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外教育与生产性劳动相结合的特点及启示_教育论文

二战后国外教育与生产性劳动相结合的特点及启示_教育论文

战后国外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实施的特点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后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的必然产物,特别是二战后,各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为各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课题,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展了广泛的实践,虽然处于探索阶段,仍取得了大量经验。分析他们的实践,可以为我国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1

国外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较具代表性的有前苏联、德国、法国、菲律宾等国家。他们分别代表了几种类型和模式,我们称之为:苏联东欧模式、北美西欧模式、发展中国家模式。

(一)前苏联进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前苏联在1997年1月, 通过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其中规定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儿童和青年进行符合现代化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要求的普通中等教育,使学生具有广博而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具有不断增加自己知识的愿望和独自充实与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要求“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劳动教学、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和公益劳动过程中……按照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对学生实行综合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指导。”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作用并积极探讨在合理安排劳动教育和生产劳动的条件下,提高掌握科学知识的质量问题,以便实现中等教育一方面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的双重职能,这是前苏联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出发点,为此,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劳动教育。 其中主要包括:①开设劳动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要求,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让学生参加学校实验园地的手工制作和作物栽培(每周 2小时),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和劳动观点。进入中学阶段,则在学校教学工厂、服务性劳动工作室劳动,甚至完成企业定货任务(每周2小时)。 到了高年级(九至十年级)学生主要在校际教学联合工厂和学校挂钩工厂参加生产劳动。②实行新的劳动教学大纲,如“技术劳动大纲”、“农业劳动大纲”、“技术创作大纲”、“农业实验大纲”、“服务性劳动大纲”等,使劳动教育正规化。③注意扩大和加强劳动教育和普通教育课程的相互有机联系,把普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既要依靠科学的概念自觉、合理地完成劳动活动,同时又使劳动成为巩固理论知识的手段。④劳动教育中贯穿综合技术教育的原则,劳动教育必须服务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技术的眼界,掌握关于劳动对象、手段、过程的基本知识,形成一般劳动或某种专业劳动的基本技术。

(2)进行职业指导, 以解决普通中等教育同就业市场的结合问题。根据一些校际联合工厂的调查,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根据在校际联合工厂获得的专业继续学习或选择职业的。

(3)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劳动。 如学生农业生产队(农村中学劳动的基本形式)、学生工业水产队、林业队、维修队、绿化队、劳动休息营等。这些组织形式的劳动,主要利用暑假进行,为期2—4周,每天劳动4小时,学生自愿参加并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

(4)积极开展课外、校外活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从而对他们将来自由选择职业起到良好的作用。

(5)加强综合技术教育。 《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中明确规定:“苏联普通中等学校是对儿童和青年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为此,①强调和加强教授各门普通教育课程的综合技术方向性。②加强劳动教育的综合技术方向性。③加强学校同工业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相互联系。④强调综合技术教育必须严格遵循教学论的原则。教会学生学习,即教会学生独立扩充自己的知识,在科学和政治情报的激流中辩明方向,这是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方向。

(二)德国实施劳动教育的情况

德国教育承袭了德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学校分为三类:一是主要学校,即普通学校;二是完全中学,是为上大学作准备的学校;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实科学校,又叫中间学校,它也教授普通学校的课程,但比较注重实践。五十年代,德国在普通学校里就实行了基本的技术经济教育,采取了“学生参加生产和经济工作”、“经济与教育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了要在普通学校里加强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活动的基础教育。德国的劳动课主要设在普通学校,即主要学校,劳动教育课具有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使学生走上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完全中学也对学生进行生活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校为学生开设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劳动学和社会学课。当然,这些课不是职业教育,也不是为将来从事职业工作服务,完全是为了解社会和生活。

(三)法国实施劳动教育的情况

1977年以来,法国青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在校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举办企业实习培训班。这是作为面向生活的教育制度的开放政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解决教育与就业相脱节的办法之一。1981— 1982年,结合普通教育, 让中学生在55000 多个企业实习班中接受培训,取得的基本经验是:青少年接受普通教育的时间越长、基础越好,插入专业教育的时机也就越成熟。因此鼓励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专业教育,在高中课程中设置更广泛的高度专业化的选修科目。

法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类型和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普通中小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实施劳动教育。小学课程中除了基础知识、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课程外,还增加了技术教育课程,学生们搞些手工和轻微的体力劳动,初中大纲中专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一般为每周2课时。②设立同级职业预备班和学徙预备班, 这是专为差生铺设的出路之一。③协商教育——工读交替制,学校在企业里举办实习培训班,以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和企业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培养学生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④两种类型高中的劳动教育。法国的两类高中——“长期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生在结业时均能获得一种职业证书或包括某种技术专业方面的职业技能证明。职业高中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和办事员。1980年,法国教育部为加强技术教育,在高中毕业会考中(同时是大学入学考试)加试手工劳动能力,另外在一般考试中加试应用技术。

法国的这些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措施,体现了教育为生产提供劳动力的要求,同时他们把教育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关系协调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菲律宾实施劳动教育的情况

菲律宾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努力保持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增长率;保证全体人民投身经济增长并深受其益;加强民族感,发扬本民族的价值观念。根据这一目的,菲律宾的国家教育目的为:提供广泛的普通教育,帮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培养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中级技术人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培养能够担当国家领导以及进行研究和发展知识的高级人才;通过教育规划和评价系统对国家变化着的要求和条件作出反应。

