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男性为中心到以性别为中心:“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批判性分析

从以男性为中心到以性别为中心:“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批判性分析

一、从男性中心到男女两性中心——对“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批判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雨佳[1](2021)在《性别主流化在国际组织中的实施成效比对及发展潜力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性别平等是当今世界重要的人类发展议题,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和争辩,其最新的理论成果是在1995年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所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中提出的“性别主流化”。性别主流化吸取了原有性别平等理论中的优秀部分,并进行了发展,能够较好地适应当下国际社会发展平权事业的需求。通过对性别主流化在三大国际组织——联合国妇女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联盟内部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可以看出虽然性别主流化提出的时间并不久,但已经有初步的实践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大组织内部结构及其别主流化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所得成效的分析总结,得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可供其他组织借鉴、实践的经验。

储洁雅[2](2020)在《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儿童绘本相对与欧美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在童书销售品类中排名前三,成为家长老师们积极选购的学龄前儿童读物。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2015-2018年度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及“当当网”的儿童绘本借阅、销售排行榜前100本儿童绘本,整合筛选后共75本儿童绘本,分别对其中成年男性女性和未成年男孩女孩角色进行内容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畅销儿童绘本中传达的性别图景,发现儿童绘本中角色出场比例总体来看是失衡的,两性形象存设定中存在定型化和刻板印象,公共领域中社会角色、私人领域的家庭角色以及亲子关系的的呈现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工和性别模式;深入统计分析绘本中两性角色表现的行为特征,发现绘本中依旧在传达“男女有别”二元对立的性别气质,并在无意识中传达了性别规范化教育;再进一步探讨了绘本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途径以及背后深刻的结构、经济和权力因素;针对上述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期实现社会角色与身份回归真实、性别关系和性别利益力求平等、性别气质多元化传达、性别再生产的积极功能,同时给出可以借鉴和期待的绘本选择;最后进行反思和讨论,认为有必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进一步加强对传媒中的社会性别评估和监测机制、转变性别教育观念、童书出版应秉承“回归儿童本位”的共识。

郭立仪[3](2020)在《新浪微博中男性形象流行符号变迁研究(2012年-2018年)》文中认为从“屌丝”到“暖男”与“小鲜肉”,到“直男”与“渣男”,再到“小奶狗”……在我国新浪微博语境中,大众在不同的时期下传播与建构着不同的男性形象符号。基于这一现象,本研究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三维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吸纳社会性别、男性气质理论,对我国微博中不同时期流行的男性形象符号展开研究。首先,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探索性调查,收集近年来大众熟知的、热门的男性形象符号,并结合公开数据库进行检索整理,确立研究对象分别为在2012年至2013年期间的“屌丝”、2014年至2015年的“暖男”与“小鲜肉”、2016年至2017年的“直男”与“渣男”及2018年的“小奶狗”四个不同时期的六个具有代表性的男性形象符号相关的热门微博文本;其次,基于新浪微博中的2.85万条相关数据,采用语料库分析法对相关文本进行词频与主题词分析,对文本的语义网络进行可视化呈现,进而解读各个符号的内涵;最后,以话语分析法归纳符号整体变迁的核心特征与发展规律,挖掘其内在话语构成与社会实践。研究发现,2012至2018年期间,在我国微博语境中,男性形象流行符号的生产整体呈现出传统霸权主义消解与多元化男性气质发展的变迁特征;符号的分配,受到女性主义的权力运作的推动与传统的性别观念的根本性牵制;符号的消费,是市场话语推进及技术机构控制的结果。这一变迁过程,一定程度映射了我国社会性别话语发生了民主化、商品化与技术化的转向。在传统与现代化性别话语的矛盾发展下,我国性别秩序正朝着更加平等和谐的方向迂回前进。研究亦得到启示,网络符号表征下的话语变迁既再现了社会的发展,也参与着社会的建构。

张馨月[4](2020)在《女性主义的教育理想 ——女性主义教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教育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多以哲学式的阐释为主,包括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其主要方法是以着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教育观点为主,研读其文献经典,将其思想梳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方式虽有助于理解和学习,回答了教育思想“是什么”的问题,但往往将教育思想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剥离出来,难以回答教育思想“为何产生”、“怎样产生”的问题。本文选取女性主义教育学作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发生发展的外部历史环境和内部思维逻辑两方面入手,系统全面地梳理女性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解释它的发展逻辑,理解和揭示教育思维与教育现实的互动的根源和实质。在本研究中,女性主义教育学不是学科的范畴,而是一种教育学派,具体是指承载着女性主义教育理想、旨在促成两性平等和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教学策略,体现了多元化教育理论的一个视角。本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影响女性主义教育学发生发展的现实因素和思想因素从纵向与横向进行分析。作为女性主义教育理想的载体,女性主义教育学诞生于二战后美国女性遭受压迫的社会现实,而女性学的设立则是女性主义教育学产生的直接原因。解放女性、实现两性平等是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永恒的政治目标,这一基本的政治立场同样影响女性主义教育学将培养女性主义者参与解放妇女的女权运动视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可以说解放女性的目标就是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教育理想。不同女性主义流派对教育的不同论述对于女性主义教育学理论建设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女性主义教育学更多地吸收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文化解构论,将其作为自己的教育原则,其核心在于解构知识和教学方式中的男性话语霸权。围绕着实现两性平等的教育目标和文化解构的教育原则,女性主义教育学发展出了三条基本教育教学策略,包括“赋权”、“建立无等级合作群体”以及“培养领导力”,体现出女性主义政治目标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路径。尽管女性主义教育学并不是一个十分严谨的理论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旧是一个颇有辨识度的理论学派,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为教育理论的完善提供了一个来自于女性的视角,引起了人们对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关注,丰富了教育理论的思路和视野。虽然女性主义教育学的理想还远未实现,但它的出现正说明,未来的教育,会更多地关注两性平等及弱势群体教育这一对人类进程有深刻影响的重要话题。

