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蔡先锋[1]2004年在《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文中认为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反映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是否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因此,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性格、情绪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心理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标准问题,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它涉及心理健康的内容、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心理健康的诊断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可以说,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建立,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估体系的前提,是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然而,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却一直争论不休,分歧较多,本文认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上存在多种划分依据,有经验标准、社会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等。2、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原则上有“众数原则”和“精英思路”之争。3、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存在两种倾向,一为社会性倾向,一为个体性倾向。4、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有生存(适应)标准和发展标准两种主张。另外,本文还对国内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心理健康标准学说和心理健康研究中的一种新视角(即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分析了目前国内关于体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现代科技的飞跃,训练手段的更新,使得竞技运动的水平极大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高低成为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作为国家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在重视体能、运动技能的同时,拥有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是竞技运动成功的关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专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体校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心理学者对部分人群(如军人、大学生、老年人等)的心理健康标准已有研究,但对运动员尤其是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尚未涉及。本文试图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本文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心理量表,调查了江苏省苏州市、扬州市和淮安市叁个地区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好,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对人焦虑上。同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性别、区域和年级上的比较,发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着低于男生;叁个地区中苏州市的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初中生。 通过心理健康涵义、心理健康的七个维度(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人格、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性心理)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认知功能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8、积极进取,自我实现。

甄志平[2]2004年在《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我国人口素质优化与健康促进的重要课题。在体育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与趋势。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影响维度,以及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同时,本研究也为学生体质研究中开展心理健康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指标依据。 本研究以教育实验研究为主,采用以体育健康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法,兼对目标人群进行访谈和追踪调查,力求调动多方面因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453 名中学生参加了本研究。他们完成了体育与健康 KAP 调查表,意志品质简易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锻炼感觉量表,自尊量表,POMS 量表,个人评价问卷,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自尊、自信、情绪(TMD)、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值分别为:6.76,14.60,-5.07,8.80,8.65;心理健康无问题人数增长 12.72%;中度及以上问题的人数下降 0.74%,较对照组有一定改善。定性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干预教育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可行而有效的。 学生 KAP 调查和身体素质综合测评的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综合得分大幅度提高,知晓率分别提高了 37.05%、24.05%、32.20%;身体素质优秀率提高 8.70%,不及格率下降 8.85%。同时,实验组学生锻炼的积极参与感和精神振作感都较对照组显着提高,提示干预教育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学生身心发展及健康行为的养成起到很好的效果。 干预教育叁个月后的回测结果表明,学生身心测试的多项指标出现反复,尤以高中学生更为明显。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仍然保持了较好的身心状态和锻炼习惯。此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心理变化的波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艰巨与复杂。 本研究构建了“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并就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实施办法、评价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同时还就师资培训和课程综合评价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本研究还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的建议。

李立新[3]2009年在《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自尊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身心健康发展的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幼师女生是今天的受教育者,也是明天的教育者,心理健康对她们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既关系到她们自身素质的发展,更关系到未来幼儿教师和幼儿素质的发展。本文探讨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和自尊状况、影响因素和对策。全文分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成因分析、对策研究六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对这一课题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本研究的创新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采用了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Rosenberg《自尊量表》对430名幼师女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现状进行调查。关于幼师女生心理健康和自尊现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师范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3.86%;排在影响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前几位的心理健康因子分别是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适应不良、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焦虑,前四位的问题检出率都超过或接近50%,而在学习压力、焦虑、适应不良叁项因子上,中度以上检出率已超过或接近10%,应该引起幼儿师范教育者的充分关注;从心理问题检出率角度观察,幼儿师范女生群体中心理问题存在较大的群体依次是单亲家庭群体、学生干部群体、非独生子女群体、农村家庭群体和低年级群体;幼儿师范女生自尊处于较低水平;其自尊在年级之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自尊与年级成反比;自尊在其家庭结构即单亲与双亲方面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双亲家庭的自尊水平显着高于单亲家庭的自尊水平;幼儿师范女生的心理健康与其自尊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越高,自尊水平越低;低自尊与高自尊的幼师女生在抑郁、敌对、学习压力感、焦虑四个因子上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低自尊组的四个因子显示的健康水平显着低于高自尊组幼师女生。经过对调查结果的讨论分析,笔者认为:幼儿师范女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感类问题、人格心理问题、性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问题。本研究在在对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自尊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论述分析了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自尊水平的影响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自尊水平的叁项对策:呼吁探索,优化幼儿师范学校办学的社会环境;不断改革,打造高品位幼儿师范学校教育环境;家校合作,营建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蒋凤宝[4]2018年在《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且针对所研究出来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希望能够对目前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改善,使体校教练通过专业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和专项成绩,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作用能够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教育中积极地发挥出来。

