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的有效推进_电压表论文

深入研究教材,有效助推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是研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领会编者意图,排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易忽视点,挖掘教材中值得探讨、发散和拓展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在研读新教材时思考的几个案例,在此与同行探讨。

一、电压表如何测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实验中,采用如下方案:a、b、c、d四条不同的金属导体,在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因素方面,b、c、d跟a相比分别只有一个因素不同,b与a长度不同;c与a横截面积不同;d与a材料不同。教材提到:图1中四段导体是串联的,每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它们的电阻成正比,因此用电压表分别测量a、b、c、d两端的电压,就能知道它们的电阻之比。本实验教材要求依次测量电压,有人提出能否用四个相同的电压表同时测量?

如果是理想电压表,上述两种测量方法并无差别,如果考虑电压表内阻的影响,测量结果则可能不同。由于有四段导体,直接分析比较复杂,可先讨论两个电阻串联的情况。如图2所示,设两电阻分别为,并设串联电路的总电压U不变,电压表内阻为

若用一个电压表分别单独测量,电压表并联在两端时,电压表示数应为

电压表并联在两端时,电压表示数为

两式相比得,即电压表示数之比恰等于的实际电阻之比,可知用这种方法测量不会产生系统误差。

若把两个相同的电压表同时并联在两端测量,则两电压表示数之比应为两串联支路的电阻之比,即

由此可见,用这种方法测量,电压表示数之比并不等于的实际电阻之比,即用一个电压表分别单独测量比用两个电压表同时测量误差小。

再考虑教材中四个电阻串联的情况。为方便起见,只比较两端电压之比的测量误差。

若用一个电压表分别单独测量,电压表并联在两端时,电压表示数为

电压表并联在两端时,电压表示数为

两次测量的电压之比为

这样测量也存在系统误差,相对误差为

若把四个相同的电压表同时并联在的两端测量,则并联在两端的电压表示数之比仍等于各串联支路的电阻之比,即

此时,相对误差为

不难得到η<η'即用一个电压表依次单独测量仍然比用四个电压表同时测量误差小。

综上所述,教材采用由一个电压表分别依次测量的方法是科学、准确的。

二、回旋加速器中的粒子源从何处注入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一节中,补充介绍了回旋加速器的内容。教材在讲述回旋加速器的原理时这样描述:是两个中空的半圆形金属盒,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电势差U。A处的粒子源产生带电粒子,它们在两盒之间移动时被电场加速获得速度,如图3所示。对此,有人提出:图3中的A点究竟应处于D形盒的什么位置?是否就是D形盒的中心?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如图4所示,设粒子从O点处无初速注入两D形盒之间的缝隙(加速电场)中,由于缝隙很窄,图中没有画出。加速后进入磁场发生第一次偏转,从A处离开磁场,再加速后发生第二次偏转,再从B处离开磁场,以此类推。粒子由于不断加速,回旋半径不断增大。设粒子质量为m,电量为q,加速电压为U,偏转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则第一次偏转的半径为

同理,第二次的偏转半径为

以此类推,第N次的偏转半径。再设O处为坐标原点,图中向右为x轴正方向,则

如果随着回旋次数N的增大,对应的圆心横坐标逐渐趋向于坐标原点O的坐标,则注入回旋加速器的粒子确实应从D形盒的中心注入。由于圆心横坐标的递推公式比较复杂,无法直接用数学方法求出其极限值。下面用Excel进行计算。

打开Excel,在A1、A2、A3单元格中分别输入1、2、3,一起选中A1、A2、A3单元格,将鼠标移到选中区域的右下角,按住左键向下拖动鼠标,这样单元格A1、A2、A3…AN中就出现1、2、3…N。在B1单元格中输入数字1(令=1),单击B2单元格中,输入

=B1+POWER(-1,A2)*SQRT(A1)+POWER(-1,A1)*SQRT(A2)

