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中国论文,状况论文,人力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科学技术实力在世界占有一定地位。在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明显低于其他国家情况下,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实力的热点就集中在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问题上。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不足,要求扩大农业科技队伍的呼声持续不断,而另一方面,相当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又在不断地流向其他领域。那么农业科技领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究竟如何,还需要用一些客观的指标来进行评估。

一、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规模问题

在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术语体系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是个最为广义的概念。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已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或大学、中专毕业以及从工作实践中提拔的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教学、生产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和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一般地说,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标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体现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基本特征。

表1 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历年发展状况 单位:万人

1991年以后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统计数据不包括行政机关的相应人员。

作为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党和政府对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解放初期,全国的农业科技力量十分薄弱。1952年仅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5万人,专职科研人员数量很少。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虽经反复调整,但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在总体上一直呈增长态势,从1980~1990年,共增加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6.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5%。

应当承认在许多关键农业专业技术岗位上,人才流失的现象是严重的,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在总体上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属正常范围。人才流动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并未改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逐年稳步上升的总趋势。事实上,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一部分人员流出农业领域,另一部分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业领域从事专业技术活动。在理论上,这种双向流动是专业技术活动领域中的必然现象属于人力资源重新合理配置的范畴,关键是总量指标的流向决定了专业技术队伍结构布局(见表2)。统计分析显示,1992年我国农业领域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业总量为919870人,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相比较,实际超出413133人。也就是说在农业部门从事农业相关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约44.9%是从非农业技术领域流入农业部门的。农业是一个需要各种技术支持的综合性产业,尽管存在着农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向其他领域的情况,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也存在大量其他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流入农业领域的情况。

表2 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比例变化

时序性数据统计显示,尽管我国国有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农业技术人员稳步增长(1991—1993年平均每年增长1.1万人),然而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业领域就业的增幅更大(1991—1993年平均每年增长3.4万人)。这主要是现代农业科技活动的综合性、集成性显著增强。我们在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流向率统计中看到,历年在农业领域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大超出全国农业技术人员的总量。这是因为非农业技术人员大量进入农业领域就业的结果。以1992—1993年的统计数据为例,该年度全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增量为1.9万人,(其中一部分流向其他领域,而1993年进入农业领域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增量为6.8万人,显然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填补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出部分,而且还有较大幅度的扩展。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在总体上呈现趋向农业的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农学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持续下降。以国有农业企事业单位为例,1988—1990年这一比例下降6个百分点,1991—1993年下降2.5个百分点(因统计概念变化,只能分段计算)。1993年农学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领域中的比例刚刚超过一半(51.8%),这种科技人员结构的巨大变化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从统计数据的整体分析中可以确认,农学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研究领域的构成比例下降将是一种长期趋势。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角度分析,非农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力增强显然对农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提出了挑战,但是非农业领域对农学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竞争损害,根据流入率统计数据分析,90年代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净流入量持续增长,1991~1993年增幅为2.4个百分点,这说明农业领域专业技术就业的吸力和容纳能力仍在持续扩张,其发展趋势值得长期跟踪。

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从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体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增长与全国科技人员的总体发展相比存在滞后现象。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从1985~1990年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体中的比重下降了0.9%。相对发展指标降低的事实说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国整体水平。这是值得各方面特别关注的信号。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农业科技人员在全国总体中比重下降也是一种共性现象。在不同的国情条件下;如何评价合理的变化幅度并适时调整科技人力资源政策,保证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一个关键问题。

从较高层次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力实际供应方面考查,我国农林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呈持续增长状况(见表3)农林院校大学生分段累计,1949~1965年为14.71万人,1966—1978年为12.61万人,1979—1993年为36.25万人,建国后共计63.57万人。1992—1994年农业院校招生人数见表3,根据数据预测1996—1998年我国大专以上农业科技人员的供应总量约为9万人,与“八五”期间比较呈稳定增长趋势,但不可能有大的飞跃。

