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论文_郝飞

浅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论文_郝飞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高中历史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营造人文化的教学环境等,发挥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养;历史教师;教学环境;情感教育

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亦称人文素质。现在,教育界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于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依靠这些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自由、自觉批判及超越精神,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思考,即人文精神。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历史课程标准》也从不同角度四次提出了“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开展有效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好的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以史为鉴,使学生既汲取成功人物的历史经验,也吸取失败人物的历史教训,进而引导学生逐渐从根本上牢固树立具有全面人文素质的正确正直的人生价值观。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校阶段的教育,对青少年素质的培养、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和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提升者、理念的引导者,是进行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直接作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比如,在课堂上,笔者经常提问、鼓励那些学习一般、不善言谈、爱搞动作的同学,课后还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快乐。就算学习成绩可能不算好,但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教师更是发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无法在其教学活动中充分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为了适应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首先要培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品质。此外,作为新型的历史教师,还应追求一定的个性,追求大气、豪气,追求历史学者的博大精深。只有厚积薄发、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历史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营造人文化的教学环境

校园是学生在校学习和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醒目的标语、温馨的提示、感人的画面、宣传的知识等都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力的影响,时刻提醒他们做一个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好、修养高的人。通过外在环境的感染,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有的历史教师过分强调教学效率而忽视教学质量,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再者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比较分散,记忆负担非常重,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再加上很多高中生不具备自我学习、主动学生的良好意识,对历史课程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最终导致历史课程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不容乐观。为了将历史教学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高中历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人文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多选择人文化的教学素材和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素材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德育素质的培养。例如:在高中历史关于“抗日战争”的教学环节,现实中有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资料,学生身边说不定就有抗战遗址或战士的后代,历史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将一些人文化的素材导入课堂,让21世纪的学生也可以近距离感受“抗战元素”,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开拓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两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

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但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只关注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却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殊不知,这正是历史课作为人文科目的特点和优势,能为学生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将情感教育穿插于课堂之中。实践证明:以情动人,以言感人,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奋发向上的人文情怀。

四、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史学的根本任务;服务现实,启迪未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寻求历史与现实结合,在历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是历史服务现实,启迪未来重要作用的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关注现实,结合现实,追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关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有着十分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屈原、范仲淹等,以屈原为例,与屈原相关的现代社会实际就是端午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将与屈原有关的历史知识与现在的端午节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我国的传统文化来源和相关知识、历史人物的气节等等,从而对学生的道德操守、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进行培养。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展历史人文知识竞赛或名人故事励志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外出交流、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机会,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使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的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总之,在新课程目标高举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旗帜下,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营造人文化的教学环境,加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与陶冶,充分挖掘历史知识内涵,传承和认识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历史科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加强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第三中学校 044100)

论文作者:郝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2

标签:;  ;  ;  ;  ;  ;  ;  ;  

浅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论文_郝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