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世纪的中国音乐学--第一届中国当代音乐学专家论坛_音乐论文

构建新世纪的中国音乐学--第一届中国当代音乐学专家论坛_音乐论文

建构新世纪的中国音乐学——记中国首届当代音乐学专家论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中国论文,中国音乐论文,当代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在新的背景下,音乐学学科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 。关于学科的架构和在新世纪的发展成为本届论坛的中心议题。几位音乐学界的前辈, 如茅原、赵宋光、于润洋、张前等都对这一问题提交了发言稿,并作了深入细致的阐述 。赵宋光和茅原先生对学科的具体分类做了详尽而缜密的思考。于润洋和张前先生则更 多地关注了学科的学术视野及研究方法。

音乐学(musicology)从1827年由德国学者罗吉尔(J.B.Logier)首次提出,经过一个多 世纪的发展变迁,它已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与音乐有关的历史和现代的一切事物及一切民 族和个人的音乐行为的学科[1]。

德国学者德列格1955年的五分法将音乐学分为音乐史、体系音乐学、音乐民族学和民 俗学,音乐社会学与应用音乐学,德国音乐学家维奥拉则将音乐学分为音乐史、体系音 乐学、音乐民族学和民俗学。目前在国际上基本采用了上述这两种分类体系,从中我们 可以看出,对作为一们新兴的有无限生命力的综合性学科来说,对于学科的研究对象即 体系内部类的划分是一个影响学科未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因而在本届专家论坛上 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一、传统体系的划分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上世纪初西方学者对音乐学的四分法和五分法,那么,经过一 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音乐学学科也随着时代、科技、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丰富了, 并且还将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进步。

赵宋光先生在题为《推进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群体协作》中提出将当代音乐学学科划分 为七大类,即:

(一)历史的音乐学,包括通史、专史、断代史、音乐考古学、音乐文献学;

(二)音乐学元理论,即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与音乐评价学;

(三)音乐文化人类学,侧重于从文化的角度对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研究;

(四)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以重视自己悠久的文化传统,并在当今西化倾向较为严重的背 景下,关注我国音乐文化的整理与研究;

(五)音乐教育学,包括专业音乐教育研究、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及音乐教育心理学、社 会音乐教育与研究;

(六)音乐学技法理论,用新的视点将一度创作所涉及的作曲技法和二度创作涉及的表 演艺术理论区分开来;

(七)为音乐实践服务的科学技术理论,包括传统的乐器制作与其他科学学科相结合的 诸如音乐音响学、音乐声学和音乐电声学等;

茅原先生也对音乐学学科划分作了详尽的规划,他将学科划分为十二个大的范畴:

(一)声学,有音乐音响学,律学等;

(二)音乐美学;

(三)音乐史学,包括各种通史和专史;

(四)技术理论,有一度创作范畴的旋律学、和声学、复调、电脑音乐等和二度创作范 畴的指挥法和音乐表演技术理论;

(五)民族音乐学含传统音乐学和比较音乐学;

(六)文本评论,针对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价值及古代音乐的现代演奏实践进行研究, 包括文献目录学、音乐分类学等分支学科;

(七)乐器学;

(八)词典学与术语学;

(九)图书档案研究;

(十)音乐图解学;

(十一)大众媒介:包括音乐概论、音乐评论、音乐鉴赏等;

(十二)边缘学科,包括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与音乐有关的交叉学 科。[2]

不论是七分法还是十二分法,其目的都是将音乐学学科进行科学的分类以涵盖越来越 多、越来越细的分支学科,为音乐学的可持续性发展描绘一个清晰的蓝图。

有了清晰的研究对象,那么,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它呢?各位专家以实事求是的 态度作了积极的回答和中肯的建议。例如,茅原先生对九五学科的规划进行了评析并呼 吁尽快建立音乐学博士后流动站,以培养出高层次的学科人才,秉承老一辈学者专家的 治学态度,发展音乐学事业。

于润洋先生和张前先生都谈到学科的学术视野和动态开放的创新的研究和思维方法, 指出音乐学发展在目前须重视的问题。首先对于本学科应加强音乐本体研究,以形而上 的哲学思考和形而下的实践态度相结合开展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其次,以求 实的态度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如“将西方近代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翻译过 来认真加以研究”,同时从各个角度把中国音乐研究介绍到国外去,以全方位立体多维 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研究日益发展的新世纪的音乐学。

二、传统各分支学科的研究现状

有了科学细致的框架结构,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每一分支学科的具体定位,并能以正 确的方向加深拓宽本学科的研究范围。此次专家论坛除了对学科的体系划分,还有许多 在各自领域有突出研究成果的专家们谈了各自领域最新关注的视点和研究成果。

在音乐教育学领域,谢嘉幸、王安国二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如何丰富和完 善这一学科。

谢嘉幸在题为《建设兼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的发言中,阐述了 这一年轻学科在我国近现代的发展史,并就今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问题做了详尽说 明。对于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学科的性质和定位,并强调定位的关键在于 突出教育的根本宗旨——对人的培养。其次是音乐学学科建设问题,指出学科的发展应 重视音乐教育实践,特别是加强音乐教育的学术研究与一线的教学实践的沟通与联系。 最后指出音乐教育学应加强对专业院校教师人文修养与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整个学科朝 着“兼备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学科建设目标迈进。