表3 近年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学生状况 单位:人

二、关于我国政府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的问题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起,党和政府对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四十余年来,政府科研机构始终是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骨干和主体,我国农业研究与发展的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系统之中,纵观四十余年农业科研体系的历史变革,我国政府农业科研组织体系经过“三上四下”的历史波折,发生了多次变动,科技研究与发展人力资源结构也随之产生大幅度调整。但是,反映在总量变化上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趋势:

第一、多年来,在不断压缩与膨胀的反复调整中,我国政府农业科研体系在总体上以不断膨胀为基本特征。自1977年进入第三个膨胀期后,至今仍处于持续阶段。1985年全国县以上政府部门属农业科研机构数比1978年增长一倍有余。科技人员总数也翻了一番。据1989年统计,全国县以上政府属农、林、牧、渔科研机构共有1533个,职工13.8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8万人。1993年上述统计范围的科研机构共计1570个,占全国政府科研机构的30.6%;职工总数15.7万人占全国政府科研机构职工总数的15.5%;其中科学家、工程师5.25万人,占全国政府科研机构科工总量的11.3%。共有经费27.76亿元,约占全国相应总数的8.1%。亦即,我国县以上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在全国科技系统中,约占有1/3的机构,1/6的职工、1/10的科学家、工程师和1/12的经费收入。

表4 我国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基本状况

分析表4数据可以看到,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政府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呈上升趋势。与其他领域的政府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相比较,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政策导向作用下农业领域无论在机构数、职工总数还是科学家、工程师人数方面在整个政府科技系统中所占的比率均有所上升。1989年上述比例分别为24.7%、13.7%和9.5%。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农业领域的人均经费有所增长,但考虑近年通货膨胀的因素,农业科技经费紧张的状况为各界有目共睹。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指标连年上涨的情况下,农业科技经费在全国科技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却逐年下降(1989年这一比例约为1/11而1993年则下降到1/12)。这两类指标相背发展的趋势在人力资源研究中通常被认为是劳动力就业状况恶化的标志。

第二,我国政府农业科研机构总体膨胀基本特征是重心下移,横向扩展,而科技人力资源重心的总体下移并不明显,目前研究与发展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省部级高层政府科研机构。这种机构膨胀特点与人力资源流向相背的发展趋势,导致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目标取向上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布局严重失衡,政府系统的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多、科技人员少、素质差。

据统计,我国省部级高层农业科研机构约占全国农业科研机构总数的33%,职工总数约占50.9%,而从事课题活动的科研人员约占总量的61.5%,研究与发展人员则达到总量的76.9%。科学家、工程师是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力量。在农业领域部属、省级、地市级科研机构中,科学家、工程师占职工总数比例的情况表明,地市县级农业研究机构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大大低于高层科研机构。62%的此类机构中,科、工比例低于30%,科、工比例不足20%的达到35.6%。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人员流失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农业技术进步,而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在于农业技术推广。目前我国县、乡、村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已基本形成网络。网络中的基层服务机构主要有农技站、农机站、植保站、果树站、兽医站和渔技站等。其中乡级服务机构是网络的基础。目前全国有乡镇农技服务机构22万个,拥有职工117万多人,其中乡镇推广机构19万多个,有87万人。还有33.6万个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和13万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以及数百万个科技示范户。全国基本上建成了以县农村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主体,村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各方面对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状况评价较差,突出的问题是:农村推广网络在许多地方“人散”、“线断”、“网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下降。

据统计,全国还有31.3%的县没有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8%的乡镇没有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34%的村没有农技服务组织或专职农技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仅数量少、素质差,而且数量分布和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政府农技人员50%以上集中在县级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绝大部分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背景是传统种植业,农业综合技术知识欠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人员比例为97:56:1。

