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特别行政区第二次创业的新支点_二次创业论文

第一:特别行政区第二次创业的新支点_二次创业论文

先行先试:特区二次创业的新支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点论文,特区论文,二次创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中央重申经济特区肩负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任务并赋予优先试验权,是坚持特区工作“三不变”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基本的特区政策。

△特区政策已从优惠型转向功能型。今后特区主要不是特在优惠政策上,而是特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上。

△先行先试为特区二次创业、增创新优势提供了新的支点和有力保证。通过先行先试,将推动特区增创经济体制新优势、对外开放新优势和经济增长方式新优势。

△新的形势为特区二次创业中改革开放试验带来了新的特点、新的要求。从思想和业务素质上进行新的准备,才能胜任二次创业中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任务。

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特区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在第二次创业中,经济特区仍然要发挥在改革开放中的探索、试验和示范作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惯例相衔接方面需要先行一步。今后国家准备试行并且特区又具备条件的一些改革开放措施,还要在特区先行试验,以便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创造新的经验。我认为,中央重申经济特区继续肩负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行先试的任务并赋予优先试验权,是坚持特区工作“三不变”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经过调整后的一项基本的特区政策,是为特区二次创业、增创新优势提供了新的保证、新的支点。

先行先试是一项基本的特区政策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兴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因此,经济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发挥探索、试验和示范作用。特区的历史定位,最重要的莫过于作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试验区。特区15年来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所作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先行一步的改革试验,为全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经验。所以,在改革开放中先行试验,是特区的特殊使命和任务,是特区的生命所在,也是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的最鲜明的体现。保持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保持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续保持和发挥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地位和作用,继续给予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基本政策。

关于是否要继续保持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这一基本政策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其一是,认为全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并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统一目标,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消失,因此也就不必再强调特区要先行试验。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断。全国对外开放全方位格局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各地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是完全划一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一目标的确立,也不表示新体制可以在所有地区一蹴而就,同步形成。经过试验,逐步推进,是中国改革开放较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这就需要有的地区在某些改革开放措施上先行一步,而经济特区凭借其与国际市场衔接较紧密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先行而形成的体制优势,在改革开放上就仍然可以先行先试,走在全国的前面。

其二是,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全国政策必须划一,所以不能再让特区享有包括先行试验在内的特区政策。这种看法似是而非。诚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基本规则,经济特区也必须按照公平竞争的规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特区才能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加完整、更有说服力的示范作用。但是,不应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混同于平均主义。对此,我认为应该明确两点:第一,市场经济实行公平竞争,并不意味着要在全国各地都实行无差别的政策,也并不否定必要的地区政策倾斜。市场调节和公平竞争并不是万能的,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点,政府必须实行有倾斜、有重点的宏观经济政策,相机调控,而不能在全国实行毫无差别的政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地区发展有先有后,利益多元化,是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在全国实行一刀切的平均主义政策,既不可能,也不现实。环顾当今世界实行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不是在国内实行毫无差别、平均划一的政策。第二,经济特区是国家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的特殊存在形式,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代表,为了使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公平竞争的有利地位,就必须赋予它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政策。即使在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有利于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和开展国际竞争,对已设立的种种经济性特区,也都赋予了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某些特殊经济政策。这已成为世界各国举办经济性特区的国际惯例。中国经济特区具有比国外经济性特区更多的功能,它作为“国家队”的成员,肩负着参与国际竞争的特殊使命。让它在发展市场经济、按照国际惯例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中先走一步,并赋予它以必要的先行先试的特区政策,才能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得真正的公平竞争的地位。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特区的某些具体政策和办法有所调整和完善,这是正常的。今后,经济特区的发展主要不再依靠国家给予的减税让利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不是要取消一切特区政策。经济特区毕竟是经济特区,不可能与内地在政策上完全划一。为了发挥经济特区在新时期的“四个作用”,继续担当改革开放探路的任务,给予特区以政策支持仍然是必要的。这种政策已经超越了过去那种减税让利的优惠政策,主要是指给予特区改革开放的试验权。如果说,在第一次创业中,特区政策主要属于优惠型,那么,在第二次创业中,特区政策则主要属于功能型,而最基本的,就是要赋予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试验的功能。今后特区的“特”主要不是特在优惠政策上,而主要特在继续发挥“窗口”和“试验场”作用,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行先试上。

