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型及其语言演绎_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型及其语里的推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言语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语言学家奥斯订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把言语的过程分为表述、施为、成事[①]三个阶段,指出了使用语言的目的和话语对受话人产生的影响与效果。言语行为还可以从是否直接显露行为目的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②]直接说出一种言语行为要达到的目的或者用直接方式来表达意义就是直接言语行为,如果用一种言语行为来达到另一种言语行为的目的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如“她很美。”与“她是一枝鲜花。”二者赞美(表情性行为)的言语目的是相同的,而前句为直接说出,后一句是间接说出(以表述行为达到表情行为目的)。

间接言语行为包括的言语现象十分丰富,因此首先有必要对它的类型作适当的概括。同时它又是由一种言语行为来完成另一种言语行为,这便造成话语语表与语里两层意义的产生,受话人必须由虚没的语表找到实在的语里及其行为目的,才能真正理解发话人的言语用意。因此讨论间接言语行为也很有必要对受话人如何通过语表推求语里的方法作适当归纳。

1.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

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积极修辞方式——辞格形成的,而且它们都是以意义立格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移就、拈连、夸张等。按言语行为的理论,一切话语都可看作言语行为,因此构成辞格的语句也不例外。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是以辞格句代替非辞格句而形成。辞格句为语表,非辞格句为语里,它以辞格句的变异方式间接说出了非辞格句的常规语义,以非陈述性行为替代了陈述性行为。

①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②虎寅挽挽裤腿……腰一弓,猴儿似的,哧溜溜!一眨眼爬上了树梢,伸手能摘下天上的星星。(刘绍棠《地火》)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①两句分别是比喻辞格。“郎意”比喻为容易衰败的桃花,这是语表,而实际语里则是郎君负心,薄情多变;“侬愁”比喻为无限的流水,而实际语里则是说愁思绵长,悠悠无尽。例②划线处是不真实的夸张语表,而实际语里则是说那树非常之高,虎寅爬树实在快,实在了不得。例③将嗅觉感知的荷花清香,移到听觉感知,说成“清香”如“歌声”,这是通感辞格,而实际语里则是说清香美妙,令人陶醉。可见,三例都是将抽象的语里意义描绘为形象可感的语表,以描绘性言语行为完成陈述性言语行为而形成间接言语行为的。

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使话语离开平铺直叙的表达,进入了生动形象的境界,创造了美的意蕴和意境。但也因为这样的转换,陈述转用描绘表达,表情转用表述表达等等造成了它语表的不真实。不过我们深入分析却仍可看到其语表的不真实不是随意的,而是自身创造了一定条件使其不真实具有了语境中的相对合理性,这才获得了人们认可。如例①显然利用了“郎意”与“桃花”均有容易变化的相似属性,利用了“愁”与“流水”都有绵长不尽的相似属性。例②也显然是利用了人视觉相对性的特点。例③则利用了人各种感觉的互通性特点。所以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实质上是言语运用外在的不合理性与内在的合理性达到相对平衡的产物,外在不合理性可由内在合理性来解释的现象。这也是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的构成规律。

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语里的推求,是与其构成逆向而行的,整个过程也就是矛盾的言语形式得到合理解释的过程。首先其不真实的语表造成描绘与描绘对象的矛盾,而同时这矛盾不真实的语表又有生动形象,新奇独特的词语连接形式,因而促使受话者思考探求其矛盾中的合理性。具体而言其推求过程就是:抛开词语不合理的语形,列出描绘词语的某些属性,然后按相似性或相关性的联系,把其中某个与描绘对象相适应的属性与描绘对象对接起来,这样便可看出其真正的语里及相应行为目的。如:优美的散文和一曲清歌。

语里:散文给人美的享受通过分析喻体“清歌”的有关属性,可见属性③与“散文”有相似性,而把这一属性用于陈述“散文”就得到了原比喻的语里,可知原句以描绘性言语行为完成了陈述性言语行为。又如:她为我钉上一颗小小的钮扣,也钉上一颗滚烫的心。

