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充满“山水”色彩--再论小语言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_课堂教学论文

眼底充满“山水”色彩--再论小语言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_课堂教学论文

眼底尽是“山水”色——对小语课堂教学三重境界的重新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眼底论文,山水论文,小语论文,重新审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到处可见“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观摩好的、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如饱览明媚的山光水色,令人流连忘返。然而,时下有些课堂却让我们看到这样的“山水”风光:

一、“死山死水”——课堂“僵”了

过分强化工具性,语文课成了字、词、句、篇、章的训练课,系统完整的语言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一篇篇精彩的课文成了无情无味的“文字机器”。如:有位教师教学《九色鹿》的第2~5自然段,先是让学生将课文中写九色鹿与调达的句子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接着让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们俩的性格特点;然后问:“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从而引出“立即、纵身、跳进、连连叩头、郑重起誓”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层次清晰,尤其重视字、词、句的训练,俨然是仿真式考试“阅读理解题”的模式。教者完全忘记了要引领学生走进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到了理解后文中调达的“背信弃义”时,也只能是强加式的。作为课堂的阅读主体,学生没有机会与文本用心交流,没有机会与文中的人物用情对话,这样的机械训练,又岂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呢?

二、“花山花水”——课堂“散”了

刻意突出人文性,表面上异常热闹,精彩纷呈,却忘记了语文的本原,忘记了语文最本质的东西。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的是昙花一现、海市蜃楼,结果是南辕北辙、舍本逐末。如:一位教师执教《船长》一课时,有学生说道:“船长哈尔威完全可以不用牺牲呀,他为什么那么傻呢?”该教师喜形于色,立刻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大家动动脑筋,帮哈尔威船长想想,有哪些可以逃生的方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可以发信号弹求救;可以扔根绳子给他;可以……见课堂如此活跃,教师更是眉开眼笑,不停地表扬,并鼓励学生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好办法。试问:这样的设问与目标相符吗?这样的生成有意义吗?教者完全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船长可以不用牺牲,为什么他还要这么去做?船长哈尔威真的傻吗?然而,教者对于学生的“生成”没有进行任何的甄别,选择的只是表面上的热闹,从而导致教学的失控和目标的偏离,课堂如同一盘散沙。

三、“假山假水”——课堂“肿”了

内容臃肿,课件繁杂,整堂课被塞入大量信息,让人应接不暇,课堂如坠云雾,扑朔迷离。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大量补充三个主要人物的资料,以此来扩大信息量、增加阅读量,而忘却了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品味文本是如何有序地表述古今中外的三个代表人物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最终获得成功的;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对林冲和洪教头这一正一反两个人物形象还没有细细感知,便将文本语言“抛之一边”,而去无度地搬出《水浒传》中的其他故事……

以上三重境界的“山水”风光,背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真山真水”。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如果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作是观赏山水,那么我们的眼中就应该有这样三重境界的“山水”: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简单朴实才是真

语文教学的第一重境界应该“尚简”: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这样我们就抓住了语文最根本的东西,扎扎实实而又简简单单地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简单朴实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着想:生字词掌握了吗?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不懂呢?有些学生(尤其是暂时落后的学生)需要我给予什么帮助呢?……许多事情往往是在简单之中见真功、见真情。

小学生刚刚涉世,万事万物在他们的眼里都是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用童心去碰撞童心,踏准学生的生命节拍,还“山水”本来面目,走进学生的心中,把课上到他们的心里。这是一种观念、心态、风格、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斯霞老师多年前的一个教学片断,直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精品细赏。

师:你们看老师的脸上怎么样?

生:老师脸上笑嘻嘻的。

师:除了笑嘻嘻,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呢?

生:笑眯眯、笑哈哈、笑呵呵。

师:笑哈哈与笑呵呵有什么不同呢?

生:笑哈哈,张大嘴巴;笑呵呵,嘴巴张得不够大。

师:那么这两个词语与笑眯眯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笑哈哈与笑嘻嘻都有声音,笑眯眯没有声音。

斯霞老师从不经意之处捕捉儿童的思想,启迪儿童的智慧,渗透思想方法,又在文字和现实的联系上架起一座“思维之桥”,通过对一个词语的理解,丰富了与之相关的词汇。貌似平淡无奇,实则用意颇深,这就是“于简单之中见深刻,质朴之中见真功”。

其次,简单朴实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能体现出简单之中不简单、平凡中的不平凡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平等的教学风格,流畅的教学结构,灵慧的教学机智。而且面对课堂出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时,能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语言去重组。

二重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多元解读需引领

语文教学的第二重境界是“引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心中装文本,眼里有学生,鼓励多元解读,不忘价值引导。

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实质上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也是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尊重学生富有创意的解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什么都可以熟视无睹,一味迁就。时下,一些教师故弄玄虚地玩“创新”解读,一味追求学生答案的“多元”、感受的“奇特”、场面的“火爆”,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何在,怎样引导学生正确感悟、体验,从而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则被忽视甚至被丢弃了。一些课堂因刻意地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的解读误区。

如:一位教师教学《狼和小羊》这则经典故事时,让学生想象“狼扑向小羊的结果会怎样”。有学生说:狼扑向小羊,小羊机智地一闪,狼由于用力过猛,冲到河里淹死了;也有的说: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位猎人经过这里,一枪把狼打死了;还有的说:小羊经过巧妙周旋,把狼引进了陷阱里……其实,这则寓言真正的价值取向在于告诫人们:跟凶恶的坏蛋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学生的解读可谓丰富多彩,虽源于生活经验,但却远离了文本的真实意图,因此无论观点再新、形式再活,也只能是“南辕北辙”。而教师如果不假思索地肯定,将导致寓言的主题黯然失色,文本潜在的认识价值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失落。可见,教学既要尊重人本,也要尊重文本。上述教例中,教师缺乏的是积极的价值引领,而这份引领又基于对文本教学价值的精准把握。面对学生的多元解读,教者应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应该语气沉重地告诉学生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软弱的小羊被凶狠的狼活生生地吃掉了。这样就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他们的生活经验这个“仓库”得到充实,思想得到启迪。

萨特认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当“阅读”迈进“教学”这扇大门时,教师“组织者、促进者和对话者”的角色作用应该充分彰显。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时,教师就要“站出来”,仔细分析,因势利导,积极引领,或完善,或纠正,唯有这样,学生的境界才能得以提升,人格才能得以完善。

三重境界: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万水千山总关情

第三重境界应该是“自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是一种教学态度的务实求真,人生情怀的至善至真,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

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的经历、学识积淀到一定程度,并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便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了。此时的山水和人的情感已经水乳交融,人之情感与文本中的“山水”已交融在一起。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尊重学生的精神诉求,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与文本对话,走进敞亮而通彻的绝妙境界。

师: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了。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普普通通的“笑”字,在王老师的“激活”下,学生经过专心玩味、细心揣摩、潜心涵泳,竟然“笑”出如此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一个简简单单的“笑”字,在王老师的“唤醒”下,竟然使学生获得了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获得了心灵深处精神诉求的满足感和精神世界的滋润愉悦。这样的课堂,是智慧对话的课堂,是师生心灵交融的课堂,是充满诗意的课堂,更是我们无限向往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根本是发展中的人。只要我们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在心中装着学生、爱着学生,时刻挂念着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中自然就会见到“青山绿水”“奇山秀水”。我想,崔峦老师所强调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而要真真实实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正含此意。

标签:;  ;  ;  ;  

眼底充满“山水”色彩--再论小语言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