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_临界值论文

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居民论文,我国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旅游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热点,旅游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6年我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是1978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数(180.92万人次)的69倍,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是1978年旅游外汇收入(2.63亿美元)的129倍。2006年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是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2.4亿人次)的6倍,其中城镇居民旅游人数5.7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41.3%,农村居民旅游人数8.18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58.7%。2006年国内旅游收入6230亿元,是1985年国内旅游收入(80亿元)的78倍,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4414.74亿元,占国内旅游收入的70.9%,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815.00亿元,占国内旅游收入的29.1%,国内旅游人均花费446.9元,其中城镇居民出游人均花费766.4元,农村居民出游人均花费221.9元。2006年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是1985年旅游总收入(171亿元)的52倍,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85年的1.9%上升到2006年的4.24%,其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85年的6.6%上升到2006年的10.8%。在国民经济的众多产业中,旅游业的产业形象更加明显,其成为一个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行业。

目前,国外学者对旅游消费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国内旅游需求进行预测[1];对国际旅游者的旅游花费模式进行研究[2];对国际旅游需求与收入水平、价格、交通成本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3];分析国内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4-5]。国内学者分别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等方面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的学者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从弹性的角度定量分析了中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但该研究在建立回归模型前没有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而这可能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出现,进而得出错误的结论[6]。有些学者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并测度了它们之间的量化关系[7-9]。有些学者利用VAR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并利用1983—2006年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数据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判断[10]。有的学者论证了中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两变量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并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反映了变量间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关系[11]。有的学者通过构建一个协整模型,确定了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通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经济增长与国内旅游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国际旅游存在单项因果关系[12]。但是,文献[6]至文献[12]均未对研究中所用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有的学者利用VAR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徽省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判断,得出了就短期来说安徽旅游收入对其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13]。有的学者运用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理论对江西省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产值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江西旅游收入和第三产业产值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且滞后2年的第三产业产值对江西旅游收入的增长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的结论[14]。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参考文献,国内学者还未从居民旅游消费的角度来分析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旅游消费日益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因此,定量分析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促进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揭示我国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来估计并检验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和GDP、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2 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说明和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指标(TTC)和农村居民旅游消费(CTC)指标来对居民旅游消费进行分析,用GDP来表示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用GD表示,单位均为亿元。由于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因此本文选取的数据期间是1994—2006年,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将GDP、第三产业增加值用不变价格表示(以1994年为100),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指标和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指标分别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处理(以1994年为100),以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数据的剧烈波动,对原序列取对数,分别记为lnGDP、lnGD、lnTTC、lnCTC,相应的一阶差分记为DlnGDP、DlnGD、DlnTTC、DlnCTC,相应的二阶差分记为DDlnGDP、DDlnGD、DDlnTTC、DDlnCTC。

2.2 单位根检验

所谓序列的平稳性是指一个序列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稳定。如果一个时间序列具有稳定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则这个序列就是稳定的,否则就是非稳定的,而多数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都是不稳定的。一般来讲,时间序列具有不平稳性会导致“伪回归”以及各项统计检验毫无意义,因此在建立计量模型前要对所采用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检验方法主要有Phillips- Person(PP)单位根检验和Augment Dickey- Fuller(ADF)检验法、KPSS单位根检验、ERS单位根检验[12]。本文采用ADF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通常检验的一般形式为:

如果在序列无差分的情况下,t统计值小于临界值,则序列无单位根,是稳定的I(0)序列;如果在序列无差分的情况下不能拒绝检验,但在一阶差分情况下拒绝检验,则原序列是I(1)序列;如果在序列无差分的情况下和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均不能拒绝检验,但在二阶差分的情况下拒绝检验,则原序列是I(2)序列。本文利用EViews5.1统计软件[15]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临界值为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由表1可知,lnGDP、lnGD、lnTTC以及lnCTC序列的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序列,而其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这说明序列lnGDP、lnGD、lnTTC以及lnCTC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即I(2),可进一步检验它们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2.3 协整检验

协整(co- integration)理论是近年来分析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间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的有力工具。两种最常用的检验方法是Engle和Granger的E- G两步法以及Johansen和Juselius的极大似然法。E- G两步法适合于单方程的协整检验,由于式(1)所示的模型只涉及2个变量,因此本文采用简单明了的E- G两步法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如果一个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则称此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1)。类似地,如果一个序列必须经过d次差分后才能平稳,则此序列为d阶单整序列,记为I(d)。根据Engle和Granger在1978年提出的协整理论,对于2个都是随机游走的变量序列,如果这2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稳定的,则称这2个序列为协整的。2个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是序列间具有协整关系的必要条件。