语里:也使两颗心紧紧相连通过分析粘连动词“钉”的有关属性,可见特征②与“心”有相关性联系,这样也可得到原句真实的语里。

总之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都有一个真实的语里和一个不真实的描绘性语表。寻找其真实的语里是接受这种间接言语行为的第一步,而后我们才可能品味其中的审美信息。

2.置换关系式间接言语行为

置换关系式间接言语行为也同样有不合理的语表。它的语表常常把客观现实中的事物关系加以改换或扭曲,造成言语的语义组合关系与客观现实关系不相符。因此受话者在接受这反常然而却十分新奇的词语连接造成的不合理语表时,必须通过一定的事理推导,得出与之相应的合理语里,才能正确地把握它的语义和言语行为目的。这样其语里的言语行为间接地通过语表来实施,因而成为间接言语行为。

④阿妈早借炊烟的热忱,炖香了黄昏,现在又温深了夜色,还不见回来吃饭的人影。(《散文世界》1989年2期《田乡十月》)

⑤春天的堤岸好细好长哟!……(它)伸进油菜花开暖了的原野,纺织娘喝青了的草地……(《散文》1989年12期《江边,我在寻觅》)

⑥坐在筏上,你才能真正体味那般“飘”的滋味。天在水里,云在水里,翱翔的山鹰在的水里。(《散文》1989年1期《飘来的溪》)

例④“炖香了黄昏”“温深了夜色”是不合理的语表,然而只要我们想到,黄昏夜色的时空广大却为阿妈炊事所影响,可见阿妈对她的亲人是多么热情。因此作者是以一个不真实的陈述行为间接表达了赞叹行为。例⑤划线部分也是不合理的语表,但如果我们看到组合中“花开”与“原野”,“纺织娘唱”与“草地”的动静对比关系,便可知作者是以反常的方法强调生物对静物的影响,以此极力赞美春天的生机、春意的热闹,因此这也是陈述行为间接实施赞叹行为。例⑥划线处其现实关系是:天被水倒映下来,影象在水里,……而其语表却把两次语义组合压缩为一次,可见是有意强调水的清澈与感受的真切。反常的语表是作者独特感受与赞美之情真切而形象地再现。

置换关系式间接言语行为,其反常的特点是现实事物的关系被词语的组合关系改换或扭曲。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它也属于艺术性言语,所展现的都是发话人观照事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因此其语句中的事物、时空等关系都是由发话人主观情感组织起来的想象中的时空和心理时空,它是反常的,但又符合感情的真实,于理不符却于情相符。它也如艺术一样是客观现实的再现与主观审美体验的统一。因此其语里的推求应在现实与作者主观感受的统一中进行,在反常与正常的统一中找到正确的解答。其推求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a.把被语表改换的现实关系改正回来。

b.联系原语表推论作者的主观感受。

c.根据作者主观感受发掘其中的意蕴。

d.根据其意蕴推及反常描述的目的,获得真实的语里。

如例⑤“油菜花开暖了的原野”推求如下:

a.现实关系是原野先暖而后油菜花开。

b.作者主观感到是油菜花把原野开暖了。可见他强烈地感到花开影响,改变着原野。

c.鲜花盛开是春天生机勃发的表现。

d.作者以反常的陈述赞美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⑦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军港之夜》歌词)

这里的划线部分为置换关系式间接言语行为,其语里推求如下:

a.现实关系是水兵枕睡在军舰上,军舰泊在波涛涌动的海面上。

b.作者主观感到水兵就枕睡在波涛之上,可见他强烈地感到涌动的波涛即是对水兵亲切的爱抚。

c.此处的波涛就是祖国故土之水。

d.作者以反常的描述陈述了游子对祖国的爱恋和祖国对她的儿女慈母般的爱。

总之,辞格式和置换关系式间接言语行为都是艺术性言语。过去人们讨论艺术性言语的总是说它妙趣横生,常常就事论事,似乎艺术性言语的语义只能感悟而无规律可寻。我们认为从间接言语行为的角度来思考,其不真实的反常语表,都是一个真实语里沿作者想象的思路演化的结果,其语里的推求也不会脱离逻辑思维规律,只是这种推求应放到作者主观意识所设定的想象中的世界去进行。

