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的条件下,运用品管圈提高入径率论文_邓延华,史骏,郑晓龙,申永林,张琼丽,刘大川,袁乔英,赵金全

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 661100

【摘要】 目的 在无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的条件下,探讨运用品管圈提高入径率,达到临床路径管理要求。方法 成立凝露圈,严格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遵循品管圈原则进行圈活动,针对改善主题“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现场查检、分析原因,验证真因,制定规范培训、改进HIS系统实现临床路径管理半自动化、修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对策。结果 入径率由改善前61.54%提高到改善后81.31%,经SPSS17.0分析,P值<0.0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无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的条件下,运用品管圈可以调动临床、职能科室临床路径管理的积极性,集合集体智慧制定有效措施达到临床路径管理要求,同时节约医院成本。

【关键词】品管圈 提高 临床路径入径率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医改重要内容之一,能规范临床诊疗流程和医师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从而保障医疗安全[1][2]。为节约成本,我院未购买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而通过组建品管圈解决临床路径入径率低的问题,达到了临床路径管理要求,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组圈 通过自愿报名原则成立凝露圈,圈员共12人,平均年龄37.4岁,参与科室:神经内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医务科、病案室、信息科,其中科主任7名,高级职称占42%,是一个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优质品质管理团队。在严格遵循品管圈禁止批评、畅抒己见、相互启发、群策群力及严格控制圈会时间为30分钟至60分钟的前提下,通过全体圈员讨论、制定圈会规则,保证圈会参与率及效率。确认改善主题为“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后通过圈员自我推荐分配任务,严格按活动计划表进行圈活动,保证活动进度。

1.2现状把握 通过梳理临床路径管理流程制定查检表,现场查检2018年10月25日—2018年11月17日我院住院病例,应入组273例,实际入组168例,现状值:入组率为61.54%。根据查检项目绘制柏拉图,不会入组、不愿意入组占累计百分百82.86%为本次活动改善重点。

1.3目标设定 根据公式: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1-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61.54%+(1-61.54%)×82.86%×60% =80.66%

1.4原因分析 全体圈员运用头脑风暴对为什么不会入组、为什么不愿意进行了充分解析,并分别进行了要因评价,通过5-3-1评分法,根据80/20原则找到了奖惩力度不够、医院未组织学习、科室组织培训不到位、无电子信息系统支持、告知内容多、未规范开展6个要因。根据三现原则,进行了10天(2018年11月20日—29日)真因验证,找到了医院未组织学习、无电子信息系统支持、奖惩力度不够三个真因。

1.5对策拟定 全体圈员大量查阅文献后,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拟定了15个对策,通过5-3-1评分法,根据80/20原则得出了8个有效对策,整合为三大对策:分步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相关知识培训,让医务人员掌握实施临床路径的方法,提高认识,积极配合、改进HIS系统,实现临床路径管理半自动化,为医生实施临床路径提供便利、修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流程。

1.6对策实施

1.6.1分步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相关知识培训,让医务人员掌握实施临床路径的方法,提高认识,积极配合。由医务科组织科主任、路径管理员培训: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实施有关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3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本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临床路径要求部分;由科主任牵头,路径管理员协助组织科室以上内容培训;医务科对临床科室入径方法有疑问的个别指导。

1.6.2 改进HIS系统,实现临床路径管理半自动化,为医生实施临床路径提供便利。将纸质版临床路径表单重新梳理,转化为电子版,使医生可以在HIS系统中完成临床路径表单的填写;各科室通过HIS系统中医嘱成套方案功能,建立各临床路径医嘱成套方案;开发一套完整的临床路径、单病种病案统计编码,方便医生、病案管理人员查阅、统计;科室梳理本科路径管理病种打印在科室张贴公布。

1.6.3 修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流程。修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将未入径不处罚,改为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未达70%的每下降一例按40元/例扣科室绩效;修订临床路径管理流程,新增由医务科、科主任分步培训医务人员入径方法、将由路径管理员组织实施改为由科主任组织实施,将暂不处罚改为科室临床路径入径率未达70%的每下降一例按40元/例处罚。

2 结果

查检2019年2月18日—2019年3月19日我院住院病例,应入径444例,实际入径361例,改善值:入径率为81.31%,目标达标率:103.40%,进步率:31.13%。采用SPSS17.0对改善前后入径率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表1), 检验水准α=0.01,P值为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临床路径从2009年推行至今,虽然国家下发的专业数和病种数在逐年增加,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种数量较小,病种较单一[3]。有研究报道[4],因医务人员认识不足、抵触导致成效不明显。品管圈作为质量改善工具对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已有成功案例报道[5],运用品管圈可以调动临床科室积极参与,特别是科主任参与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分析根本原因,提出有效措施,实现自下而上管理,同时还能节省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投入,值得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姚超,刘寂华,奚腾腾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中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5):788~791.

2、侯占辉.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对医生诊疗行为影响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86):107.

3、张潘,冯佳佳,张瑜等.我国公立医院临床路径开展及管理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2):41~43.

4、肖莉,刘金萍,李建荣等.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成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5):191~192.

5、宋冰.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与临床路径入径率方面品管圈活动的价值分析[J].医教管理,2018,12(23):188~189.

论文作者:邓延华,史骏,郑晓龙,申永林,张琼丽,刘大川,袁乔英,赵金全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  ;  ;  ;  ;  ;  ;  ;  

在无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的条件下,运用品管圈提高入径率论文_邓延华,史骏,郑晓龙,申永林,张琼丽,刘大川,袁乔英,赵金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