁共振上,相对于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的脂水比及胆碱内参水比较小,而脂肪酸与脂肪之比较高。

参考文献:

[1]. 肝脏病变的磁共振成像扩散成像及平扫图像定量分析的综合量化研究[D]. 孙希杰. 第一军医大学. 2002

[2]. 兔VX2肝癌模型动态量化磁共振灌注成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D]. 全显跃. 第一军医大学. 2006

[3]. 兔VX2肝癌模型动态量化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D]. 孙希杰. 第一军医大学. 2005

[4]. 大鼠肝纤维化的MR功能成像及磁粒子标记BMSCs移植修复肝损伤的MR示踪实验研究[D]. 范国华. 苏州大学. 2009

[5]. 磁共振不同扩散模型对小肝癌和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价值评估[D]. 黄梦娜. 郑州大学. 2018

[6]. 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最佳成像技术及其对肝脏局灶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D]. 卞读军. 中南大学. 2007

[7]. 磁共振、双源CT评价兔肝纤维化的价值[D]. 王皓.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8]. 磁共振功能成像(DWI,DTI)及铁定量评估在大鼠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王启苑. 苏州大学. 2013

[9]. 高场(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姚秀忠. 复旦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肝脏病变的磁共振成像扩散成像及平扫图像定量分析的综合量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