吴丹[5](2020)在《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操演 ——以《和平精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宽带速度的大幅度升级、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游戏设备的日渐成熟,国内游戏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时至今日,游戏已然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国内不少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当前国内游戏研究亟待提升之处颇多,如从性别视角切入的研究局限于性别刻板印象、对非“女性向”游戏中的女性玩家关注较少等。性别操演是由巴特勒提出的重要理论,用以表明性别是在不断征引和重复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建立的。目前国内对性别操演理论的研究多为理论的介绍和阐述,较少涉足网络游戏领域的文本实践研究。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以射击游戏《绝地求生·和平精英》的玩家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当前网络游戏中FPS/TPS游戏玩家实践中性别操演的机制、模式与影响,以期为网络游戏中性别相关议题的探讨提供一些理论和案例的参考。研究发现,玩家可从视觉、听觉、行为三个层面操演自身性别:视觉操演是基础,包括昵称、化身和性别设置;听觉操演是关键,涵盖语音、语词与话语风格;行为操演是具体体现,表现为玩家在游戏中形成的互动关系与游戏打法。由此,玩家在网络游戏中强化典型男性阳刚气质、突显典型女性温婉气质,或是通过挑战异性气概来模糊二分的性别气质,建构自身性别认同。父权体制为玩家的性别操演设定限制、提供“幻象”,玩家亦通过性别操演巩固或挑战社会主导的异性恋规范。尽管游戏规则限定了玩家在游戏中的选择,或是通过商业机制实现对玩家的资本收编,但玩家能借扮装戏仿偏离游戏主导的性别规范,情侣玩家以背离游戏核心机制的玩法抵抗游戏霸权。网络游戏语音交流系统所突显的声音的重要性也使得游戏场域中生成了关于声音的权力关系,进而产生了对于性别化声音中“他者”的压迫。游戏中的性别操演释放了玩家抑制在现实二元性别规范中的多元的性别气质,为我们反思与质疑性别建构话语、推动与促进性别平等提供了契机。

吕明洁[6](2020)在《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是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将女权主义理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妇女解放思想中,形成了自己流派独特的理论和主张。[1]该流派一直追问的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人处于怎样的位置?她们是客体性的存在,还是主体性的存在?可以说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存在由来己久,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女性一直以“他者”的身份存在着。由于女性长久处于被压迫的状态,因此她们一直在为争取自身权利的平等与自由而奔走疾呼,这也是一直以来世界范围内女性解放运动的初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因为它关乎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解放。200多年前,德国的马克思、恩格斯曾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观点,系统性的分析和阐述了女性地位、权益以及如何实现妇女解放等基本问题。而其后近一百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问题分析研讨的基础上,立足于女性“他者”这一第二性的处境,探讨女性如何突破本体性困境,超越绝对“他者”的地位,实现自身的解放和独立。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相比,波伏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受压迫的复杂成因的分析,指出女性从他者走向主体,需要进行行为和观念上的升级。也就是说,她认为女性不仅要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活动,还要形成女性主体意识。可以说,时隔一百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了空间对话。波伏娃的《第二性》可谓是其一生最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曾被誉为西方女性的“圣经”,奠定了波伏娃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着作从生物、心理、历史乃至文学等多重视角,通过对女性生活和境况的详察,揭示出“女人是他者”的悲天悯人的命运,指出女性从古至今无法摆脱被凝视、被规范、被束缚的生活状态;深刻阐发了女性他者处境及女性气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成因,指出其背后的驱动力乃是男权制的压制;唤醒了女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权利意识。正是《第二性》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发了笔者对于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兴趣,并由此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写作。本文的撰写是笔者在掌握大量国内外研究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料的基础上,从阐述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发,以《第二性》为突破口,以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为重点,来研究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来看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文章创新和不足之处,使读者了解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时代及理论背景以及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架构。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受波伏娃所处时代背景及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了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法国哲学的精华。具体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哲人理论学说的影响:首先,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其次,取自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再次结合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最后借鉴了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主要围绕其“他者”理论及“女性气质”详述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其一阐发了其“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形成原因以及摆脱方式;其二将其他者思想与后现代哲人的“他者”观进行比较研究;其三从基本含义、形成机制及道德束缚三个层面论述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第四章阐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主要以《第二性》为例解读其女权观,继而介绍了其代表作《女宾》、《他人的血》及《名士风流》等,使读者了解到波伏娃不同时期的女权观的微妙变化。