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覃黄正

张家界市永定区妇幼保健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治疗中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3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开展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17例。对照组接受PS+nCPAP治疗,研究组接受PS+nSIMV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及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及通气治疗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S与nSIMV治疗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改善临床症状,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应用效果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造成的进行性肺不张所引发,患儿可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等症状,且严重者可诱发呼吸衰竭,危及患儿生命安全,早产儿为主要发发病群体,故需在确诊病情后及时予以患儿临床治疗,纠正呼吸症状,通气治疗作为主要的纠正治疗措施,对于患儿病情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但不同通气模式所具有的疗效存在一定差异性,故需科学选取通气治疗模式,提升治疗效果。因此,为研究分析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治疗中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效果,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出生后发生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34患儿例开展临床对比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均为17例。

对照组,男10例,女7例,孕周35~40周,平均(37.52±1.03)周,其中早产儿11例,足月儿6例,体质量2.03~3.17kg,平均(2.62±0.45)kg。研究组,男11例,女6例,孕周35~41周,平均(38.02±1.07)周,其中早产儿10例,足月儿7例,体质量2.05~3.22kg,平均(2.64±0.46)kg。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2组患儿性别、孕周、体质量等一般资料组间对比后结果无显著差异,即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询问孕妇妊娠期综合征病史、分娩情况及新生儿分娩后情况后均确诊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且均在出生6~12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症状;家属均在知情前提下同意患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肺结构性或功能性疾病者;排除治疗期间自愿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PS+nCPAP治疗,研究组接受PS+nSIMV治疗。

表面活性物质治疗(PS治疗):选用由羊水、牛肺、猪肺或羊肺洗液中所提取的天然混合制剂治疗,将表面活性物质制剂根据患儿体质量选股适量(剂量标准为每次100~200mg/kg)于4ml生理盐水制成3混悬剂后,取仰卧,右、左侧卧及仰卧位四个体位将混悬剂经气管导管滴入,其后采用面罩气囊复苏器加压呼吸1~2分钟,促使表面活性物质可在两侧肺部均匀分布,若患儿用药1-2h后症状即出现好转,则可12h后重复治疗,且治疗剂量同首次治疗[1]。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取双鼻塞呼吸机开展治疗,呼吸机参数设置如下:PEEP为4~6cmH2O,氧流量为8~10 L/min,吸氧浓度为0.2~0.4,且治疗期间需将患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3%范围内。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治疗):取无创机械通气仪器采用双鼻塞接通后开展治疗。呼吸机参数设置如下:BR为30~45次/min,吸气峰压为15~20 cmH2O,氧流量为6~8 L/min,PEEP为4~7cmH2O,吸氧浓度为0.2~0.5[2]。

1.3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效果及血气指标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两两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

经治疗后,两组患儿均得到有效治疗,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8.24(15/17),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4.12%(16/17)。表明,两组治疗效果组间对比虽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仍具有一定优势,P<0.05。(=0.3656,P=0.5454)

2.2血气指标、通气治疗时间对比

研究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及通气治疗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不同通气治疗模式对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呼吸机能的纠正具有一定差异性,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作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治疗中常用的同期治疗手段,具有无创、气道损伤小且同期量稳定的治疗优势,但其在临床治疗实际应用中,仅可应用于具备自主呼吸能力的患儿治疗中,对于呼吸机能缺损患儿存在明显治疗局限,故需在临床中选取更具治疗纠正优势的方式予以其有效治疗。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效果组间对比虽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仍具有一定优势,P<0.05;研究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及通气治疗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治疗中的联合应用,可在有效补充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促进肺泡充分扩张的同时,应用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帮助患儿实现对自身血氧合成及肺部通气质量的有效改善,且相较于传统无创通气治疗,其不仅具有的传统无创通气治疗所具有的无创、气道损伤小的优势,且其治疗应用范围较广,对于自主呼吸能力缺失患儿同样具有较好的通气治疗效果,故患儿在治疗后的呼吸机能及血氧情况纠正效果显著[3]。

综上所述,PS与nSIMV治疗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改善临床症状,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宏.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9):1-3.

[2]许春莲,韩芳,吴毓敏,等.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和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11):1605-1606.

[3]符梅竹,郭少丽,王丹.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J].山东医药,2017,57(33):93-95.

论文作者:覃黄正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  ;  ;  ;  ;  ;  ;  ;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_覃黄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