万宇[5]2015年在《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体质不强,谈何栋梁”。当下社会对身心健康人才的需求与现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矛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体质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素质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培育学生体育素质才能实现“健身育人”的目标。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学校体育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实施不力及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自身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构建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目的,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标准化理论基础上,以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测量法、数理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着重研究了以下内容:1.对体育素质、体育素质评价的内涵结构进行理论分析;2.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现状展开实证调查;3.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拟定、优化,并构建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4.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的评量工具进行研制与整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体育素质是人在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体育学习形成的从事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各种体育能力的总和。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学生体育素质评价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将学生的体育素质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逐一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指标结构体系,结构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都赋有相应合理的权重。它规定着体育素质评价评什么和不评什么,由抽象到具体,是对学生体育素质评价活动客观认识的产物。2.上海市体育教师和初中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都有较深的认知与理解,并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初中学生在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上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体育教师与中学生都认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功能未能充分展现,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体育教师与中学生都迫切希望对体质健康体育素质评价摘要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改革,认为“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质+运动经历”是最理想的体育素质评价内容结构。3.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构建了科学、可操作、多元化、多层次的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以体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运动经历4个维度为一级指标,体现出体育素质评价的全面性;以①身体形态、②身体机能、③身体素质、④本体性知识、⑤操作性知识、⑥基本技术、⑦技术组合、⑧体育学习经历、⑨运动竞赛参与经历为二级指标体现了体育素质评价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可操作、易量化细分出25个叁级指标。并对以上指标进行了科学的权重分配。4.按量表编制的科学方法,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知识维度进行量表编制,通过检验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实现了体育知识由质性评价到量化评价的转变。创编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上海市初中生运动经历量表,作为评价上海市初中生体育学习经历水平的测量工具。同时建议若要对运动经历测评,可在测评体育学习经历的基础上将运动竞赛参与经历作为加分项进行量化。5.对上海市初中生运动技能评价进行了改革,从基本技术、技术组合两个维度出发,以叁大球(足、篮、排)为考核项目,整合了运动技能评价的量化手段,建立了上海市初中生常模标准,对上海市初中生运动技能评价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6.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对体质指标进行了重组,加大了身体素质量化的比重。对上海市中学生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提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7.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对推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评价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吕锡冬[6]2018年在《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职学校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中职教育做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注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进行中职教育工作的基础,为中职学生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形态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工作重点。笔者调查显示,中职学校招生、教学、就业等情况而言,形势不容乐观。中职学校生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初中毕业,中考失利,没有考上高中,学习成绩欠佳,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特点是思想认识偏差明显、集体团队意识较差、“触网”学生较多、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法律观念淡薄。作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令人担忧。我们逐渐认识到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还是普遍不足的。在学习实践、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毕业就业等方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本文以中职学校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为中心,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表现、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重点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在吸取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法、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提出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分析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并对心理健康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其次,通过我校有效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加以讨论,对当代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不良问题的表现。最后,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因而,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摆在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不再针对单个心理健康问题明显的学生而是惠及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结合实际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结合现代的一些手段,融入心理学知识,解决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取得比较明显的成绩,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相信我国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不再纸上谈兵,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娄全亮[7]2010年在《长春市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青少年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他们多是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理因素对体育成绩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专家,教练的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今后发展。本文通过对长春市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改善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吉林省实验中学,吉林省第十一高级中学不同年龄151人为研究对象。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的长春市青少年运动员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与全国常模、性别、年龄、生源等进行比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21.19%的青少年运动员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16-18岁的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13-15岁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自农村和城镇的青少年运动员在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着差异,农村运动员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城镇运动员。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青少年男女运动员在不同项目上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男运动员在偏执、强迫、敌对等项目上症状突出。女运动员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上高于男运动员。家庭环境和谐良好的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家庭环境不和谐(包括单亲)的青少年运动员。家长文化程度高的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家长文化程度低的青少年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又有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学校及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防止他们产生更严重心理问题及不良后果的发生。