通过软件计算得到方程(2)的残差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值为-2.922689,检验的临界值1%水平为-2.771926、5%水平为-1.974028、10%水平为-1.602922。通过对残差的ADF统计值与检验临界值比较可知,方程(2)的残差单位根检验的统计值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从方程(2)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每增加1%,GDP就增加0.79%,这说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通过软件计算得到方程(3)的残差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值为-3.087425,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1%水平为-2.771926、5%水平为。-1.974028、10%水平为-1.602922。通过对残差的ADF统计值与检验的临界值比较可知,方程(3)的残差单位根检验的统计值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居居民旅游消费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从方程(3)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每增加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0.85%,这说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其作用要大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GDP的推动作用。

3)lnGDP和lnCTC的协整方程。如下(括号内的数值为t值):

通过软件计算得到方程(4)的残差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值为-0.862305,检验的临界值1%水平为-4.121990,5%水平为-3.144920,10%水平为-2.713751。通过对残差的ADF统计值与检验的临界值比较可知,方程(4)的残差单位根检验的统计值大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这表明残差序列为非平稳序列,说明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

4)lnGD和lnCTC的协整方程。如下(括号内的数值为t值):

通过软件计算得到方程(5)的残差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值为-0.899031,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1%水平为-4.121990、5%水平为-3.144920、10%水平为-2.713751。通过对残差的ADF统计值与检验的临界值比较可知,方程(5)的残差单位根检验的统计值大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这表明残差序列为非平稳序列,说明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

3 结论分析与建议

1)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序列lnGDP、lnGD、lnTTC以及lnCTC的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序列,而其二阶差分是平稳序列,这说明序列lnGDP、lnGD、lnTTC以及lnCTC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即I(2),具备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2)由协整检验方程(2)和方程(3)可知,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和GDP、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每增加1%,GDP增加0.7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0.85%。可见,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都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尤其其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更大一些。这是由于: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当达到4000美元~10000美元时,其将产生国际旅游动机,当超过10000美元时,其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084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折合为2018美元。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96.2元,2006年达到11759.5元,增加了3.4倍;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为848.2亿元,占当年国内旅游总收入的82.9%,2006年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为4414.7亿元,占当年国内旅游收入的70.9%;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为414.7元,是当年农村居民人均花费(54.9元)的7.6倍;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为766.4元,是农村居民人均花费221.9元3.5倍。虽然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占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高达70%,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加之近年来国家法定节假日增加,城镇居民消费观念不断转变,其旅游意向明显、旅游需求不断增强、旅游方式呈现多样化。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旅游和休闲娱乐的支出不断提高。以上这些都促进了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进而带动了经济增长。另外,旅游业中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直接带动了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因此,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要大于其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

虽然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国内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为了更好地发挥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使旅游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在扩大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市场时应注意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加强对旅游购物资源的开发力度,开发出具有特色、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加强娱乐基础建设,扩大旅游者可娱乐的范围,提高娱乐方面的旅游服务质量。

3)由协整检验方程(4)和方程(5)可知,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和GDP、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是分不开的。

旅游消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是为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消费,其在农村发展起步较晚。虽然1994—2006年期间我国农村居民旅游人数要大于城镇居民旅游人数,但是旅游消费数额却远远少于城镇居民的花费,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旅游花费是农村居民旅游花费的2.4倍,农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仍较低,基本维持在200元~250元,不及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水平的1/3。由于受收入水平和消费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旅游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居民对旅游产品价格比较敏感,对产品档次要求不高,旅游消费支出主要是交通、住宿、餐饮、游览等基本旅游消费,而购物、娱乐、通讯、医疗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则相对较少。

旅游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近年来,我国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并减免农业税,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大量有利条件。然而,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这正是阻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此外,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都很小,这导致农民在农业方面的增收十分缓慢,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而农民外出打工工作难找、工资低、风险大,近几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时,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没有在农村真正展开,农民对未来收入信心不足,其预期收入水平很低,稍有余钱首先考虑储蓄,用于将来生病、孩子上学或养老,而对旅游等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就大大降低了。

消费观念对消费行为起着指导作用。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依然沿袭着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观念和传统的攒钱消费模式,对旅游消费持谨慎的态度,保守的消费观念是制约农民旅游消费市场拓展的一大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旅游的接纳能力。

农村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观念落后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回归方程的检验结果也表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这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村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提高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今后应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旅游消费倾向,加强宣传,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降低门槛,积极开发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标签:;  ;  ;  ;  ;  ;  ;  ;  ;  ;  ;  

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_临界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