3.会话含意式间接言语行为

会话含意也称为言外之意,它是典型的间接言语行为。在这种言语行为中,发话人说出了一项真实的语表内容,但这一内容显示的行为目的却不是发话人的本意,这一语表内容只能作为受话人推导发话人真正行为目的及相应语里的条件或前提,而其语里却显示出另一种行为目的。发话人是以客观的语表间接表达另一个客观真实的语里及相应言语行为目的。

⑧贺玉梅进了三车间,见工人们正在扎堆说什么,就说:“上班扎堆聊天,小心我扣你们工资啊。”工人们就轰地笑起来,有人说:“贺书记,您扣什么呀?都两个月不开支了。”说着就散了。(《小说月报》1996年3期《大厂》)

⑨乔亮苦笑道:“厂里不是没钱吗?”贺玉梅说:“有钱没钱也得给章师傅治病。他那些年没日没夜地干,累了一身的病,老了老了,连病也看不了,日后谁还干活啊!我听说财务刚刚进了一万多块钱回款。”(同上)

例⑧划线的句子为会话含意式间接言语行为。工人的话表面是告知行为,而实际完成的是讥讽行为。因为身为厂领导的贺书记不会不知厂里已有两个月没发工资,所以工人的告知另有一番含意,其语里应是:你们厂领导还有什么脸面和威信呢?例⑨划线的句子语表也是告知行为,而实际却是贺玉梅作为厂党委书记一种表态行为,其语里应是:我完全同意去财务科借钱为章师傅治病。

分析会话含意式间接言语行为,首先可见它是明显违反会话合作原则[③]的语句。例⑧是对方明知的信息还故意告知,提供了无用信息,例⑨则是信息量不足的话。而话语违反合作原则通常是发话人有话不愿直说的结果,由此使其语表与发话人需要表达的意义出现间隔,而形成间接言语行为。同时违反合作原则也是导致受话人推导这种间接言语行为语里的起因。第二这种间接言语行为的语表和语里通常处于比较直接浅显的联系之中,其语里通常就是语表因果关系的延伸,而语表则是推论语里的前提之一,受话人再从语境中提取某些语义信息作为补充前提,即可推出某结论而得到这种间接言语行为的语里。其推求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a.受话人发现对方语表违反合作原则,并设想对方是间接合作而引起思考。

b.从语境提取某些信息作为一个前提。

c.将语表作为另一个前提。

d.根据前提沿因果关系推出结论而得到话语的语里及相应行为目的。

⑩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鲁迅《孔乙己》)这里划线部分有会话含意,推导如下:

a.说孔乙己脸上添上新伤疤未毕真实,故此话可能有言外之意。

b.孔乙己过去偷书,被丁举人痛打,脸上出现伤疤。(来自共知的语境)

c.有人说他脸上仅有新伤疤。(来自语表)

d.这是说他现在还常因为偷书而被人痛打。通过推导得出了语里并可知说话人是以陈述的语表完成讥笑的言语行为。

4.谎言式间接言语行为

首先我们肯定,谎言是言语行为。它也是话语与语用目的及其对受话人的影响三大语义因素构成。但同时我们看到谎言有双重言语行为目的。其一是它虚假的语表有一层相应的行为目的,它通常表面合理或对受话人有利而实质上却是虚构的或者是引人上当的诱饵。其二是谎言虚假的语表还掩盖着另一层行为目的——欺骗。因此谎言是以一番虚假的话语,一种虚假的言语行为来完成其欺骗的行为目的而成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的。

(11)当公安人员叩响黄经福的家门说明意图后,黄经福不耐烦地说:“那天下午她只跟我说要搭便车去福州,至于搭谁的车她没告诉我,我也不清楚。”(《江西青年报·月末》第2068期《他杀死了自己的情妇》)

