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的特点与政策--访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的特点与政策--访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十五”时期工业发展的特点和我们的方针——访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发展论文,方针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时期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时期,处于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中国工业在中央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必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发展态势。如何深入领会五中全会的精神,把握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我们的方针的新的东西?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专家周叔莲。

一、“十五”时期工业发展的速度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整个国民经济要求“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与“九五”计划的提法不同,由“快速发展”变为“较快的发展速度”。

为什么要保持“较快”?周叔莲认为,之所以保持“较快”,有几点原因:第一,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大,经济上还有一个赶超发达国家的任务,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我们的第三步战略部署是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第二,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现在国民经济当中问题不少,突出的是职工下岗,还有其他劳动力要就业,尤其是乡村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需要就业,尽快解决下岗、就业问题,必须要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慢了根本不行。第三,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国的工业当然发展很快,但毕竟时间短,一般认为,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甚至还处于中期的前一阶段。那么,要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也必须要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而且,工业化的任务非完成不可,因为只有完成工业化任务才能为社会主义发展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只有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才能够完善。第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要求国民经济包括工业以较快速度发展。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比过去好多了,但还比较低,有些人(当然是少数)的生活水平应该说是相当低的。所以,必须要以较快速度发展,而且要持续加快工业的发展。

能不能做到“较快”?周叔莲认为,有这种可能性,并且可能性能够变为现实性:第一,我国工业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且潜力还是比较大的。潜力在哪儿?一是1998年我国人均工业增加值只有325美元,1995年,美国就是6478美元了,而1993年,日本就是9091美元了。再看发展中国家里比较先进的韩国,1995年,是4565美元。所以,差别是很大的,我们仅仅是美国的5%,日本的3.6%,韩国的7.1%,还不到人家的10%。二是我们有些工业产品总量是很大了,甚至于是世界第一位了,但人均占有量还非常低。比如,钢产量和化肥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位,但1998年,这两种产品的人均占有量钢只有93公斤,化肥只有24公斤,而美国1995年分别是356公斤和98公斤,德国1995年分别是515公斤和59公斤。三是我们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是比较低的。增加值率是反映工业增长质量的一个指标,它反映的是新创造的价值,是效率。我国1998年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是28.1%,而美国1995年是47.7%,日本1993年是40.8%,韩国1995年是43.7%。它们的增加值率高,是因为附加值高。要想附加值高,只有工业结构升级才做得到。

第二,我们的积累率比较高,而且能够继续保持。积累是再生产的源泉。积累率高,发展速度就可能快。我们的积累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近20年保持在35%左右。一般的,速度是这么计算的,积累假如都变成投资,用积累率除以投资系数就等于增长速度。这里,积累率与投资率有同等意义。比如,积累率到32%,投资系数是4,速度就能到8%了。积累率越高,投资率越高,要是投资系数不变的话,就能够保持比较快的速度。

第三,劳动力的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是科学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且现在劳动力流动比以前容易得多了,也有利于劳动素质的提高。

第四,这一点得特别强调,即我们的市场潜力大。现在,我们暂时碰到商品卖不出去的问题,这是市场问题,但我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主要是购买力低,特别是农村购买力低。只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的市场大得很!为什么有些发达国家速度上不去?不是别的原因,不是没有资金,也不是没有资源,主要是没有市场。近几年为什么美国速度快了?是因为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要它东西的多了,所以它的速度快了。人家为什么到我们这儿来投资?是要我们的市场。所以,我们的市场潜力大,特别是农民、农村这个市场大。

第五,我们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即人家发明创造花了很多时间和资本,我们可以把成果引进来。这样,成本降低了,速度也快多了。

第六,我国政局稳定,而且有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领导,积累了宏观调控的经验。

因而,“较快”是可能的,也是可以变为现实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议》提“较快”是实事求是的:因为现在情况确实变了,以前是短缺经济,生产什么都有人要,现在则不然;同时,还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如资源、环境,我们的人均资源并不是太多的,特别是环境污染很严重。国际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再要以前那样的高速度也不现实。提出“较快”速度也可以不至于像以前那样使一些人主要考虑速度,不考虑效益,而是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有利于人们在改革上多下工夫,来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工业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周叔莲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业发展的实质就是工业增长和工业结构问题,工业要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其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增长总是同结构变化伴随着的,即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必然变动。历史上,先是第一产业为主,即主要是搞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工业发展逐步加快。原来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最小,到后来次序变成二、三、一,再后来会是三、二、一。这种结构的变化是必然的。认识到这个规律,就要主动去适应,即要主动去调整结构,不调整结构,发展速度就上不去。比如美国,要是它还是发展传统制造业速度就快不了了。它现在搞服务业,包括科技研究,这些基本上属于第三产业范畴。