最后将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进行比较评析,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入阐述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藕合联姻,从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基础、理性结合及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等几方面内容,论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发掘和阐发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第六章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首先陈述了我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及现实建构,进而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最后记叙了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可以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吸收了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妇女解放思想,其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先进的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后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王峰灵[7](2019)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文中提出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潜心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了 14部短篇小说集,近200个故事。门罗专注于书写小镇平凡人物,尤其是平凡女性的日常生活。她们的生活看似平淡乃至平庸,但她们的爱恨情仇都在这“死水微澜”里。这里蕴藏着女性微妙敏感又复杂难解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成长。门罗特别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普通女性心理的隐情与波动,不仅彰显出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特异气质,也书写出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文学世界。门罗的写作姿态,明显受到了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社会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她完整经历了女性主义多个发展阶段,在女性书写中审视女性生活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形成了独特的女性观。门罗的成长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女性在两性世界的生存困境并以此作为其写作的主题。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多重身份、加拿大多元文化背景等赋予门罗女性书写以复杂性和深刻性。本论文通过精读门罗文本,梳理女性主义与门罗文学之路的关系,分析门罗笔下的女性形象,提炼其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女性观,总结其女性书写的主题,从而揭示门罗女性书写的深刻内涵。全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绪论着重阐述门罗文学之路及国内外对门罗短篇小说的研究现状,厘清国内门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阐明本论文的研究要点与目标。第一章追述加拿大地域文化、个人成长经历对门罗写作的深刻影响,并由此进一步探寻门罗自身女性意识觉醒的可能轨迹,进而探讨其成熟理性、温和平静的女性观。门罗生长于加拿大一个美丽但又闭塞的小镇,这促使她萌生了一种文化意味上的“边缘心态”。边缘心态使门罗在生活上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妇女,在创作上也有异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文坛主流女性主义书写。第二章力图厘清女性主义与门罗女性书写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此阐释门罗女性书写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门罗的文学创作几乎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同步,但阅读其文本便不难发现门罗独有的女性主义特质。结合门罗的成长经历及其多次访谈记录,本章试图分析门罗独特的女性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门罗不同于一般女性主义的女性观。门罗在长期的创作中逐步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温和的女性观,从而突破了传统书写对女性形象和性际关系的曲解,跳出了男女两性“非此即彼”的程式化循环。第三章着重分析门罗笔下不同的女性形象。细读其作品,我们便发现,地域色彩、女性主义只是其笔下女性人物的表面标签。她们有老有少,来自不同行业,仍然能够清楚地感知到男权社会的阴影存在。因此,她们或者面临某种生存困境,或者遭受某种误解,或者掀起某种情感和心理波澜,但她们最后都跟自己或他人达成了和解。她们的心理变化、情感成长已然超出二元对立的两性观,使我们看到更丰富、更真实的世界和人生。第四章总结门罗女性书写的主题意蕴。尽管每个女性人物的生活和故事不完全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体验了婚恋、做母亲、年老和死亡等过程。在这些不同的人生过程中,不同的选择最终促成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概括起来,门罗书写触及了成长、婚恋、母女、离开等主题,意在探讨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怎样得到相对的独立空间,由此思索如何与这世界和谐相处而非破坏乃至颠覆这世界。第五章论析门罗小说的闪光点之一,即女性主题和叙事艺术的巧妙结合,旨在分析门罗小说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书信体叙事和开放式结尾对其女性书写的作用与意义。结语通过总结和引申“边缘”的文化意义审视门罗女性书写的意义。门罗的女性书写是一种融合共通的姿态,消解了男性/女性、男权中心/绝对女性、文明/野蛮、中心/边缘、城市/乡村等的对立对抗。沿着门罗的道路,文明可以思考,男女两性可以互融共通,其普遍的本质是人类性。同时,只有两种性状的动态互动才能够实现对对方的观察和反思,而静态对抗则难以实现。以此观之,“边缘”不是“有益而必要的补充”,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场域,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更多样的观察视角、更灵活的生存姿态、更柔和的处世态度。由此,门罗的文学世界才能被打开,其真正的价值才能被发现。