(12)其中一个高个子青年悄悄对邵大妈说:“阿姨,我是合同工,在北京搞建筑,前几天施工从地下挖出一个坛子,里面装着一些金砖,我也分得一份,想寄回家去,又怕不方便。别人都拿去换了金首饰,您要愿意我便宜与您换。”说完他情不自禁地瞄着邵大妈的金耳环、金戒指。(《北京晚报》1993年9月30日第二版)

例(11)中的“她”实际已被“黄经福”杀害,而公安人员调查时,“黄”却谎称“她”去福州未归。“黄”的语表只是告知行为,而通过这编造的假话,“黄”却实施了掩盖罪行的行为。例(12)的“高个子青年”实为贩假金子的骗子,他谎言加利诱,企图引“邵大妈”上钩。所以骗子的语表只是陈述十请求的言语行为,而通过这假话编造的语表,骗子却实施了诱骗的言语行为。

可以说谎言是很特殊的间接言语行为。首先它是一种无可选择必须以间接方式实施的言语行为。因为谎言的行为实质最终都是欺骗,因此它不可能以直接方式来施行。第二谎言以通常的表述行为实施了它实质的欺骗行为,但其实施的方式与其他间接言语行为却不同。其他间接言语行为是引发式的实施方式,发话人为使受话人能间接理解语里目的,总是用各种方法保持语表与语里的联系,使语表能引发受话人的思索。谎言则是掩盖式的实施方式,善意的语表掩盖着背后恶意的目的。受话人常常听信谎言受骗而不知,发话人总是力求通过假话实施欺骗而不使受话人察觉。第三谎言有两个价值相反的言语行为目的。其他间接言语行为语表和语里不同的行为目的通常是同质的或相关的。“她很美”与“她是一朵鲜花”同质;“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与“你偷书又被人打了”相关。但是谎言语表行为总是显出真善性质的行为目的,而通过这编造的语表实施的真正用意总是假与恶的性质。如:

(13)去年四五月,上海不少企事业单位相继收到一批“特价商品券”。称:“因厂方需回笼资金,暂时以成本价出售一批粗毛线,因数量有限,故实行凭券有组织供应,原价500克23元,特优价15元。”当消费者持券买下这种“含毛量50%”的毛线后,发觉不对劲,经有关部门测试,整捆毛线中没有一根羊毛,而所谓原价500克23元,实际进价仅10.20元。(《南方周末》1993年5月21日第5版)

这里谎言的语表是优惠供应商品的行为目的,而通过这假话实际实施的却是以次充好的欺骗销售。两种行为目的的反向性非常明显。

谎言的语里及其行为目的的推求与谎言的特征密切相关。这一过程也就是寻找其漏洞与破绽的过程。谎言因为有一个貌似真实却实为编造与实际不符的语表,所以设法找出其语表中某些不真实的因素是揭穿谎言的第一步。其次谎言因为在两种行为目的具有相反的价值,因此推求谎言真正用意的过程往往是沿着其语表的反方向进行思考的过程。总之联系言语环境证实谎言的虚假并向它的反面推求是识破谎言用意的基本途径。关于谎言行为目的的推求,笔者已有另文作过讨论,这里不再赘述。[④]

以上分析了四种间接言语行为的特征及其语里与行为目的的推求。四种间接言语行为还可以分为两类:艺术性间接言语行为和实用性间接言语行为。艺术性间接言语行为只是发活者为了追求言语的艺术表达效果,追求言语审美价值而实施;而实用性间接言语行为则都是为现实的精神或物质利益而实施的,都有明显的影响受话人行动的倾向。由于它们不同的特征,因而推求它们语里的方法也有所差别。后者是较为客观的逻辑规则基础上的语用推理,前者则需一定程度上将推理设定在发话者主观情感的世界中去进行。

注释:

①②分别见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P175、P177

③见何自然《语用学概论》P78

④见拙文《谎言的破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94年第4期

标签:;  

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型及其语言演绎_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