我国的农业技术主要采用的是项目推广方式,即以推广项目的形式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在实际运行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主导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传递式服务,或称行政指令性驱动模式。政府根据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估计,实际财政状况及对农业技术的偏好,对农业科研及其技术成果推广活动予以财政支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驱动力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将成果普及到农业生产中去,实现政府的农业计划目标。其运行特征表现为行政性和无偿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正在进行过程中,新、旧体制的矛盾、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的变化和心态因素的影响都是造成我国农业技术人员流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削弱的重要原因。由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新组建的农业技术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短期狭窄的利益驱动机制与多数农业生产技术成果明显的社会公益性之间存在矛盾,继续承担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的科技人员相对经济状况下降、经济条件与待遇较差,心态不稳、流失问题较为突出。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993年对26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仅种植系统,就有43%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40%的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全部或部分被削减。按县乡两级政府农业技术人员计算,平均每人事业费只有1342元。1990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19%,而工业化国家80年代初就达到0.62%。低收入国家也达到0.44%。政府投入不足是导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就业状况严重恶化和大量流失的直接因素。

四、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预测和计划工作主要基于对农业科技需要单一因素的粗略估计,因而在科技人力资源政策方面,追求数量上的外延扩张已经成为政策设计的主调。我们认为,在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近期难有实质性突破的条件下,政策设计中注重人员数量稳步发展的同时,有限资金投入的重点应用于提高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就业质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就业容量存在一个适度范围。在就业资源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大量增加从业人员的供应量,只能加剧领域内部的就业竞争,导致就业状况恶化,其结果必然是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流失,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目前正面临这种窘境。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于各科技领域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绝非多多益善,在相互平衡的基础上都要制定一个上限。1991年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技术力量最高限额为8200人年,其中包括2600个科学家、工程师。(我国农业部属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为8500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6500人。)在以后的五年中,这个限度一直没有明显变化,而且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明确表示这一限额近期也不希望发生变化。所以该局为完成自身的任务,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力量,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并通过培训增强科技人员的研究能力。ARS人力资源发展政策的重点是要求研究人员能够达到适应研究内容改变的需要和重点项目需要,只是在必要时才考虑补充辅助人员和雇佣新的研究人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员的数量增长常常作为事业兴旺发达、机构蓬勃向上的标志和领导政绩。争取本机构、本领域或行业的人员额度增加,就意味着可以从政府获得更多的经费。有时甚至把人员的数量增长作为部门、机构之间进行资源和利益争夺的一种政治策略和手段。这种状况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正在发生变化。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评价标准和发展战略也应逐渐随之改变。“九五”期间,质量型增长应当成为农业科技人员政策设计的基调。

在资源环境难有很大变化的条件下,我国农业R&D应通过加强竞争机制,实行分流重组,以保持一批精干、高效的科研队伍,在增加工作负荷的同时提高收入水平,以改善农业领域科技人员的就业条件和环境,增强就业吸引力。我国近期农业R&D人力资源的发展策略宜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的科技人员)进行现代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素质水平,以适应多样化的高水平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为主要目标。未来农业领域中的技术就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非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领域工作的比例会继续提高。农业专家转向非农业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者向农业技术推广领域谋求发展将是一种中长期趋势。这种状况对于农业高等教育中进行现代农业综合知识技能培训的要求日趋增强。在若干年中,由于就业竞争的作用,我国农业科技队伍的整体技术结构可能改变以单纯种植业为主的状况,农学主体结构必然被多元结构所取代。以鼓励高水平研究人员取得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成就和在农业技术商业化推广中取得巨大经济成就为导向的政策倾向,将促使农业科技队伍内部拉开档次,从而保持农业领域和对其他领域就业条件的竞争力。

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保持和发展专业技术骨干网络,提高人员素质,改善能级结构和增加人员数量,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已形成的农业知识传播系统和农民自办的农技推广基层组织将在目前30万个(300万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一支极有生命力的数量庞大的农业先进生产技术普及网络,培训合格的农业生产者,鼓励企业和农民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成为“九五”期间农业技术的重要内容。

标签:;  ;  ;  ;  ;  ;  ;  ;  

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