李思然[8](2019)在《瑞典社会政策视域的性别平等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平等是瑞典福利国家的基石。社会平等不仅是社会物品的平等分配,更重要的是人与人地位与身份的平等,这深刻地体现为性别平等。瑞典是世界公认的性别平等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典的性别平等政策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典的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政策具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即追求社会权利的平等,具有政策内容的相融性,政策发展的开放性,政策作用的强制性的共同特点。瑞典社会政策的本质在于,政府通过政策法案对各项社会事务进行国家干预,实施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具有国家进行统筹的普遍主义特征。瑞典的性别平等政策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人口政策与家庭政策,于70年代逐渐形成独立的性别平等政策制度体系。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发展演进过程并不是一个由不平等到平等的线性的、简单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着不同的利益冲突,不断解决凸显的社会问题,不断转换政策目标,不断拓展政策领域,不断走出政策悖论的复杂的政策变迁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与瑞典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性别平等意识的变化紧密相连的。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目标体系是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灵魂,通过总的价值目标的设定,形成了四个具体价值目标领域,确立了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内容结构。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总体目标为:“确保女性与男性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同样的机会,拥有同样的权利,承担同样的义务”。在总体目标下,建构了以维护政治平等参与权利、经济教育领域的机会均等权利、家庭角色平等权利、女性自身安全权利为主要内容的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内容体系。瑞典政府实施社会性别主流化开启了社会各项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新视角与新领域。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一种优先策略,将性别平等作为目标纳入社会各项政策,将原来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问题及两性平等问题带到了政府政策舞台的中心,实现了性别平等政策领域的拓广;瑞典的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施过程是瑞典性别平等政策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也是瑞典性别平等政策不断完善的制度化、体系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性别平等政策理念由追求家庭中女性的平等地位发展到追求两性作为独立个体的性别中立,再到追求两性的社会平等权利的变迁;性别平等政策的目标由关注女性角色转向关注男女中性的平等关系再到关注男性责任的变迁;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范围由家庭领域拓展到劳动力市场领域再拓广到社会各个政策领域的变迁。本文对瑞典社会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即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研究从五个方面展开:首先,从宏观背景的方面,在第二章对本文涉及的社会政策、瑞典的社会政策、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等基本概念演进及概念的涵义进行规范性的研究阐述;分析阐释瑞典社会政策形成的社会基础与理论基础,以探究与解决瑞典社会政策形成的社会条件与理论资源问题。其次,从历时态方面,在第三章与第五章,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挖掘与梳理,系统分析阐释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制定、出台、改革与演进的过程;分析瑞典性别平等政策体系的建构过程;研究分析瑞典性别平等政策悖论的形成与克服的过程;研究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政策理念、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体系的变迁与改革的过程;对瑞典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的提出、实施、效果、启示与局限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再次,从共时态方面,在第四章研究分析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目标价值体系与内容结构及其政策实施的效果。以瑞典性别平等法案确定的性别平等政策的总目标与分目标为依据,对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四部分政策内容及其实践效果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第四,从量化分析的方面,在第六章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以大量客观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建模方法以求证前述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有效性,并利用聚类分析与方差分析法对欧洲各国与世界各地区性别平等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第五,从总结借鉴的方面,在第七章依据前述对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分析与阐释,总结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从就业政策、家庭政策、妇女参政及社会性别主流化四个方面分析了瑞典性别平等政策提供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

张毅,陈阿卿[9](2019)在《闽西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闽西农村妇女参政议政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政治参与度较弱;政治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社会性别意识冲突显着;女干部比例偏低,权力边缘化等方面。必须强化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升妇女综合素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农村妇女参政议政工作提供新思路。

王瑞[10](2019)在《女性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研究 ——以上海市X区K街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公共政策跟公民的参与分不开,而女性被以男性为中心的公共政策边缘化,政策参与过程中鲜有出于女性视角的考量。我国学者秉承西方的二元对立观点,认为我国现阶段女性依然在政策参与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即使研究结论显示女性群体的参与能力有所提升,但多通过统计等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未能充分考虑隐藏在宏观数字背后的个体特殊性。本文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与访谈对象建立短期关系,收集研究所需资料,了解女性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现状,充分反映女性群体诉求,分析现状背后的原因,探究女性在公共政策参与方面做出的努力。研究发现,社会性别影响女性公民的政策参与。在女性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的研究中,不论是认知角度、态度角度还是行为角度,都有发现女性公民有着充分的政策知识,认同自己的政策权利,对政策参与采取积极向好的意愿,并且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付诸行动。同时,女性公民的政策参与存在一定的偏好,倾向于跟女性自身及其家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公共政策,如家庭、婚姻、就业、养老、教育政策等。