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郭烨

刮痧疗法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郭烨

郭烨

【摘 要】 刮痧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手法,对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极佳疗效。对刮痧的研究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主,对其机制研究极少,集中在对免疫系统、皮下微循环系统、新陈代谢方面。本文总结了中国知网这几年内刮痧疗法的机制研究,为刮痧疗法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 刮痧; 机制研究; 研究进展

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用特制的器具,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出现皮肤潮红,或红色粟粒状,或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出痧现象,达到活血透痧、防治疾病等的一种外治法。刮痧疗法极具中医特色的外治疗法,是中医四大非药物疗法之一。

中医认为刮痧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现代医学则认为刮痧具有改善微循环、排毒解毒、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调整骨关节的作用。因此刮痧临床上多应用于对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对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的康复疗效显著;对老年病的预防恢复、亚将康状态调整优势明显。

刮痧疗效床肯定,但近十年内对刮痧的研究均集中在临床疗效上;对刮痧机制研究极少。为了能进一步揭示刮痧作用机理,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内刮痧机制研究相关文献的整理阅读,总结刮痧可能作用机制。

刮痧对皮肤组织血管的影响

刮痧对刮拭区皮肤、肌肉及皮下血管微循环产生影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作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力道影响也并不相同。人体背部血供主要来自于肌皮穿支,其皮下结缔组织纤维束与深筋膜纵横相连,分布有丰富的神经。刮痧时使背部皮肤皮下穿支破裂,微量血液外溢,产生连续良性刺激,加强局部微循环,提高局部痛阈,舒张肌肉改善疼痛情况。

刮痧对循环系统同样作用显著。在对颈椎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无论针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加快或是减慢两种情况,刮痧均能使其血流速趋于正常,呈现一种双向调节;同时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刮痧治疗介入越早,这种变化越明显。

通过对操作区域反复刮拭,摩擦以及皮下毛细血管破裂产生代谢改变使局部皮肤出现热感及微痛感。损伤的微血管直接影响局部微循环,血对流灌注量、血液流速产生一个双向调节;局部血管扩张,代谢量提高,从而使机体发挥自我调节作用,达到治病预防的功效。经络刮痧还可以改善沿经脉循行线远端皮肤微循环状态,推测可能是利用静脉循行通路发挥作用,加强了沿经组织的代谢功能。这个可能也是经络刮痧扩大传统刮痧主治范围的原因之一。

刮痧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目前认为刮痧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部分炎性因子,也有实验显示刮痧使外周血清中IL-2及TNF-α浓度升高,CD4+/CD8+比值升高,TNF-α含量下降,究其原因可能与刮痧双向调节作用、实验方法等有关。刮痧同样调节了细胞免疫,刮痧后白细胞计数升高,其构成比无明显变化;非疾病情况下刮痧则使白细胞计数下降。刮痧亦能提高胸腺指数与脾指数,脏器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脾淋巴细胞增值转化力也有升高。参与炎症反应的某些单胺类递质在刮痧后出现改变,男性5-HT、DA、NE降低;女性DA值呈明显下降,而5-HT、NE仅有下降趋势。

此外在刮痧局部亦可检测到nNOS和HA阳性标记物明显升高,且沿刮痧局部形成一条增强带,nNOS主要分布在细胞间隙,HA则在表皮角质层中也有明显表达;未出痧部位则无表达较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刮痧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并非单一作用于细胞或神经递质,而是对整个免疫系统的激活调整。刮痧后体表皮肤毛细血管充血破裂,血液从破损的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微量红细胞溶解产生类组胺物质,激活局部免疫系统,释放细胞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刮痧操作时产生的机械性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提高操作区皮肤免疫细胞的代谢及吞噬能力,促进机体恢复。

刮痧对激素的影响

刮痧能调节性激素代谢,对于乳腺增生模型动物而言,刮痧不仅能使模型动物乳头直径、高度显著降低;减轻组织病理改变;使血清中E2、PRL水平降低,P、T水平升高。因此考虑刮痧可能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的功能,从而改善血清性激素的异常分泌。

刮痧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刮痧对于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其改善人体新陈代谢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刮痧后SOD值升高显著,提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可能是刮痧疗法的机理之一;同时这种变化始终处于正常范围内,显示常规刮痧方法是安全可靠的。SOD值、直接胆红素值变化趋势有性别的区别;男性直接胆红素表现为显著,女性则有升高趋势。这种现象与不同性别出现不同的痧象可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刮痧可能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来保护肌细胞、肝细胞,促进糖异生作用;亦能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从而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新陈代谢速度,保护骨骼肌细胞;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小 结

刮痧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疗手段,由原来粗浅、直观、单一的经验疗法,上升到有系统中医理论指导、有多种手法和工具、适应病种广泛的外治疗法。为了能进一步推广刮痧疗法,提高其疗效,拓展其临床应用病种,对机制研究就十分重要。目前对于刮痧的机制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现象变化,对进一步作用通路研究则较少。大量实验证实刮痧对皮下微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激素、新陈代谢等都有显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都是双向的,既可表现为激活亦可表现为抑制。这可能与刮痧的双向治疗作用有关,亦有可能与影响刮痧疗法多种因素有关。刮痧以其确凿的疗效、安全无副作用及低廉的成本,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金生,王莹莹,“痧”的基本概念与刮痧的历史沿革[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104-106;

[2]余汝堂,楼新法,唐茂林等,躯干背区刮痧的血管解剖学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38(2):151-153;

[3]徐青燕,杨金生,杨莉,委中穴区刮痧对本经同侧静脉线上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3,38(1):52-56;

[4]王耀,高明丽,王越敏等,刮痧刺络在眩晕高发时节对椎动脉血供的改善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75-376;

[5]沈爱玲,丁优,罗小光,通络刮痧法对肝郁血瘀型乳腺增生大鼠乳房微循环及血光生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521-2524;

[6]曾进,吕明庄,凌香力,刮痧疗法对慢性疲劳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2):162-164;

[7]曾上勋,经络刮痧前后白细胞变化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03,(1):41-54;

[8]苏荣华,刘颖,王光义等,通阳刮痧疗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NF-α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40(9):919-921;

[9]王珂,蒋燕,张秋菊等,刮痧前后大鼠胆红素、SOD、IL-1、IL-6、白细胞的变化[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9):618-620;

[10]夏婉,屠文展,程瑞动等,刮痧联合放血对热射病大鼠下丘脑HSP-70mRNA及蛋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1902-1905;

[11]徐东升,王莹莹,崔晶晶等,刮痧对局部组织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和组胺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1):1547-1576;

[12]邢松丽,罗小光,刘凯,刮痧及中药对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清性激素研究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950-1952;

论文作者:郭烨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  ;  ;  ;  ;  ;  ;  ;  

刮痧疗法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郭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