王安国先生谈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如:音乐教育与人的创造力 的培养,乐谱的价值与谱式的选择,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知识技能的关系,关于母语文 化与世界文化等一系列在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音乐学,伍国栋先生作了《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实践层面》的发言, 强调了作为理论之源——音乐实践对学科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从三个具体层面具体 地去理解和把握实践的具体内容。

(一)音乐行为的直接观察和介入的田野作业实践层面;

(二)音乐对象特定技能操作的工艺掌握层面;

(三)音乐综合考察材料的描述解释实践层面。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更好、更深入地研究民族音乐学,决不能离开“木之本,水之 源”的具体音乐实践,既有科学的理论思辩体系,又有丰富完整的实践操作,这样的研 究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杨易禾先生谈到了育乐表演美学学科建设问题,提出学科的性质既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也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是二度创造的现象与本质,具体的研究方法应是历史 、逻辑与技术的三统一,并且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冯效刚先生《关于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科学性问题的思考》的发言稿对音乐表演艺术学 科作了具体的阐述,他指出音乐表演艺术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演奏(演唱)家艺术实践的 经验总结,而应该注重学科研究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来对待音乐和 表演技术研究和思维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对于音乐表演学科的研究应从表象的感性认识 上升为理性的科学研究。

音乐史的研究一直是音乐学学科中一个传统的分支学科,此次论坛上关于今后史学研 究的方向和方法问题专家也作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冯文慈先生从回顾历史的角度对今后史学研究的方法作了认真的思考,对于历史应持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强调在 历史的研究中,立论应符合科学性和人文理性以达到有效的“为人民服务”。他还谈到 必须重视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掌握和研究。

关于史学,许多专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中国近现代的研究,特别从抗日战争 到一九四九年国统区的音乐史和当代台湾省的音乐研究至今仍是一个空白。

三、音乐学未来发展方向与新兴学科的研究

音乐从祖先对神的膜拜中走来,经过漫长岁月的蹒珊,今天没有任何一门艺术像音乐 这样如此贴近我们生活。那么未来音乐的研究是否也应以人为本,更多的关注音乐与我 们自身、音乐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的关系研究。

前面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划分中我们谈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 新的边缘学科以其实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而被吸纳进入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本届专家论 坛上音乐传播学、计算机音乐和音乐文化学等亦引起专家们的关注。

庄元先生对新兴的音乐传播学作了系统的阐释。首先音乐传播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定 位是传播学与音乐学交叉后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系统而深 入的研究。他指出开展音乐传播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对音乐传播学研究领域 作了清晰的界定。音乐传播始终决定着音乐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受众的研究,如受众 的期待欲,受众欣赏态度,受众所处地域特点与社会特殊群体以及受众整体趋势都将具 体回答音乐传播中的对象问题。同时关注了传播领域中的传播媒介如印刷媒介,音像媒 介,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等。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它以强大的生命力主宰也必将主 宰未来音乐的命运。

刘承华先生从文化学的视角对音乐文化学学科的系统性作了明确的论证。音乐文化学 区别于传统的民族音乐学。其研究主体是音乐特征的文化根源。音乐是一定社会文化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系统论的观点来寻找这个子系统其自身的特征及其与母系统在发 展交换中的共性和根源性。他认为音乐文化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它具有的渗透性对 研究音乐各学科都实用。作为一门学科的音乐文化学应对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进行系统而 科学的研究,对音乐各学科生存提供一个文化根基,并且为音乐的民族特色提供理论资 源。

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计算机的运用将会成为教育手段的主流。无论是视唱练耳,作 曲还是和声,复调,演奏等学科的教学,计算机的运用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并将有 助于建立新的对于织体,音色,演奏,声场和动态等观念。庄曜先生作了题为《信息时 代的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言。对在信息时代将数字化设备在音乐教育中的充分运用作 了深入而细致的讲解。数字化设备可以承载巨大的信息量,可以在很短很小的时空内把 信息量释放出来。因此数字化的教育手段既是现代化音乐教育的基础又是未来音乐教育 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先进手段,对知识资源进行多元化整合。这一手 段最大的实用性具体表现为(1)虚拟的现实,如:对声场,音色,演奏的模拟控制。(2) 更加注重音的本身。(3)促进音乐中对感性,理性认识范围双向的扩大。在这一领域庄 曜先生已作了积极而具体的探索。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看到了诸位专家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对音乐学各分支学科现状的研 究。从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庞大而细致的学科正在发展、壮大,它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有 着严谨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学者的参与。为了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需要以积极的态 度达成共识来加强群体协作。与会者除了对各自研究领域与现状作详尽介绍外,还就学 科未来发展中要解决得态度和问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居其宏先生在他们题为《学术规 范与学术创新》的发言中指出学术规范必须严格遵从人类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必 须公开承认学术研究的历史积累及其传承关系;必须实行规范化的程序与形式;他指出 学术的创新离不开学术规范。

江明惇先生指出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的背景,林华先生认为学科的可持 续性发展应加强理论对应用学科的指导,对已有文化遗产的概括,并开拓新的学科视野 。王次炤先生谈到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他指出创新决不是与传统的决裂, 学科的发展需要人们以更开阔视野和更宽容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新世纪的中国音乐更 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需要以开放性思维对学科发展的作前瞻性思考。

从这些热情洋溢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学的宏伟蓝图,并且它正被一批有志 之士、有识之士在建构着、丰富着。

标签:;  ;  ;  ;  

构建新世纪的中国音乐学--第一届中国当代音乐学专家论坛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