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丰富资源的五大劣势及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_发展中国家论文

发展中国家丰富资源的五大劣势及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_发展中国家论文

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的五个劣势及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丰富论文,转化为论文,劣势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211(2004)02-0085—04

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通常认为,资源是既能给国家、人民带来利益,又能带来无限商机的东西,自然是多多益善.事实是否如此呢?客观实践告诉我们,单纯的资源丰富对地区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对刚刚摆脱或正在摆脱贫穷与饥饿困扰、经济刚刚起步、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的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可能也是一个劣势.[1](P11)

1“资源”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信息、技术和人才的合理应用与配置,都能创造出宝贵的“资源”.

蕴藏丰富,分布广袤的资源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的开采而日见枯竭.我们要探讨的是发展中国家单纯资源型经济问题,实际上指的是自然资源的范畴.丰富的资源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甚至起到决定的作用.以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以盛产石油著称于世,石油收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石油也因此而获得“黑金”的美誉.[2](P61)中非国家刚果、扎伊尔,自19世纪中叶发现金刚石矿以来,曾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疯狂掠夺.建国后,刚果、扎伊尔也把开采金刚石矿作为启动国家经济的资本,大力发展采矿业,含有相当纯度的矿石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刚果、扎伊尔国家经济靠采矿业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中非的富裕国家.[2](P69)种种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姗姗起步阶段,靠本国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发展自己,的确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但(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的特点和利用的合理性以及统一协调性一旦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将是严重的.一味依靠资源的经济肯定是不长久的,国家的发展更是如此.发展中国家经济没有基础,发展其它行业需要一定的科学水平与工业基础作铺垫,这些条件在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很难达到,所以,他们只有把眼光盯在利用本国优势资源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上来.这些国家甚至出台一些优惠、鼓励政策,扶持国内企业投入到开发利用本国资源的行业上来,国外企业也蜂拥而至、趋之若骛.而发达国家依靠科技的进步、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合理的产业结构、一定规模的工业发展,不会把发展本国经济放在依靠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发展上.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经济发展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很快有了起色,单一型的资源型经济一直支撑着这些国家,一旦资源开发殆尽,所有依赖资源而生的行业、部门自然就山穷水尽了.下面,我们不妨来着重分析一下资源丰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劣势及其表现:

1.1 资源丰富的第一大劣势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交换地位,发展中国家利益大量地在经济交换中流失.

一些发达国家资源稀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形成了发达国家资源深加工工业区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和初级产品供应地及发达国家产品销售市场区的地理分工.[2](P131)日本是世界上船舶制造业的龙头,在世界市场中占了近30%的份额.那么,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岛国,国内资源特别缺乏,金属矿产更是少得可怜.他们造船所需的钢铁及其它原料就是通过进口,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到价格低廉的金属矿石或金属低级制品,在国内经过生产加工,制造出价格不菲、质量上乘的钢材,然后制造出船舶、飞机、汽车等商品,再以高价出口到拥有着丰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地、一个工业加工区、一个销售集散地,从而形成了发达国家资源深加工工业区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和初级产品供应地及发达国家产品销售市场区的经济格局.在这种分工中,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初级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不稳定,附加价值低,回流利润不高.而发达国家利用低价进口的资源和初级产品再进行深加工,其附加值较高,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回流的利润较高.巴西、马来西亚以生产橡胶著称.而橡胶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原料,价格虽然不低,国际价每吨在120美元左右,而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进口,把它进行各种深加工,单不说它的工业、日用等方面的制成品,它的副产品和衍生品价格都比原料橡胶高出数倍.

1.2 资源丰富的第二大劣势是区域发展容易形成单一的资源性生产结构,一旦这种资源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则带来职工下岗、就业困难、税收萎缩,没有替代产业和技术等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技术问题.

如中国的森林、煤矿、金属矿等资源性城市,曾辉煌一时,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加之资源的减少,导致大量职工下岗,而新的替代产业没有建立起来,无法吸收安置下岗职工,产业萎缩又影响到税收和财政,稳定社会的转移支付能力也随之降低.[3](P62)如中国东北、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平煤集团,都是因油而生、因煤而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和部分地区地下资源的减少,导致大量产业工人下岗,给社会增加了极大的负担.近几年政府部门一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对产业相对单一,不适应经济长远发展的考虑.反观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资源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丰富,产业结构却相对合理,技术档次较高,就业容量也很大.

1.3 资源丰富的第三大劣势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思技术进步、不求降低消耗、不计成本高低.

