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以泉州市小学为样本论文

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以泉州市小学为样本论文

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
——以泉州市小学为样本

林振文 仰恩大学

摘要: 在我国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闽南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泉州是中国大陆闽南语核心区域,对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立足泉州地区,以泉州市小学校的学生为研究样本,在考察其使用、掌握闽南语的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闽南语;保护对策;泉州市小学校;方言传承

国务院于2005年第一次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至今已经走过了14年的时间。在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方言作为一种蕴含地方思想精神、体现地域风俗习惯的文化载体,其传承和保护状况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南国的戏剧运动现在应该向他第二个阶段了。他曾允许降到民众的低地把民众引向艺术的殿堂,但第一期的运动中他还不免有些在艺术的殿堂中徘徊瞻顾。现在请许他发表第一期第二次的剧目,这些虽然是第一期运动的完成但已可以看见向第二期的推进了。[27]259

闽南语,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中国古代语言活化石”。这种语言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逐渐迁移至福建南部,在与当地语言结合后发祥于福建泉州。现在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包括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惠州、海陆丰地区、珠三角、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1]据初步统计,全球使用闽南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人数超过5000万,特别是在东南亚的华人社群当中,使用闽南话交流是普遍现象。[2]无法否认,闽南语是一种使用人数多、分布区域广、有着自身独特内涵和深厚历史渊源的语言。

此外,闽南语还保留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古老语音系统,保存了中古和上古汉语的诸多特点,更是闽南童谣、高甲戏、梨园戏、布袋戏、木偶戏等诸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闽南语亦是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以闽南语作为基础演唱语言的南音于200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闽南语对世界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实用性。

因此,不论是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言,闽南语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而泉州不仅仅是闽南语使用的核心地区,更是闽南语的发祥地,在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中,泉州地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的泉州,具有“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之美称,泉州GDP连续20年位居福建省第一,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泉州地区理应发挥其“文化之都”的效能,对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可否认推广普通话这一语言政策带来的种种利好,但也必须清楚不能以牺牲方言为代价。闽南语和普通话二者并不冲突,完全是可以兼容共存的,我们必须要对闽南语与普通话有一个良好准确的认知,在生活中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在当今社会中,普通话的运用诚然是每个孩子成长必备的技能,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需求。但独具特色的闽南方言也不应该被轻视,甚至被取缔。

经过此次调查和多方验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保护好闽南方言文化是一个刻不容缓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泉州小学生对闽南语使用情况的现状研究

闽南语的传承危机并非是无的放矢,近年来,就有诸多学者专家对闽南语的传承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调查,不断呼吁保护方言。

例如长期以来关注闽南方言危机的厦门大学教授、闽南方言的研究专家周长辑教授,他曾说:“我现在是以一种迫不及待、只争朝夕的心情在进行着闽南话的抢救和研究工作,因为断层现象太严重,现在的年轻人对闽南话大多是一知半解,再不抢救,闽南话就要面临消亡的危险了!”(周长楫,2000)。

查阅了诸多文献资料之后,发现了闽南语在传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类似的问题,例如《闽南方言的现状与未来》(陈燕玲、林华东,2011)中明确写道:调查显示,年青一代闽南方言能力明显趋弱,许多传统基本词汇逐渐消失。[3]

《浅谈闽南语歌曲的保护传承策略》(万婉治,2011)目前闽南语在闽南的处境令人担忧,尤其是下一代,能听能说的已经不多了,对于方言中的习语、歇后语等惯用词汇和语义更是茫然不知。目前能够较流利使用闽南语的,大多是土生土长的中老年人。[4]

《对南音传承传播的回顾与展望》(尚晶,2015)由于现今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在官方或公共场所普遍使用普通话,闽南语有萎缩的趋势,尤其是有些年轻人,甚至已经听不懂老的闽南语,更何况国内外的其他人士,这是信息时代出现的现象,好多少数民族的母语已经被汉化。[5]

诸多类似的调查研究,不胜枚举,但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闽南语的传承处境,不容乐观。

