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若干问题_经济论文

西部民族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若干问题_经济论文

西部民族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稳定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民族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始终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各族群众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也与东部地区相差越来越明显,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策。本文拟就此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11个省(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地区。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11省(区)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少数民族人口则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2.5%。西部11省(区)中,有5个民族自治区、3个按自治区对待的省,有27个民族自治州、83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面积占11省(区)总面积的65%强。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看,西部民族地区明显较中部、东部地区落后,生产力水平、经济实力、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比我国其他地方差得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资料计算,1992年我国西部的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五个自治区和青海、云南、贵族三个多民族省(以下简称西部民族8 省区)国民生产总值仅2362.8亿元,只占全国总计的9.83%;社会总产值4322.8亿元,仅占全国总计的7.74%;国民收入1950.3亿元,只占全国总计的9.83%。西部民族8省区1992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6%,人均社会总产值低45.4%,人均国民收入低30.6%。

⒉经济结构处在较低层次,生产力很不发达。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达40%以上,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70%以上,分别比全国比重高出14和30个百分点;在业劳动者的从业结构状况是:第一产业占73%,第二产业占12%,第三产业占15%,而全国的在业劳动者从业结构则相应为60%、21%和19%。这个比例结构上的差别突出地反映了初级产业——农业在西部民族地区至今还是首要产业,而且草原畜牧业则是许多地方(如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滇西北等地)的支柱产业,工业化程度很低。在工业内部,西部民族地区除广西外,基本都是重工型结构,按工业总产值内部比重计算,重工业所占比重宁夏高达73%,青海、西藏为70%,内蒙古为60%。重工业的比重虽然很高,但产品多系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增值加工的延伸产业链很短,在历史形成的工业产品价格长期扭曲的情况下,蒙受了原料型产品输出和加工型产品输入的双重利益损失。

⒊财政收不抵支,建设资金不足。据统计,1992年,西部民族8 省区地方财政收入298.78亿元,财政支出438.71亿元,收支差率为46.8%。其中,西藏净差15.52亿元,差率1423.8%;青海净差10.75亿元,差率131.7%;新疆净差30.2亿元,差率115.2%;宁夏净差8.13亿元,差率105.2%;内蒙古净差32.99亿元,差率84.4%;贵州净差13.44 亿元,差率28.7%;广西净差14.9亿元,差率24.5%;云南净差13.28 亿元,差率10.8%。银行信贷资金借差也超过300亿元,其中内蒙古103亿元,宁夏20.9亿元,青海16.2亿元,新疆11.2亿元。西部民族地区财政支出、信贷资金都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在保证现有人口消费和社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基本无钱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⒋基础设施落后,“瓶颈”制约突出。从铁路运输看,西部地区不仅线路密度小,而且断头路多,难以形成网络。西北地区平均每万平方公里国土只有铁路22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32.1%;与东部相连的通道目前只有陇海、包兰和京包线,而陇海线又是全国超负荷运行的主要线路;兰新复线1995年才建成,第二“欧亚大陆桥”因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段货站配套能力差以及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等原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西南地区的宝成、襄渝、湘桂、湘黔等线因建在山区,坡度大,动力小,目前运力已经饱和。如果沿兰新线以南,宝成线以西至云南河口的范围划线,这片占我国总面积26%的广大民族地区,只有半条青藏铁路(整条应通至拉萨,目前只通到格尔木),年通过能力仅400余万吨,一大片铁路空白地区的运输问题十分突出, 公路则成为这些地方的主要运输线。但公路密度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受地形复杂、公路标准低、运距长、运费高等因素影响,运输业活跃不起来,难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邮电通信在西部民族地区则更是异常薄弱,通信设施稀少、技术装备落后、通信质量低下问题十分突出。青藏两省区至今还有一些地区不通电话,已通电话的也多是几十年前的架空明线、裸露铁线,一遇气候异常,通话即被中断。微波通信、光缆通信、卫星通信、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等现代通信设施普及率、覆盖率更是大大低于东部地区。另外,西部民族地区还有相当一批无电、缺电县,不具备发展现代工业起码的能源、动力条件,经济结构单一,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尚处于原始。