一、二、三产业是这样,工业内部也是这样。工业的发展,起初主要是轻工业,后来重工业又变为主要的,然后是加工组装业,再后来是高新技术产业,如此形成几个发展阶段。这是一种规律性现象,各个国家大都如此。你不这么做,就要出问题。你搞得好,也可以跨越某个阶段,但跨越是有条件的,要搞得合适。比如,前苏联搞重工业,导弹上天了,但老百姓需要的轻工业品不能满足,不满足就要出问题。因而,经济增长是基础,不增长,结构也难变动。结构不相应地变动,增长也必然受到阻碍。产业结构是伴随着每一个发展阶段不断地调整的。

“十五”结构调整的特点是战略性调整。战略怀调整是相对于适应性调整而提出来的。过去,碰到什么问题就调整一下,再碰到问题就再调整一下,叫做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调整大概包括这么几重意思:即它具有全面性、根本性和长期性。

为什么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周叔莲认为原因有四点:1.为了使供给同需求相适应必须要进行战略性调整。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提高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任务更加紧迫,必须要进行战略性调整。3.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步伐,面临着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的任务,即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需要更加迫切了,必须要进行战略性调整。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当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也有很大增强,为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可能性。

战略性结构调整主要针对哪方面而言?重点是什么?周叔莲结合《建议》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内容,就是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亦即《建议》的第二部分内容,包括调整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要抓住几个环节: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二是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三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四是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五是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大矿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六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关于组织结构调整,首先,要按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进行。我国现在许多企业是大而全、小而全。我们的大企业不是很多,所以我们的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小的企业很多,却缺少专业的、产品的分工协作。发达国家大小企业是分工协作的关系,小的环绕着大的,大的有些东西不干叫小的干,这样,效率高而成本低。我们则不然,同样的东西大的也搞,小的也搞,小的搞了的东西大的不要,大的需要的东西自己又另外再搞。如此,不能建立一个分工合作、专业化、协调化的组织结构。其次,组织结构调整的形式应该因地制宜,可以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就是要有一批大企业在产业当中占有统治地位,这样,它们才能有产品开发能力,才能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再次,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组织结构调整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关于结构调整,要强调两个结合:一是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结合,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结合。两个结合才能适合中国劳动力富余的国情。不重视这个国情,就业问题不好解决;重视这个国情,劳动力富余可以成为我们的优势。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周叔莲认为,《建议》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个新提法,这个提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因为它直接涉及工业化同信息化的关系。

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信息化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人说信息时代是后工业时代,即因完成信息化是工业化以后的事情。在世界上,要说信息应该说早就出现了,如印书、报纸,包括电信,都是信息,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确实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或许可以说是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让信息在全社会普遍应用,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局面。这是在发达国家电子工业、机械工业、材料工业、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人说信息化是后工业化。这是它们的一般关系。工业高度发达了,随之,世界由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

现阶段,在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尚需继续工业化。但是,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的大趋势,所以我们面临着一个挑战:既要工业化,又要信息化。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很紧迫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在工业化完成以前不能搞信息化,或者说不能太强调信息化;一种认为可以越过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期,就是不用太重视工业化,就搞信息化。《建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朱镕基的《说明》中指出:“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这是非常正确、非常英明的,克服了上述两种意见的片面性。从我国现有的条件出发,这样做,既可以促进工业化发展,又可以跟上世界信息化的步伐,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应该认识到,工业化、信息化都是一个发展过程,我们完全可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那么,为什么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周叔莲进一步指出其必要性:一是推动工业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需要;二是加速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的需要,比如机械工业,我们的数控机床就少,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机械工业,就可以加快机械工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产品也就能够升级;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因为工业消耗资源多,污染多,不同信息化结合起来就会导致污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这些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五是适应并赶上世界信息化大趋势的需要;六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的不仅仅是工业,而且包括一、二、三产业,因此要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们的工业、农业、服务业。

就我国现状来看,现在是否能够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周叔莲分析了其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是工业大国,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也有了一定发展,而且正在加快发展,比如无线可移动电话、计算机等,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第三,通信和信息服务业有很快的增长。如《中国经济时报》就曾报道江苏省正在加强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化。其主要内容是:一个加强,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个特色,即发展有特色的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产业;三个加快,即要加快电子商务、电子公务、电子政务。第四,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第五,可以利用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四、建立保障机制,克服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性障碍