为此,菲律宾先后于1973年和1977年,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重大改革,旨在加强劳动教育、实用工艺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后的课程有如下特点:①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的课程主要是发展儿童的读、写、算的基本技能。②从三年级到九年级学习公共课程。五年级到九年级加上实用工艺课。强调发展儿童的认知学习,培养他们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和技术,以便使他们不管在哪一年级辍学后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成员。③三年级到九年级的劳动教育,主要是结合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一些劳动,提供多达八十多种的选修科目,让学生在有力的指导下选择一门职业课。

菲律宾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与世相处的本领。

总结以上几个国家的实践情况,各种类型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下面分别列举:

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模式的特点:①思想统一,安排统一;②强调劳动教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强调综合技术教育,而不单是职业教育,为的是使学生了解生产的基本原理,适应新技术变化发展的需要。综合技术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改革原则,贯穿于普通教育课程中、劳动课程中和校际教学联合工厂中。

北美及西欧国家模式的特点:①顺应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现实的形势需要;②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发展中国家模式的特点:①注意使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符合国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政治独立,消除殖民主义在社会、国民生活,包括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逐步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而且这些国家经济基础较薄弱,科学技术较落后,因此他们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不脱离国情。②城乡结合,注重农业劳动。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业生产劳动是重要的劳动形式,因此他们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时,既注重同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相结合,又注重同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目前形势下,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教育、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密切关系,都在积极探索发展教育、服务生产的路子,并且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2

纵观国外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施状况以及当前的国情,我们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因地制宜,分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各部门发展不平衡,而且大量的学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山区和“老少边”地区。这些地区同马克思所阐述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条件——大工业的高度发展,相去甚远,因此,要按照我国的国情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生产基地,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有计划地参加生产劳动,经受劳动锻炼,学习生产技术,培养劳动观点。此外,学生还要有计划地参观工厂、农村、实地了解工人、农民的现实生产活动。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实行农科教结合,组织学生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其中的大部分毕业生将服务于农业生产劳动和乡镇企业,硬性地让他们同大工业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条件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因为我国即使比较发达的农村,也还只有科技水平、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农村乡镇企业,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应着重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但是在城市,由于工业比较发达,教育就是同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提出和农村不同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培养掌握现代化工业生产技术的合格劳动者。

总之,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总的战略方针的前提下,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层层落实,层层分解,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把整个的教育事业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

(二)按教育活动、教育对象距离生产过程的远近、程度高低,分阶段地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们的培养目标,最终是要为社会培养分工不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或者说每一个在学的受教育者迟早要服务于生产劳动,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体现——“不劳动者不得食”,不允许有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但是就某个学生个体来说,他离生产过程的远近并非等距离的,受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制约,其中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或之前就进入生产过程,另一部分学生完成高中教育后服务于生产活动,还有的是完成高等教育后走上生产岗位。因此要求分阶段分类型地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要着重强调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生产技术,将其中的大部分即将进入生产过程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普通劳动者。为此,可以开办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职业技术学校,让学生学习有关职业技术,更好地适应生产需要。高中阶段,最近几年的实践将一批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两类中学中存在着显然不同的倾向:普通中学忽视生产劳动,职业中学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至于普通中学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在生产中得不到应用——这些知识是书本上的,脱离生产劳动。而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大多又不具备相对完整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无法掌握尖端生产手段。应该看到,高中阶段的教育同义务教育阶段一样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选择,也有相当一部分离生产过程近的学生,只是程度上有差别。因此对高中学生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更加重大,它培养的劳动者最能代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如果前两个阶段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的比较顺利,那么,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不应当简单重复前两个阶段的形式,而应采用更高级的、灵活多样的形式。高等教育后的所有学生原则上都要服务于一个专门的生产领域,从事的大多是区别于单纯体力劳动形式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因此,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结构要有所改变,注重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了解与研究相结合。通过这种结合,发现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联系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服务。而且高等教育中文科和理科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不能一概而论。文科的服务领域决定了它对实际生产过程的间接性质,必须按它的学科要求,密切联系实际,区别对待。让学生参加有关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这也可以看作是分工不同的生产劳动或确切地说是脑力劳动的一部分。

分阶段进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生产劳动者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发展状况的必然结果。教育的规模不可能为每个人提供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社会也不必每个人都受高等教育。无论哪个阶段都有离生产过程远近的问题,每个阶段都必须进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利于那些即将进入生产领域的学生适应社会生产、使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成为合格新生。

(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又要有生产劳动和教育的结合。

这两种结合形式,国内外都有实践。在国外,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教育水平较高,对国民经济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发展的比较早、比较快。他们已经认识到,一次性教育已不能满足生产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各国民经济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企业办学,或者同学校合作办学,或向学校投资办学,对从业人员实行旨在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这就是所谓的生产部门和教育的结合。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生产部门普遍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陈旧与更新的周期缩短,如果不对从业人员进行新知识、新科技的补充和提高,他们将难于胜任其职业。为此,许多大中型企业设立了技工学校、职工培训中心、职工大学、成人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机构,大力发展岗位培训,使受过不同程度教育的在职人员依据科技发展的新内容和生产发展的新要求,接受在职培训。这种措施的实施,正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和必要的补充。而且由于它源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受教育者又不脱离生产过程,因此这种生产劳动和教育的结合,更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它培养了大批的合格劳动者,另一方面缓解了学校教育升学的压力,应该大力发展。

但是,无论是先教育后生产,以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还是先生产后教育,以生产为主的生产部门教育,它们都不能抛开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只是不同的教育形式下不同的结合方式,二者只有形式上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标签:;  ;  ;  

二战后国外教育与生产性劳动相结合的特点及启示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