如果资源稀缺,人们会在3个方面寻求技术进步:一是要研究、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技术.典型的如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但几次大的石油危机使它的企业不得不加速节能技术的开发,结果大大节省了能源,降低了消耗,从而使商品以较低的成本参与国际竞争.二是要进行技术创新,寻求新材料和新能源,替代日益稀缺的资源.如对木材、钢铁、石油等替代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就给人们寻找更多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通过技术进步,需求新的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改善交通系统、住宅保温等.而资源丰富,则失去了这3个方面技术进步的动机和动力.国内一些小煤矿凭借着丰富的地下煤炭资源,不考虑技术进步,不计成本规模,粗制滥造.而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的高科技化工厂,远看像花园,近看是工厂,技术含量高、能耗低,根本看不到跑冒滴漏等国内化工企业司空见惯的现象.自动化程度高,投资30亿元人民币的现代化工厂,只有员工600~800人.低廉的劳动成本使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也使他们从资源匮乏通过高科技转化为经济优势.

1.4 资源丰富的第四大劣势是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许多发展中国家曾经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缺乏技术进步支持的经济盲目增长下,过度的开采导致了资源蕴藏量的急剧下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4](P150)这曾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发展初期走过的老路,但时至今日,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也没能避免重蹈覆辙.我国的东北三省拥有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素有“林海”之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过度的采伐已使昔日的原始森林变成荒山秃岭;[4](P15)南方的森林也已遭到严重砍伐,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西北过度的放牧,使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变成风沙骤起的荒漠,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5 资源丰富的第五大劣势是资源开发一般由国家投资,所有制单一,地区经济没有竞争力,没有就业空间.

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国有制的比重较高.单一的国有制,有着极高的体制成本、效率低的代价成本、企业办社会和办政府成本等,体制成本如此高昂,其产品当然无法与外国同类产品进行竞争.如果经济一旦不景气,地区经济也将陷入困境.况且,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劳动力使用相对较少,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模式下的轻工业、第三产业等,劳动力到哪里去就业呢?这样就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一些国有经济比重高的资源型地区下岗职工多,就业困难,社会不稳定,政府工作艰难;一些非国有经济比重高的资源稀缺地区下岗职工少、就业机会多、社会稳定和政府工作轻松,即资源丰富+单一国有制=资源劣势.

2 将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专家和学者一直探讨的问题.就长远展而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把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必须统筹兼顾,瞻前顾后,既要有利于某一局部,又要有利于全局,且无损于其他;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无损于未来.具体地说,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特别强调在国家规划和控制下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一旦失误将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在当代条件下任何一种资源的短缺都可能引起其它资源的短缺,从而形成整个资源供给系统的紧张状况.此外,任何一种资源若要发挥其作用,都必须同其它资源相配合,并保持一定的数量与质量的配比关系.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不仅体现着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定的组织管理,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活动来实现资源间的有效配置,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和控制方式,避免因盲目行动所造成的种种问题.2)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实现,顺乎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平衡,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生态平衡规律的具体体现.顺乎生态平衡的要求,并不意味着不能突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而是说人们在对生态系统进行加工和改造时,不但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内部所具有的自动调节和各因子之间相互补偿的能力,而且还要通过人们的活动和努力使生态系统的这种内在自调能力得以不断地增强.事实上,人们的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工农业生产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对原生系统中旧的生态平衡的一种破坏.问题仅仅在于人们的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关系.3)同资源的再生增值、换代补给相适应,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换代补给能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比例.无论是哪一种资源的开发,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都有一个量度问题,超过了这个量度,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就会发生混乱,甚至形成严重后果,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合理地确定资源的可采数量.对于再生资源来说,其年开采量一般必须适当低于或起码不能超过它的年新增殖数量,以保证总储量的稳步增加.对于非再生资源来说,到了枯竭时期,就必须找到代用资源,否则,就会产生资源危机问题.4)综合开发、物尽其用,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经济效益.自然资源可以互相代用.例如以生物能代替太阳能,以风力代替水电,以化学合成纤维代替丝、棉等天然纤维等.自然资源的这一重要特性,既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回旋余地,也要求人们必须注意综合开发,尽量以储量丰富、价格(开采费用)低廉的资源来代替相对贫乏、价格昂贵的稀缺资源,并不断发掘新的资源来替代现有资源.此外,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其有用性往往都是多方面的;物的废与不废、有用与无用总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废物,使用合理,可以变无用为有用,变废为宝.这也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全面考虑到资源的多方面作用.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使一物(资源)变多物,实现物尽其用,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经济效益.5)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保护环境既意味着保护资源的延续利用,同时也是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护环境,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环境的净化能力或可再生能力.环境的净化能力由环境自净能力和人工治理设施的净化能力两部分组成,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指环境受污染后,由于其自身的代谢功能,在物理、化学作用下,经过一定的自然分解和同化过程,使环境恢复到被污染前的状态与面貌的能力.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中的污染物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所能承受的最大净化量时,就需要运用人工净化手段,采取各种工程技术措施或增加净化装置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2 用科学的发展观着眼实际,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用发展的思维重新考虑和安排经济发展的重点及先后次序,积极调整按传统战略所确定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方向,增加对环境安全的投资,加快有助于改善自然生态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使之真正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经济发展重点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产业角度看,最为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满足生活需要的产业与生活奢侈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必须把农业的发展置于一个更为重要的地位上.对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质量的改善必须有一个科学的阐释.高档消费品、奢侈品消费量的增加不能与生活水平提高划等号,前者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后者的提高,相反它们所带来的浪费必将对发展形成不利的影响,最终可能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一点值得发展中国家重视.2)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核算制度,设计一套直接以社会基本需要为依据并有助于促进对环境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与保护的经济指标体系,以便为实际的经济工作及理论研究提供指导.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新的核算制度必须能够把那种自坏基业的增长同长久维持的增长严格地区分出来,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体现经济生活得以长久维持的价值.这就要求适当减低国民经济产出量指标在整个核算制度或指标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同时增加一些反映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境况方面的指标,并且将生态、资源、环境破坏和浪费造成的损失作为负的GDP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3)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和资源、生态、环境调控机制.如果说在社会变革迟缓得几乎难以觉察的时候,人们可以不需要领导,那么急风暴雨的变革时期,强有力的领导便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变革要求人们在观念上和政治上改弦更张,要求对改革的必要性作出科学的判定,并确定社会前进的方向;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安排好社会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时应当优先实现的目标.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能够明确和理解并自觉地采取行动的,它需要有远见卓识的优秀分子来加以策划和组织.否则,改革是不会有成效的,也不可能顺利地展开和进行的.