《建议》指出:“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朱镕基在《说明》中强调:“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周叔莲格外赞赏这两段话,他认为,就是要建立一种保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以克服种种困难,诸如利益问题、投资问题、技术问题、市场和市场秩序问题等等。保障机制包括哪些内容?主要包括:合理的经济体制、优秀的企业家群体、科学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其中,合理的经济体制又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二是有活力的企业;三是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四是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优胜劣汰机制;五是合理的投融资体制和企业并购行为。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保障机制,要在所有这些方面努力,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经济体制。之所以特别强调改革经济体制包括改革所有制,是因为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合理的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在合理的所有制基础之上。

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经常谈到的是需求结构、技术进步、投资结构、生产要素、国际贸易等,重视这些因素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忽视经济制度、企业家、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等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影响。关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不仅从日本战后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从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中也可以看到。至于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应该看到,现代经济中,促使产业结构变动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和政府官员。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主要是企业家经营、创新活动的结果。因此,必须把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家的经营创新活动结合起来研究。

周叔莲指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难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任务看起来可以完成,但可能主要采用的是治标的办法。有人分析说,国有企业脱困有三种情况:一是搞数字游戏;二是靠政府政策性救助;三是企业制度改革真正见到了成效。而多数情况可能是第二种,即靠外因,靠政府帮助,靠政府给各种优待。国有企业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有:1.国有企业的布局和结构还不合理,战略性调整进展不快,原因有的是利益问题,有的是意识形态思想上的问题,有的则是工作中的困难。造成该“退”的没有“退”,该“进”的没有“进”。2.政企不分,甚至有些上市公司也是政企不分,什么都得听政府的。3.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如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董事会、监事会不能发挥作用,经理大权独揽,缺乏健全的激励监督机制等。4.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突出的是所有者不到位,政府越位。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国家,那么谁代表国家?这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政府越位是指政府管不了该管的事。5.国有企业负担重,包括富余的劳动力怎么安排,负债重问题如何解决。债转股要搞好,搞不好就是赖债。

周叔莲严肃地说,现实的问题是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什么地位?一段时间内,似乎主要搞脱困,而或多或少忽略了国有企业改革,甚至有人认为脱困就是改革,脱困完成了改革也就完成了。比如,有的人忙于帮助企业解决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安排下岗花了很多功夫,但没有把工作同深化改革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有意无意地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紧迫性有所忽视。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到底应该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什么位置?周叔莲强调,应该继续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仍要全国上下予以重视。

周叔莲从十二个方面阐述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了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中的一个又一个要害问题,才能为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1.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脱困。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行政扭亏转盈的负效应太大,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复制旧体制的作用。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认真面对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之路,转变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困境。

2.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普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强调重视管理的基础工作,到强调加强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的研究,我们已经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并做了很多工作,但实际效果一直不理想,科学管理仍然是国有企业的一个薄弱环节。从一些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看,企业管理是由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企业制度则是一个基本条件。因此,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为经营管理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才能把加强管理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普遍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问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欠账多,关键是生产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增加企业资金来源,改变国有企业“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的尴尬境地;也才能增强企业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4.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使非国有企业迅速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利用与政府的天生渊源,占有社会大部分资源,通过市场准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等措施限制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空间,资本市场的进入也按“国有”和“非国有”严格划线,私营企业更是有意无意地受到限制。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塑造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企业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有利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使企业职工普遍、迅速、持续地增加收入。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职工收入;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资本和技术参与利益分配,从而从根本上为提高职工的收入创造条件;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大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可以增加非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

6.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使工商业有效支援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改革开放以前,政府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积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渐拉大。现在到了工商业支援农业的时候了。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政府转移支付的形式,支援农业发展,这也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7.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会增加解决就业、收入差距问题的困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劳动力就业的市场化,是解决就业问题一种长远的基本的手段。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使劳动合同制的内容逐步与市场机制和国际惯例接轨。目前,我国不少国有企业的劳动合同制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是事实上的终身制,许多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仍在延续,劳动力在就业、流动、工资等方面的运行机制难以市场化。

8.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使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平等竞争的市场竞争主体,彻底改变行业管理的旧模式,打破行业垄断、地区垄断,才能促使生产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自由流动,遵循市场选择,使产业合理化、高度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9.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解决农村富余人员问题,使城乡协调发展。《建议》指出,转移农村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这也有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10.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西部大开发很难顺利进行。开发西部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国有企业不仅应该自己搞活,而且应该促使其他类型企业搞活,为此作出贡献。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参与西部大开发,这样既支援了西部地区发展,也使自身的改革有了舞台。

11.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内需会受到阻碍,国民经济很难持续高速发展。扩大内需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市场问题。我国已由短缺经济转向供过于求,这是从总量上来说的。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结构性的短缺,有些产品仍供不应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是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需要。

12.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非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起步晚、起点低,一般缺乏国际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使它们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队,可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支撑民族经济发展壮大。

标签:;  ;  ;  ;  ;  ;  ;  ;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的特点与政策--访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