⒌社会演进步伐缓慢,经济运行机制滞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解放前夕多数没有进入到封建社会,解放以后进行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一般比我国其他地区晚4~5年,经济运行机制又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之地处偏远,长期封闭,许多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至今尚未解决。一是商品经济不成熟,市场远未发育起来,不少地方仍处在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二是城市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生长的依托和必要的幅射力,对经济信息的传输与反应都很滞缓;三是现有的经济基础多是在解放以后建立起来的,并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在实行经营机制转换的改革中,背负的包袱重、困难多、改革成本高;四是科技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差,人们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弱、水平低。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制约,广大劳动者、生产经营者乃至决策者的传统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市场经济意识淡漠,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观念转变滞后,国有企业转换经济机制缓慢,多种经济成份与开放型经营产业至今没有大的发展,其直接后果就是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比全国其他地区慢,差距越拉越大。八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36%,大体8年实现了翻番,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些省(区)没有达到第一个翻番目标。

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特殊因素

多民族杂居和部分地方少数民族聚居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民族关系问题就成为这一地区最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友爱合作关系是主流,从而推动这一地区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近年来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日益扩大,给这一地区民族关系问题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产生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有些隐患不时酿成各种矛盾,或与宗教情绪相结合,以致造成动荡,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建设大局产生消极影响。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与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相联系的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拉大,引发了一些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各族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埋怨情绪增多。近年来,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远低于东部地区,导致东西部群众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生活消费水平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开始发生鲜明的反差。据1992年统计,西部民族8 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少156元,低20%;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也比全国平均水平少95元,低5.2%。现在,东部地区城乡万元户已不是富裕的标志了, 而西部民族地区户均千元以下的贫困圈还大量存在,如藏北高原、青南牧区、甘南与川西地区、云贵高原等地,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至今还处在原始游牧状态,生产门路狭窄,收入来源少,生活极为困难,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拮据,拖欠职工工资与离退休人员生活费情况已不是个别现象,引发了西部民族地区群众心理上的失衡。加之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扭曲造成的事实上的西部利益流失,更触发了部分群众对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收入差距悬殊这一现象的困惑不解。目前,这种情绪仍在滋长,长此下去,令人堪忧。

⒉西部地区民族构成多元化,形成了风俗民情的多样性,如处置稍有失当,就会酿成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宗教问题,在西部地区有20多个民族全民或部分信仰宗教,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藏传佛教地域圈、伊斯兰教地域圈等覆盖面较大、作用力较强、影响程度较深的连片教区,宗教在有些民族地区已成为维系民族感情的重要支柱,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但由于这些信教民族的广大群众文化科学素质还比较低,很难抵制宗教的消极影响,良莠难辨。加之近年来我们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在某些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一些过去已被废除的宗教特权又重新复活,干预社会政治生活,使一些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错综交织,不时酿成对抗性冲突。近几年来,教派间的争斗、宗教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再如,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焦点,一旦触动即会引起骚动,前些年境外出版物《性风俗》、《脑筋急转弯》等引起的大范围骚动事件就是例证。

⒊旧社会遗留的各种纠纷在新形势下又重新抬头。解放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大都处在封建农奴制甚至奴隶制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般是部落、部族或家族占有,草原、灌溉水源、甚至耕地基本是以部落(族)为单位共同占有的。因此,各部落(族)对他族牧地、草山、水源、土地都有一种占有欲,加之统治者当局玩弄各种挑拨伎俩,蓄意挑起矛盾和纠纷,致使部落间的草山纠纷,水源纠纷、土地纠纷等各类械斗事件层出不穷。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努力,旧社会遗留的各民族及各部落(族)间的隔阂基本消除,旧时代的各种纠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相继平息,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相安无事。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草山、水源等权属问题又被少数人无端提出,并逐步突出起来,每年都有一些纠纷事件发生,各级政府为调解这类纠纷,平息事态,耗费了不少精力。

⒋西部民族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有20多个民族与邻国同族相邻而居,境外某些敌对势力利用这一点进行渗透,甚至煽动祖国分裂、危害国家边防安全。我国西部边疆各族人民在与邻国同族劳动人民相处过程中,友好往来,反对外来侵略,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边境安宁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境外某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极端仇视,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动荡以后,他们把制乱促变的主要目标集中于我,并狡猾地利用同族同教等特点制造事端,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潜在隐患。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建议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第一,必须转变对西部民族地区政策投入的观念,逐步淡化以往优惠政策的安抚与救济色彩,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当前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行之有效的扶助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各项特殊政策,如财政补助政策、投资优惠政策、扶贫开发政策以及由财政专设的老少边穷专项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等,还应继续坚持执行,并逐步充实新的内容。要使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与当地各民族的自我发展相结合,把外部的推动力有效地转变为内在的发展力,充分发挥政策投入的效用,形成以政策促发展的良好机制。