女性公民有着明确的自我认知。女性公民这种自我认知一方面是对自己处于他者地位这个现存状态的认知,也是对自身优劣势的认知,其中,男性不具备的“她力量”是女性公民引以为傲的独特优势。政治与性别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生理性别是先天的,社会性别却是后天社会演化的结果,女性在政策参与上的弱势地位是被建构的,女性公民在公共政策参与的认知、态度、行为方面一直在努力,她们洞悉所处的政策环境,明白作为女性参与政治生活的优势与劣势,有着自己在政策参与上的偏好与特质。女性要与男性享有平等参与公共政策的权利,单单凭借制度性的分配是远远不能达到目标的,毕竟制度的倾斜与调整需要时间,具体实施还不一定能够顺畅,更多的是需要女性群体自下而上地感知公共政策,由内而外地提升公共政策参与意识,自我、自主、自愿赋权。女性在政策领域的自我实现不应当体现在结果上,更多的是强调参与,参与是一个动作,强调的是过程,在公共政策整个过程中支配能力的赋予就显得尤为重要。赋权靠的是公共部门的支持,自我赋权需要女性自己做出努力,赋权主体从政府部门向女性本身过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从男性中心到男女两性中心——对“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批判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男性中心到男女两性中心——对“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批判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性别主流化在国际组织中的实施成效比对及发展潜力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研究方案及比较标准
第一章 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及发展历程
    第一节 性别主流化定义
    第二节 性别主流化发展历程
第二章 三大国际组织性别主流化情况分析
    第一节 联合国妇女署
        一、妇女署基本概况
        二、妇女署社会性别主流化成效斐然
        三、资金来源与悖论
        小结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况
        二、以经济赋权为主的推进思路
        三、思路受限及革新彻底性缺乏
        小结
    第三节 欧洲联盟
        一、欧盟基本概况
        二、欧盟内性别主流化推进成效
        三、潜在问题分析
        小结
第三章 现有问题及推广经验
    第一节 未来发展难题
    第二节 经验推广策略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绪论
    1.1 研究动机和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6 本文的创新点
2.畅销儿童绘本中呈现的性别图景
    2.1 儿童绘本中塑造的未成年人性别形象及图景
    2.2 儿童绘本中塑造的成年人性别形象及图景
    2.3 儿童绘本中人物角色呈现的性别行为特征探究
3.解构畅销儿童绘本中的社会性别
    3.1 性别出场格局——被遮蔽的性别失衡
    3.2 绘本中两性性别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3.3 绘本中的性别角色与性别分工模式探析
    3.4 绘本中的性别叙事和性别结构
4.畅销儿童绘本再解读——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及规训
    4.1 畅销儿童绘本中建构社会性别的重要途径
    4.2 女性主义视角下畅销儿童绘本性别图景背后
5.展望探索与总结反思
    5.1 对绘本建构性别图景的展望与探索
    5.2 总结
    5.3 讨论与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广州图书馆绘本类图书借阅排行(2015-2018)
附录二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绘本类图书借阅排行(2015-2018)
附录三 当当绘本类图书综合畅销排行榜
附录四 最终编码样本库绘本
致谢

(3)新浪微博中男性形象流行符号变迁研究(2012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理论框架
    2.1 话语理论
    2.2 社会性别理论
    2.3 男性气质理论
3.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技术路线图
4.男性形象流行符号在微博中的传播分析
    4.1 关于微博中男性形象流行符号的探索性调查
    4.2 男性形象流行符号传播的描述性分析
5.男性形象流行符号文本的语料分析
    5.1 “屌丝”的登场与逆袭(2012-2013)
    5.2 “暖男”的风靡与“小鲜肉”的霸屏(2014-2015)
    5.3 “直男”的觉醒与“渣男”的爆发(2016-2017)
    5.4 “小奶狗”的养成与登台(2018)
6.男性形象流行符号变迁下的话语实践分析
    6.1 符号生产:传统霸权消解与多元气质发展
    6.2 符号分配:女性权力运作与性别角色固化
    6.3 符号消费:市场话语推进与技术机构控制
7.结论与讨论
    7.1 微博语境下社会性别话语秩序的变迁
    7.2 符号表征下话语与社会变迁的研究启示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微博中男性形象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新浪微博关键词搜索数据采集结果示例
    附录3 主题词文本的共现矩阵示例
致谢

(4)女性主义的教育理想 ——女性主义教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核心概念
    六、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女性主义教育学史前史
    第一节 美国现代女性的社会经历:多种形式的性别歧视
        一、对女性的文化性性别歧视
        二、对女性的制度性性别歧视
    第二节 60年代美国的政治文化氛围
        一、激进的60年代
        二、第二次女权运动在美国爆发
        三、新的女性主义
    第三节 女性学的设立
        一、女性学创建之路
        二、女性学的定义与本质
        三、女性学与女性主义教育学的诞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女性主义教育思想的流变
    第一节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教育思想
        一、基本观点
        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
        三、缺陷与价值
    第二节 激进女性主义的教育思想
        一、基本观点
        二、激进女性主义的影响
        三、缺陷与价值
    第三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教育思想
        一、基本观点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影响
        三、缺陷与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教育目标和原则
    第一节 为政治变革而生的女性主义教育学
        一、女权运动的政治诉求
        二、女性主义的政治立场
    第二节 以文化解构为原则的女性主义教育学
        一、在教室中完成文化解构
        二、重建女性知识话语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教育教学策略
    第一节 重置课堂内外的权力关系:赋权
        一、女性主义教育学对于“赋权”的解释
        二、保罗·弗莱雷的理论启发
        三、女性主义教育学对弗莱雷理论的完善与丰富
    第二节 建立无等级的合作群体
        一、女性主义教育学对“建立群体”的论述
        二、灵感来源:意识提升小组的活动模式
        三、理论支持:妇女认知方式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政治领导力
        一、女性主义教育学对提升领导力的论述
        二、日记作为培养政治意识的手段
        三、活动教学法提高政治运动组织能力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二、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本质
