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规律激活写作素材_素材论文

运用思维规律激活写作素材_素材论文

巧用思维规律,激活写作素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巧用论文,素材论文,规律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分类整理法

学生在写作时常会一头雾水,激不活任何已积累的素材。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积累素材时贪多求全,照单全收,却未对素材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二是不能分类积累素材,大脑中的素材杂乱无章,写作时茫然不知所措。

学生在积累素材时,判断什么素材才是好素材,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新颖原则。对于那些以爱迪生为代表的“老科学家”,以黄继光为代表的“老革命者”等已用滥用俗的素材,学生要努力回避。二是内涵丰富原则。好素材必定具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丰富内涵,如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即是如此。

有了一定素材积累后,对素材分类整理的工作必不可少。要完成素材分类整理工作,学生必须运用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就是将各种信息汇聚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同类合并,或得出优化方案的思维。素材的有效分类方式有二:一是按素材性质分类。学生可按人物、影视、故事、名言、诗词、歌词、生活细节等类型整理素材。“人物”既可以是“鲁迅”“十二月党人”等现实素材,也可以是“阿Q”“西西弗斯”等文学形象;诸如《肖申克的救赎》《死亡诗社》《美丽人生》等主题丰富的经典影片也是不错的写作素材;“故事”类所选的素材应是具备“小故事、大智慧”特征的言简意赅的素材;“名言”“诗词”类素材是最能彰显文采的素材;《橄榄树》《东风破》《隐形的翅膀》等“歌词”类素材往往能给文章笼上诗情画意。建议学生各类素材都能分别准备5~10个,如此一来必将在写作时游刃有余。二是按素材体现的主题分类。任何一个作文题,必然逃不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立意范畴,学生如能从这四个角度把素材归类合并,必能在构思时有效激活积累的素材,真正实现事半功倍。

二、论据替换法

近年来,李白、杜甫、陶渊明等素材在应试作文中的审美疲劳趋势正在逐步呈现,如有可能,学生应努力推陈出新,实现有效替换。学生可运用同向联想思维实现论据替换。如同样是写隐士的隐逸之风,通过同向联想,学生可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替换为“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庄子”或“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如能替换为在阿拉斯加过狩猎隐居生活的约翰·海恩斯就会更新颖。如以“掐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为素材论证“要做生命的强者”这一主题,学生可把“贝多芬”替换成在地坛苦思15年终于悟出生死真谛的史铁生,也可替换成当过矿工、酷爱阅读最终成为散文大家的夏榆。

同样,其他类型的素材也值得同向替换。以名言类素材为例,如写“惜时”这一主题,很多学生都能想到鲁迅的名言:“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如有足够的积累,学生可替换成其他名言,如影片《死亡诗社》中的名言:“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将在风中枯萎。”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等,都能让读者眼前一亮。

三、多元分解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拥有素材却无法在写作时激活的原因很多,其中未能对材料展开多元分解是最重要的原因。学生手头往往并不缺乏素材,缺少的是激活素材的能力。笔者认为,可用发散思维把论据激活,是为论据分解法。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以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主人公安迪遭诬陷被关进暗无天日的肖申克监狱,他用一把6英寸的榔头花了20年时间凿穿监狱墙壁,从400米长的污水管道成功越狱,重新获得了自由的人生。据此,如用发散思维分解,可提炼出“自由”“希望”“超越”“执著”“活着的勇气”等话题。如能结合安迪对修建监狱图书馆的执著,还可提炼出“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等立意生发点;结合安迪对狱友的帮助和关爱,又可提炼出“友善”“真诚”等立意生发点。只有当我们把素材作如是分解后,才能把素材激活。

激活素材后写作时,学生还应尝试如何实现材料与立意对接的实践。

四、论据新解法

很多学生在面对手头的素材时,往往会产生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心理,用这些素材,怕产生审美疲劳;不用呢,又实在找不到更新颖的素材。怎么办呢?如能巧妙运用思维能力,对论据展开新解,要“变废为宝”是完全可能的。

1.反弹琵琶法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方法,体现在素材运用中,效果也不错。例如,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说“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异想天开”反弹琵琶即为“异想可以开天”,“班门弄斧”反弹琵琶即为“弄斧不妨到班门”等。

再具体点说,很多学生在想到隐士素材时就会歌颂其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赞美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隐逸情趣,此类素材能否反弹琵琶呢?结合孔子与接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不难得出如下结论:隐士是一个只知坚守自我人格理想而忽略了伦理责任的群体,余秋雨先生在其作品《西湖梦》中也表现了类似观点。又如,很多学生都会对隐士世外桃源的生活心存向往,读过下面这首诗,不难看出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无限辛酸。

乞食

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筋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本诗是士大夫阶层中少见的以行乞为题材的经典之作。透过文字,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隐士诗意生活的背后恰是悲苦的现实人生。

2.深度挖掘法

在素材积累过程中,学生如不能做到“人无我有”,则应设法做到“人有我优”。对很多大家熟视无睹的素材,学生如能做到深度挖掘,可以有效提高素材的普适性。别人写陶渊明只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而你能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入世情怀;别人写海子多写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憧憬,而你能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恰恰意味着明天永远不可能是今天,希望的背后正是绝望;别人写王国维多写其“治学三境界”,而你能结合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写出王国维为捍卫传统文化而自沉湖底的殉道精神;别人写鲁迅多写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和深刻,而你能写出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烈和感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学生要实现深度挖掘,必须圈定几个自己相对熟悉的素材,然后结合相关参考资料,对其进行深度开发。苏东坡是中国儒释道精神的集大成者,这就是很不错的素材。学生可结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作品对此素材深度挖掘。苏东坡多才,其所到之处都传颂着佳话;苏东坡多情,感人肺腑的《江城子》即是实例;苏东坡豁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其心灵的声音;苏东坡积极进取,明知事不可为却积极为之;苏子偶然也会消极避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其真实的心声;苏东坡诗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其笔下的美景……

3.广度拓展法

如学生觉得深度挖掘素材内涵有难度的话,可用广度拓展法。广度拓展法即通过细节的扩充让素材丰富、形象的方法。要实现广度拓展,当然离不开联想思维。广度拓展方法主要有二:

一是细节拓展法。与经典素材相关的生活细节、经典作品等都是拓展的极佳方向。如巴尔扎克这个素材,学生多从作家作品的角度思考其价值,而有人关注到他手杖上的那句箴言:我能摧毁一切障碍。材料因此而丰富。很多学生只知道莎翁剧作《哈姆雷特》的故事梗概,而有的学生却能背出电影中的经典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剑,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排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呢?”。这样,定然能起到“人有我优”的效果。

二是联想拓展法。学生可巧妙运用同向联想或反向联想法实现同类素材的归纳合并。如由“十二月党人”想到同样具有殉道精神的素材:王国维、谭嗣同、圣女贞德、苏格拉底、耶稣、孔子、屈原等。又如结合巴金的作品《随想录》,可由正向联想想到同样具有忏悔精神的德国总理勃兰登;反向联想则想到缺乏忏悔精神的日本人。学生如能多加联想,定能在较短时间内开启思路,激活素材。

标签:;  ;  ;  ;  ;  ;  

运用思维规律激活写作素材_素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