先行先试是特区增创新优势的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特区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是中央对经济特区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为此,经济特区要把思想和工作重点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到依靠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整体素质上来,在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对外开放和发挥区位优势等方面,努力增创新优势。增创这些新优势,要充分利用特区现有基础,依靠特区自身创造和发展,同时也需要中央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中央赋予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优先试验权,就为特区今后增创新优势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一,通过先行先试,推动特区增创经济体制新优势。我国将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区先行先试,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争取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目前情况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运行机制较内地相对成熟一些,但与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区在二次创业中要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改革目标,增创体制新优势。“九五”期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等。经济特区要围绕上述改革任务,按照国家部署,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体系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口岸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分配制度改革等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加快改革步伐,先行一步进行试验,同时,要充分利用立法权,尽快形成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从而使特区的经济体制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为全国体制改革提供新鲜经验。

第二,通过先行先试,推动特区增创对外开放的新优势。今后15年,我国将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迈出新的步伐。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应该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在按照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办事,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方面,特区应该先行一步,以率先与国际惯例相衔接,与国际市场相衔接。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循环,逐步达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经济特区作为一种更高程度开放的模式和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的特殊存在形式,在实现中国经济按照国际惯例与世界经济对接中,应当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需要调整的政策,可在特区先行试验,以减低全局性的风险。如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原则的试验,特区就可以先行一步,摸索经验。在金融国际化、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金融市场资源方面,也可先行先试。此外,在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依法管理外商投资企业方面,在实施外贸以质取胜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方面,特区也要走在全国前面,创造出新经验。

第三,通过先行先试,推动特区增创经济增长方式的新优势。今后15年,国家将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论从特区本身发展来看,还是从特区对全国的作用和贡献来看,特区都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便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来推动结构优化、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规模经营,加速特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推动特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充分用好试验权,推动特区二次创业

中央重申赋予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试验权,为特区第二次创业提供了新机遇、新支点。如何充分用好试验权,使特区改革开放走在全国的前面,为全国创造新鲜经验,是经济特区在二次创业中的一项历史任务,是特区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肩负的重大责任。

特区在第一次创业中承担了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任务,为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全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比起第一次创业来,特区二次创业是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进行的。新的形势也为第二次创业中特区改革开放试验带来了新的特点、新的要求。首先,第二次创业中的改革开放试验,是在全国统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和第一次创业中特区和内地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这种情形是很不一样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已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我们进行新的改革试验的总纲。因此,和第一次创业的改革试验比较,第二次创业的改革试验对改革的规范性、全面性、配套性都有更高的要求。其次,第二次创业中的改革开放试验是在特区基本上不再享有优惠政策的新条件下进行的,这和第一次创业中特区主要依靠优惠政策的情形也是很不一样的。在优惠政策条件下进行的改革试验,固然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但由于部分经验依靠特殊条件,因而说服力受到一定影响,普遍意义也受到一定局限。相反,第二次创业中改革试验由于不再以特区优惠政策为条件,因而其提供的新经验,对于全国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更具有普遍性、适用性、涵盖性。再次,特区第二次创业中的改革开放试验是在我国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下进行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得明显,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正面临着一系列难题。这就要求特区二次创业的改革试验抓住改革的难点,为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提供有效经验。因而,二次创业的改革试验比一次创业的改革试验更具艰巨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特区二次创业改革试验的新形势、新特点,对特区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胜任特区二次创业中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任务,为了使特区的改革开放试验取得成功并提供有效经验,特区领导干部要从思想和业务上进行新的准备。

第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此作为进行改革开放试验的理论指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对于各项改革试验,我们都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决定其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使各项改革试验都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以改革试验为动力,推动特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为改革试验的经济保证和政治前提。

第二,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和掌握市场经济的规律,了解和熟悉国际惯例,学习和熟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知识,并通过在实践中运用,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能力。对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管理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的成功经验,我们既要善于学习、借鉴,又不能盲目移植、照搬。要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中一切合乎科学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创造出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独创性的经验来。

第三,要发扬开拓、创新和敢闯精神,克服墨守陈规、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邓小平同志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是经济特区在一次创业中能成功进行各项改革试验的思想保证,也是二次创业中先行先试仍然必须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区新的改革试验,要着力于新体制的创新。它不仅异于传统体制,甚至也不同于特区以往的改革。因此,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于改革中的各种理论和认识上的分歧,要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搞无谓的争论,不要被姓“资”姓“社”的争论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只有这样,特区才能为全国改革开放闯出新道理、创造新经验。

标签:;  ;  ;  ;  ;  ;  ;  

第一:特别行政区第二次创业的新支点_二次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