    三、女性主义教育学的贡献
    四、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历史局限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术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操演 ——以《和平精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第一章 网络空间:主体身份的建构场域
    第一节 数字化生存:网络空间的媒介属性
    第二节 数字化性别生存:网络空间的性别建构
    第三节 玩家身份建构:网络空间的游戏玩家
第二章 游戏语境:玩家的游戏实践与性别操演
    第一节 游戏规则:身份构建的规则语境
    第二节 游戏实践:网游玩家的性别操演
    第三节 游戏情境:性别操演的情景语境
第三章 性别操演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视觉操演:性别操演的基础要素
    第二节 听觉操演:性别操演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行为操演:性别操演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 性别操演模式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典型男性阳刚气质的强化:游戏的鼓励?
    第二节 典型女性温婉气质的突显:父权的规训?
    第三节 模糊流动的性别气质:性别的戏仿?
第五章 游戏中性别操演的社会意涵
    第一节 玩家的性别操演与身份认同
    第二节 玩家的性别操演与游戏霸权
    第三节 玩家的性别操演与性别政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大纲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
    2.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
        2.1.1 女权主义理论的概念界定及其主要特征
        2.1.2 男权制的压迫和统治
        2.1.3 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主张
    2.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2.2.1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2.2.2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
        2.2.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2.2.4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第3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
    3.1 丧失主体地位的“他者”
        3.1.1 “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3.1.2 “他者”地位的形成原因
        3.1.3 “他者”困境的摆脱方式
    3.2 与后现代“他者”理论的比较研究
        3.2.1 与列维纳斯他者观的比较
        3.2.2 与德里达他者观的比较
        3.2.3 与拉康他者观的比较
    3.3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
        3.3.1 “女性气质”的基本含义
        3.3.2 “女性气质”的生成机制
        3.3.3 “女性气质”的道德束缚
第4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
    4.1 从《第二性》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1.1 对精神分析学的批判
        4.1.2 对“女人神话”的批判
        4.1.3 对女性处境的分析
        4.1.4 对性关系的解读
    4.2 从文学作品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2.1 “三人之恋”—《女宾》
        4.2.2 实现我的存在—《他人的血》
        4.2.3 上流社会的爱情—《名士风流》
    4.3 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评析
        4.3.1 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异同
        4.3.2 与露西·伊利格瑞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
        4.3.3 与朱迪斯·巴特勒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
第5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藕合联姻
    5.1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女性问题成因
        5.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5.1.3 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前提基础
    5.2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结合
        5.2.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5.2.2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掘和阐发
        5.2.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
    5.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
        5.3.1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3.2 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第6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
    6.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
        6.1.1 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
        6.1.2 中国妇女解放的现实建构
        6.1.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构建妇女解放的维度
    6.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
        6.2.1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动作用
        6.2.2 对补充和拓展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指引作用
        6.2.3 对深化和完善中国特色妇女解放理论的启思
    6.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
        6.3.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6.3.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艾丽丝·门罗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门罗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地域文化背景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第一节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背景
        一、殖民史与边缘文化的“突围”
        二、移民潮与多元文化的形成
        三、独特的地缘文化与宗教背景
    第二节 门罗的边缘心态与女性书写
        一、边缘心态——打开门罗女性世界的钥匙
        二、小镇——边缘心态的表征
    第三节 门罗的文学之路