马业康[8]2011年在《新疆农牧区13-15岁哈萨克族中学生体质下降干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相比以往,学生肺活量水平呈继续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步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以上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影响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西北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国民体质的总体水平,对其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体现了国家整体的发展及进步,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宗旨的具体体现。调查显示,1995-2005年的10年间,新疆哈萨克等民族中学生的肺活量、耐力跑等指标均呈下降的趋势(农牧区学生尤为明显),其总体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序列。因此,加强新疆农牧区各民族中学生体质下降干预对策的研究就显得较为重要。目前,国内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体质下降干预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13-15岁中学生进行体质、心理和膳食营养方面的测试,全面了解其体质健康状况。针对测试结果反映的问题,研究改善哈萨克族13-15岁中学生体质的对策,主要包括合理运动、心理、膳食营养促进方案。以切实改善他们的体质状况,并为新疆多民族地区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是对研究意义、目的及整体思路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主要对体质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系统的回顾及分析,包括研究视角、涉及领域、存在问题;本研究涉及到的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身体自我描述(PSDQ)、心理健康状况调查(scl-90)有关内容的研究综述,涵盖了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中学生膳食营养研究的有关内容。第叁部分为实验与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依据新疆哈萨克族居民分布区域数据,确定新疆地区哈萨克族聚居数量最多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为选取实验研究对象的具体区域,在具体实验研究时确定新源县那拉提镇中学(实验组)及阿热勒托别乡中学(对照组),选取13-15岁中学生,从运动、心理、营养意识叁方面进行调查、实验。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分析经过12周的干预实验后,综合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表明:(一)运动实验组13-15岁学生在经过12周运动干预后,身体形态总体变化不明显;身体机能变化明显,肺活量及肺活量指数前后差异显着;身体素质也有较显着变化,其中与干预所采用运动方式相关度最高的50m、立定跳远、耐力跑平均水平都有提高,实验前后差异显着,相关度较低的仰卧起坐(女生)平均水平有变化,但差异不明显。对照组学生在保持原有教学方式12周后,身体形态指标变化不明显;身体机能有变化,但是差异不显着,肺活量及肺活量体重指数依然与哈萨克族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致,相比较95年平均水平有下降趋势,且差异显着,亦低于全国水平;身体素质有一定变化,但是50m、立定跳远、耐力跑平均水平依然低于95年哈萨克族学生的平均水平,仰卧起坐、握力及握力体重指数保持原有水平。实验组13-15岁男女生各项指标的进步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二)心理实验组13-15岁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身体自我描述及症状自评量表水平呈现出整体性的提升,且前后差异显着;对照组13-15岁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身体自我描述及症状自评量表水平个别指标有变化;实验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身体自我描述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较小,体育学习兴趣及身体自我描述中各因子与运动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且部分具有显着性。(叁)膳食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哈萨克族农村13-15岁学生摄入的总能量低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叁餐热能分配较为合理;蛋白质供能比正常,脂肪供能比严重偏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高;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不均衡,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B2和钙严重缺乏,钠的实际摄入量严重超标。第五部分为干预对策的制定对干预实验进行整体分析,包括运动干预计划中的运动项目、计划,心理干预中的具体措施,针对其中实验效果不明显或反映出了问题的步骤、措施进行调整,确定实施策略、方式,并针对膳食营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形成最终干预对策。

仲鹏飞[9]2008年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完整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学习压力、择业压力以及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出现学习障碍、交往障碍、环境不适、失落抑郁、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出现了酗酒、吸烟、上网等成瘾行为,本研究利用体育教育的基本原理,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进行教学改革,拓展体育的功能,实施体育基础课教学、体育选项课教学、体育选修课教学模式,治疗和调适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本文主要以武汉理工大学2005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体育教育的方法手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跟踪调查,探讨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障碍治疗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的,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模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锻炼,以调节紧张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降低焦虑和抑郁因子,减轻强迫症状,将各种烦恼、不安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心理得到平衡,并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合理优化体育课程设置,拓展了体育教育平台,把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引向体育教育的过程之中。深刻体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线、以营造协调和融洽的体育课堂气氛、以改善学生心境为宗旨,积极拓展体育的教学模式,实施体育阳光工程,积极营造以身心并育、师生双向心理交流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精神愉悦。本项目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到体育教育实践中,为心理学解决实际问题开辟了出路。加强了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体育卫生与保健》、《体育欣赏》,构建了体育健身网络教学平台,延续了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技战术的学习。利用互联网设立“网络体育健身辅导站”、“网络体育教学辅导站”、“心理咨询与名师辅导”、“专家信箱”、“网上答疑”等栏目,拓展了体育教育资源,解决了高等教育出现的实际问题。

杨喜涛[10]2010年在《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地区,是我国教育大省,基础教育普及率高。在国家宏观性政策导向下,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理念的体育教育思想逐步深入拓展。本文选取河南省会城市郑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16所高中作为研究样本,针对当前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探究,力求对郑州市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1体育师资力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分析;2学生对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分析;3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分析;4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析;5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法分析;6体育教学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分析;7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分析。第二、新课程改革对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分析:1新课程改革价值取向;2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价值。第叁、阳光体育运动对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机理分析:1阳光体育运动;2阳光体育运动对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第四、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状况;2体育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衔接状况;3体育知识与社会适应性衔接状况;4新课程改革中心理健康教育误区探析;5阳光体育运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误区探析。五、教师知识结构对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机理分析。通过本研究试图为郑州市将来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力求对河南省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示,为研究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并对研究背景相同的其它同类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及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D]. 蔡先锋. 扬州大学. 2004

[2].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 甄志平. 北京体育大学. 2004

[3]. 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自尊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李立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09

[4]. 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蒋凤宝. 当代体育科技. 2018

[5]. 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万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6]. 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吕锡冬.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7]. 长春市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D]. 娄全亮. 吉林体育学院. 2010

[8]. 新疆农牧区13-15岁哈萨克族中学生体质下降干预对策研究[D]. 马业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9].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D]. 仲鹏飞. 武汉体育学院. 2008

[10]. 郑州市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 杨喜涛.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