第二,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的帮扶力度,放宽资源开发政策。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西部民族地区的突出优势,加快资源开发,是推动这一地区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在安排地区建设布局时,应充分考虑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丰富而基础又比较落后的实际,多安排一些开发性建设项目,并按照延长产业链的思路,帮助这些地区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加工增值产业。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要对民族地区实行必要的产业扶持与保护政策,凡是西部民族地区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与产品,东部地区就不要扩大生产,并尽可能减少进口,以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

第三,大力扶持西部民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电力紧缺,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投资环境,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拿我国藏族聚居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川西、甘南及黔西北等地)来说,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神奇迷人的旅游资源举世无双,不少国内外投资者都对开发这块宝地产生很大兴趣。但由于基础设施太差,使资源开发受到很大限制。为此,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更多地向这些地区倾斜。就运输方面而言,宜尽快安排进藏铁路工程,增修平行于陇海线的东西铁路通道,进一步改善欧亚大陆桥运输条件;公路建设要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由国家安排增修或改建、扩建一批牧区、山区县乡公路,修建一批西部中心城市间的高速公路,有计划地打通同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周边国家的陆空运输。云南、西藏等边境省区要加快发展电力工业,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通信基础设施亦应由国家统筹安排,尽快改变西部民族地区闭塞落后状况。

第四,调整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投资政策。一是国家在建设项目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在西部民族地区多布点,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更应优先考虑,即使是竞争性项目,也要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巩固祖国边防等因素考虑,尽量予以照顾。二是放宽政策投资限额、审批条件,降低地方自筹资金比例,国家财政安排的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乡镇企业发展资金以及支农贷款等政策性投入,应把西部民族地区作为重点。三是建议国家在实行银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开时,在建立国家开发银行的同时,组建民族地区开发银行或西部开发银行,专门为西部民族地区提供政策性贷款。四是国家实行建设项目“打足铺底资金”和“备足流动资金”的政策,对西部民族地区宜作适当变通,放宽要求,以加快这些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到位。五是建议由国家统一筹资(地方也可适当筹集一部分),设置西部民族地区开发专项基金,凡是到这些地区从事开发性建设的海内外投资者,都可以申请从开发基金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或低息贷款,使投资者至少可以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的收益。

第五,大力扶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事业和人才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实行特殊扶持政策。要不断增加西部民族地区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财政经费,加强智力投入;要在已设立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希望工程”等项目投资中,提高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投入比重;推广西藏自治区在内地开设民族中学、民族班的经验,扩大西部民族地区在发达省市开设民族教育学校或教学班的范围;国家教委所属院校应逐年扩大在西部民族地区招生数量,并免费招收一定数额的师范生,为这些地区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事业,提高现役劳动大军的科技文化素质。鉴于过去在民族地区实行的高劳动报酬政策由于近年来沿海地区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而丧失了招引人才的吸引力,宜尽快调整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才政策,对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高寒缺氧地区的工资与津贴应提高标准,并列为国家财政专项支出,使西部民族地区职工工资水平能保持相对优势,增强稳定和吸引人才的能力,促进人才向西部艰苦地区流动。

第六,进一步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力度,实现本世纪末各族人民共同奔小康的目标。现在,距离本世纪末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面临着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这一地区扶贫工作的力度,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目标。首先,在扶贫战略上要有新思路,改救济扶贫为开发扶贫,拓宽贫困地区生产经营门路,启动地区内在经济活力,使政府扶贫行为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助推器。其次在扶贫措施上要有新招数,要对不同类型贫困地区实行不同的办法,做到扶贫效果实在,扶贫成果巩固得位。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国家要择优多安排些既能开发西部资源,又能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项目;要强化西部农业综合开发,特别对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牧区,应尽快选准解决温饱问题的开发突破口,从根本上寻求摆脱贫困根源的途径;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应重点向西部民族地区倾斜,特别是对藏北、青南、川西及黔西北贫困地带应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继续强化东部发达地区同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关系,并采取必要的政策性措施,包括运用帮扶承包、考核奖励等各种手段,给对口支援注入实质性内容,增强对口支援双方的牵引力。

标签:;  ;  ;  ;  ;  

西部民族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若干问题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