为了适应新的需求,杭州市民卡2016年与支付宝、微信支付打通,允许患者通过移动支付给市民卡充值,充值付费进一步便利化。

通过成功救治的案例,我们回顾本例的治疗经过,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我们认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族链球菌感染合并颅内感染,需要多学科合作,由于患者多伴有基础病,基础病的治疗应给以足够重视;一旦出现颅内并发症,应当及时行中耳乳突病灶的清除及术腔引流;抗感染治疗联合用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能透过血脑屏障及的抗生素,静脉给药,疗程足够。

油墩子是将调稀的面糊,少许倒入椭圆形铁勺中,加葱花和咸的萝卜丝,最后用箸挟上一条溪虾,再复以面糊入油锅炸,出锅的油墩子搁在油锅上端的铁丝网里“嘀溜溜”地沥着残油,香味早已让百米之内的人折服。演变后的油墩子省去了虾的原料,馅料就是清香的萝卜丝。

二、造成小学生闽南语传承问题的原因剖析

在这一问题上,周恩来总理早于1958年1月10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便已指出:“我们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的保护工作同样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 1 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也指出: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国家提倡和推广普通话是为了社会更好的运作和发展,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方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

(一)普通话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学习和使用闽南语

为了消除国内各地区各族人民交流的隔阂,全国人民的团结,祖国的统一,我国政府在1956年决定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普通话,并在2000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时至今日,政府强力的推普工作已经进行了数十年,在语言文字法的法律保障下,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迅速推广。加上现代传播技术,如电视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泉州地区几乎所有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和学习普通话,在课题组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会讲普通话的小学生高达100%,普及全国的普通话挤占了闽南语的生存空间。

(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使小学生对闽南文化缺乏兴趣,对闽南语语言态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闽南地域文化本就是不断交汇融合的产物,因此闽南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又基于信息全球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传播的高科技化的推动,文化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国,逐渐打破了地域限制,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文化持续涌入国内。使得年轻一代在快节奏、易吸收、新鲜感强的日韩文化、欧美文化和好莱坞文化等冲击下,许多人都转向了外国阵营,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文化“断层”现象,小学生从小便在多种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入侵下,不仅对于传统地域文化没有兴趣,有的甚至并不了解。导致其对于传统的地域文化没有学习的热情,使闽南语这门宝贵的古汉语日渐衰弱。

(三)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和闽南地区外来人口的激增,闽南语的“用武之地”逐渐丧失,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日趋边缘化

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泉州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与日俱进,地理位置的优越,吸引许多外商投资,逐步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机构,招引了许多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等人才支持泉州的发展建设,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使得泉州本地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正所谓人语相随,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的融合,人员的流动,城市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市民群体的闽南文化认同亟需加强。进而引起对“沟通交流无障碍”的强烈渴望,形成“语言大一统”的趋势,这对地域方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导致闽南语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日趋边缘化。

三、针对小学生传承和保护闽南语的对策和建议

(一)闽南语的传承应和普通话的推广同步并进,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

学龄期(1)是人类语言发展,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少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日常生活的语言日渐熟练。根据研究表明,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早期是语言不断深化的时期。本课题选定泉州本地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多种形式调查在当今社会时期下,泉州市小学生作为传承主体的新生代对闽南语的语言态度(2)以及使用情况。最后在把握现状、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符合其年龄特性的建议对策,希望为推动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在小学生这一庞大的主体中,闽南语的传承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问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的。经调查组走访归纳分析之后,认为产生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老师作为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领路人,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作用,在方言传承方面,应当主动承担传承本土文化的义务,杜绝排斥心理和功利心理,认为学好一门外语远比学好闽南语重要,从而轻视甚至忽视闽南语的学习。

为了清楚掌握当前小学生闽南语的使用情况,课题组还进行了实地调查,选定泉州市的小学校作为调研范围,随机挑选了476名小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能够掌握(听、说)地道闽南语的仅占40.13%,认为学习闽南语毫无困难的仅有55.04%,在问及‘对闽南语的态度’时,有6.51%的小学生认为很无聊,不想学,27.52%的小学生认为没感觉,无所谓。且小学生在使用和掌握闽南方言的程度上有一定的城乡差距,城镇的孩子接触闽南语普遍偏少,口语表达和接受理解能力较弱。

