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研究论文

加快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研究论文

加快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研究

梁红军

2019年是国家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重要批示,他充分肯定科技特派员是“宣传队”“传播者”“领头羊”和“带头人”,在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农业科技、推动农民创新创业和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确要求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为“三农”服务的“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更大的贡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为我们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思想,突出和强化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贯彻落实好国家《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持续推动创新各要素向“三农”工作集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研究“三农”工作形势与任务,研究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未来30年的奋斗目标,到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振兴乡村。在参加2019年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本构成。科技创新可以说贯穿在其中,我们必须着力发展农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着力培育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着力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突出强大财政金融支撑,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营建良好发展环境。

公信力的减弱一方面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动员能力,迫使其进一步地向体制靠拢;另一方面公众也失去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积聚社会资本的组织载体,从而消解了自我积累的能力。而此时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扩大社会资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过去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生产和科层制的组织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以“业缘”为纽带的社会资本积累方式相比,这种以“信缘”为中介的积累方式,使得人们实现了跨地域、跨阶层、跨行业乃至跨文化的人际交往活动。

一、农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和关键环节在是否能够推动产业的振兴,农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是重要依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是主战场和生力军。农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致力于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市场新模式等方面的持续创新,农业及农产品产业链的搭建与终端消费市场的通畅链接,都必须依托和发挥农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作用的发挥。要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主体和主导地位,推动并造就农业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成为农业创新的投资与决策主体,成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收益分配的主体,扶持引导企业加大在种子、农药、化肥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推进并完善大中型农业科技型创新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厚植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小巨人”“瞪羚”或“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土壤。要结合地方资源禀赋条件,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重点培育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型农业企业,提升企业的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围绕农业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和政策链,激励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围绕“三农”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或联盟,引导农业研究项目集聚研发人员组建科技创新攻关团队,教育引导回乡、返乡和下乡人员按现代产业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按照政府搭平台、平台聚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依托农业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专业化市场、农民合作社和规模种养基地等,加快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与现代旅游、教育、文化和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国外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共享机制背后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如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等,不同的法律法规适用于不同的共享模式,保证所有过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而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及共享方面还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没有以法律形式确立开放共享的理念,管理上缺乏可操作性。

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业以才兴,人才是第一资源,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按照中央部署,全面树立和落实“三农”大人才观,突出农业农村人才“高精尖”导向,完善新时代育才、引才和用才的体制机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和凝聚人才。要坚持着眼未来,立足当前,深入实施符合地方实际的重大人才工程,强化涉农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引进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创新方向的战略科学家、领军型人才、青年骨干和创新团队。要探索形成知识更新、技能培训等途径办法,培育打造一支技能精湛、服务到位、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农技服务推广人才队伍。要深化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和职教攻坚工程,着力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历提升和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取得扎实成效,精准布局青年农场主、职业经理人和新型涉农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养培训,引导推动农业农村市场主体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动大数据、互联网、AI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运用。

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增强农业农村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依靠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强化农技推广、中介服务机构及网络建设,谋划布局涉农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探索培育符合创新实践和农村农业发展的新型科技研发机构,拓展强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独特作用。探索发挥现有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大幅降低化肥、农药及其他环境资源的消耗或破坏,致力于稳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畜产品质量效益。在前沿基础研究方面,发挥涉农协作创新网络作用,着力突破战略性、前瞻性、“卡脖子”的技术,加强高新农畜药物、智能装备、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废弃物再资源化等关键领域的研究,推进优质、绿色、高效、安全的涉农创新体系建设。参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解决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节本高效、优质生产、集约节约水肥资源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环境友好、质量可靠、成本可控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三农”大数据建设,加快现代农技推广方法、途径和工具的运用。

四、财政金融投入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血脉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就必须利用好财政金融工具的功用。作为基础产业,农业为社会提供最为基本的农副产品、生态环境产品,可以说是公益性产业。但与现代社会其他产业相比较,可以说是弱势产业,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必须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进行战略谋划。涉农科技创新投入周期长、见效慢,要对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保有充分的战略耐心和信心,充分发挥政策、法律、制度等在创新激励、转化引导和环境支持等方面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地方政府及各类金融主体要扩大对涉农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防范降低因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失败所造成的各种损失,保护企业致力于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热情。探索使用财政专项创新资金、风险投资担保信贷具体途径办法,构建涉农财政科技投入、人才资助等基金与证券发行相协同机制,完善税收优惠减免、资助补贴、政府采购、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优化市场融资环境,创设良好市场投资预期。要探索构建涉农科技创新保险、商业银行贷款保险、资本市场融资保险等与财政风险担保相协同的保险机制,赋予更多更加灵活的税收优惠措施权限,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

五、体制机制改革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营建良好生态

改革是我们的制胜法宝,是取得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一招。要通过“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依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营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要严格遵循农业创新发展客观规律,积极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推动涉农“硬”科技与体制机制“软”创新的“两轮驱动”、同频共振,最大限度释放推动“三农”工作的创新活力。要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成果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农业高等学校、研究院所等各种研发平台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创新合作,推动最新研发前沿、研究成果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对接,引导各类创新资金、资源、要素等向农业农村集聚和配置。要创新涉农人员、人才的目标管理、绩效奖罚等制度设计,引导激励广大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投身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要紧紧围绕成果转移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科技金融的结合和军民科技的融合,充分发挥市场在涉农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大幅提升农业农村整体创新体系的综合效能。要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根本性转变,构建普惠性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并实现农业农村创新链与产业链、政策链与资金链的科学精准对接。探索完善省部院校涉农合作新机制,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强化科学普及和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为“三农”工作取得更大成就,营造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生态。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河南科技成果评价与转移转化机制研究”(编号2018BJJ063)、2018年度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182400410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标签:;  ;  ;  ;  ;  ;  ;  ;  ;  

加快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