        一、独特的生命体验
        二、加拿大女性主义运动与门罗的女性意识
        三、加拿大英语文学传统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第二章 女性主义与门罗的女性书写
    第一节 女性主义思潮面面观
    第二节 门罗女性书写的特点
    第三节 女性意识与温和的女性观
        一、女性意识的苏醒
        二、温和的女性观
第三章 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形象书写
    第一节 聪颖敏感而早熟的少女形象
    第二节 “疯女人”形象
    第三节 传统的家庭妇女形象
    第四节 独立的职业女性形象
第四章 门罗女性书写的多重主题
    第一节 成长:认知的觉醒与自我追求
    第二节 婚恋:隐忍·觉醒与自我追寻
    第三节 母女:对抗到和解
    第四节 离开:家园隐喻与冲动
第五章 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叙事
    第一节 女性视角的自我言说
    第二节 碎片化情节的拼凑
    第三节 书信体叙事的运用
    第四节 含混的开放式结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8)瑞典社会政策视域的性别平等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与主要解决的问题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4 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观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研究特点
        1.5.2 本文的不足
    1.6 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1.6.1 逻辑框架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瑞典社会政策及其形成的基础
    2.1 概念与回溯:社会政策与瑞典社会政策限域
        2.1.1 社会政策的一般涵义及其历史回溯
        2.1.2 瑞典社会政策的演进
        2.1.3 瑞典社会政策的涵义及其特点
    2.2 历史与文化:瑞典社会政策形成的社会基础
        2.2.1 历史基础:平等的社会结构
        2.2.2 政治基础:执政党与社会组织的政治合作
        2.2.3 经济基础:稳定的经济增长
        2.2.4 文化传统:平等的社会文化
    2.3 民主与平等:瑞典社会政策形成的理论基础
        2.3.1 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3.2 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思想
        2.3.3 瑞典学派的社会政策思想
        2.3.4 T.H.马歇尔的公民权理论
        2.3.5 女性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2.4 性别平等:瑞典社会政策的价值诉求
        2.4.1 性别平等:社会政策优先目标
        2.4.2 瑞典的性别平等与性别平等政策的涵义
        2.4.3 瑞典性别平等政策是社会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走出政策悖论: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演进
    3.1 现代家庭模式与家庭政策初建(1930—1940)
        3.1.1 瑞典现代核心家庭模式的建立
        3.1.2 瑞典家庭政策的初建
    3.2 家庭模式争论与家庭政策悖论(1940—1950)
        3.2.1 男性养家模式与夫妻共同养家模式的争论
        3.2.2 女性角色的政策塑造与家庭政策悖论的凸显
    3.3 “性别中立”理念与性别平等政策的建立(1960—1970 末)
        3.3.1 解构家庭政策悖论:“性别中立”理念的确立
        3.3.2 “中性—平等家庭模式”与“中性”性别平等政策
        3.3.3 “中性”性别平等政策的社会价值
    3.4 社会改革与性别平等政策的调整(1980—2000)
        3.4.1 挑战与回应:性别平等政策调整原因分析
        3.4.2 目标转换与社会性别主流化:性别平等政策调整过程与内容
    3.5 性别平等新目标与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完善(2000—2017)
        3.5.1 性别平等政策新目标的确立
        3.5.2 家庭性别平等政策的完善
        3.5.3 性别平等政策的拓广:《反歧视法》出台
        3.5.4 从行动计划到国家战略:打击与预防性暴力政策的实施
    3.6 走出悖论:瑞典性别平等政策发展演进路径评析
        3.6.1 走出“女性双重角色矛盾”政策悖论,构建中性性别平等政策
        3.6.2 走出“中性性别平等政策”悖论,实施性别平等政策调整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目标体系及其内容与实践
    4.1 性别平等政策的目标体系及其内在结构
        4.1.1 性别平等政策目标体系的形成与确立
        4.1.2 基于性别平等政策目标体系的内容结构
    4.2 平等参与中的性别平等政策
        4.2.1 政治与经济参与中的性别平等政策
        4.2.2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政策
    4.3 女性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政策
        4.3.1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政策
        4.3.2 女性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平等政策的实效分析
    4.4 家庭政策中的性别平等政策
        4.4.1 塑造家庭角色的性别平等政策
        4.4.2 促进家庭性别平等的儿童保育政策
        4.4.3 家庭性别平等政策的实效分析
    4.5 维护女性身心安全与健康的性别平等政策
        4.5.1 维护女性基本人权的性别平等政策的发展历程
        4.5.2 打击男性对女性暴力行为的国家行动计划
        4.5.3 预防与打击男性对女性暴力行为的国家战略
        4.5.4 《行动计划》与《国家战略》的特点比较分析
        4.5.5 维护女性身心健康的性别平等政策的实践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瑞典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价值评析
    5.1 社会政策的新视角:“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提出
        5.1.1 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的提出
        5.1.2 社会性别主流化提出的意义
    5.2 平等地位与平等权利: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政策变迁
        5.2.1 政策理念的转变:女性平等地位—性别中立—两性平等权利
        5.2.2 政策目标的转换:女性角色—中性关系—男性责任
        5.2.3 政策范围的拓广:家庭领域—劳动力市场领域—社会各领域
    5.3 政府主导与政策连续性: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价值评析
        5.3.1 政府主导社会性别主流化
        5.3.2 性别平等的制度化与政策的连续性
    5.4 瑞典性别平等政策存在的问题
        5.4.1 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政策悖论
        5.4.2 瑞典社会性别主流化存在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6.1 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有效性
        6.1.1 基本假设
        6.1.2 指标选择与数据源
        6.1.3 数据的统计描述与整理
        6.1.4 回归分析结果
    6.2 世界各地区性别平等的差异性分析
        6.2.1 聚类分析与多元方差分析