回车后,B2单元格中出现计算结果:0.585786437626905.单击B2单元格,将鼠标移动到该单元格的右下角,按住左键向下拖动鼠标,于是单元格B2、B3、B4…中将自动生成如下表所示的计算结果。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坐标的数值不断交错摆动,并且随着回旋次数N的增大,的数值将逐渐收敛于某一确定结果,尽管Excel最多只有65536行,但仍然可以推测出圆心横坐标最终介于0.759233062716305和0.761186195166943之间。这说明带电粒子如果从D形盒的中心无初速注入,则经过若干次的加速和偏转,最终做圆周运动的轨迹的圆心横坐标将趋向于0.76。反过来,要使带电粒子最终以D形盒中心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并从D形盒边缘射出,则粒子开始应从离D形盒中心0.76附近处注入。实际医用回旋加速器D形盒的直径约几十厘米,加速电压几千伏,磁感应强度零点几特,粒子回旋几十到几百圈,不难估算粒子源的注入点应离D形盒中心几厘米左右。

当然,以上结论都是在带电粒子被无初速注入的前提下得到的,如果带电粒子注入时的速度不为零,则确定粒子源注入点的问题将更复杂。

三、是否是两量程的欧姆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多用电表》一节中,画出了多量程多用电表示意图,如图5所示。教材中说明图5中电流、电压、电阻挡各有两个量程。仔细观察图5,发现3、4支路的差别在于支路4多串联了一个定值电阻R,这能起到改变欧姆表量程的作用吗?

用欧姆表测量之前首先要进行欧姆挡调零。把选择开关打到3位置上,将红黑表笔短接,调节可变电阻,使回路中的电流达到满偏,即满足

当选择开关打到4位置上时,同样应调节可变电阻,使回路中的电流达到满偏,即满足

不难发现,调零时由于表头相同,如果电源的电动势也一样,电流满偏时,支路3和支路4中的总电阻实际上是一样的。虽然支路4多了一个定值电阻R,但调零时可变电阻 将调得更小。因此,教材中的电路图,开关打3和4时量程是相同的。如何达到改变量程的目的?就教材的插图来说,必须改变电源电动势的大小,通过改变电源电动势的大小来扩大欧姆挡的量程。所以建议教材把插图中支路4中的电源的符号E改为E'。

当然,实际多用电表既有内部有一个电源的,也有有两个电源的,欧姆挡多量程的设置方法已有文章专门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四、是否存在这样的运动: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

假如存在这种运动,则应有dv=kdx,其中k为常量。由于dv=adt、dx=vdt、,将它们代入dv=kdx并整理可得F=(km)v,其中(km)是常量。即只要给物体施加与其速度成正比的外力,则其速度即随位移均匀变化,理论上讲这样的运动确实可能存在。

现再举一例说明该运动的存在:如图6所示,相距为L的两水平光滑金属导轨,左端用电阻R连接,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PQ垂直置于金属导轨上,整个装置又处于向下的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现给金属棒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不难分析,金属棒在此后的运动过程中受到向左的安培力作用,其值为

由于是常量,即金属棒所受外力满足F=(km)v的条件,因此金属棒的运动就是速度随位移均匀变化的运动。

再有,金属棒速度从减速到v的过程,由动量定理得

对高一学生来说,要理解以上分析显然非常困难,所以教材将“荒谬的结论”改成“十分复杂的结论”是有道理的。当然,如果要问,自由落体运动为什么不是这样的运动?这个问题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后理解起来自然十分简单,但本节内容却在牛顿定律之前,我们可从逻辑上给予简单的推理:物体在落体运动之前初速度为零,位移也为零。如果物体的速度与位移成正比,则它将无法获得速度,因为它开始就没有任何位移。物体如果不获得速度,就不会有下落的位移,结果是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永远不会运动,这显然与落体运动的实际情形不符。这一点从前面的公式也可以得到印证:若物体初速度=0,则在任何时刻物体的速度=0,即物体不能运动。由此可见,既要满足初速度为零,又要满足速度随位移均匀变化的运动确实不存在,因为它无法解释物体从静止到运动这一状态变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伽利略猜想的速度随位移均匀变化的运动是可能存在的,但初速度为零且速度随位移均匀变化的运动确实不存在。

标签:;  ;  ;  ;  

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的有效推进_电压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