2.3 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和出口替代工业,构建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体系,改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交流中的被动局面.

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由于人均收入的增加常常是伴随制造品在总出口中份额的增长发生的.而且,制造品贸易在鼓励生产多样化,促进新技术和新思想,刺激本国经济效率的提高中,常常比初级产品的贸易更为有效,所以,发展中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创建自己的工业体系势在必行.20世纪下半叶,选择出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国家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出口为导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是否所有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都能采取出口替代战略,这还需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如前所述,大国和小国的外向程度存在相当差异,并非偶然.小国采取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由于他们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内市场有限,他们除了向外发展别无选择.而大国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发展的出路全部寄希望于出口导向.其次,从进口替代转到出口替代,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各方面要付出高昂代价,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战略转变本身直接影响到进口替代部门的利益,从而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从而可能引起政治动乱.而外向政策的好处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此之前,要维持对进口的控制,限制供给量,出口导向使货币贬值,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再次,出口替代战略的成功需要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20世纪50~70年代末,发达国家曾经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对国外产品的需求较高,采取外向型战略的国家很容易将产品打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普遍放慢,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制成品进口国方面设置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除了关税壁垒外,非关税壁垒的“进口限额”、“自动限制出口”、“质量要求规定”、“规格要求”和“卫生条例”等形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严重地抑制了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出口和制造业的增长.同时,发展中国家现在不仅要与发达国家的同类生产者竞争,而且还得同自己的伙伴竞争.是采取进口替代或是出口替代,应根据国情因地制宜,因时而宜,不能过分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应鼓励进口替代部门多使用本国资源和产品,尽量少用或不用外国进口产品资源.如果进口替代部门已有一定规模,应该鼓励其产品向国外输出,一方面改善传统的出口结构,开辟新的外汇来源,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也就是说,进口替代要同出口替代互相结合,增加出口和减少进口密切配合,保持一个相对的均衡.

2.4 要进一步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发展中国家主要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往来与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往来较少.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步形成的今天,这种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力争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政治上协调彼此立场,在经济上加强相互信任与协作,通过加强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发展贸易、资金、技术交流,开展以资源为优势,以原料为武器的联合斗争,建立一系列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当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这方面的合作由低级向高级,合作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展,成立了国际茶叶委员会、石油输出国组织、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等.但这方面的合作还十分有限,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需加大,应延伸到各个领域,进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促进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壮大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

2.5 进行体制创新.

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模式,调整所有制结构,实现有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改变政府投资开发资源的单一模式,建立科学的经济体制和发展纲要,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其大开发,使资源的开发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另一方面,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人才战略,以更加灵活的体制吸引人才和技术,给人才和技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摆脱传统资源丰富、经济劣势的状况,构造一个资源优势局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  

发展中国家丰富资源的五大劣势及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