(二)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充分尊重学龄期语言习得特点,让小学生从小认识到闽南语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积极意义

学龄期不仅是一个人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还是个人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少年儿童为八九点钟的太阳。”学龄期的孩子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闽南语传承的生力军。该时期的孩子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特性。在该时期形成的语言态度将会直接作用其未来的语言情感和语言社会价值观,进而影响其对某一语言的学习兴趣。况且,学龄期学习语言成效更为显著,伴着年龄增长,大脑的抑制功能逐步起作用,语言的习得渐趋缓慢。因此,方言的学习应该从小抓起。古语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气,强调地方特色的传承。培养孩子们对学习闽南语的兴趣,引起共鸣和认同,形成对于本土文化结构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家长、老师、学校应当自觉承担起教习闽南语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对闽南语的使用

传承是指事物的更替与继承,主要在于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家长可谓是影响孩子最深远的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自觉承担起子女习得闽南语,传承闽南方言的重任,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提高使用闽南语的频率,在家庭生活中与孩子多用闽南语交流,这些无疑是有利于闽南语传承的。

闽南语和普通话在本质上并没有冲突,我们要在事实层面上做到,普通话和闽南语同时存在于一个地区,是可以“相处”得很好的。

现代的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学校,因此,学校作为学生的启蒙之地,是小学生初步系统认知世界,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的传习重地,也是闽南语传承的重要场所,是学龄期孩童接触闽南方言及其文化的必争阵地。

事实证明之一般原理在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中的适用——以《红色娘子军》著作权案为例 ...............陈界融 11.35

绩效管理内容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是让评价结果有助于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力保障,所以依照企业实际需求对绩效管理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是有必要的。[6]首先,应该马上消除不必要的KPI,升级绩效管理结构,让KPI能够从长远的角度作出评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十全大补丸中12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研究 ………………………… 康 璧等(5):637

因此要促进小学生学好方言,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根据学龄期孩童的语言习得特点,把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艺术纳入学校的乡土教材中,走进课堂,为闽南语的延续奠定厚实的语言基础。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及闽南语的发展历程,增强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以闽南语为媒介的文艺表演活动和文化竞赛活动等诸多生趣的方式滋长小学生对闽南方言的热情,比如举办闽南语诗词大赛、闽南语歌唱比赛等,在丰富校园生活之余,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欣赏、体会、表演这些以闽南语为基础语言的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文化不断变迁和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闽南语不仅仅只是一种区域的方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闽南语作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种语言文化,是众多闽南戏剧、闽南歌剧、闽南童谣的基础演唱语言,是闽南文化语言艺术的传承工具,传承和保护闽南语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无形支持,能为非遗保护事业建设添砖加瓦。而小学生作为使用方言、传承方言文化的新生代、生力军,更需要重视和关怀,增强小学生对闽南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承担传承责任,不断地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使得闽南语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注释:

主成分与各个指标的相关性程度可以由因子载荷的绝对值与1之间的靠近程度来说明。因子载荷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明该因子载荷所对应的指标与所提取的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越强。主成分的经济意义由各线性组合中权数较大的几个综合指标的综合意义来确定。

(1)学龄期是指6~7岁入小学起至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的一个年龄段。(相当于小学学龄期)

(2)在双语和多语(包括双方言和多方言)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行为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或多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曾子嫣.中国核心语汇文化卷翻译项目报告[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7.

[2]黄明珍,苏黎琳.浅谈闽南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以《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5(9):101-102.

[3]陈燕玲,林华东.闽南方言的现状与未来[D].东南学术,2011.

[4]万婉治.浅谈闽南语歌曲的保护传承策略[D].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5]尚晶.对南音传承传播的回顾与展望[D].大舞台,2015.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8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闽南语的传承现状和保护对策——以泉州市小学为样本》的结项成果,项目负责人为林振文,项目编号201811784020。

作者简介: 林振文(1998.04-),男,汉族,福建福鼎人,仰恩大学法学院2016级法学专业学生,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标签:;  ;  ;  ;  ;  

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以泉州市小学为样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