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度衔接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_国学论文

在制度衔接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_国学论文

在系统的联系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历史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是“面向未来”,它要求基础教育为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使之初步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而建立学科体系,“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和过程的结构,是最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习的途径”。强调掌握学科结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将知识理论化、系统化,使之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和包容性。这种结构教育有助于新旧知识之间、基础知识与高级知识之间的连接过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探索和发现,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结构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系统方法论视为结构教学论的一个理论基础。因为现代系统论揭示:世界各种事物、过程都应视为互相联系的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整体,性质、规律、特征等都存在于整体与要素间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而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运动过程。具体到历史学科的结构教学,要建立层次严谨、具有科学性的历史知识结构,我们必须尽可能正确、充分地理解历史过程的全方位联系,将历史学科还原为一个动态的、各要素互相作用的有机系统。在这方面,历史教育界的专家同仁都已作了许多示范性的工作,如国别史、专题史、时序单元等,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结构。按我的粗浅理解,构建知识体系,首先要求深入发掘和把握历史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突破教材文字表述和原有章节的限制,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历史事物,以从小到大、纵横联系的方法,组成各种层次的系统,各层次系统逐级组合,构成大系统。在系统学习中。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分析、理解、概括、比较和评价,发现其特征、原理和规律。这种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理论升华(而不是局限于具体史实细节),因其具有较强的迁移性而对学生有长远意义,有助于他们以后解决有关的各种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可使用“范例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构建系统的方法,学会区分系统中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理解系统中各要素间的主次、因果、类属关系等,自己去尝试发现规律、特点,掌握“联系”、“综合”等思想方法,提高思维的广博性和灵活性,从线性思维、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的、封闭的思维发展到动态的、开放的思维,从而终身受益。

例如,高三阶段关于儒学的复习,可以纵横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

(1)儒学的基本内容:孔子学说(补充介绍孔子“礼”的观点, “礼”、“仁”共同构成孔子学说的核心)、孟子和荀子的观点、董仲舒的改造。

(2)儒学产生和改造的背景、 独尊地位的形成:根据中国古代地主小农经济模式、宗法家庭、集权专制政体等基本社会特征来理解。

(3)将以上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三方面结合, 可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知识系统。

(4 )时间上的延伸:客观评价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在两千多年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还可联系新文化运动,将中国近代史上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专制帝制结束和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的过程与西学东渐由器物到政治制度、文化伦理的过程对应,形成又一个系统。

(5)空间上延伸:简介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即公元前6 至5世纪,在东方产生了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大思想家,而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古代雅典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发展繁荣。在不同类型文化的对比中展现儒学的特点:重群体轻个人、重人事轻自然、重伦理道德轻法律契约,是一种“政治—伦理”型文化。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可掌握以下原理和观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发展和演变;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政治现实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我们所持的扬弃立场。

标签:;  ;  

在制度衔接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_国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