        6.2.2 欧盟成员国性别平等的差异性分析
        6.2.3 洲际性别平等的差异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瑞典性别平等政策的启示
    7.1 完善制度体系:对就业政策的启示
        7.1.1 我国就业领域性别平等政策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
        7.1.2 完善就业领域中相关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
        7.1.3 建立配套的性别平等的社会就业政策体系
        7.1.4 建立政府各部门间相互协调的责任体系
    7.2 政策配套与衔接:对家庭政策的启示
        7.2.1 我国实现家庭性别平等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2.2 家庭责任共担:建立家庭中性—平等的政策理念
        7.2.3 解放女性:建立由政府、市场和家庭共担的托育体系与政策
        7.2.4 维护女性人身基本权利:完善预防与打击性别暴力的政策
    7.3 平权与增效:对女性参政议政的启示
        7.3.1 我国女性参政议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3.2 建议实行性别比例配额政策
        7.3.3 逐步提升女性在政府决策机构中的比率
    7.4 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对我国社会政策制定的启示
        7.4.1 性别平等纳入各项社会政策考量
        7.4.2 确立政府在促进性别平等中的主导地位
        7.4.3 循序渐进的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7.4.4 性别平等政策的系统化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闽西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闽西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现状
    (一) 参政议政意识较强, 政治参与度较弱
    (二) 政治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社会性别意识冲突显着
    (三) 女干部比例偏低, 权力边缘化
二、制约闽西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因素
    (一) 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二) 传统性别观念障碍依旧
    (三) 妇女自身素质不高
三、闽西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对策及建议
    (一) 强化政策保障
    (二)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 全面提升妇女综合素质
        1. 加强培训, 提升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参政意识。
        2. 发挥典型作用, 激发农村妇女参与政治的热情, 积极投身参政议政实践。
    (四)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1. 地方财政专项经费保障、落实到位, 保证各村妇联组织的各类培训、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2. 提高女村干部的的工资福利, 使她们安于本职工作。

(10)女性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研究 ——以上海市X区K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2.1 拓展社会性别研究路径
        1.2.2 丰富公共政策参与实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关于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1.3.2 关于女性公共政策参与研究
        1.3.3 关于社会性别研究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
        1.4.1 社会性别理论
        1.4.2 公共性理论
        1.4.3 公民参与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女性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研究
    2.1 研究过程
        2.1.1 研究对象
        2.1.2 资料收集
        2.1.3 研究可信度
        2.1.4 伦理考虑
    2.2 基于扎根理论的女性公民公共政策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2.2.1 开放式编码
        2.2.2 主轴式编码
        2.2.3 选择式编码
    2.3 研究发现
        2.3.1 意识层面:或多或少了解公共政策
        2.3.2 制度层面:关注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政策
        2.3.3 行为层面:公共政策参与体验不佳
第3章 对策建议:促进女性公共政策参与的路径
    3.1 意识层面:一种社会性别意识的传播
        3.1.1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
        3.1.2 促进大众传媒宣传
    3.2 制度层面:公共政策中社会性别理念的观照
        3.2.1 维护女性经济权益
        3.2.2 推动性别教育改革
        3.2.3 促进女性参政议政
    3.3 行为层面:探索保障女性政策参与的路径
        3.3.1 保证政府规制作用
        3.3.2 发挥妇女组织的职能
        3.3.3 完善政策控制与监督机制
第4章 研究结论
    4.1 研究总结
    4.2 研究不足
    4.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 C 访谈提纲
附录 D 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从男性中心到男女两性中心——对“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批判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性别主流化在国际组织中的实施成效比对及发展潜力探索[D]. 彭雨佳. 外交学院, 2021
  • [2]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D]. 储洁雅. 暨南大学, 2020(04)
  • [3]新浪微博中男性形象流行符号变迁研究(2012年-2018年)[D]. 郭立仪. 暨南大学, 2020(04)
  • [4]女性主义的教育理想 ——女性主义教育学研究[D]. 张馨月.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操演 ——以《和平精英》为例[D]. 吴丹. 暨南大学, 2020(07)
  • [6]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 吕明洁. 吉林大学, 2020(08)
  • [7]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D]. 王峰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瑞典社会政策视域的性别平等政策研究[D]. 李思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闽西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现状及对策研究[J]. 张毅,陈阿卿. 龙岩学院学报, 2019(01)
  • [10]女性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研究 ——以上海市X区K街道为例[D]. 王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从以男性为中心到以性别为中心:“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批判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